透明筛子吧 关注:38贴子:22,652

[博雅] 裁为合欢扇, 团团似明月 - 团扇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圆扇,也叫“宫扇”、“纨扇”。是一种圆形有柄的扇子。
宋以前称扇子,都指团扇而言。王昌龄《长信愁》诗:“奉帚平明秋殿开,且将团扇共徘徊”
《杖扇新录》载:近世通用素绢,两面绷之,或泥金、瓷青、湖色,有月圆、腰圆、六角诸式,皆倩名人书画,柄用梅烙、湘妃、棕竹,亦有洋漆、象牙之类。




1楼2012-02-25 09:14回复
    周朝
    在源远流长的岁月中,小小的扇子除日用外,还孕育着中华文化艺术的智慧,凝聚了古今工艺美术之精华,蔚成独具中国扇风格的奇观,是民族传统文物中的艺术瑰宝。
    许多学者认为扇子起源于虞舜时代。晋崔豹《古今注》云,舜为了"广开视听,求贤人以自辅,故作五明扇"。
    最早的扇子图像是四川成都百花潭出土的战国金银错铜壶上的奴隶手执长柄扇。
    


    2楼2012-02-25 09:14
    回复
      最早的扇子实物是湖北江陵天星观楚墓出土的木柄羽扇残件,以及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西汉篾丝编木制长柄扇。
      马王堆出土的长柄扇长1.76米,是一种仪仗用扇,由奴隶或仆从执掌,用以障尘蔽日,也象征主人的权威。
      


      3楼2012-02-25 09:14
      回复
        汉晋
        麈是领队的大鹿,士大夫手执尘尾或尘尾扇作清谈,含有"领袖群伦"之意。北魏石刻"飞天"(图五)中飞天女一手执翟,象征飞天时的翅膀,其形状与羽扇十分相像。

        汉墓中画像石上刻有扇的图形,也有少量发现,如山东安邱县汉墓是5O年代初发现,墓中有画像石16块,在北壁上的石刻上就有如厨刀状的扇图案。壁画在汉代也已流行。在壁画上绘有扇的最早实例应该是5O年代初在辽阳发现的三座壁画古墓。在多处壁画上绘有团扇状(图六)。还如l979年发掘于河北磁县大冢营村北东魏茹茹邻和公主墓内的壁画,其墓为东魏武定八年(公元55O年)。在北壁的壁画上共绘女子7人,居中一人比较丰满,头戴峨冠,右手举手版作吩咐之状。旁边六人比较修长清秀,头梳双丫髻,手执羽葆、华盖、团扇、杯盏等物。团扇呈长柄长圆形。

        


        5楼2012-02-25 09:16
        回复
          唐代
          昭陵新城长公主墓中壁画内绘的扇,是目前发现唐代壁画中最早的。在墓内壁画上绘有长柄鸭蛋形扇。最早的扇为竹制。汉·班固的《竹扇赋》,不仅能补充、证实,更能相映成趣。“青青之竹形兆直,妙华长竿纷实翼。沓条丛生于水泽,疾风时时纷萧飒。削为扇翣成器良,托御君王供时有。度量异好有圆方,来风堪避暑静夜。”其诗从竹的生长,乃至扇的材料,制作形状和作用都加以描述。竹作为扇的主要材料源远流长。
          张萱 捣练图(局部)(唐)


          


          6楼2012-02-25 09:16
          回复
            晋·许询也有诗,咏竹扇。
            “良工眇芳林,妙思触物骋。蔑疑秋蝉翼,圆取望舒影。”
            此诗所描绘的竹扇的工艺非常精巧,扇面上编织的竹篾薄如蝉翼。
            其面为圆形,而流传的“羲之书扇”这脍炙人口故事中的扇是六角形的。
            纨扇仕女图

            《晋书·王羲之传》载:“王羲之在蕺山时,一老媪持六角竹扇以卖,羲之书五字于扇上。媪初有愠色,羲之曰:‘但亏右军书,求百钱’。人竞买之。”
            簪花仕女图

            其实在晋代,扇的形状已有多种。质地除竹扇外,还有蒲葵扇,也是常见物。“晋,谢安乡人有作蒲葵扇五万,安执一把用之,士庶增价数倍。”羽扇的故事在晋·王嘉的《拾遗记·卷二》上记载:“(昭王)二十四年。涂修国献青凤,丹鹊各一雌一雄。孟夏之时,凤、鹊皆脱易毛羽。聚鹊翅以为扇,缉凤羽以饰车盖也。扇一名‘游飘’,二名‘条翮’,三名‘亏光’,四名‘仄影’。
            唐 李思训(传) 京畿瑞雪图纨扇
            


            7楼2012-02-25 09:17
            回复
              关于扇子的诗歌,最早的一首大约要算相传为西汉班倢伃所作的《怨歌行》(一名“怨诗”)了。
              诗云:
              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
              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
              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
              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
              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
              说明那是用洁白的丝织品做成圆圆的扇面,正如同一轮皎洁的满月。大概因为扇面的圆象征着人间的团圆,故称为“合欢扇”。诗中借咏扇表达受赵飞燕嫉妒排挤,恐受君王冷落的复杂心理。也有人怀疑这首诗并非班姬所作,而是东汉末年的作品。这点姑置勿论。从历代散见的咏扇诗赋散文来看,团扇盛行于西汉至宋代的一千多年间。宋代以后有与折扇并驾齐驱,深受妃嫔仕女、文人雅士的喜爱。

              唐代张祜《赋得福州白竹扇子》云:"藤缕雪光缠柄滑,篾编银薄露华轻。"这种白竹扇子用雪白光亮的细藤丝缠绕在扇柄上,扇柄非常光滑、竹篾丝编织而成的扇面细巧发亮,犹如铺上一层薄薄的银粉,扇面上隐隐露出盛开的鲜花图案。这说明竹扇的制作到了唐代已巧夺天工,这种福州白竹扇子已是一种精美绝伦的工艺美术品了。
              


              8楼2012-02-25 09:18
              回复
                还有一种记载,说书法家王献之(王羲之之子)的爱妾桃叶做过三首《团扇歌》 :
                团扇复团扇,持许自障面。
                憔悴无复理,羞与郎相见。

                七宝画团扇,灿烂明月光。
                饷郎却暄暑,相忆莫相忘。

                青青林中竹,可作白团扇。
                动摇郎玉手,因风托方便。
                她将白团扇赠与情郎,希望他不要忘记他们的恋情。
                七宝,指扇上镶嵌的各种珍宝。后来南齐丘巨源有《咏七宝画团扇》云:
                “表里镂七宝,中衔骇鸡珍”(一种珍贵的犀角)。
                


                10楼2012-02-25 09:19
                回复
                  白团扇面上,可以题诗,可以作画。丘巨源诗便说:“画作景山树,图为河洛神”,有风景,有人物。
                  南齐另一著名诗人江淹《杂体诗·班倢伃咏扇》也说:
                  “纨扇如团月,出自机中素。画作秦王女,乘鸾向烟雾。
                  青青林中竹,可作白团扇。动摇郎玉手,因风托方便。”
                  “动摇郎玉手”一句中的“玉手”,状手之白晰,今天读来有点不伦不类之感:“玉手”该形容女性才对,怎么安到男子身上去了?殊不知当时男性的审美趣味,本有点女性化的味道。比如他们有涂脂抹粉的风气,甚至“动静粉帛不去手,行步顾影”(《世说新语·容止》注引《魏略》)。梁朝全盛时,贵游子弟“无不薰衣剃面,傅粉施朱”(《颜氏家训·勉学》)。《世说新语·容止》还记载道,名士王衍“恒捉白玉柄麈尾(拂尘),与手都无分别”。这也是赞美其手洁白光润如玉,正和桃叶称其团扇郎的手为“玉手”是一样的。

                  


                  12楼2012-02-25 09:26
                  回复
                    唐刘禹锡《团扇歌》:
                    团扇复团扇,奉君清暑殿。
                    秋风入庭树,从此相见。
                    上有乘鸾女,苍苍虫网遍。
                    明年入怀袖,别是机中练。”

                    


                    15楼2012-02-25 09:32
                    回复

                      苏轼的《贺新郎》词也曾写了美人与团扇:“手弄生绡白团扇,扇手一时似玉。”虽然也是娇柔的形象,但在“待浮花浪蕊都尽,伴君幽独。秾艳一枝细看取,芳心千重似束”的石榴花映衬之下,却分明显示出高洁,其格调自与何、萧笔下的女性迥然不同。
                      宋朝 团扇 绢画 龙舟
                      


                      16楼2012-02-25 09:32
                      回复

                        《牡丹图》缂丝团扇
                        现藏辽宁省博物馆
                        高22.6cm,宽26.3cm
                        扇面以原色熟丝为地,用彩色金线织牡丹图,具有装饰趣味。
                        


                        17楼2012-02-25 09:33
                        回复
                          绛色纳纱绣佛手花鸟檀柄团扇,
                          清,通长47.3cm,扇宽33cm。清宫旧藏。
                          扇八葵瓣形,扇面以绛色直径纱为地,薄如蝉翼,以纳纱工艺绣折枝佛手、菊花及悄立枝头的一只五色小鸟。由于纱孔间距较大,故细看可见颗粒状色点,极富质感,这正是纳纱绣的独特效果,看似疏放,实则精细。鸟翅以绿色单股丝线表现长羽,尤显细腻。
                          扇边饰四组皮制彩绘几何卷草装饰,与纳纱绣画面相映成趣。
                          扇面下部护托上的蝠寿图案也是此类作法。
                          扇骨裹以黄色龟背卐字锦,下连檀木制扇柄,阴刻竹、桃、灵芝、水仙等四季植物,填涂蓝色,有“灵仙祝寿”的吉祥含义。
                          柄两端镶染色虬角,尾端缀以黄色绦穗。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在唐代诗人杜牧的《秋夕》里,深宫中的女子,轻挥团扇,打发着寂寞的光阴。
                          这把团扇的精致之处就在于它的纹样是用纳纱工艺绣出的。
                          纳纱是我国传统的刺绣工艺之一,亦称“戳纱”或“纳绣”。绣的时候用素纱做绣底,有规律地按纱眼用各色丝线行针刺绣,或垂直,或斜向,针路规整匀齐,具有强烈的织纹感和装饰效果,这是纳纱绣所能带来的独特效果
                          


                          19楼2012-02-25 09:36
                          回复
                            竹柄纱地堆绫加绣花鸟石榴扇,
                            清,扇面纵32cm,横30cm。清宫旧藏。
                            扇作石榴形,竹柄刻花叶纹。
                            扇面以细薄的暗花纱为地,地纹为牡丹花,正面用五彩丝线刺绣折枝花卉和小鸟,背面以堆绫绣同样的图案,两面同纹而异趣。正面刺绣针法整齐,以套针绣花瓣、枝干,以斜缠针绣花叶,针脚细密精致,丝线柔润的光泽使古朴雅致的扇面增添了些许亮丽。
                            扇背面的堆绫绣绫片晕染自然,剪贴精妙,既盖住了正面针脚,又衬显出画面的立体感。
                            


                            20楼2012-02-25 09:37
                            回复
                              缂丝花鸟牙柄刻八仙团扇,
                              清,通长45cm,扇面最宽31.5cm。清宫旧藏。
                              扇作上广下狭的芭蕉式,扇面中央于桃红色地上缂织折枝牡丹、梅花及绶带鸟,其铺排全依画理,花枝偃仰有致,小鸟尤其生动。值得注意的是,物象形体边缘以丝线缂出,其内则为添笔彩绘,这样既降低了工艺难度,又使局部更为精致和写实,反映出清代缂丝的新风格。
                              扇幅正背面花纹相同,线条清晰平整,系使用了新兴的透缂技术的结果。扇面下部配四出柿蒂形护托,一面饰缂丝加绘宝相花,一面刺绣卷草纹。扇面整体以红、蓝二色为主调,牡丹及梅花亦分别用二种丝线滚边。配色和谐,恰到好处的蓝色稳定了画面,使其不显甜腻。
                              扇柄牙制,嵌犀角顶头,柄身阴刻填漆八仙纹,黑白分明,写形传神。
                              


                              21楼2012-02-25 09:3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