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芽分化对低温的要求,是决定荔枝分布南界的主要指标。但是,从1998年和1999年两年的情况看,花芽分化的条件仍值得进一步探讨。因为这两年冬春都很暖和,以我省荔枝种植面积和产量最大的地区高州市为例,1997年12月、1998年1月和2月的平均温度分别为17.8℃、16.7℃和17.7℃,最低温度Tm≤10℃的天数有10d,极端最低温度为7.5℃;1998年12月、1999年1月和2月的平均温度分别为17.7℃、16.5℃和18.9℃,Tm≤10℃的天数有15d,极端Tm为6.0℃。按照过去的观点,这样的暖冬年是不利于甚至不能实现花芽分化的,但是,1999年是大丰收年,而1998年则是大减产年。为什么?进一步分析1998年与1999年度的冬季气温有3个不同点:(1)1999年冬异常干旱,从1998年12月至翌年2月降水量只有14.8mm,而1998年冬季同期降水较多有92.3mm;(2)1999年低温过程出现较1998年早,1999年的低温出现在1月3~17日,Tm≤10℃的天数也较长,有15d,极端Tm为6.0℃,而1998年最低温度出现在1月18~27日,Tm≤10℃的天数为10d,极端Tm为7.5℃;(3)两年的低温过程后都有一个较强的回暖过程,1998年回暖过程有8d的最高温度≥26℃,其中有2d≥29℃,而1999年有两次回暖过程,一次9d,一次5d,极端最高温度比1998年的稍低,为28.9℃。通过这两年冬季天气条件的比较,有如下新的认识:(1)类似1999年冬季的暖冬温度条件,仍可实现花芽分化,这个温度临界条件比原来认识的要高得多;(2)1999年花芽分化成功,主要是干旱,干旱抑制了母枝的营养生长,可见干旱对于花芽分化也起重要作用;(3)1998年减产主要是花芽分化失败,其原因一是冬季温度高;二是低温过程来得迟,已超过了大多数品种的花芽分化期;三是冬季有一定的降水量,不足以抑制营养生长;(4)低温过程后的回暖天气不是造成1998年花芽分化失败的原因,因为1999年也有相类似的回暖过程,花芽分化仍然成功。 1.2.4 开花结果的温度条件 温度是影响开花的主要因素,低温不利于荔枝开花,小花要在10℃以上才开始开放,18~24℃开花最盛,29℃以上开花减少。能够开花,不一定能授粉,因为花粉萌发与开花要求的温度不完全相同,小于16℃花粉不萌发,22~27℃萌发率最高,30℃以上萌发率明显下降。另外,22~27℃荔枝花蜜分泌最多,是蜜蜂最活跃的气温。综合花粉、开花、蜜蜂活动三方面的要求,22~27℃对荔枝开花授粉最为有利。荔枝开花期最怕遇到低温或低温阴雨天气,这种天气对开花、授粉受精及座果极为不利,不仅延迟花期,还可能造成花而不实。花期温度过高,最高温度大于30℃,尤其是高温干燥天气,对开花授粉也不利。果实的生长发育要求温度在15℃以上,15℃以下低温常引起严重落果,因为在低温阴雨天气下,光合作用效率低,难以及时补充幼果发育所需营养物质,从而造成落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