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招生数字的诱惑之下,整所学校都在为留学生大开绿灯
事实上,赴美不久,黄钟强就隐约感觉这个国际项目“有欺骗成分”。2011年春天,新一批中国留学生到狄克森州立大学注册入学。黄钟强发现一些学生来自上海剑桥学院、西安思源学院,这些校名让他感觉很陌生。
黄钟强还不知道,狄克森州立大学当时已经陷入招生丑闻。一名曾经去参加学术会议的科研人员无意中发现自己被该校列为“大学新生”,从而揭发了该校虚报招生数字的问题。在2010年,到该校开会、参加短期工作坊的180个人都被当做大学新生来计算,在这所仅有2500名学生的大学里,新生入学率一下子飙升7%。
过去几年,招生不足成了这所高校的一大难题。在美国小城狄克森,石油产业正蓬勃发展,比起上大学,许多年轻人更愿意投身高薪的石油工人行列。
2008年3月,新校长理查德·马克卡林刚刚上任,就把扩大招生列为该校一大目标。据美国媒体报道,马克卡林定期召集会议,让学校官员给他汇报招生数量,还威胁下属假如完不成招生目标,饭碗就岌岌可危。
比起美国本土,更大的生源市场显然在遥远的中国。2010年3月和2011年4月,这名校长两次来中国巡回访问众多中国院校,包括北京交通大学、太原理工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科技学院,等等。在后一次巡回访问中,理查德更不惜血本,带上该校篮球队来华交流。该校审计员近日发现,这支篮球队的中国之行让学校财政出现部分赤字。
过去几年,美国许多州都在缩减高等教育经费。波士顿学院国际高等教育中心的主管菲利普·阿尔特巴赫认为,一些美国公立学校开展国际合作,也是受利益驱使。“他们需要开拓收入来源。” 阿尔特巴赫说。
在狄克森州立大学,国际学生学费一年约为7.8万元人民币,但双学位国际项目为中国学生提供相当于学费53%~62%的奖学金,折算下来,中国学生所需费用仅仅略高于美国本地学生。
这样的国际项目在中国大受欢迎,这个美国校长的招生大计也一路畅通。
除了本科院校,一些大专院校也想分一杯羹。根据审查报告,狄克森州立大学从2008年开始设立与双学位项目类似的“提升项目”,太原理工大学与该校签订了合作协议,却被查出参加项目的并非本科生,而是来自“与太原理工大学有关的大专课程(的学生)”。过去数年,狄克森州立大学一直将这些学生当做“正式本科学生”来录取,再授予他们本科学位。
记者发现,这个项目在国内被翻译成“专升本项目”。四川大学锦城学院国际交流中心在其网页上介绍说,这个项目通过“3+1”或者“2+2”模式,让学生获得中方大学的大专文凭及狄克森州立大学的学士学位。
在留学中介的承诺及狄克森州立大学的默许下,中国学生赴美后甚至可以随意改变专业。在中国攻读市场营销的黄钟强,到美国后选择了金融专业,一些学生甚至选择了跨度更大的不同学科,例如从财务学跳到了传播学。报告说,这意味着,许多学生仅读了某个专业一年的课程,就获得了“相当于4年学业的学位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