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鲁晓夫种玉米吧 关注:34贴子:400
  • 3回复贴,共1
刚刚过去的2005年对于拉丁美洲来说是不平静的一年。中国拉美学会会长苏振兴认为,该年发生在拉美地区的事件,有些在人们的预料之中,如美洲自由贸易区经过长达10年的谈判还是不能按原计划在2005年建立;但有些则是始料不及的,如埃沃?莫拉莱斯在玻利维亚大选中第一轮就以高票当选,成为该国历史上第一位印第安人总统。鉴于莫拉莱斯在许多重大政策上的立场与美国相左,因此莫拉莱斯政府在一些西方舆论看来,成了美国在拉美的“噩梦”。



1楼2006-10-23 10:29回复
    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曾经是世界经济中增长最快的发展中地区之一,拥有33个国家,5亿多人口,全地区人均GDP接近4000美元。但由于上个世纪后期经历了历史上最严重的债务危机冲击和“失去的10年”,再加上遭遇了墨西哥、巴西和阿根廷金融危机的打击,该地区经济增长一度严重滞后。近年来,该地区普遍进行结构性经济改革,从2003年起,该地区经济开始出现比较稳定的经济增长趋势。



     去年,拉美地区经济增长达到4.3%。由于货物贸易继续出现顺差和侨汇收入的增长,地区经常项目保持盈余局面,国际储备接近2400亿美元,创1990年以来的新高;一些国家的财政状况好转,公共债务负担进一步减轻,就业形势普遍改善,减贫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出口成为主要推动因素是拉美经济在这个新扩张周期的重要特点。拉美地区出口去年增长9%,进口增长17.5%;货物贸易顺差达到737亿美元,比上年增加173亿美元;进出口贸易总额占GDP的比重为44%,说明拉美国家通过经济改革所建立的外向发展模式正在日益发挥作用。


    2楼2006-10-23 10:29
    回复
          (一)外资的流入,使拉丁美洲国家成功地避开了1974~1975年的世界经济衰退,使该地区在1974年之后仍保持了较高的经济增长率。1974~1980年,拉丁美洲整体的经济增长率高达5%以上(见表1)。尽管这个地区在1974~1980年的增长速度比1956~1973年期间要低,但却比同期工业化国家高得多。这一功绩不能不归于“负债增长”战略的实施。
          (二)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人均GDP上升。1980年,拉美地区国内生产总值约为1950年的5倍。据美洲开发银行提供的25个拉美国家的统计,1980年拉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2288美元,详见表2。
          (三)由于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其它方面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截止1980年,拉丁美洲人口数为3.59亿,其中城市人口占65.5%,城市化的速度加快。同时,拉美国家的国民教育普遍有了很大的发展。拉美小学注册率到1980年达到82.3%,其中部分国家已达到或接近100%。中学教育发展速度实际上比小学更快,其中拉美所有大、中国家的发展速度尤为明显。大学(18~23岁)注册变化更加引人注目。1980年,大学适龄青年入学率超过10%的国家已有20个,其中11国达到20%~45%。1980年,拉美15岁以上人口文盲比例已降为23%。[1]
           表1 拉丁美洲国家1974到1980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 
        国别     1974-1980   国别      1974-1980
        拉丁美洲     5.1    海地        4.2
        阿根廷      1.8    洪都拉斯      6.4
        玻利维亚     4.2    墨西哥       6.3
        巴西       6.1    尼加拉瓜      -3.1
        智利       5.6    巴拿马       5.0
        哥伦比亚     4.5    巴拉圭       10.2
        哥斯达黎加    5.4    秘鲁        1.9
        厄瓜多尔     6.7    多米尼加共和国   4.6
        萨尔瓦多     2.4    乌拉圭       4.9
        危地马拉     5.4    委内瑞拉      2.9 
        
          
          (资料来源:拉美经济委员会根据各国官方资料统计)
           表2 1980年拉美国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单位:美元 
        国别 年份   1980              1980
        阿根廷     2752   洪都拉斯       873
        巴哈马     7941   牙买加        1999
        巴巴多斯    3591   墨西哥        2734
        玻利维亚    1268   尼加拉瓜       1025
        巴西      2486   巴拿马        2434
        哥伦比亚    1277   巴拉圭        1964
        哥斯达黎加   2149   秘鲁         1374
        智利      2463   多米尼加共和国    1432
        厄瓜多尔    1416   苏里南        3363
        萨尔瓦多    1032   特立尼达多巴哥    3439
        危地马拉    1613   乌拉圭        3085
        圭亚那     974    委内瑞拉       3408
        海地      387    拉丁美洲       2288
        
          
          (资料来源:美洲开发银行)
           二、危机的频繁爆发及其原因
          1.1980年代债务危机的全面爆发及原因分析。1982年8月,墨西哥因无力偿还到期外债本息而诱发了一场席卷整个拉丁美洲的严重的债务危机。这场危机的爆发标志着拉美地区经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所经历的漫长的增长期的结束,并引起持续的衰退,以致整个1980年代,从经济增长的角度被看成为拉美地区“失去的十年”。
          如前所述,由于特殊的国际国内背景,1970年代拉丁美洲大部分国家实施了“负债增长”战略。这一战略的成效不能低估。对其成效,联合国拉丁美洲经济委员会的评价是:“这种战略利用了第一次石油危机之后在世界经济舞台上、特别是在金融领域形成的特殊条件,以便吸收大量的、迅速增长的外部储蓄,由于这些资金流入,也由于1976~1980年期间拉美出口量的持续增长,拉美地区得以持续地、大量地增加进口。于是,拉美地区在这个阶段保持了它的经济增长速度。”[2]国外大量低息贷款的流入,使拉美国家对经济形势做出了不正确的判断,纷纷采取扩大公共开支(包括日常开支和公共投资)的政策,尤其是墨西哥等石油输出国更是如此,扩大公共开支刺激了国内总需求的上升,带来两种不良后果,一是加剧了国内通货膨胀;二是引起进口急剧扩张,贸易赤字连年加大,靠外债来填补,从而对外债的依赖性越来越大,同时,由于在流入拉美地区的资金中,私人银行资金占的比例急剧上升,这就更决定了资金输入的不稳定性。在流入拉美地区的外资中,私人银行资本由1966~1970年期间的12%增加到1970年代末期的70%。1982年底,拉美地区的外债余额超过3000亿美元,其中80%属欠私人银行债务。1981年,国际石油价格下跌,国际私人银行对这些国家的态度立即发生变化。国内许多人也看到形势不妙而纷纷将资本向国外转移,立即引起外汇储备迅速下降。


      4楼2006-10-23 10:31
      回复
         与巴西相比,阿根廷与委内瑞拉的经济政策相对更“左”一些。所以西方社会把“负责任的左派”的美名送给了巴西总统卢拉,而对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和阿根廷总统基什内尔则微辞颇多。今年1月,美国传统基金会发表2005年度全球经济自由度排名,阿根廷被列在第114位,委内瑞拉列146位,都属于经济很不自由的国家。 
         拉美左派政党执政伊始,都把提高就业率、救助贫困人口作为施政重点,以兑现竞选承诺,巩固执政基础。目前,左翼政党在其执政国家都享有较高的民意支持率,国内政局基本稳定,社会矛盾暂时有所缓和,骚乱事件减少,规模缩小。2004年,拉美经济有较快增长,几个左翼执政的国家都抓住了这个机遇。据联合国拉美经委会的统计,去年巴西经济增长5.2%,阿根廷为8.2%,委内瑞拉为16%。 
         但是,拉美左翼政党还远远没到可以欢庆胜利的时候。如委内瑞拉和阿根廷在去年获得的高速增长,一方面是在前几年严重衰退后的恢复性增长,另一方面则是搭了全球经济复苏带动石油、粮食价格上涨的便车。拉美国家制造业竞争力弱、科技研发能力低、对外出口依赖石油粮食等基础物资、财政金融体系脆弱等结构性问题尚未得到解决。在这些问题得到实质性改善之前,拉美国家的经济增长能否持续值得怀疑。 
         左翼面临的另一项考验就是其福利政策能否持续。不顾公平单纯追求经济发展的道路,已经被拉美民意抛弃,但如果离开了经济发展来追求社会公平,公平也会很快成为无源之水。 
         拉美左翼政党在人们对新自由主义的反思中上台,一方面面对着传统精英阶层的不信任,另一方面又肩负着中下阶层的极高期望。如何在效率与公平中找到平衡,拉美执政的左翼政党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人民网驻阿根廷记者 范剑青) 
         
        巴西反思与“替代”新自由主义
         
         现任巴西总统卢拉不仅是巴西历史上第一位普通工人出身的总统,而且组建了由左派政党执政的政府。卢拉所在的劳工党创建于20世纪70年代末,是在反对军政府独裁统治、要求政治民主、反对新自由主义政策、反对国际垄断资本对本国经济的渗透,维护劳动者权益和维护民族经济利益的斗争中发展壮大起来的政党。劳工党成员大多来自工人、农民、教师和政府公务员。而卢拉本人就是一位工人领袖,在群众中有着很高的威望。经过2002年10月的大选,巴西劳工党从一个长期处于在野的反对党转变为执政党,并且赢得了更多的国会议员席位,成为联邦众议院和参议院中的第一大党和第三大党,这些都要归功于该党提出的“发展经济、社会公正”的改革目标既深得民心,反映出巴西广大民众要求变革的意愿和期望,也代表了正在逐渐成为巴西社会主流的新思潮。巴西是南美洲的大国,劳工党执政实践和改革经验也受到包括拉美国家在内的国际社会所关注。

        ◆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导致巴西贫富差距加大,贫困人口有增无减,各种社会矛盾不断恶化

         20世纪90年代以后,巴西和其它拉美国家一样,开始推行以新自由主义为主导思想的经济改革。在这场经济改革的前阶段,巴西取得了消除公共财政赤字、保持宏观经济稳定的成果。但这场改革并没有改变巴西的经济结构,也没有明显地改善广大民众的生活。相反,在改革的后期,各种问题逐渐显露出来,特别是在外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巴西货币大幅贬值,人民生活更加艰难。1994年至2002年,巴西年均经济增长率仅为2.2%,而公共债务却徒增10多倍。就业困难、贫富差距加大,贫困人口有增无减,导致各种社会矛盾不断恶化。2002年,巴西有92万16岁以下青少年弃学做童工,2000多万农民没有土地,全国2/3贫困者生活在城市贫民窟里,城市暴力犯罪和走私贩毒活动日趋猖獗,城市居民普遍缺乏安全感。因此,“实现社会公正,推动经济发展”成为巴西劳工党政府执政的主要目标。 
         但是,面对多年来积累下来的各种经济和社会的难题,劳工党政府以务实的态度采取了渐进改革的措施。卢拉总统执政之初就表示,新政府是“全民政府”,不是“一党执政”,“不可能在一夜之间就解决所有的问题”。他希望通过“谅解和谈判”,推行“和平和温良的改革”。巴西劳工党主席若泽·热诺依诺也强调,“卢拉政府不是一个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政府。我们不是一个对抗性的政府,也不是一个革命性决裂的政府”。他还说,“我们的政府是一个在巴西现有的经济秩序框架下,进行变革和进行渐进地和有程序地改革的政府”。
        


        10楼2006-10-23 11:0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