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节崖与写字崖
明燕王朱棣,在狼牙山一带,与元兵交战失利后,便隐居深山古寺,扩充兵马,广招天下仁人志士。凡是有一技之长的人,一旦被他看中,便会在军中重用。不出三年,燕王大军达三十余万人马。他们攻克紫荆关,一举西去北上,拿下元朝将领盘踞的乌龙雄塞。又顺乌龙河逆水北上二十里,扫平了元朝的残兵败将,把营盘扎到五节崖村东。
五节崖的村北有高达三丈六、宽达五尺五的五块大崖石,齐整整摞在一起,故起名五节崖。
这天,燕王连战连捷,一举进兵三百里,已累得疲惫不堪。他放好警戒哨,躺在军帐睡了大半天后,便走进五节崖村散步,想从老百姓那里打问打问当地的乡俗民情、天文地理。
朱棣进村后,连串数十家,也没见着一个人。原来,两天前传来燕王北上的消息,长腿能跑的早都钻进了深山沟。
这时,燕王走到村北头一间茅草屋前,看见一位手拄双拐捉虱子、悠闲自在晒太阳的老人。燕王端详老者,并非歹人,便笑容可掬地上前施礼问话。这老人耳不聋眼不花,就是回答的话语,一句也听不明白。燕王仔细盘问他祖籍,方知老人是宋辽交战时,辽肖太后部将的八代后裔。时隔四百余年,老人契丹族的方言尚很浓重。
燕王指着脚下的路问道:“老人家,此路何走向?”
老人慢慢回答:“浪荡东西走。”
燕王糊里糊涂地记下,又手指南边的流水问:“老人家,那是一条什么河?”
老人摇晃着尖下巴的胡须说:“哈拉水长流。”
燕王纳闷地点了点头,又接着盘问:“前边沟豁里,有元兵埋伏吗?”
老人瞪着眼神,张开没牙的嘴,“嗯哼,啥啦”地说了一大串。
燕王越听越糊涂,只是点点头又问:“这儿山高谷深,比紫荆关前冷得多,现在是什么节气?”
白胡须老人身着衣单薄,此刻恰逢倒春寒,冻得浑身打哆嗦,唉叹了两声,回答说:“人生如梦,梦似春秋。”
燕王侧耳听完老人的话,仍似懂非懂,似通非通,总觉得老人答话摸不着头脑。
回到军帐,燕王想起今日与四百多年前肖太后部将后裔对话,感慨万千,于是来到军营前的石崖上,提笔写下了这样四句:东东东西走,
水水水长流。
言言言不语,
见见见春秋。
奇怪的是,四句诗字意含糊费解,但燕王墨迹,却越来越晶亮。后来,朱棣篡位做了皇帝。消息传来,五节崖村的百姓们说:“写字崖上燕王留诗是金口玉言,当然会越擦越晶亮。”还有的山民说:“打柴回来,日落天黑,路过写字崖下,那四句诗句还放光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