铮铮铁骨粤将军
在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侧,有一座民国陆军上将之墓巍然壮观,这就是邓铿墓。该墓有孙中山先生亲题的墓碑,还有胡汉民撰写的“陆军上将邓仲元墓表”碑(邓铿,字仲元。编者注),以及神采刚毅、手握指挥刀的军装立像。置身墓园中,仍能感觉到昔日粤军将帅的英勇气魄。 邓铿的名气有多大?他弱冠从戎,和陈炯明淡水起义,打败晚清提督秦炳直,吓得清官员弃城而逃,是光复惠州的功臣之一;领衔粤军第一师,威震全国,李济深、叶挺、陈诚、薛岳、罗卓英、邓演达、陈铭枢、蒋光鼐、蔡廷锴、陈可钰、黄镇球、张发奎、黄琪翔、余汉谋、李汉魂、戴戟、李章达、梁鸿楷、陈济棠、邓世增、邓龙光、缪培南、李扬敬、徐景唐、香翰屏、朱晖日、钱大钧等著名将领均出自其门下;斡旋于孙中山与陈炯明之间,为孙陈统一战线鞠躬尽瘁;遇刺后被孙中山以大总统的名义追赠为陆军上将。孙中山在唁电上说,邓铿“平日忠于国事,勇于奋斗……壮年遽殒,不止粤中惜此人才也”。
为起义毁家也在所不惜
邓铿,字仲元,原名仕元,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十二月二十七日生于广东梅县金盘堡,7岁时随父亲邓丽川经商落户淡水。淡水邓氏是当地的名门望族,自清乾隆年间开基淡水后,邓氏先人历代经商,积聚了大量财富,到清末时人才辈出,铁面御史邓承修就是杰出代表。邓承修在中法战争后告病回乡,这一年正好邓铿出世,在幼年时,邓铿已深受邓承修铁汉精神的熏陶。 邓铿的一生,有道不尽的荡气回肠。他少时就学于邓承修一手创建的崇雅书院,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入读广东将弁学堂,次年任将弁学堂步兵科助教、公立陆政学堂教习,并秘密加入同盟会。光绪三十三年,他任广东新军学兵营排长,代理左队队官。宣统元年(1909年)任黄埔陆军小学堂学长,次年即加入广州新军,参加黄花岗起义,从此步入长达十多年的戎马生涯。 1911年,黄花岗起义前夕,广州地方官吏在事前已有所察觉,采取了一些措施防范**党人入城。此时,邓铿的父亲曾在广州小东门开设有广丰米店,邓铿便以米店为潜入广州的**党人提供住所,并表示如有不测,毁家也在所不惜。遗憾的是,黄花岗起义以失败告终,邓铿也不得不逃亡海外。
身先士卒迫降秦炳直
1911年9月初,陈炯明和邓铿等人秘密潜入淡水,首先在淡水发动当地农民和手工业者百余人围攻淡水警署,缴枪三十余支,子弹千余发。随后参加起义的民众愈来愈多,两日之间发展到五百余人。当时,起义军共编成七个大队,陈炯明为总司令,严德明、邓铿、陈经、丘耀西、陈焯廷、谢子瑜、黄德修等七人为各队大队长,邓铿兼司令部参谋长。9月8日,各队民军举起**旗帜,到平潭白泥塘一带集中,布置驻守阵地,准备进攻惠城。 当时驻惠州的广东陆路提督秦炳直闻报,一方面忙不迭地募兵筹饷,另一方面又调各地巡防营兵到惠城候命。这时惠州府、县两城城门均有兵巡守,除府城大东门和县城西门留为交通孔道,仍旧开放外,其他城门一律关闭。 9月9日拂晓,**民军千余人由白泥塘出发,其军事目标是夺取归善县城。时清兵巡防营六百余人**在馒头岭 (今文头岭)。11日民军在馒头岭与清军相遇,两军交战约五小时,互有进退和伤亡,清军以为民军英勇,不敢恋战而退守原防。次日战况仍呈胶着状态,未分胜负。第3日(即9月11日)两军激战于马安,民军冲破清兵防地,占据了险要的地区二圣宫。有史料记载当第一军进入永湖、马安之间时,清军援兵赶到,民军兵力少,且武器装备也远不如对手,前线一度告急。就在这危急关头,邓铿亲率生力军民兵百数十人加入作战,力敌清军数营之众,硬生生将敌军击破。在战斗中,邓铿身先士卒,在枪林弹雨中率众冲锋数次,连帽子的帽结都被流弹击中打飞,可见战斗的惨烈凶险。是役,清军元气大伤,不得不困守惠州城。 9月l6日,大势已去的秦炳直接受惠州知府徐书祥的相劝,同意献城。19日,惠州光复。秦炳直下令开通府城东门,恢复与县城的交通。当日上午8时左右,邓铿等统率所部士兵,由县城出发,经水东街过浮桥直进府城,沿途商店燃放爆竹欢迎。各队民军相继进城后,由起义军司令陈炯明领衔发出布告剪发和安民,易归善县为惠阳县。
![](http://imgsrc.baidu.com/forum/pic/item/35a85edf8db1cb139df2c258dd54564e93584be6.jpg?v=tb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