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对二次大战后凯恩斯主义在美国应用与演变的历史进程,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探讨。作者认为,二战后凯恩斯主义在美国由盛而衰的历史,反映了美国经济因推行赤字财政政策而走向滞胀的历史,标志着战后美国经济实力已从其顶峰逐渐滑下来,走向了相对低落的历史阶段。
凯恩斯主义是本世纪三十年代世界性经济危机和特种萧条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它的中心思想是推行赤字财政政策,扩大总需求,以克服经济危机,医治失业。四十年代后,凯恩斯主义风靡于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美国政府以凯恩斯主义理论为主要依据,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经济进行大规模的干预,调节社会总需求,以摆脱与缓和危机,促成经济增长。凯恩斯主义在美国的应用与演变经历了一个由极盛而衰的历史进程。从战后初期到六十年代末,凯恩斯主义在美国风行一时,美国经济以沉重的赤字负担,取得了20多年的持续增长的势头,但潜伏了国民经济失去平衡的危机。到了七十年代,生产停滞和通货膨胀并发的“滞胀”危机发生。凯恩斯主义失灵。八十年代,美国政府实行供应学派、货币主义的政策,削减大企业税收,刺激供应,但继续奉行凯恩斯主义的赤字财政政策,扩大国防开支。尽管美国经济于1984—1987年走出滞胀困境,但付出了高昂的代价。高赤字引发了高利率、高国债、高外贸赤字。1990—1991年美国爆发了战后第九次经济衰退,复苏乏力。直到1994年西方发达国家才揖别了经济危机,美国经济回升较快,经济持续增长约4%,通货膨胀被控制在3%以下。可是,美国经济现处于两难境地:增长已达极限,显露过热迹象。如不降温,可能引发通货膨胀。联邦储备委员会自1994年2月迄今已七次提高利率,使美国经济软着陆。但联储继续提高利率亦有可能导致经济严重萎缩。足见赤字财政和长期冷战以及侵朝侵越战争,消耗了美国的国力,造成的内伤很重,赤字财政的恶果教训十分深刻,值得记取。
一
美国自建国以来,到本世纪三十年代罗斯福实行“新政”前,一直奉行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创立者亚当·斯密的自由放任的经济学说,1929—1933年世界性经济危机大爆发,震撼了资本主义世界,宣告亚当·斯密自由放任学说的破产。之后,代之而起的是凯恩斯经济学说。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1883—1946),英国著名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他在本世纪二十年代还是以研究货币理论著称的剑桥学派的经济学者,主张实行管理通货以稳定经济。1933年,他出版了《走向繁荣之路》,提出运用赤字财政以摆脱经济萧条的新论点,标志着凯恩斯由货币经济学家走向独立的宏观经济学体系〔(1)a〕的重要一步。凯恩斯经济学的特点,一是否定从亚当·斯密以来直到马歇尔〔(2)a〕所谓新古典学派听凭市场经济自动调节的作用;二是批判萨伊定律〔(3)a〕。萨伊定律否认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过剩导致经济危机,只承认个别商品的暂时供求失调,而且这种失调将由市场自由竞争的自动调节作用而终于消失。三十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和特种萧条宣告萨伊定律破产。凯恩斯就是以彻底批判萨伊定律,摆脱旧货币数量论起家的。1936年,凯恩斯发表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建立了凯恩斯经济学。凯恩斯认为:经济危机的产生是由于整个社会提供的产品不能全部被个人的消费和投资需求所吸收。他主张由政府采取赤字财政政策,扩大开支以弥补个人消费和私人投资的不足,“消除”失业和危机。他认为:通过调节总需求,就可以实现充分就业,使供求失衡恢复到供求均衡,弥补了那只看不见的手——市场经济自动调节的缺陷。1944年,凯恩斯率领英国代表团参加布雷顿森林会议,维护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制,凯恩斯经济学由于适应西方资产阶级共同利益的需要,而被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普遍接受,作为制定国内和国际经济政策的基本指导思想。二战后,凯恩斯经济学作为资产阶级经济学的“新正统”的地位被确定下来〔(4)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