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尼吧 关注:6,075贴子:66,266

【禁区之王】在下去年写的一篇拙文,各位好汉可有兴趣一阅?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时间从去年7月到年底。
地点有成都,北京,天津,苏州,武汉,长沙,和我的家乡。
人物有我,和我最好的朋友们。
其实回过头看,只不过是一些琐事,但我还是愿意拿出来与范尼吧的兄弟一起分享。
人生中最幸福的事,莫过于头顶繁星,站在雪地上撒尿。
2012,嗨,我也要毕业了。


1楼2012-02-11 23:49回复
    来吧…么么哒


    IP属地:陕西来自手机贴吧2楼2012-02-12 03:10
    回复
      来吧,期待哈。


      IP属地:浙江来自掌上百度3楼2012-02-12 07:39
      回复
        摊开你的地图
        【2011年9月29日·夜里两点钟】
        “夜里两点钟是最坏的时候,这时候你又困又冷,假如还不能上床睡觉,心情会很恶劣,坏念头也会油然而生。人在夜里两点钟不睡,如果不是有病,必然是因为什么难过。有些事情你可以抱怨,有些事只能自己难过。”
        王小波写书很喜欢用这些时间概念,比如夜里两点钟,大学四年级,2010,2015,三十而立等等。这些数字就好像一个个路障,在每个人的人生中排队等候,无法绕过。


        4楼2012-02-12 12:35
        回复
          7月的那个早上,我像往常一样关掉了7点的闹钟,直到8点才被另一个更靠谱的“钟”叫醒,然后急急忙忙从学校出发,坐地铁到火车站。这张票是借家隆的学生证买的半价票,上车不久就不幸被发现,只好补了另一半的钱。在火车上,我遇到一个刚毕业的学姐,四川人,在华北电力上学,此行也许是她最后一次回母校了。当我把要去的地方给她看以后,她说我们同路,于是我决定下车后跟着她走。
          7月19号中午,我抵达北京西站。抬头看了看北京的太阳,我突然意识到这是我来过的最北的地方,北纬40度。后来看地图的时候,我发现我的家和北京在一条经线上,和成都在一条纬线上。也就是说,如果把三者用直线连起来,那会是一个直角三角形!我把这个发现告诉了高中同学吕,他说没准还是等腰的,我深信不疑。
          下车不久,我的行李箱就掉了一个轮子,只好用手提着,走了好长一段路终于到了地铁站。那位学姐先到站,于是我们便在拥挤的地铁中匆匆告别了。后来L哥收到短信来接我,我便在这个地方开始了在北京的生活。

          


          6楼2012-02-12 13:20
          回复
            其实我来到这儿,带有很大的偶然性。当初只是因为小H在网上发了个帖子,跟他聊了几句我就买了车票。反正在学校闲着没事,我也不好意思回家待着,于是就像柯索说的那样,去一个快乐的地方受苦。
            介绍下这儿的人吧。小H已经说了,网络上萍水相逢,也是这儿唯一的南方人(我一直认为我们那儿是不南不北不东不西的)。小C,河北人,这儿唯一比我小的人。小F是小C的朋友,山西人。小Y和小F是老乡,也是唯一的女孩。老L,我们之中最大的一个。然后就是老板L哥和W姐。
            除了老L每天回家住以外,我们7个人住在一起,老板夫妻俩一屋,小Y一屋,我们四个男生一屋,还有一间办公室,里面养着W姐最爱的鱼,她还给它们取了名字。工作的时候,我们都在客厅里。
            两个多月的时间里,我的生活发生了很多变化。别人对我的称呼第一次从名字变成了姓氏,我们彼此间都是互称“小X”,我应该庆幸这里没有跟我同姓的人。
            刚来的那段时间,我的生活非常规律,早睡早起,再也不失眠了。有一次熬夜看球居然睡着了,这在以前是难以想象的。但是最近,我又逐渐恢复了在学校时的生物钟,早上起得越来越迟,晚上睡得越来越晚,上了床一时半会儿也睡不着。


            7楼2012-02-12 13:23
            回复
              第一次出去玩是8月7号,前一天是七夕节,也是意大利超级杯。星星来北京看球,他的米兰赢了。具体情况在上篇日记里已经说过。第二天一早,我就去央财找他,他正在L的寝室打实况。他兴奋地跟我说看球的种种经历,给我看他拍的相片,从天津的皇马到北京的米兰。快到中午的时候,我们三人一同前往北大去找高中的班长Z。Z没怎么变,还是那副历经沧桑从容不迫的样子。他带我们在北大转了一圈,来到了校外的一个餐馆。我已经忘了叫什么名字,只记得那一顿饭很贵,我们四个人吃了十个人的钱,也没有撑死。星星大方地掏出昨日换票的钱付了款,我们离开餐馆,又去了附近一个台球厅,打发了一个小时的时间。下午L有事,便先回学校了。而Z事先约好和B见面,B也是我们的高中同学,正在北京参加考研辅导班,于是我们三个便一同去了。
              出租车经过鼓楼的时候,我情不自禁地哼着:我的家就在二环路的里边,这里的人们有着那么多的时间……在南锣鼓巷,我们遇见了B,于是我们四个又顺着巷子走,一直走到了后海。途中吃了那家似乎很有名的店里的双皮奶、一位大爷卖的酸梅汤和一块钱一根的北京冰棍。黄昏的时候,我们找了一家面馆,还打了电话给另一个同学G。当我们吃完的时候,G来了。没想到她已经不认识我了,我认为这与我没拍毕业照有很大的关系。天已经彻底黑了,星星也该去赶火车了,于是我们分道扬镳。Z、B、G回到各自的学校,星星坐上了回家的火车,我也要继续我的生活。


              9楼2012-02-12 13:26
              回复
                第二次出去已经是一个月后的中秋节。我事先确定了几个想去的地方,计划好路线,又坐上了熟悉的5号线。下车后我先去了东四十条,本来是去找中国银行的,结果没找到,但却发现了一个公共厕所。我毫不犹豫地进去了,条件很好。出来后我往西走到了张自忠路,找到了星星一直想去的段祺瑞执政府。
                这里曾是和亲王府,曾是三一八惨案的发生地,也曾是《阳光灿烂的日子》里米兰的家。屋顶上的每一片瓦,楼里面的每一把门锁,都被一个叫马小军的人触碰过。我在里面并没待多长时间,也没拍什么照片。几十年后,这里只是一个废弃的公园,马小军和米兰早已销声匿迹。
                我顺路拐进了东四十三条,找到了传说中的白米仓胡同。因为张楚在微博上的一句话,我记住了这个名字。在胡同里我来回走了两遍,除了看到一只狗从屋顶上跑过之外,没有任何惊喜。去附近的面馆吃了碗面后,我再次去了后海,这次是从后海夹道走的,自西向东绕了一圈。没有单车,没有落叶,水中的荷花叶子也没有残,短短的银锭桥上人来人往,已经没有人在意是否看得清西山。
                后海北沿的醇亲王府已经成了宗教事务局,一位游泳爱好者正在门口换衣服,一边脱下湿淋淋的裤子一边和路人说“对,溥仪就在这儿!”附近是宋庆龄故居,门票很便宜,我便进去转了转。在展堂入口的留言簿上,我写下了“不管多难,天会再蓝”,然后便离开了。
                晚餐是在一个很干净的饭馆吃的,花了二十,吃完便坐上地铁回来了。快到终点站的时候,车厢里已经没什么人了,从地铁的尾巴看去,是这个城市长长的影子。
                


                10楼2012-02-12 13:40
                回复

                  关于地铁,来北京之前先后在上海、南京和成都坐过,但北京的地铁的确给我留下了独特的印象:便宜,方便,有趣。如果哪一天闲着没事,我愿意拿两块钱去北京坐一整天的地铁。
                  刚才说到公共厕所,这里有必要说一下——我十分厌恶马桶!从小在老家一直用蹲厕,初中去了姨妈家寄宿,从那时起就用不惯马桶。特别是冬天,以坐不是坐蹲不是蹲的姿势将自己的身体放在冰冷的瓷砖上,大便坠落的时候还会听见那让人蛋疼的声音,一想到这些我就拉不出来。
                  除了生理习惯外,我还有着难以克服的心理障碍。我必须一个人安静地大便,一旦听见说话声甚至脚步声,我就拉不出来。这个情况随着年龄的增大越来越明显。比如在学校里,寝室的卫生间是蹲厕,很符合我的要求,但我还是很少在寝室大便。于是我开始在全校范围内寻找满意的厕所。
                  最开始是二教旁边的公厕,那里除了上课时间人都不多,直到某天在里面撞见一个窥阴癖,从此我再也没进过那个厕所了。后来我去过数学学院、化工学院等学院楼里的厕所,最终把目标定在了管理学院。管理学院楼是学校里最气派的一座,厕所条件自然也很好,缺点是有门卫,放假期间不给进。我每次去都是直奔顶楼,那里是实验室,平时几乎没人,晚上的时候甚至有点阴森。但只要能舒舒服服地大便,也值了。


                  11楼2012-02-12 13:41
                  回复
                    到了北京,又遭遇了我最讨厌的马桶,而且客厅里一直有人。来这儿的第二天,我就询问附近有没有公厕,结果老L带我走了很远才找到一个。这个公厕位于菜市场周围,不仅环境极差,设计也很不合理。里面总共有三个坑位,离入口最近的那个首先排除;中间的要夹在两个人之间,也不考虑;所以我只能选择最里面的那个。本以为是最隐蔽的,但蹲上去后才发现,由于顶棚不完整,从对面的楼房里可以把整个厕所的情况一览无余。就是如此差的条件,还经常要排队,于是我去了一次后果断不去了。
                    既然在空间上无法改变,只有从时间上改变,于是我开始经常熬夜,目的很简单,就是为了等大家都睡着后,安心地大便,尽管还是在我不喜欢的马桶上。在北京,我拉得最爽的有两次,一次就是刚才说的在东四十条的公厕里,还有一次是在华北电力大学。


                    12楼2012-02-12 13:43
                    回复
                      是的,又是华电,不得不说这很巧,北京之行的开始与结束都与这所学校有关。事情是这样的,9月22号那天,孙睿和卢庚戌去华电,为前者的新书《草样年华4》做宣传。从微博上得知这个消息后,我查好地图,请了半天的假,来到了这个陌生的学校。
                      两个月前帮助我的那个学姐,如今已经毕业,校园里随处可见稚气未脱的大一新生。走在他们中间,我突然发现,所谓的大学氛围,其实是在你离开了学校后才会感受得更加深刻。那一刻,我前所未有地想回到学校,和同学们踢球、打实况、弹吉他、站在阳台上看美女。
                      闲逛了一阵后,我出了校门,在一家看起来很正宗的拉面馆里解决了晚餐。吃完后,我回到了阔别已久的教室。教室外正在提前售书,草样年华全集共四本,外加一本跟谁较劲,总共100。我没有买,虽然我很喜欢这本书,但这种炒剩饭的促销活动令我十分反感。半个多小时后,孙睿和卢庚戌来到了教室。

                      


                      13楼2012-02-12 13:52
                      回复
                        孙睿还是穿着那件JEEP字样的黑色T恤,卢庚戌的头发已经不像以前那么长。提问环节很无聊,到场的大部分都是大一新生,所提的问题在我看来也是急功近利、千篇一律。期间卢庚戌清唱了一段一生有你,说起了他在大学时期的一些往事。活动时间不长,大概主要就是来卖书的,买了书的同学们赶紧排起了长队,等着偶像的签名和合影,我早早地离去了。
                        无论如何,此行的目的已经达到,无论是三十而立的孙睿,还是书中的邱飞,都不能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生活,总有各种各样无聊的东西在左右着我们的选择。
                        八点半,我走出华电校门,坐上了442路公交。车上非常空,不到五个人,我坐在最后一排,旁边有一对情侣,男的是外国人,两人用英语娴熟地对话,我很难听懂。看着车窗外的灯火,我再次想起了远方的朋友们。

                        


                        14楼2012-02-12 13:54
                        回复
                          【2011年10月3日·走你!】
                          L哥和W姐都出去了,只有我一个人在家。待会儿准备泡面吃,毕竟吃面顶多洗碗,吃饭还得刷锅。前一段时间睡前在看《像少年啦飞驰》,突然觉得其中一段话就是我未来半个月的状态:
                          “次日,我的学生生涯结束,这意味着,我坐火车再也不能打折了。第二天,我爬上去北京的慢车,带着很多行李,趴在一个靠窗的桌子上大睡,等我抬头的时候,车已经到了北京。到了北京以后我打算就地找工作,但这个想法很快又就地放弃。然后我去买去上海的火车票,被告之只能买到三天后的。然后我做出了一个莫名其妙的举动就是坐上汽车到了天津,去塘沽绕了一圈以后去买到上海的票子,被告之要等五天,然后我坐上一部去济南的长途客车,早上到了济南,然后买了一张站台票,爬上去上海的火车,在火车上补了票,睡在地上,一身臭汗到了南京,觉得一定要下车活动一下,顺便上了个厕所,等我出来的时候,看见我的车已经在缓缓滑动,顿时觉得眼前的上海飞了。于是我迅速到南京汽车站买了一张去上海的票子,在高速公路上睡了六个钟头终于到达五角场那里一个汽车站,我下车马上进同济大学吃了个饭,叫了部车到地铁,来来回回一共坐了五回,最后坐到上海南站,买了一张去杭州的火车票,找了一个便宜的宾馆睡下,每天晚上去武林路洗头,一天爬北高峰三次,傍晚到浙大踢球,晚上在宾馆里看电视到睡觉。这样的生活延续到我没有钱为止。总之我的想法是千万不能停下来。”


                          15楼2012-02-12 13:54
                          回复
                            但我想,我比韩寒幸运,我不用这么马不停蹄地赶路,因为一路上我有很多朋友。就像小安唱的那样,除你之外我对眼前的整座城市一无所知。陌生的城市里,如果有了熟悉的朋友,就会变得似曾相识。这一路上,我会边走边写,把这些故事记下来,留给自己,和我最好的朋友们。

                            


                            16楼2012-02-12 14:00
                            回复
                              【2011年10月4日·坏消息与好消息】
                              本来我的第一站是廊坊,那里有我的朋友沈。我和沈差不多从一出生就认识,我们一起上幼儿园,上小学,四年级的时候他转学去了县城,两年后我也去了县城,于是我们又一起上初中,在同一个班。高中我们又一起去了市里,不过不在一个学校了。每次放假回家,我在他家待的时间甚至比自己家还多。几个月前我们曾有过这样一段对话:
                              他:给你介绍个女人,要不?
                              我:不要。
                              他:其实我知道你不会要的,你肯定自己找。
                              我:其实我是不喜欢女人。
                              他:你……不会吧?
                              我:真的,我觉得女人都很烦,无一例外。
                              他:那你不结婚了?
                              我:那倒不至于,以后肯定还得结,我还没看得那么开。
                              他:唉,你老婆算是毁了。
                              我:嗯,所以我准备找个最坏的女人,毁了她!
                              现在看来,当时他找我聊这个话题不是无缘无故的。就在今天,我接到他的消息,由于种种不可告人的原因,我的廊坊计划不得不取消了。虽然对此报以理解,但我还是强烈谴责了他的重色轻友。


                              17楼2012-02-12 14:0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