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师】
他看见了他。
铺满镜头的大片黄金暮色辉煌至极,以至于隐隐透出破败的端倪。被水样黄金浸透的小巷尽头幽深,仿佛预示着某些盛景衰败的迹象。一个人影半隐在阴影里,微微侧转背向光辉。
这是摄影师在一天中最后一张照片,本意是耗尽最后的胶卷,而忽略了其他;否则,恪守着“绝不摄入人物”的自我感觉良好的艺术家不会在这时违反原则。
意外造就惊艳【】,照片冲洗出来的时候,摄影师微微感到惊喜。这冲淡了对他的被冒犯感。
人物不是路人,准确来说是同路人。伊万拎着一纸袋新冲洗的照片,站在他所租住的房子隔壁的花店门前。照片上的人正努力垫高脚取下挂在天花板的吊兰,脱离了照片里的氛围,他也只是个沾染着市井气的花店老板罢了。
然而——
摄影师无法压抑住心底的悸动。他上一次产生那种悸动是什么时候?第一次拥有属于自己的单反照相机【注一】?第一次看到Wolfgang Tillmans的作品?第一次看到《向日葵》真迹?
他很乐观地想到,在他的镜头里,花店老板可以像静物一样——一看尽世事,繁华落尽,洗尽铅华,只余下些微岁月打磨后的沧桑和随着光影变化的姿态。
按照这个逻辑,他发现自己无法忍受别人眼睛中倒映出那个人。这是他发现的东西,就像摄影师小时候发现金鱼缸里倒映的奇幻世界,就再也无法忍受别人靠近他的金鱼缸。
可惜花店老板不是锁在小柜子里的金鱼缸。每天都会有镇子上的人来到花店,女孩子们会把长发拢至脑后低嗅水仙或者香水百合,眼睛却透过花瓣注视着老板。这时伊万都会觉得,女子如猛兽,伺服在花丛中等待猎物靠近。
他看见女孩子们不厌其烦地挑来减去,花店老板都会用一种温柔的却茫然的目光回应她们,把选好的花扎成束系上缎带,以双手递给她们。他从来不知道一个人可以用如此迷茫的眼光看另一个人,如同透过对方回忆某个人。
他不知道花店老板的过去,也直觉这是他永远接触不到的真实。这是摄影师不愿意拍摄人物的原因——人类把他们的真实隐藏在一眨眼一蹙眉中,静物却永远不会说谎。岁月在他们身上刻下印迹,前者用脂粉和言语掩盖,拒绝洞悉;后者唯以缄默相对,等待一个过客发现。
为了防止他的宝物被偷窃,摄影师不得不随时盯紧花店老板。那个戴头花的女孩这星期已经来了4次,花店老板看她的眼神也完全不同于其他的,似乎要更加坚定。
坚定——这可绝不是好现象!如此坚定是为何?难道清俊的男子会等待这个女学生高中毕业,然后结婚,如同许多年纪轻轻贸然结婚的年轻人一样,为生计所困,要养活一群孩子,整日生活在无边无际的谩骂和冷战中?
到那时,花店老板与所有眉眼涂满青灰色挫败的失意中年人无异,在摄影师镜头下的艺术品被生活这一盆强碱兜头泼下,古典含蓄的釉质被侵蚀,最终只剩下一块泥胚。而使他毁灭的,正是这个看似单纯的女子!
感觉到这种潜在威胁,摄影师加紧了保护。花店老板去采购鲜花,他假装采风巧遇对方;他去市场买食材,他借口买菜巧遇对方;他回家,哼着异国的曲调,菜刀磕碰砧板发出整齐的伴奏;他侧耳,贴着冰凉的墙壁,头发挤压耳边惹出微痒的触觉。
他也在用镜头保护对方——在镜头面前,他还是属于他的。
他记住了他的体貌特征,他的乌发黑瞳,他比多数成年男子小巧的骨骼,他瘦削的肩胛、流畅的腰线、窄窄的臀部……大概没有人能比摄影师更了解他。
摄影师默默注视他的日子如一注清水淌入一汪泉,盈满,却未见溢出。因为人追求幸福总是不会满足。
他看见了他。
铺满镜头的大片黄金暮色辉煌至极,以至于隐隐透出破败的端倪。被水样黄金浸透的小巷尽头幽深,仿佛预示着某些盛景衰败的迹象。一个人影半隐在阴影里,微微侧转背向光辉。
这是摄影师在一天中最后一张照片,本意是耗尽最后的胶卷,而忽略了其他;否则,恪守着“绝不摄入人物”的自我感觉良好的艺术家不会在这时违反原则。
意外造就惊艳【】,照片冲洗出来的时候,摄影师微微感到惊喜。这冲淡了对他的被冒犯感。
人物不是路人,准确来说是同路人。伊万拎着一纸袋新冲洗的照片,站在他所租住的房子隔壁的花店门前。照片上的人正努力垫高脚取下挂在天花板的吊兰,脱离了照片里的氛围,他也只是个沾染着市井气的花店老板罢了。
然而——
摄影师无法压抑住心底的悸动。他上一次产生那种悸动是什么时候?第一次拥有属于自己的单反照相机【注一】?第一次看到Wolfgang Tillmans的作品?第一次看到《向日葵》真迹?
他很乐观地想到,在他的镜头里,花店老板可以像静物一样——一看尽世事,繁华落尽,洗尽铅华,只余下些微岁月打磨后的沧桑和随着光影变化的姿态。
按照这个逻辑,他发现自己无法忍受别人眼睛中倒映出那个人。这是他发现的东西,就像摄影师小时候发现金鱼缸里倒映的奇幻世界,就再也无法忍受别人靠近他的金鱼缸。
可惜花店老板不是锁在小柜子里的金鱼缸。每天都会有镇子上的人来到花店,女孩子们会把长发拢至脑后低嗅水仙或者香水百合,眼睛却透过花瓣注视着老板。这时伊万都会觉得,女子如猛兽,伺服在花丛中等待猎物靠近。
他看见女孩子们不厌其烦地挑来减去,花店老板都会用一种温柔的却茫然的目光回应她们,把选好的花扎成束系上缎带,以双手递给她们。他从来不知道一个人可以用如此迷茫的眼光看另一个人,如同透过对方回忆某个人。
他不知道花店老板的过去,也直觉这是他永远接触不到的真实。这是摄影师不愿意拍摄人物的原因——人类把他们的真实隐藏在一眨眼一蹙眉中,静物却永远不会说谎。岁月在他们身上刻下印迹,前者用脂粉和言语掩盖,拒绝洞悉;后者唯以缄默相对,等待一个过客发现。
为了防止他的宝物被偷窃,摄影师不得不随时盯紧花店老板。那个戴头花的女孩这星期已经来了4次,花店老板看她的眼神也完全不同于其他的,似乎要更加坚定。
坚定——这可绝不是好现象!如此坚定是为何?难道清俊的男子会等待这个女学生高中毕业,然后结婚,如同许多年纪轻轻贸然结婚的年轻人一样,为生计所困,要养活一群孩子,整日生活在无边无际的谩骂和冷战中?
到那时,花店老板与所有眉眼涂满青灰色挫败的失意中年人无异,在摄影师镜头下的艺术品被生活这一盆强碱兜头泼下,古典含蓄的釉质被侵蚀,最终只剩下一块泥胚。而使他毁灭的,正是这个看似单纯的女子!
感觉到这种潜在威胁,摄影师加紧了保护。花店老板去采购鲜花,他假装采风巧遇对方;他去市场买食材,他借口买菜巧遇对方;他回家,哼着异国的曲调,菜刀磕碰砧板发出整齐的伴奏;他侧耳,贴着冰凉的墙壁,头发挤压耳边惹出微痒的触觉。
他也在用镜头保护对方——在镜头面前,他还是属于他的。
他记住了他的体貌特征,他的乌发黑瞳,他比多数成年男子小巧的骨骼,他瘦削的肩胛、流畅的腰线、窄窄的臀部……大概没有人能比摄影师更了解他。
摄影师默默注视他的日子如一注清水淌入一汪泉,盈满,却未见溢出。因为人追求幸福总是不会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