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打法上的纸上谈兵
四川武术体管及学院在重返擂台武术之路上笃信“套路拆开就是散手”。这就是他们将“套路”奉为至宝根本原因。因为他们认为,只要将“套路”挖掘得愈多,那么得到的“招式”也就愈多,同时,“打法”也就愈多。以至形成了“套路——招式——打法”的思想轨迹。
然而,这不啻于纸上谈兵。
正是如此,一当四川武术体管及学院将套路拆开,以招式当散打的时候,则产生了迷茫。
表现在:
一是不知“招式”当配之何种步法、身法;
二是不知“招式”该依附于何种打法风格;
三是不知“招式”该依附于何种比赛规则。
故在实战中用不好、用不灵。
这样,他们就陷入了两难的境地:若要以招式当散打,即欲用地道的中国传统武术支撑场面,则显得力不从心;若要放弃这种招式,则谓之的“中国散打”又师出无名。
事情发展到这里,如果他们回过头来,只消了解一下民间武术“抢手”是怎么一回事,并深入的、理性的研究一番,那么如上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但是,四川武术体管及学院却不是这样。相反,他们眼睛向外,却照搬来了“西洋拳击规则”,及其“洋拳的‘快猛’打法”。
由此可见,四川武术体管及学院走出的“套路——招式——打法”路子的过程,就是将“中国招式”与“洋拳规则”合二为一的过程,就是将“中国打法”与“外国打法”合二为一的过程。而实质上,就是“洋拳文化”并吞“中国武术文化”的过程。从此,就直接导致了中国传统武术和文化面临着尚未复兴即遭夭折的险恶境地。
其实,四川武术体管及学院将“招式”等同于“打法”纯属无知。
因为中国武术的“招式”是依附于“桩”的。而“桩”,即“打桩”就是中国武术的根本打法。
那么,中国武术的“招式”与“桩”是怎样的关系呢?
其表现在,一方面,“桩”包含着“招式”。即是说,在“桩”的变化之中就孕育着“招式”的出现,或者说,“招式”是从“桩”发射出去的;另一方面,当“招式”脱离了“桩”的时候,也就是说,当“招式”打人的时候,它尽现出了“阳”、“刚”性的打击状态。就在这个时候,“招式”就已经跳出了“桩”的阴阳平衡的束缚,而变成了纯粹的“招式”了。也就在这个时候,“桩”不复存在了。因此,中国武术打法之关键,就在于要掌握好“桩”与“招式”的这种变化,并且要把握好“桩”与“招式”变化的“度”。
正是四川武术体管及学院不懂“招式”与“桩”的关系而导致了其擂台比赛出现了致命的“硬伤”,以至比赛乱七八糟、乌烟瘴气。
表现在:
其一、以“招式”对“招式”的结果,反映出来的是以“阳刚”对“阳刚”。这犯了中国武术之大忌。
因为以“阳刚”对“阳刚”,这在中国武术上叫做“斗力”。其往往造成因肢体碰撞而受伤,结果会导致两败俱伤。而且,这与中国武术的“柔弱胜刚强”的思想和打法是格格不入的。
其二、只懂“招式”不懂“诈术”。
懂“诈术”,就反映为懂“阴阳虚实及其变化”。由此,就懂得“有所为,有所不为”,就懂得“什么时候为、什么地方为”。这就表现出了中国武术的“理性”。然而,只懂“招式”不懂“诈术”的结果,则在打法上只能视其对手为“沙包”,而“招招是实”。这种打法与三岁娃娃打架何异?
其三、只懂“招式”不懂“裆”。
简单说,“裆”即“红门”。它是身体最薄弱之处,同时又是人体阴阳变化的枢纽部位。故“裆”在中国武术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千百年来,中国武术在“裆”的问题上就有若干说法和警示。概括起来就有:“关裆”、“藏裆”、“护裆”、“顾裆”、“避裆”、“对裆”、“亮裆”、“丢裆”、“漏裆”、“逼裆”、“穿裆”、“打裆”等等。其目的,在于充分认识到“裆”的作用而利于保护自己,或者打击敌人。然而,四川武术体管及学院以“规定不准打裆”而万事大吉,但仍免不了误伤裆的事累累发生。这种不安全的状况,不仅降低了擂台比赛的层次和水准,而且还真让武术内行们为之捏了一把汗。
事实证明,四川武术体管及学院的“洋拳+腿+拳击规则”一经出现,它就必然与蛮打、浑打、昏打、乱打结伴,使得擂台比赛乱七八糟、乌烟瘴气。甚至于还出现了让国人笑掉大牙的比如将“摔跤”变成“拥抱”这样的天大笑话。
显而易见,四川武术体管及学院的“洋拳+腿+拳击规则”,其以“肉身为沙包”,而表现出了无知和野蛮;以“直线进退”、“单纯攻防”,而表现出了幼稚和低级;以“招式等于打法”、“规定不准打裆”、“外圈挨打内圈养伤”等等,而践踏了中国武术的“传统”和“理性”。故这种散打,本质上,已经倒退回了中国伏羲以前那种混沌、愚昧、野蛮的洪荒时代之中,而令国人所不耻。
所以,四川武术体管及学院的“套路——招式——打法”的思想轨迹一经生成就是错误的。它直接将中国擂台武术比赛引入了歧途,直接将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复兴引入了歧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