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津的梦幻城吧 关注:41贴子:3,076
  • 4回复贴,共1

见证中国武术尚未复兴即遭夭折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__作者:姚文俊


1楼2012-02-08 20:21回复

    笔者按:从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初中国擂台武术销声匿迹;从80年代初至2005年“洋拳+腿+摔跤+拳击规则”沦为了地道的洋拳文化;从2005年到现在“民间擂台武术比赛”仍被洋拳文化绑架。这就是今天复兴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轨迹。不信么?以笔者的亲身经历,见证了中国武术尚未复兴即遭夭折的悲惨命运。
    要看到,“武术”,它为先秦时期老子所独创,中国所独有。它是老子“国之利器”的武学文化的反映。它的出现,曾经带来了中国历史上的“武打文明”、“战争文明”,和“德治”即“无为而治”政治。故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大瑰宝。堪称“国学”之精髓。
    然而,“武术”,这让国人普遍引以为自豪,和让国人普遍增强民族自信心、自信力的国宝,却被今天的武管及其专家、教授扭曲了、夭折了。试问,以此,何谈“复兴中华民族文化”?何谈“振兴中华”?


    2楼2012-02-08 20:23
    回复
      “一叶障目”可悲 “万紫千红”迎春
      记者问:各队散打教练来自何处?今后如何提高擂台赛水平?
      官方答:散打教练主要来自这几年散打比赛的优秀运动员和大专院校武术系的毕业生。今后武术动作要进一步规范,在拳法、腿法、摔法方面要自上而下办教练培训班。
      其间,尽管民间对此擂台比赛持不少的反对意见,但是四川武术体管及学院依然故我,我行我素。于是,笔者撰文《中国传统武术文化之失落》投诸于上一级的报刊,以期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不料,此文深得《武林》杂志编辑部的重视,并发表于1991年第5期,刊于头版头条,而且加了编者按,以期引得社会的讨论。
      现将《武林》杂志编者按转载如下:
      《编者按》:关于武术散打比赛,目前尚在试验推广阶段,未能尽善尽美自不待言。诸如规则、技法、护具等均在探讨、改进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刊发表此文,属一家之言,所言难以全是,也未必全非,欢迎同好共同探讨。
      并将笔者全文转载如下:
      中国传统武术文化之失落
      近观武术表演,那手、眼、身法、步法的一招一式,还保留了中国武术正宗的味道,实在叫国人提神。而那擂台散打,犹如混沌之初开,其平庸幼稚、“西洋拳加腿”,实在使国人的脸上始终放不出光来。
      中国传统武术是否衰落了?
      “近来参加擂台赛的民间武术门派的弟子不少,为何不见佼佼者?所谓中国正宗散打,为何仅见于电影电视?洋拳快猛,为何不能为我所用?”侧目视之,出此大言者乃洋拳加腿之教习也。这些话实以为新潮武术,即洋拳加腿一体化改革去铺平道路,以至形成了今天独统武坛的洋拳加腿之拳术。
      所谓新潮武术就是指现代的体育武术,或者是自上而下组织起来的武术馆、队之类,因其旨在强身健体,故除了花拳绣腿的表演功夫之外,散打水平实在难以让人恭维。岂不知,一派独尊,已是武林中的大忌,更何况要一统拳路、技法和风格,这就太不该。当其皈依于国际竞击规则,崇奉洋拳加腿而自我感觉良好时,却不知受到了民间拳师的鄙视。民间武术拳师认为趋于国际散打的比赛规则与中国传统规则相距甚远,它除了快节奏、拼体力之外,毫无“艺术”可言,不屑报名参赛。看看擂台上那气喘吁吁、昏天黑地、毫无章法的乱打,就可见一斑。中国传统擂台赛规则孕育出了中国式的较技特色和风格,以及武术的各种流派,丢几千年的传统去适应所谓的现代国际规则,避长而扬短,实乃本末倒置!
      其实,更糟糕的,是从这本末倒置中透露出的无视中国传统武术文化之底蕴。独特的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熔武学哲理、理论、养生、医理、较技和表演功夫于一炉,较之西洋拳法就很不一样。比如说“放松”。洋拳是靠节律性的跳动,松驰肌肉,进而达到克服紧张情绪的目的,而国粹则是讲究“气和心平”,通过对气的修炼、对呼吸的调节,进而调控心理、情绪、力量,以达到“面不改色,心不跳”之最佳境界。就其理论溯源,与中国上古时期“气生万物”的哲理有关,并直接渊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老子的“元气”之说。洋拳求诸于外在而中华传统武术求诸于内修,这大约就是中西武术文化之分野。又如讲“打桩”。老子曰:“无极生太极,太极变两仪,两仪变四象,四象变八卦……”桩法通过气的吞吐沉浮,招式的阴阳、虚实、刚柔变化,于动中寻找战机。“桩法”即是阵法的演绎。“功盖三分国,名存八阵图”,诸葛亮流芳千古,其精通阴阳、虚实、刚柔之变,尽人皆知。新潮教习谓之打桩仅见于电影电视,实乃孤陋寡闻,民间中国传统式的擂台打法多矣。然洋拳则无此考究。洋拳虽然快猛,但跳不出老子“快则慢,实则虚”的辩证逻辑之股掌,一味的快猛又有多少道理?至于传统武术对经络穴位的理解,对针灸按摩、跌打损伤之造诣,就更使西人肃然起敬。在武术文化上,西方学东方,外国学中国,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倘若外国的东西比中国的好,独传统武术文化不及中国好,不知新潮的教习们意下如何?
      但是,中国传统武术文化之失落,个中原因值得人们深思。中国擂台散打且慢走向世界,亡羊补牢未为晚也,还是回过头来,在传统武术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结合上,在新潮武术与传统武术的合流上踏踏实实做一番功夫,形成民族武术文化浓郁氛围,百花齐放,招贤纳士,也让那些确有真才实学的民间拳师当当教授、馆长、队长之类,兴许,这是传统武术走向兴盛之路。
      然而,可悲的是,“讨论”却异常的冷冷清清。


      4楼2012-02-08 20:24
      回复

        五、打法上的纸上谈兵
        四川武术体管及学院在重返擂台武术之路上笃信“套路拆开就是散手”。这就是他们将“套路”奉为至宝根本原因。因为他们认为,只要将“套路”挖掘得愈多,那么得到的“招式”也就愈多,同时,“打法”也就愈多。以至形成了“套路——招式——打法”的思想轨迹。
        然而,这不啻于纸上谈兵。
        正是如此,一当四川武术体管及学院将套路拆开,以招式当散打的时候,则产生了迷茫。
        表现在:
        一是不知“招式”当配之何种步法、身法;
        二是不知“招式”该依附于何种打法风格;
        三是不知“招式”该依附于何种比赛规则。
        故在实战中用不好、用不灵。
        这样,他们就陷入了两难的境地:若要以招式当散打,即欲用地道的中国传统武术支撑场面,则显得力不从心;若要放弃这种招式,则谓之的“中国散打”又师出无名。
        事情发展到这里,如果他们回过头来,只消了解一下民间武术“抢手”是怎么一回事,并深入的、理性的研究一番,那么如上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但是,四川武术体管及学院却不是这样。相反,他们眼睛向外,却照搬来了“西洋拳击规则”,及其“洋拳的‘快猛’打法”。
        由此可见,四川武术体管及学院走出的“套路——招式——打法”路子的过程,就是将“中国招式”与“洋拳规则”合二为一的过程,就是将“中国打法”与“外国打法”合二为一的过程。而实质上,就是“洋拳文化”并吞“中国武术文化”的过程。从此,就直接导致了中国传统武术和文化面临着尚未复兴即遭夭折的险恶境地。
        其实,四川武术体管及学院将“招式”等同于“打法”纯属无知。
        因为中国武术的“招式”是依附于“桩”的。而“桩”,即“打桩”就是中国武术的根本打法。
        那么,中国武术的“招式”与“桩”是怎样的关系呢?
        其表现在,一方面,“桩”包含着“招式”。即是说,在“桩”的变化之中就孕育着“招式”的出现,或者说,“招式”是从“桩”发射出去的;另一方面,当“招式”脱离了“桩”的时候,也就是说,当“招式”打人的时候,它尽现出了“阳”、“刚”性的打击状态。就在这个时候,“招式”就已经跳出了“桩”的阴阳平衡的束缚,而变成了纯粹的“招式”了。也就在这个时候,“桩”不复存在了。因此,中国武术打法之关键,就在于要掌握好“桩”与“招式”的这种变化,并且要把握好“桩”与“招式”变化的“度”。
        正是四川武术体管及学院不懂“招式”与“桩”的关系而导致了其擂台比赛出现了致命的“硬伤”,以至比赛乱七八糟、乌烟瘴气。
        表现在:
        其一、以“招式”对“招式”的结果,反映出来的是以“阳刚”对“阳刚”。这犯了中国武术之大忌。
        因为以“阳刚”对“阳刚”,这在中国武术上叫做“斗力”。其往往造成因肢体碰撞而受伤,结果会导致两败俱伤。而且,这与中国武术的“柔弱胜刚强”的思想和打法是格格不入的。
        其二、只懂“招式”不懂“诈术”。
        懂“诈术”,就反映为懂“阴阳虚实及其变化”。由此,就懂得“有所为,有所不为”,就懂得“什么时候为、什么地方为”。这就表现出了中国武术的“理性”。然而,只懂“招式”不懂“诈术”的结果,则在打法上只能视其对手为“沙包”,而“招招是实”。这种打法与三岁娃娃打架何异?
        其三、只懂“招式”不懂“裆”。
        简单说,“裆”即“红门”。它是身体最薄弱之处,同时又是人体阴阳变化的枢纽部位。故“裆”在中国武术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千百年来,中国武术在“裆”的问题上就有若干说法和警示。概括起来就有:“关裆”、“藏裆”、“护裆”、“顾裆”、“避裆”、“对裆”、“亮裆”、“丢裆”、“漏裆”、“逼裆”、“穿裆”、“打裆”等等。其目的,在于充分认识到“裆”的作用而利于保护自己,或者打击敌人。然而,四川武术体管及学院以“规定不准打裆”而万事大吉,但仍免不了误伤裆的事累累发生。这种不安全的状况,不仅降低了擂台比赛的层次和水准,而且还真让武术内行们为之捏了一把汗。
        事实证明,四川武术体管及学院的“洋拳+腿+拳击规则”一经出现,它就必然与蛮打、浑打、昏打、乱打结伴,使得擂台比赛乱七八糟、乌烟瘴气。甚至于还出现了让国人笑掉大牙的比如将“摔跤”变成“拥抱”这样的天大笑话。
        显而易见,四川武术体管及学院的“洋拳+腿+拳击规则”,其以“肉身为沙包”,而表现出了无知和野蛮;以“直线进退”、“单纯攻防”,而表现出了幼稚和低级;以“招式等于打法”、“规定不准打裆”、“外圈挨打内圈养伤”等等,而践踏了中国武术的“传统”和“理性”。故这种散打,本质上,已经倒退回了中国伏羲以前那种混沌、愚昧、野蛮的洪荒时代之中,而令国人所不耻。
        所以,四川武术体管及学院的“套路——招式——打法”的思想轨迹一经生成就是错误的。它直接将中国擂台武术比赛引入了歧途,直接将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复兴引入了歧途。


        9楼2012-02-08 20:39
        回复

          十、中国武术浴火重生
          自古道,解铃还须系铃人。要恢复和发扬中国传统武术文化,中国武术体管及学院必须复苏良知和理性,反对虚无主义、拿来主义,和功利主义。在此基础上,要做到:
          一是要虚心向民间那些真正的拳师学习。
          时过境迁。今天的中国,那种既懂得传统擂台比赛规则又具有民间武术“抢手”经验的真正的拳师,已经屈指可数。而当这辈人逝去,中国传统武术文化将无人矣。故当务之急,是要重新整理国故,挖掘传统。要请那些熟悉传统擂台比赛规则、熟悉民间武术“抢手”,且身经百战,具有丰富经验,和真才实学的武术名师讲学、著书。这才是最紧要的。
          二是要潜心研究中国武术。
          特别是要批判《中国武术史》等等现行版本的系统观点;要深刻认识老子哲学以及“柔弱胜刚强”的思想和理论。并从中探索中国传统武术文化历史发展的脉络和轨迹。要深刻认识到武术的功用绝非只在于防身和健体,而更在于哲学和智慧、国术和国学。
          三是要以中国的文化和规则来统率擂台比赛。
          特别是要贯穿“破桩为输”、“倒地为输”、“见血为输”,和“点到为止”的中国传统擂台比赛规则,坚持走“重力更重艺”的路子。以彻底改变洋拳文化绑架中国擂台的现状。
          只有做到这些,中国武术方才能够浴火重生,重新赢得世界的尊重,和瞩目。
          作者简介:姚文俊,1948年出生,男,汉族,四川省资中县人。内江日报社主任编辑,已退休。内江市武协副主席,盘破门武术名家。研究方向:老子《道德经》与中国武学文化。为立足中国武术、武学,新解老子及其《道德经》,开重新认识先秦思想之先河而独辟蹊径的中国第一人。


          14楼2012-02-08 20:4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