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东战役国军视角
硬战——**二总队与中原会战
张赣萍
转载者按语
在我们的解放战争史,几乎就是人民军队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历史,胜利的到来似乎是一件劲而易举的事情,总之**太容易成功了,一个胜利接着一个胜利。这是主旋律的调子,但事情往往有两面性,一方面在贬低敌人的同理,其实也是在否定我们的胜利的价值。国军不堪一击,那我们一定是胜之不武。这几乎现在还是充斥我们的文艺影视作品中。但历史的真实不是这样的,国军也会打仗,而且有些部队还能够打得很好,当我们读了一些有真实价值的军史时,你会渐渐发现,国军的一些王牌军队,如整十一师,整五军,他们技战术水平不是一般地高于解放军,而是远高于解放军,这是不能否认的事实,所以毛主席才会在他的一些军事文稿中总是强调,要五倍,六倍,十倍地围歼敌人。一般而言,同等规模人数的解放军是打不过同等规模的国军的。
国民党的失败是一个谜,单纯的军事决定论或者民心决定论甚或是经济危机决定论,还或者是以上几种原因的结合都不足以解开这个谜。
国民党怎么就败了?
--转载者思
在我身经的战役中,打得最惨烈、最残酷;在以一当十之下,胜得最奇异的一场硬碰硬的战争,则是交二总队配属黄伯韬将军指挥,参加「中原区会战」。那次是以「火海」对「人海」,打了刘伯承的「二野」,又打陈毅的「三野」,苦战一星期。最后一仗,打得我左腿右臂先后负伤,就在坚持「最后五分钟」的千钧一发全胜,黄伯韬与张绩武也因那一仗而同获「青天白日勋章」。我也曾获「宝鼎」勋章。
那是在四年勘乱史上,一场空前的大胜仗。不过,据我们亲历其境的人所了解,却胜得十分危险;假如陈毅的刘长胜纵队,在我负责的防守阵地,再发动一次冲锋的话,我固然早就「瓜得」,整个战局也要改观;又假如陈毅的「三野」,能在第六天再坚持下去的话;或者刘伯承的「二野」再加一点夹攻力气的话,黄伯韬整个兵团,连同被围的七十四军,都要像区寿年兵团一样「被吃掉」。
可是,我们不但没有被吃掉,反而打了一次大胜仗,这是什么原因? 这正如拿破仑所说:「我能坚持最后五分钟,但敌人不能」。也正如我国「战斗纲要」的总则所说:「我们感到最痛苦的时候,也正是敌人感到最痛苦的时候」,及「谁能支持最后五分钟,谁获胜」的道理。
民国三十七年五月,在河南黄泛区的「中原会战」,就我当时所知及现在还记得起来的敌我态势,大概是这样的:
共军陈毅的「第三野战军」,与刘伯承的「第二野战军」,以南北夹击之势,「二野」围困郑州(当时守郑州的部队,是**第七总队长彭自强,湖南长沙人,原任交二总队副总队长,也是一个能打的总队。)策应陈毅的「三野」进攻开封。我军区寿年兵团(区是广东人,该兵团系商邱绥靖区司令周岩的基本部队)及七十二军驰援开封,均被围困,结果开封失守;我军邱清泉兵团与黄伯韬兵团,又奉命驰援。我**二总队,则任商邱与朱集车站之防务。当时,战云密布,大战一触即发;我们在朱集车站加强防御工事时,见到黄兵团的主力二十五军及配属指挥之伞兵总队,源源西进,感到整个局势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因为商邱是否能保? 全看这一仗,而在徐州剿总所辖之「华东战区」,可以使用的兵力,差不多都投入到这一次的会战中来了。
我们担任城防的加强工事刚刚做好,忽奉周岩司令官命令,配属黄兵团西进,改任驰援区寿年兵团任务,防务由地方团队接替。说得明白一点,那一次是「倾巢出动」孤注一掷;等于「沙蟹」,商邱也等于是摆「空城计」。周岩司令官这一大胆冒险的决定,当不外乎基于两点:第一,区寿年兵团,是他的基本部队,也即是他的「本钱」;如果「老本」不保,他就成了「光杆司令」。在有兵才有官,有力才有势的现实环境中,他就是拼了老命,也想把这点老本救到。其次,如果黄兵团这次不能达到任务,共军挥军东犯,进攻商邱的话,仅凭我们交二总队这点兵力,也很难守得住朱集与商邱。与其将兵力分散,则不如将兵力集中;与其让我们交二总队坐守在朱集与商邱等待敌人来犯,则不如将我们交二总队派出去,加强黄兵团战力,挡住敌人在商邱以西的地区打。于是,我们奉令即行,沿商邱经宁陵、睢县、杞县、陈留到开封的公路线,向西推进。当时的行军序列,黄兵团主力在中,伞兵总队在右,我交二总队在左。说实在话,黄兵团的一般官兵,对我交二总队是不太「敬重」的;对穿着光彩,外表漂亮的伞兵部队,则另眼相看。事实上,从外表看去,他们一切的一切都比我们好,商邱的老百姓就曾说过笑话,说伞兵总队是「少爷兵」,我们交二总队是「化子兵」;尤其在服装上,他们也真似「大少爷」,我们的确像是「叫化子」。但经过那一仗之后,事实证明:「好看的部队不能打,能打的部队不好看。」这是后话,暂且按下不表。
硬战——**二总队与中原会战
张赣萍
转载者按语
在我们的解放战争史,几乎就是人民军队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历史,胜利的到来似乎是一件劲而易举的事情,总之**太容易成功了,一个胜利接着一个胜利。这是主旋律的调子,但事情往往有两面性,一方面在贬低敌人的同理,其实也是在否定我们的胜利的价值。国军不堪一击,那我们一定是胜之不武。这几乎现在还是充斥我们的文艺影视作品中。但历史的真实不是这样的,国军也会打仗,而且有些部队还能够打得很好,当我们读了一些有真实价值的军史时,你会渐渐发现,国军的一些王牌军队,如整十一师,整五军,他们技战术水平不是一般地高于解放军,而是远高于解放军,这是不能否认的事实,所以毛主席才会在他的一些军事文稿中总是强调,要五倍,六倍,十倍地围歼敌人。一般而言,同等规模人数的解放军是打不过同等规模的国军的。
国民党的失败是一个谜,单纯的军事决定论或者民心决定论甚或是经济危机决定论,还或者是以上几种原因的结合都不足以解开这个谜。
国民党怎么就败了?
--转载者思
在我身经的战役中,打得最惨烈、最残酷;在以一当十之下,胜得最奇异的一场硬碰硬的战争,则是交二总队配属黄伯韬将军指挥,参加「中原区会战」。那次是以「火海」对「人海」,打了刘伯承的「二野」,又打陈毅的「三野」,苦战一星期。最后一仗,打得我左腿右臂先后负伤,就在坚持「最后五分钟」的千钧一发全胜,黄伯韬与张绩武也因那一仗而同获「青天白日勋章」。我也曾获「宝鼎」勋章。
那是在四年勘乱史上,一场空前的大胜仗。不过,据我们亲历其境的人所了解,却胜得十分危险;假如陈毅的刘长胜纵队,在我负责的防守阵地,再发动一次冲锋的话,我固然早就「瓜得」,整个战局也要改观;又假如陈毅的「三野」,能在第六天再坚持下去的话;或者刘伯承的「二野」再加一点夹攻力气的话,黄伯韬整个兵团,连同被围的七十四军,都要像区寿年兵团一样「被吃掉」。
可是,我们不但没有被吃掉,反而打了一次大胜仗,这是什么原因? 这正如拿破仑所说:「我能坚持最后五分钟,但敌人不能」。也正如我国「战斗纲要」的总则所说:「我们感到最痛苦的时候,也正是敌人感到最痛苦的时候」,及「谁能支持最后五分钟,谁获胜」的道理。
民国三十七年五月,在河南黄泛区的「中原会战」,就我当时所知及现在还记得起来的敌我态势,大概是这样的:
共军陈毅的「第三野战军」,与刘伯承的「第二野战军」,以南北夹击之势,「二野」围困郑州(当时守郑州的部队,是**第七总队长彭自强,湖南长沙人,原任交二总队副总队长,也是一个能打的总队。)策应陈毅的「三野」进攻开封。我军区寿年兵团(区是广东人,该兵团系商邱绥靖区司令周岩的基本部队)及七十二军驰援开封,均被围困,结果开封失守;我军邱清泉兵团与黄伯韬兵团,又奉命驰援。我**二总队,则任商邱与朱集车站之防务。当时,战云密布,大战一触即发;我们在朱集车站加强防御工事时,见到黄兵团的主力二十五军及配属指挥之伞兵总队,源源西进,感到整个局势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因为商邱是否能保? 全看这一仗,而在徐州剿总所辖之「华东战区」,可以使用的兵力,差不多都投入到这一次的会战中来了。
我们担任城防的加强工事刚刚做好,忽奉周岩司令官命令,配属黄兵团西进,改任驰援区寿年兵团任务,防务由地方团队接替。说得明白一点,那一次是「倾巢出动」孤注一掷;等于「沙蟹」,商邱也等于是摆「空城计」。周岩司令官这一大胆冒险的决定,当不外乎基于两点:第一,区寿年兵团,是他的基本部队,也即是他的「本钱」;如果「老本」不保,他就成了「光杆司令」。在有兵才有官,有力才有势的现实环境中,他就是拼了老命,也想把这点老本救到。其次,如果黄兵团这次不能达到任务,共军挥军东犯,进攻商邱的话,仅凭我们交二总队这点兵力,也很难守得住朱集与商邱。与其将兵力分散,则不如将兵力集中;与其让我们交二总队坐守在朱集与商邱等待敌人来犯,则不如将我们交二总队派出去,加强黄兵团战力,挡住敌人在商邱以西的地区打。于是,我们奉令即行,沿商邱经宁陵、睢县、杞县、陈留到开封的公路线,向西推进。当时的行军序列,黄兵团主力在中,伞兵总队在右,我交二总队在左。说实在话,黄兵团的一般官兵,对我交二总队是不太「敬重」的;对穿着光彩,外表漂亮的伞兵部队,则另眼相看。事实上,从外表看去,他们一切的一切都比我们好,商邱的老百姓就曾说过笑话,说伞兵总队是「少爷兵」,我们交二总队是「化子兵」;尤其在服装上,他们也真似「大少爷」,我们的确像是「叫化子」。但经过那一仗之后,事实证明:「好看的部队不能打,能打的部队不好看。」这是后话,暂且按下不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