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向诸位分享自己关于王老师的这本新作的浅陋感想之前,我想先向一个人致意。论起当世的日语杰出译者,林少华老师和王向远老师的大名不必多说,民间的代表当然就是我们尊崇的王新禧老师,数十年如一日躬耕自家后院却香飘远近惠及无数东瀛文学爱好者。然而,有那么一位译者早已于2007年悄然去世,至今早已湮没无闻的赵乐甡先生,他故去两年后,译著,也可算是遗著(此等谐音令人何等伤感)才由译林出版社出版发行。我想起这本书还是因为王老师感叹此次的译作说道:这套书装帧强很多,银线线装不是胶订。手感很好,所以是值得等待的。赵版《万叶集》亦是今已罕见的线订精装巨著,同是佚名大著,同为不求闻达于外只求不愧己心的杰出译者,百感交集,不禁要向仍将为我们奉献出更多译作与著作的王老师和已仙去的赵乐甡老师致以敬意、谢意。
转回文本,王新禧老师的译作之所以为真读书人追捧不仅是译文本身的精良美质,更难得的是每本译作前的译序。不少译者没有这个本事写,看他们译出来的东西就知道。有的译者有这个本事,却因袭成规倩人代作,另一部分则是懒于动手,其实懒的不是手,而是心。唯有王新禧老师的每篇译序都隽永雅致,耐读直可单行面世。从不在译序中空谈一元二元或胡吹海擂,国事风月,四处扯来还自当文采风流。在如今的文坛里,这样的风节不多见矣。不妨借用一下王老师这篇译序中的话:……根据其身份和所处的环境,或半文言、或白话,力求使译文既古雅又不失畅晓……(P15)“古雅又不失畅晓”,这短短一句,非古典文学爱好者不能窥见其中功力。回忆起自小从语文老师那里接受的关于可怜的文言翻译知识,大多数人都只能想起“信”“达”“雅”三个字,少有人细问,这三个字作为文言翻译的信条是否足以概括或分解清晰,不仅是因为我们这个民族历来缺乏质疑权威的勇气,更在于我们血液中与生俱来的“视而不见见而不思”。“达”既具有信的真实传达原文本意又和雅所指向的传神逼肖有相当程度的重合。所以,相形之下,“古雅畅晓”在面对日语翻为中文,文言译为白话的双重翻译中更明确的证明了,不,体现了王新禧老师的翻译功力,不经意中还流露出愿和读者共同分享的一片素心。怎能不叹服,不由就想起金庸《倚天屠龙记》中赵敏冒充张无忌前往武当山向张三丰寻衅的那一幕,当年的八臂神剑方东白已改名阿大,沦为下等的走卒,然而听见张真人要临时传授张无忌太极武功时的老实木讷,正是那做作不来的“愚直”暴露了他,盖世武功如何,难得的是武林耆宿的大家风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