晦今吧 关注:15贴子:382
  • 4回复贴,共1

2011《感动中国》。胡忠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胡忠、谢晓君:坚守雪域高原的支教者
  颁奖辞:他们带上年幼的孩子,是为了更多的孩子。他们放下苍老的父母,是为了成为最好的父母。不是绝情,是极致的深情;不是冲动,是不悔的抉择。他们是高原上怒放的并蒂雪莲。
  在去藏区支教前,胡忠、谢晓君夫妇都是成都中学的老师。2000年,胡忠以志愿者身份来到海拔3800米的四川省康定县塔公乡的孤儿学校支教。这所福利性质的民办公助寄宿制学校,是甘孜州13个县的汉、藏、彝、羌四个民族143名孤儿的校园。胡忠在这里每月只有300多元生活补助。
  2003年,在丈夫的召唤下,妻子谢晓君带着三岁的女儿也来到这里支教,并担当了生物老师、数学老师、图书管理员和生活老师四种角色。
  今年2月,她甚至把工作关系转到康定县,并表示要和丈夫“一辈子待在这儿”。



IP属地:四川1楼2012-02-04 21:12回复
    胡忠、谢晓君夫妇原为成都市重点中学石室联中教师,12年前,当胡忠从报纸上了解到远在千里之外的143个孤儿急缺老师的消息后,利用假期到西康福利学校参观。当他看到一百多名孤儿期盼却又无助的眼神,胡忠毅然辞去了石室联中的教职,去到了海拔4000米的甘孜州塔公草原任教。随后,妻子夫唱妇随,带着年仅3岁的女儿也来此任教。胡忠夫妇支教的甘孜州西康福利学校是一所福利性质的民办公助寄宿制学校,创建于1998年。创办人是一位名叫多吉扎西的活佛,他是四川省十届人大代表、省佛协副会长、甘孜州政协副主席。截至2011年,由多吉扎西筹资兴办的这所学校共招收了甘孜州13个县的143名孤儿和特困生,包括藏汉彝羌4个民族。胡忠夫妇“驻扎”西康福利学校后,为那里的孩子设立了两步目标:第一步,让孩子在校园里感受到家庭式的温暖与关爱,成为一个健康正常的孩子;第二步,通过知识文化的熏染、品行习惯的培养,逐渐使孩子成为人格独立、思想健康、文明知礼、感恩社会、立志图报的生活强者。编制生活小组、用节庆日来烘托家庭的气氛等注重家庭式教育管理方式让孩子们逐渐喜欢上了学习,也变得既讲文明又讲礼貌,既有理想又有文化。 10年,似乎就在一眨眼间过去了,如今的胡忠已双鬓斑白,脸上也早已有了高原红,但他仍对生命未来的岁月充满憧憬。对胡忠夫妇而言,去高原的理由十分简单,就为了把那群孩子教出来,这种想法一直没变。十多年的支教生涯,也让胡忠夫妇感悟到了“责任是什么,教育是什么,教师是什么”。


    IP属地:四川2楼2012-02-04 21:16
    回复
      2025-05-11 09:23:07
      广告
      我今天早上刚好看了,我妈说的是那些人是为了逃避大城市的生活压力。
      当然我不赞同我妈的那种看法。
      我还是认为那个地委的书记厉害,才是真的大公无私!


      3楼2012-02-05 19:48
      回复
        石室:即成都四中,是多少条件较好的中学生的梦想啊!我女儿初升高时也去考了,虽考起,但3万/年给不起。
        那地委的书记叫杨善洲。


        IP属地:四川4楼2012-02-05 22:20
        回复
          海拔3800米,石棉如在夏天是30度,海拔3800米处才12度---13度。


          IP属地:四川5楼2012-02-05 22:4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