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阳漫吧 关注:382贴子:26,408
  • 10回复贴,共1

罗素和维特根斯坦---作者:赵汀阳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父子都是大师的情况不多见,如果有,就几乎一定是子不如父;但师徒都是天才的事情却比比皆是。罗素和维特根斯坦是师徒天才。不过,在重要的哲学家里,摩尔也应该算是维特根斯坦的老师,维特根斯坦在1912年到剑桥上学,同时听罗素和摩尔的课。罗素和维特根斯坦的师徒关系从来就有点不一般,与其说是名义上的师徒关系,还不如说是事实上的互为师徒关系。在天才的朋友之间,互为师徒关系其实很正常。在《逻辑哲学论》的序言里,维特根斯坦在谈到所受的影响时说他“只想提到”弗莱格和罗素;罗素则说过“维特根斯坦的理论对我有深刻的影响”(《我的哲学的发展》p.112)。
   罗素无疑是本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但应该说不如维特根斯坦那么伟大。不过,有着特别的自豪感的英国人可能不以为然,英国哲学家艾耶尔在一本讨论维特根斯坦的书中有过如此有趣的赞叹:维特根斯坦如此伟大,以至于成为仅次于罗素的哲学家。


1楼2012-02-01 16:22回复
      罗素的才华不仅超群,而且像他这个人一样多彩。按照中国的说法叫做“多才多艺”。罗素同时是伟大的数学家、逻辑学家、哲学家和文学家以及社会评论家,严格说来,作为数学—逻辑学家的罗素比作为哲学家的罗素要重要得多,他在数学—逻辑上的成就几乎是划时代的,他是数学中“逻辑派”的领袖,尽管他的一个基本看法——数学可以完全由现代逻辑来说明——现在看来非常可能是错误的。罗素的文字有一种恐怕想学也学不来的幽默机智,堪称典范,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大概可以证明这一点,据我所知,罗素是不靠文学作品(小说和诗)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两个人之一(另一个是柏格森)。
       罗素同样喜欢数学和哲学,但最早喜欢的是数学,原因是这样的:罗素小时候,家里气氛十分严肃,特别讲究规矩和清教徒的美德,而且不许怀疑,于是罗素只好去喜欢数学,理由是“数学是可以怀疑的,因为数学没有伦理内容”。可是后来还是喜欢上哲学,长辈们很不以为然,总是说:“什么是精神?那决不是物质,什么是物质?那决不是精神”。罗素在《记忆中的人物》里写道:“这句话听了五、六十遍之后,我就不觉得可乐了”。
       罗素活到90多岁还有清楚的头脑和不老的热情。有个故事说,罗素在80 多岁时说他的已经90多岁的老师怀特海“真是老糊涂了”,而怀特海反过来说罗素“还是不成熟”。


    2楼2012-02-01 16:23
    回复
       随便说说罗素的老师怀特海,他也是个天才,非常年轻就成了剑桥的教授。由于他是天才,所以很快就看出罗素也是天才,罗素在剑桥上大学时,怀特海来上课,对罗素说:“你不用学了,你都会了”。不久后他们由师生变成合作者,共同写作了划时代的著作《数学原理》。罗素跟数学大师哈代说他做了个梦,梦见200年后剑桥大学图书馆管理员正在把过时无用的书扔掉,当拿起《数学原理》时感到没有把握是否应该扔掉,这时把罗素急醒了。
         维特根斯坦甚至更加“多才多艺”,10岁就自己做了一台缝纫机,大了做过飞机的发动机,在数学和逻辑上也有独到的贡献,艺术造诣没得说,单簧管水平是专业的,还建过一栋楼房,设计风格在当时算是前卫的,哲学的创造性在本世纪可说是第一。至于生活,看起来比罗素更有不同寻常之处。由于维特根斯坦的生活和思想比较离奇,于是许多人对他的不同寻常有些夸张,有些进行了夸张的赞扬,更有些进行了无耻的诽谤,不过,对天才进行抵抗和批评是一种司空见惯的恶习。维特根斯坦的父亲是个亿万富翁,维特根斯坦把他所继承的遗产全部送给别人;维特根斯坦还是个勇敢的士兵,他的战友回忆说,有一次对方的炮火打得大家东躲西藏,只有维特根斯坦在继续干活。这样的人难道不是个伟大的人吗?


      3楼2012-02-01 16:24
      回复
           天才有时候不一定知道自己是天才,但一定知道另一个天才是天才。有一次维特根斯坦跑来让罗素判断他是天才还是傻冒:“如果是傻冒,我就去开飞艇;如果是天才,我就会成为哲学家”,结果罗素告诉他无论如何不用去开飞艇。维特根斯坦的另一个老师摩尔也非常欣赏维特根斯坦,理由是“我在讲课时他看上去很困惑,而其他人都不是这样的”。罗素、摩尔和维特根斯坦的故事很多。维特根斯坦拿他的不朽著作《逻辑哲学论》到剑桥申请博士学位,答辩主持人是罗素和摩尔,随便聊了聊之后,罗素提问说,维特根斯坦一会说关于哲学没有什么可说的,一会又说能够有绝对真理,这是矛盾。维特根斯坦拍着他们的肩膀说:“别急,你们永远也搞不懂这一点的”。这样答辩就算结束了,罗素和摩尔一致同意通过答辩。像这样伟大浪漫的事情只有当几个伟大的人凑到一起才有可能。类似的事情还有,维特根斯坦后来拿另一本书(《哲学评论》)去申请研究基金,又归罗素来鉴定,罗素不喜欢这套新理论,他的评语大意是:这本书非常有创造性,但在他看来是错误的,然而同意给他?究经费。想想看这是什么样的胸怀。摩尔甚至可能有着更宽阔的胸怀,据说英国国王曾接见摩尔,表彰他对哲学的贡献,称赞他是头号哲学家,摩尔说,不对,维特根斯坦才是头号的。


        4楼2012-02-01 16:25
        回复
             相比之下,维特根斯坦对待罗素和摩尔要苛刻得多,他曾经“狠狠地”批评过罗素和摩尔的理论。有一次,维特根斯坦对罗素再版《数学原理》评论说,《数学原理》有许多错误,靠出一个新版本也无济于事。在哲学上,维特根斯坦可能更看不上罗素,维特根斯坦把他的《逻辑哲学论》给弗莱格和罗素看过之后认为,弗莱格“一个字也不懂”,而罗素也好不到哪里去,罗素甚至没有理解“主要论点”。当然,维特根斯坦决不是觉得罗素特傻,显然维特根斯坦承认罗素对他的影响,只不过他觉得像罗素这样聪明的人都居然没有理解他的新思想,是一件令人失望的事情。而且,维特根斯坦的苛刻是一种非常认真公正的态度。有一次罗素在学术会议上对“几个傻瓜”保持礼貌,结果维特根斯坦义愤填膺,认为罗素没有当面告诉那几个傻瓜他们是多么愚蠢,是一种缺德的世故。
             这些伟大的人物,伟大人物之间的伟大关系,实在令人神往,想着就让人觉得舒服。中国民谚也说:“好汉敬好汉”,果然如此,在好汉之间,各种真正伟大的价值才会被认为是伟大的,各种不同一般的行为才会被理解和欣赏。可惜这种伟大的事情在生活中太少了。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早就发现小人们不喜欢优秀的人,例子是:爱非斯人赶走了他们中间最优秀的人,并且说“我们中间不要优秀的人,如果有,让他到别处去,到别人中间去吧”。


          5楼2012-02-01 16:26
          回复
              现在我想谈谈罗素和维特根斯坦在哲学上的根本区别。人们一般更多地注意到他们思想的联系,通常认为他们在思想上毕竟有许多相似的地方,因此他们都算是“分析哲学家”。可是,维特根斯坦为什么觉得他的哲学是完全不同的另一种东西,以至于罗素不能理解?而且,维特根斯坦虽然被分析哲学家们奉为宗师,但是维特根斯坦恐怕不会认为他和分析哲学家是一伙。我想是这样的:维特根斯坦哲学的许多细节确实被罗素和其他分析哲学家所接受和利用,但是在哲学的主旨上却完全不同,结果,分析哲学是一种没有包含维特根斯坦思想主旨的哲学。所以维特根斯坦才会觉得罗素等人误解了他的主要观点(而不是细节)。可以说,分析哲学以为,对事物的逻辑的和科学的描述本身包含着一种哲学观点,而维特根斯坦则认为这种逻辑的和科学的描述恰恰只是逻辑的和科学的观点而并非同时是一种哲学观点,哲学只不过是一种让逻辑的归逻辑、让科学的归科学、让某种事情归某种事情的活动,是一种“把帐一笔一笔算清”的活动而已。维特根斯坦甚至认为:“没有一种方法是哲学的方法,虽然有各种方法,就像有不同的疗法”(《哲学研究》133节)。至于那些无法算清的、也就是不可说的东西就不用去说了——其中也许至少有一部分可以给予宗教性的敬意。
               随便一说,我相信所谓后期维特根斯坦的思想并没有通常想象的那样完全不同。原来维特根斯坦只是要求看清楚语言,后来进一步要求看清楚所有的“生活形式”(包括语言)。维特根斯坦的口号“要看不要想”意味着看清楚一切之后哲学问题就消失了。


            6楼2012-02-01 16:27
            回复
                 尽管我也认为作为哲学家维特根斯坦比罗素伟大,但我只是敬畏维特根斯坦(他完全不是个凡人,而且过着“另类”的生活),却羡慕罗素,因为罗素占尽俗世生活的各种好处。罗素出身贵族(1931年继位为三世罗素勋爵),有一大堆惊人的成就,得过诺贝尔奖,有迷人的风度和气质,活到90多岁还有清楚的头脑和热情.
              现在来谈论罗素的书。在已经翻译过来的罗素的书中,最有名的是《西方哲学史》(商务),这可能也是罗素写得最好的哲学书,但不是最深的,事实上它是相当可读的书。在中国大学里,罗素和梯利的两本哲学史是学习哲学史的主要参考书,但许多人都贬低罗素的书,认为它在评论许多哲学时不公正,例如对黑格尔和康德评价不太高。当然,现在许多人早就已经厌烦黑格尔式的胡说,但大多数人心目中康德却是永远的最伟大哲学家。康德的才华是无与伦比的,但他的哲学方向和理想在我看来是错误的,他指引人们走在一条辉煌而错误的道路上,甚至一直走到今天。事实上在我拓开自己的哲学道路之前,我也深受康德的影响。关于康德的问题这此不论,我只想说,如果在哲学史著作中想看到独到见解的话,就应该去读像罗素的《西方哲学史》这样的书,当然这样的书不仅罗素有;如果想读那种全面而规?的哲学史书,梯利的书当然可以是一种,但恐怕远不如文德尔班的《哲学史教程》(商务)。罗素还有一本更通俗的哲学史,《西方的智慧》(世界知识出版社),适合更多的人阅读,同样非常精彩。罗素自己认为《西方的智慧》与《西方哲学史》虽然主题相同,但却是“全新的著作”。从内容上看,《西方的智慧》增加了当代哲学的部分,讨论了维特根斯坦、海德格尔、萨特等,但是却没有讨论到胡塞尔——这又是一项不公正?也许是。
              


              7楼2012-02-01 16:46
              回复
                  在非常多的人看来,维特根斯坦是本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好象连“时代”周刊之类的大众传媒都把他评为最重要的世纪人物之一),至少是并列最伟大的哲学家。与之并列的人选通常被认为是海德格尔,如果并列的人数扩大一些的话,可能就有胡塞尔以及其他比较难以确定的人(例如罗素、弗莱格、福科、海耶克、罗尔斯之类),因为不同哲学风格的趣味相去甚远。当然,也有许多人不同意维特根斯坦是最伟大的哲学家,不过别的哲学家就更难得被一致认同了。人们喜欢说,趣味无争辩。的确如此,不过人们在评价哲学家时不至于仅仅依靠趣味(对作家、艺术家等的评价也一样),往往也会试图“客观地”考虑实际上的影响。
                   当考虑所谓客观的“影响”时就产生了一个相对严肃的问题,即什么算是影响。首先,经常和普遍被提及或被讨论,显然是影响。就此而言,维特根斯坦虽然不断被提及,但不见得是最多的,而且主要是学术界内的事情,如果要在更大范围里去比较影响力,大概像尼采、萨特之类可能要知名得多,可是萨特之类的学术地位显然不行,萨特的名气主要来自哗众取宠、闹点黄色故事、装孙子拒绝诺贝尔奖之类;其次,能够形成某个学派,当然是影响。尽管都说维特根斯坦在很大程度上启发了分析哲学——逻辑经验主义和日常语言学派,但它们与维特根斯坦毕竟有许多不同而不能称为维特根斯坦学派,所以事实上并没有维特根斯坦学派;也许要真正评价影响必须看在长远的未来中的地位,可是这一点是没法说清楚的,至少现在不能。当然我们还是可以给出一些猜测性的理由。


                8楼2012-02-01 21:00
                回复
                  维特根斯坦在中国的古怪际遇多少也能说明他多么有影响和有什么样的影响。在一次哲学讨论会上,大家根据主观印象一致相信,在中国文化界,维特根斯坦是仅次于海德格尔有名气的,但却没有太大的实际影响,就是说,大家都知道他了不起,但理解他的理论的人就非常少了,相比之下,许多人都好象对海德格尔的理论略知一二,至少是感到亲切。我想,其中的一个原因是,维特根斯坦是个非常不寻常的哲学家,他和别人太不一样。
                     按照我的私自评价,维特根斯坦不仅是最伟大的世纪哲学家,而且是千年哲学家。这样过火的评价毫无疑问需要理由。首先,维特根斯坦在思想的原创性方面是无与伦比的,他所主张的哲学**如此彻底以至于人们不敢相信,至少人们会认为他的**是过于夸张的,这一点可以解释为什么当代哲学从维特根斯坦那里得到那么多的灵感却又很少有严格意义上的追随者——人们不敢跟随;也很少有批评性的超越者——很难有人想出能够超越维特根斯坦的**性思想,就是说,不管赞成还是批评,都很少有人从维特根斯坦的问题出发接着做下去。
                     不难想象这样一个原因:人们喜欢的或容易理解的是步伐小一点的改良,而最喜欢的则是不危及既定的基本观念的技术性精益求精。人们经常表扬那些思想平庸但好象很有学问的学者,因为这样的学者所想到的正是一般人也想到了的观点,听上去大有知音感觉,甚至有“英雄所见略同”的感觉,而学者们的五车六车学问又能够把平庸的观点说得天花乱坠,这又难免使人心生敬意。当人们一向依恋又宝爱的基本观念得到保护,而又得到略有新意的发展,这种感觉是最舒服的了。例如就分析哲学而言,人们从罗素、弗莱格、蒯因那里接受来的东西要比从维特根斯坦那里接受的多得多,当然我决不是说这几个哲学家不够牛气,只是想说明像维特根斯坦这样有出格的创造性的哲学家就会使人们敬而远之。


                  9楼2012-02-01 21:01
                  回复
                    无论是前期还是后期维特根斯坦,都认为几乎所有哲学问题都是伪问题,或者至少是被不正当的思维搞成伪问题,因此,哲学的工作就是对思维方式进行治疗,或者干脆就是对哲学自身的治疗。虽然人们不断称赞这种惊人的看法如何如何深刻,但实际上不愿意接受。人们可能会觉得,接受这样冷酷的**未免会失去太多而又得不到补偿。
                       我也觉得,维特根斯坦的哲学感觉过于悲观。按照他的前期理论,我们确实能够有意义谈论的事情无非是科学和逻辑能够说清楚的,但是科学和逻辑能够说清楚的事情又都不是要命的事情,而所有动人魂魄的最重要的事情都是无法说的。这种感觉无疑非常深刻但非常令人失望。王朔也说过格式有点类似的话:各位老师你们说得都对,但都不重要(当然场合与哲学无关)。不少人隐约都有这种感觉。我想也许可以比较温和地来表达:虽然科学和逻辑大体上说总是可信赖的,但是并非所有重要的事情都能够托付给科学和逻辑。关键的问题倒是,为什么我们一想到有些重要的事情无法表达为真命题就心里难受悲观失望呢?难道非要说清楚所有重要的事情吗?留点糊涂不行吗?看来维特根斯坦是愿意留下一些糊涂而重要的事情的。
                    


                    10楼2012-02-01 21:02
                    回复
                      如果按照维特根斯坦的后期理论,仍然不能?足我们通常的幻想。维特根斯坦已经不再强调科学和逻辑,而相信通过日常分析特别是日常语言的敏锐分析才真正能够纠正我们的错误思维,因为我们最终总要依靠日常语言在思考。但是在放弃胡说和胡思乱想之后得到什么呢?据说只不过得到一些非常平凡的、然而不得不接受的基本事实,称为“生活形式”。后期维特根斯坦的思想朴素而有力,但是问题是,人们所需要的不仅仅是朴实的理解,而且还需要荒谬的想象,或者说,对于人类生活而言,真理和胡说同样需要,否则生活没有意思,思想也没有意思。事实上,人们从来不愿意放弃胡思乱想,而并非不知道那是一些胡思乱想,“明知故犯”正是生活意义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所以说,维特根斯坦确实并没有彻底解决思想问题。不过,维特根斯坦的创造性工作将会不断给人们许多灵感。
                         假如我的理解没有错的话,尽管维特根斯坦被认为是现代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但他的哲学谈论方法却不属于现代风格,而更接近古希腊哲学,特别是苏格拉底。希腊哲学的谈论传统有一个思想优势,这就是,哲学家被允许在灵感和直观的鼓舞下肆无忌惮地谈论或怀疑可能想到的任一问题,同时被允许从一个问题自由地切入任一其它问题。由此可以理解为什么希腊思想一方面特别讲究逻辑地形成论证,而另一方面又特别喜欢使逻辑论证走样,以至于经常成为诡辩或者强词夺理。显然,希腊人不希望哲学仅仅是逻辑论证,而更关心思想的莫测的灵感,就是说,哲学归根到底是一种有逻辑性的艺术。我们不能指望生活或世界长得像逻辑,它们肯定不像逻辑,否则根本就不会有需要思想的问题,事实上正因为生活和世界所可能产生的问题是莫测的,才是值得思考的,而逻辑仅仅是用来规范我们的思维而并非用来规范生活和世界的,逻辑使得我们的思想有理可循从而能够讨论无理的生活和世界。苏格拉底和维特根斯坦等哲学家代表了一种肆无忌惮、灵活思考的思想传统,中国的老子和孙子似乎也是这个倾向的哲学家。我自以为是这个传统的后学。
                      


                      11楼2012-02-01 21:0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