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宣王吧 关注:15贴子:887
  • 3回复贴,共1
虽然本吧多是儒学,不过自魏晋以来儒佛道三家合一,佛教思想融入儒家,因此佛道思想对于儒学发展重要,无论是朱熹的哲学,还是阳明的哲学都是如此!所以诠释一些宗教是有利于儒学吸收的!




1楼2012-01-30 11:49回复
      ⊙一实相印者,指真实无二,离诸虚妄之大乘义理。即吾人所谓真如、法性。倘能在缘起法中,远离种种知见,内外俱空,活生生的现象界,便是寂灭之清净心。了悟万法如梦幻泡影,即见本体空性。虽处处如幻,亦处处实相。只须幻相看得开,实相自显现。
      三藏十二部,浩如烟海;八万四千门,多似恒沙。欲以有限生命,开启永恒慧命,当以法四依为根据,藉此入道。
      ⊙依法不依人:正法有二,一为世俗正法,系指文字三藏,事相上的大藏经,一为胜义正法,指证得无漏(真空无生)之理。行者应以教法、真理为凭,不可盲目信赖缘起幻有之臭皮囊。盖法可脱在缠诸苦,指引菩提之道。人则难免主观我见,若不契佛说,则当舍离。
      ⊙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三藏中有了义经与不了义经,前者指中道实相之谛理,后者乃为弘法而权巧之方便宣说。两者权冲,自当依了义经方能究竟解脱。
      ⊙依义不依语:语言文字为传达义理之工具,其作用在诠释真理,然究非真理。切不可舍本逐末,率尔依循表相文字,断章取义,而轻忽其中所欲传达之内在意涵。
      ⊙依智不依识:智者,非世智辩聪,而是真实圆满之般若智慧。识者,乃迷惑妄心攀缘尘境所生之虚幻认知及觉受。行者当以般若为依凭,不应以人间情识为指归,方可得证究竟涅盘。
      佛子当信解正法,更当护持正法。就事相而言,要竭尽所能护持三宝,就理体而言,尤应护持当下之起心动念。[4]
    佛是人而不是神
    遍看全世界各个宗教,除了佛教之外,没有一个宗教的教主不是以超人的“神”格自居的。这个神能够呼风唤雨,点石成金;他主宰着人类的吉凶祸福,它操纵着万物的生死荣辱。人类只有匍匐在他的面前,赞美与讴歌,把一切成功与荣耀归于万能的神,信仰他的才能上天堂,反对他的只有堕入地狱,绝无抗辩申诉的余地。
      而佛教的教主——释迦牟尼,他来到人间的第一句话就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这里要请读者们注意的是:“唯我独尊”的“我”字,并不是单指的释迦牟尼本身,而是指的全体人类的每一个人。这句话的正确解释应该是:人在宇宙中是顶天立地的,每一个人都是自己的主宰,决定着自己的命运,而不必听命于任何人或任何超乎人的神。
      释迦牟尼将他的觉悟、成就及造诣,完全归功于人自己的努力与才智。释迦牟尼认为,一个人的吉凶祸福、成败荣辱,决定于自己的行为之善恶与努力与否。没有一个人可以提拔我上天堂,也没有一个人可以把我推入地狱。赞美与讴歌不能离苦得乐,只有脚踏实地去修心养性,才能使自己的人格净化、升华,使自己享受到心安理得的快乐。
      释迦牟尼也不能像变戏法似地点石成金。他主张“要收获什么,就先要栽种什么”。他不能使一棵莲雾树长出苹果来,你若想收获苹果,就先要播下苹果的种子。释迦牟尼只不过是告诉你如何栽培,以便来日有丰硕的收获,但栽培的工作还是要你自己动手。
      梁启超先生在《学问的趣味》一文中,不是也做过这样的比喻吗?他说冬天晒太阳的滋味舒服透了,但“太阳虽好,总要诸君亲自去晒,旁人却替你晒不来。”
      释迦牟尼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次),无非是为我们指出一条“成佛之道”——自己创造最彻底圆满的智慧与人格。但这一条路却是要自己凭着毅力、智慧、恒心去走完它。所以佛说:“工作须你们自己去做,因为我只教你们该走的路。”
      成佛没有捷径,修行是点滴功夫,“不经一番寒彻骨,焉得梅花扑鼻香?”
    佛是真平等者
      我说佛是真平等者,并不是信口胡说的,我们先就当时印度的社会背景来观察:谁都知道释迦牟尼时代的印度,社会分成婆罗门、贵族、平民、奴隶四大阶级,而贵为太子的释迦牟尼眼见社会阶级的不合理,毅然树起平等的旗帜,主张废除阶级对立,倡言众生平等。
    请诸君好好地想一想,历史上所有的**,都是卑贱低下的阶级要求“提高”和显贵高上的阶级平等,绝对没有像释迦牟尼一样的,自己愿意“降低”他的太子身份与平民、奴隶平等的。由于他这种大公无私,无所为而为的作风,所以我说他是真平等者。
    


    4楼2012-01-30 11:51
    回复
        “佛”只是对一个觉悟者的通称而已。就像我们称能够“传道、授业、解惑”的人为“教师”一样,教师不只一位,人人可以做教师,处处可以有教师。同样的道理,佛不是单指释迦牟尼一个人,人人可以成佛,处处可以有佛,就像安明居士在《论佛》中精辟的点到:“佛为自然,自然为佛。人在佛中,自然成佛。”机智的辩证出了佛就是自然,而自然就是万万千千,包括花草树木,人鬼禽兽,即便纵然是魔,只要放下屠刀,也可成佛。而人若想成佛则需自然,万万不可急于求成,要心如止水,要破除贪,嗔,痴三毒。只有这样就会自然而然,顺理成章立地成佛。其外,不只这个世界有佛,宇宙中无数个星球上都可以有佛。(当然也有众生。)
        这一点也是佛教同他教根本不同的地方,其他的宗教只能承认他们‘独一无二’的神,而尽力地攻讦、否定他教的神,称他教的神为“假神”。
      同时在他们的教义下,人类无论如何地努力奋斗,永远不能与神并驾齐驱,同处于平等的境地(永远是主仆关系)。因为神是造物者,而人只不过是神所造的“物”之一而已。
         六、佛教不承认有创造万物的神
      所以说“开始”这个概念,只是对某一特定事物而言才有意义;对整个错综复杂、因果相续的宇宙而言,就没有意义了。时间是流动不息的,谁能从中找出停止不动、所谓“现在”的一点来?然后说这一点就是“开始”呢其实佛教对于讨论这一类对人生没有利益的问题,(哲学上的形而上学)并不感兴趣,因为宇宙是无始的,也是无终的,人们殚精竭虑去追求“宇宙的第一因”,将是枉然的,徒劳无功的。当你千辛万苦寻求到“第一因”时,你势必发觉在它之前还有一个“因”。如此循环不息,周而复始,你永远寻求不出一个固定不变的“第一因”来。
        同时人生短暂、生命无常,如果你还是要钻牛角尖,那么当你还没有追求到“宇宙第一因”的答案时,你可能已经死了。
        在佛经里,有一段极精彩的比喻:
        这些有形体可见的东西,我们都可以简称它们叫“色”,因为它们只是“因缘暂时的聚合”而已,并不是真实不变的,所以我们说它们是“空”的——没有永存不变的实体。这就是佛经上“色即是空”的简单道理。
        然而,佛教说“色即是空”,这“空”字并不是“空空如也”的“空”,也不是“一无所有”的“空”,而是一种含着“妙有”的“真空”。这句话怎么个说法呢?我且举一个例子来说明:
        眼前有一杯水,把水持续加热后就变成水蒸气了,再也看不见水的影子。但这并不是说水真的就消失成“空”了,当水蒸气遇冷的时候,又会还原成“水”了。
        再者懂得化学的人,都知道水是氢氧的化合物,换句话说“水”不过是氢和氧暂时的化合“物”而已。水经过电解以后,又会变成氢气和氧气了。依此类推宇宙万事万物,没有一件不是因缘暂时聚合生成的,没有一样是永恒不变的。
      七、佛法是因材施教因地制宜的
        同样的道理,由于时空的不同,佛就有不同的比喻和说明:例如:台北的人问佛说:“台中如何去法?”佛的答案是:“南下,”至于回答高雄的人则说:“北上。”依此类推,因为众生所处地方不同,所以佛的回答也就不一样了。
        佛法有三藏十二部,八万四千个法门(法门就是修行的方法)。这些修行的方法都是为适应众生的根器,为对治众生的烦恼而创设的。如果没有众生也就不需要有佛法了。佛法如“药”,众生没有烦恼的“病”,药就不需要了。
        佛法传世逾二千五百余年,能适应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众生,这就是他能够因材施教,因地制宜所致。而这种教育方法,正是佛教的特色之一。
      八、佛法既不是入世也不是出世
        佛教讲的道理,虽然最终的目的是“出世”的,但它和“入世”的精神并不抵触。(所谓“出世”并不是脱离、逃避世间,而是改造这个世间,重建这个世界。)
        佛经上所讲的:“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菩提,恰如觅兔角。”就是说明修行要在人间,觉悟也要在人间,每一个有心向道的人,他不可能厌弃这个世界,逃避这世界上的人类,而“独善其身”地修成正果。因为一个人要想成佛,他除了具备聪明智慧之外,还要有广大的誓愿悲心去普渡众生。要以这两种“悲”和“智”交互运用,相辅相成,做到彻底、圆满的境地才能成佛。所以佛教是以出世的精神来做入世的事业,从修行一直到成佛,既没有“入世”,也没有“出世”,因为一直是在这个世间进行的呀!
      


      6楼2012-01-30 11:51
      回复
        九、佛教没有排他性
          世界上大部分的宗教,都只承认他们自己所信的宗教教义才是唯一的“真理”,而排斥他教教理为“邪说”。
          而佛教认为一切宗教,祗有教义深浅的区分,很少有好坏邪正的差别的。任何一种能够存在世上千年以上的宗教,一定对世道人心有着或多或少的裨益的,否则这个宗教早就被人类的“智慧”所唾弃,同时也被时间的浪涛所冲失了。
          问题只是在于某些宗教只能给人以短暂的、少数的快乐;而有些宗教则能予人以永恒的、多数的幸福。而佛教正是属于为数不多的后者之一。
          在佛法传世的近二千五百年中,佛教一直与其他宗教和平共处,历史上为了传教而与其他宗教发生流血冲突的事,在佛教历史上从来没有过。
          这里我要请朋友们看印度阿育王(西元前三世纪),遵照释迦牟尼的宽大慈悲、兼容并蓄的遗教,有一段至今原文尚存,被雕刻在岩石上的诰文:“不可只尊重自己的宗教而菲薄他人的宗教。应如理尊重他教。这样做,不但能帮助自己宗教的成长,而且也对别的宗教尽了义务。反过来做,则不但替自己的宗教掘了坟墓,也伤害了别的宗教。”“因此,讲和谐才是最好的。大家都应该谛听,而且心甘情愿地谛听其他宗教的教义。”(谛听即留心听。)从这一段文字看来,这种宽容和诚意,正是佛教文化中最珍贵的遗产之一。
          “真理”在佛教看来是没有国界的,它不须任何宗教的“商标”。它也不属于任何一个宗教,或属于任何时代中的任何一个人。所以佛所说的真理,不是他一个人独有的,因为佛只不过是一个“真理的发现者”而已,就像牛顿所发现的“地心吸引力”,并不是牛顿专有的一样。因此佛教认为一切合理的、具有永恒不变的道理的都是“佛法”。
          “你要爱你的仇敌。”虽然出自于圣经,但佛教毫无疑问地承认它是具有美德的真理。(与佛教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相同。)
          佛法像浩瀚的江海,它能容纳地球上的一切大小河川。所以佛经上说:“一切法皆是佛法”!
        十、佛教是民主和自由的
          在其他宗教里,教主所说的话就是不可抗拒的“命令”,就是不容怀疑的“真理”。谁要是不服从或稍微表示怀疑,那么必遭天谴神罚。
          在外教的经典里明白地记载著:人类的始祖因为违背了上帝的命令,而永远地被赶出了伊甸园;而且他们的子孙——也就是千千万万的人类,包括以前、现在和未来的,也因此而莫明其妙地跟著受苦了。
          依外教的解释,这叫做“原罪”的遗传。不过;我只听说过某些疾病会遗传,没有听说过“罪”也会遗传的。除了古代专制野蛮时代,一人犯罪,全族会遭受株连,以致被斩尽杀绝而外;现在任何一个进步的文明国家,父亲犯罪,父亲坐牢,跟妻子儿女扯不上半点关系的。
          而佛教就是这样主张:佛教认为一人做事,一人承当,父亲杀人,儿子是下不了地狱的。(儿子也不能代替父亲受罪。)
        后记
          要谈佛教的精神和特色,有些地方不得不与其他宗教比较。一只长脚鹤不在群鸡之中,怎显得出“鹤立鸡群”的卓然独立精神?而一个考八十分成绩的学生,如果不跟全班“满江红”的成绩相比,怎显示得出他的难能可贵?
          哥白尼如果完全地相信了圣经,对神的话不怀疑,他那不朽的“天体运行论”能够产生吗?虽然这样做,使他受到当时教会的切齿痛恨,因为他的发现,违反了上帝创造世界的神话,破坏了“地球是宇宙中心,太阳绕行地球”的主张。(见国中,国文课本第四册,七六页注解)又像达尔文的“进化论”,把圣经上亚当、夏娃是人类始祖的神话,完全地推翻了。因此研究真理,一定要把“佛”、“神”、“科学家”,当做平常人来看;把“佛经”、“圣经”、“定理、定律”当作值得怀疑的假设,然后才会求出真正客观的事实来。


        7楼2012-01-30 11:5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