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乎不是疑问句,而是一个感叹句。 很早就知道李云迪,早在2000年,那个18岁的少年,微卷的长发,严谨得有些木讷的表情,眼神里有着少有的不属于他这个年龄的历练与通达,很是让人心疼。这是个被古典艺术所熏陶,一个生活在十九世纪却意外坠落在这个世纪的灵魂。
很喜欢这个孩子,亲切得就像自己家的弟弟(想起偶那不成器的弟弟,嘿嘿),却鲜少在媒体上看见有关他的消息。直到今年的春晚,才恍然想起曾经有这么一个孩子,在初春的薄暮中,指尖流泻的情深温润得如同深海里的珍珠,璀璨却又光芒内敛。
意外看见了一些有关他的负面报道:被德国汉诺威除名、与DG解约、因为贪玩泡吧疏于练琴……我却怎么也无法把这一切和那个紧抿着嘴唇、端坐在情凳上,将所有的热情交托于琴键的那个非凡的天才。
最近看到的一个综艺节目,其实一直觉得他并不适合那种过于嬉笑的风格,一身西服的他在那样的环境下,总显得有些拘谨和格格不入。当主持人问起他那台红色的钢琴时,主持人以一惯的表情追根究底问道:“那一定很贵吧?”按照惯例,被采访者应该作出一副极为淡定的神情,若无其事的说出一个天文数字,方才符合此时的情境设定,但李云迪,他显然是一个不合格的被采访者,他温润地笑着,只是说“这是德国的钢琴厂定制的。”他甚至吝于说出“斯坦威”这个一个响亮的名号。记得很久之前看过一句话:当一个人意识到钻石比玻璃球更珍贵时,他已经可悲地长大了。而李云迪,他显然并没有“可悲地长大”,他意识到这台琴的价值在于它的独一无二,而不在于它出自那个名震钢琴界的那个品牌以及这个品牌背后所代表的高贵与奢侈。喜欢这孩子有点儿缺心眼的赤子之心。在他这样的年龄、地位,能保有这份赤子之心是多么不易。是的,他知道这架钢琴的价格,但更知道它的价值,而价值,应该是凌驾于价格之上的。而和那个主持人一样,其实我也挺好奇它的价格,却被这孩子的这份从容所打动了。
还好,这孩子还是和以前一样,优雅从容的神态与表情,只是眼里更多了世事的历练与通达,还好,即使也曾经鲜衣怒马,挥斥方遒,这孩子始终还是和以前一样,眉梢唇角,总有着一抹隐隐的固执与坚守。
历经浮华,能够有所坚守,不易!听说他曾经因为对于唱片过于苛求而在维也纳金色大厅录了两回;听说他极反感用大量的现代化手段修饰演奏的音质;听说他习惯对唱片公司说“不”;听说他每年只保持60场上的演奏会频率;听说他对演奏肖邦有着近于病态的固执……也许这些听说都只是道听途说,因为很难想像这个年轻人那瘦削的身躯居然藏着如此的热情与固执,也许这一点,近似肖邦,那个作品有着“藏在花丛中的大炮”的美誉的音乐家。
世事变迁,孩子,你是否还是十多年前,在东欧那个陌生的国度里用音乐征服世人的孩子?我想,是的。你是的琴键上的舞者,你的世界早已设定在那架优雅高贵的钢琴中,你的未来早已设定在无国界的音乐中。
孩子,如果你可以继续行走,请走得从容,落尽繁华,看透世事,一切如雾亦如电,如梦幻泡影,唯有你的音乐,永存!
很喜欢这个孩子,亲切得就像自己家的弟弟(想起偶那不成器的弟弟,嘿嘿),却鲜少在媒体上看见有关他的消息。直到今年的春晚,才恍然想起曾经有这么一个孩子,在初春的薄暮中,指尖流泻的情深温润得如同深海里的珍珠,璀璨却又光芒内敛。
意外看见了一些有关他的负面报道:被德国汉诺威除名、与DG解约、因为贪玩泡吧疏于练琴……我却怎么也无法把这一切和那个紧抿着嘴唇、端坐在情凳上,将所有的热情交托于琴键的那个非凡的天才。
最近看到的一个综艺节目,其实一直觉得他并不适合那种过于嬉笑的风格,一身西服的他在那样的环境下,总显得有些拘谨和格格不入。当主持人问起他那台红色的钢琴时,主持人以一惯的表情追根究底问道:“那一定很贵吧?”按照惯例,被采访者应该作出一副极为淡定的神情,若无其事的说出一个天文数字,方才符合此时的情境设定,但李云迪,他显然是一个不合格的被采访者,他温润地笑着,只是说“这是德国的钢琴厂定制的。”他甚至吝于说出“斯坦威”这个一个响亮的名号。记得很久之前看过一句话:当一个人意识到钻石比玻璃球更珍贵时,他已经可悲地长大了。而李云迪,他显然并没有“可悲地长大”,他意识到这台琴的价值在于它的独一无二,而不在于它出自那个名震钢琴界的那个品牌以及这个品牌背后所代表的高贵与奢侈。喜欢这孩子有点儿缺心眼的赤子之心。在他这样的年龄、地位,能保有这份赤子之心是多么不易。是的,他知道这架钢琴的价格,但更知道它的价值,而价值,应该是凌驾于价格之上的。而和那个主持人一样,其实我也挺好奇它的价格,却被这孩子的这份从容所打动了。
还好,这孩子还是和以前一样,优雅从容的神态与表情,只是眼里更多了世事的历练与通达,还好,即使也曾经鲜衣怒马,挥斥方遒,这孩子始终还是和以前一样,眉梢唇角,总有着一抹隐隐的固执与坚守。
历经浮华,能够有所坚守,不易!听说他曾经因为对于唱片过于苛求而在维也纳金色大厅录了两回;听说他极反感用大量的现代化手段修饰演奏的音质;听说他习惯对唱片公司说“不”;听说他每年只保持60场上的演奏会频率;听说他对演奏肖邦有着近于病态的固执……也许这些听说都只是道听途说,因为很难想像这个年轻人那瘦削的身躯居然藏着如此的热情与固执,也许这一点,近似肖邦,那个作品有着“藏在花丛中的大炮”的美誉的音乐家。
世事变迁,孩子,你是否还是十多年前,在东欧那个陌生的国度里用音乐征服世人的孩子?我想,是的。你是的琴键上的舞者,你的世界早已设定在那架优雅高贵的钢琴中,你的未来早已设定在无国界的音乐中。
孩子,如果你可以继续行走,请走得从容,落尽繁华,看透世事,一切如雾亦如电,如梦幻泡影,唯有你的音乐,永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