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鹤湖吧 关注:32贴子:1,518
  • 5回复贴,共1

岭南广府、客家、福佬文化差异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关系初探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岭南是我国民系分布最广、情况最复杂的地区,包括广府系全部,客家和福佬系大部,都以岭南为居地。在历史发展长河中,他们创造了独具一格的岭南文化及各个亚文化。即广府文化、客家文化和福佬文化,各有自己文化特质和风格,在各个层面上表现出鲜明的文化区域差异,使所在地区形成不同社会经济而貌,也是制约当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故深刻认识和揭示民系文化差异和联系,对发扬各自文化优势,实现区域文化互补和整合,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岭南民系地理分布 

以共同的文化为根本原则,岭南汉人被划分为广府、客家、福佬三大民系。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他们的分布地域不断变化。时至今日,若以使用粤方言为广府民系主要标志,则其人数约4000万,广东占70%,为2800万,广西占30%,为1200万。在广东,纯粤语或以粤语为主地区在粤中和粤西南,包括 47个县市,约占全省面积1/3。在广西,粤方言主要流行于桂东、桂南及个别城市,包括25县市。在海南岛西北部、西部和南部流行的“儋州话”,与粤方言接近,使用人数有几十万,他们也可属广府民系范围。此外,使用粤方言的华侨华裔约1500-2000万,全世界使用粤方言人数约7000万〔1〕,岭南占了 57%,是广府民系大本营。 

客家方言是客家民系最主要文化特质,广布于我国南方,使用人数约3700万〔2〕。其中在广东(合海南)约有1150万,主要分布在粤东、粤北20多个县市,另有79个县市为客家人散居地。在广西,客家人约有350万〔3〕,分布在全自治区64个县市,以桂东南、桂中、桂东北至为集中。两广客家人为  1500万,约占国内客家人总数的40.5%。岭南也是客家民系最大居地。 

闽方言同样是区别福佬与其他民系主要标志。闽方言一支闽南语在广东(合海南)使用人数约 1800万〔4〕,占全省人口 32%,为广东第二大方言,主要集中分布在潮汕地区、雷州半岛和海南岛沿海,包括全省38个县市。我国使用闽方言人数约6573万,岭南约占28%,故也是福佬民系一个重要分布区。 

按以上方言分布并综合有关资料,岭南各民系现有如下分布格局。 

 

岭南民系人口和地区分布 

分布民系人口覆盖面积 

百万人占%万km2占% 

广府400054.816.0959.2 

客家150020.57.3727.1 

福佬181024.73.7113.7 

总计7310100.027.17100.0 

资料来源:①司徒尚纪:《广东文化地理》,第182页,广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 

②李新魁:《广东的方言》,第27-449页,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年。 

③中国行政区划研究会编:《中国行政区划手册》,第106页。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年。 

④未含港澳人口、面积。 

广府民系拥有河谷平原、三角洲平原、山地丘陵以及河口近岸、海湾等多种地形,地域上联成一片,呈地带性和板块性或两者相结合分布。而福佬民系主要沿海岸线走向分布,但不连续,中间为珠江三角洲隔开,呈板块分布,并拥有沿海平原或丘陵、台地,面临大海。客家民系深处内陆山区,既有大集中,又有小分散分布。民系分布格局,使人们对环境认知、资源利用,以及精神文化各个层面都有较大差异,成为各民系所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过程和发展水平不同的地理基础。 

二、岭南民系文化特质差异 

作为广府民系形成重要标志之一的粤方言,是土着古越语与中原、吴越、荆楚等语融合的结果。据语言学研究显示,到南北朝时代,粤方言已发展为一支独特的方言而与后世的粤方言没有多大的差别。如晋嵇含《南方草木状》记南人所称五敛子(即洋桃),现代粤语仍保持这种称谓,说明当时粤语某些词语已与现代一致。又按民系划分一条原则,即在一定时空背景下,某一稳定居民共同体,其人口数量一般不低于同样背景下土着居民人数。通常使用“客户”概念表示这两者关系。虽然客户是指没有土地农户,但外来移民初时几乎是没有土地的。以此比较,到北宋元丰年间,广州、端州、南恩州,以及广西融州、浔州等,即珠江三角洲、漠阳江和西江流域,客户占当地人口总数过半以上,成为当地居民主体。后世珠江三角洲居民每称自己祖先来自南雄珠玑巷,说明他们是宋以来经大庾岭道南下定居三角洲的。故普遍认为广府民系和相应的广府文化基本上形成于唐宋时期。 



IP属地:黑龙江1楼2006-10-08 16:25回复

    福佬民系沿两广沿海分布,人类生活几无不资仰于海洋。耕海、冒险、海神崇拜等海洋文化至为发达,是福佬文化一个最重要特质。唐代潮州岭南一大港口,其地位仅在广州港之下,唐代潮州土贡鲛鱼即鲨鱼皮,属深海性鱼类,潮州渔民已在深海渔场作业,出现我国最早渔场之一。故后世潮汕地区流传“非为生于海则不得食”、“潮漳以番舶为利”之语。但祇到宋代以后,福佬地区海洋文化才显露灿烂光辉。元代《潮州三阳圗志辑稿》云:“潮之为郡,海滨广斥,俗富鱼盐。宋设渔场三所,元因之。……盐之为利,即可以给民食,又可以供国用矣”〔21〕。明清时期,渔盐和海上贸易成为福佬地区重要经济来源,从人类适应环境和开发资源角度出发,这也是一种文化形态。潮阳县“滨海以鱼盐为业,朝出暮归,可俯仰自给。至于巨商逐海洋之利,往来燕齐吴越富室者颇多”〔22〕。澄海县百姓“半不务农,而以渔盐为业。” 〔23〕。南澳县“耕田作海,船只往返,通商贸而广财利”〔24〕。而琼雷沿海福佬人,蹈海冒险经商精神不减于潮汕。宋琼州槟榔“岁过闽广者,不知其几千万也”〔25〕。宋雷州海康港出口货有“谷、米、牛、酒、黄鱼”〔26〕。明清时期形成“潮州帮”商人集团与“广州帮”一样,远涉鲸波,逐海洋之利。方志、公私笔记对此记载甚多。嘉、道年间,海阳(潮安)商人“则海邦遍历,而新加坡、暹罗尤多,列肆而居”〔27〕。鸦片战争后,汕头开埠,“闽粤之轻生海外有,冒风险蹈覆溺而不愿。良由生齿日众,地狭民稠;故无室无家之人,一往海外,鲜回家者”〔28〕。到民国《潮州志·实业志》则云:“潮人仰赖批款(侨汇)为生者几占全人口十之四五,而大都市大企业及公益交通事业各建设多由华侨投资而成,内地乡村所有新祠屋更有十之八九系侨资盖建”。华侨文化在潮州与在广府珠江三角洲和客家地区一样,成为地域文化一个鲜明标志。福佬人视海,故对海神天后(妈祖)至为崇拜。天后庙林立于我国东南沿海乃至东南亚各地。据有关报导,目前在广东有天后庙约100多座〔29〕,建国前汕头有近10座以上,南澳岛现有15座,光緖时海阳有10座以上,干隆时澄海有7座。从海陆丰经珠江口GFEB3下雷、琼沿海都不断有天后庙分布。在汕尾一带,甚至小孩取名,也与妈祖、佛祖相连,通常以“妈”、“娘”、“佛”为通名。过去几乎每3个男孩不是叫“佛泉”、“佛有”、就叫“娘包”、“娘兴”、或称“妈禄”、“妈水”、“妈吉”、“妈炎”等,都希望得到妈祖保佑。而女孩取名,则与上述通名无关,侧面反映福佬人对海洋依赖,因女子不便于出海之故。 

    从明代起,潮汕地区已有“地狭人稠”记载,故福佬人对空间利用甚为讲究,不仅有“种田如绣花”集约农业,而且在建筑、飮食、服饰等方面也至为精巧,同时也造就了福佬人精明能干、团结对外心理质素,这也是福佬人长期在外谋求发展、相互帮助、扶持形成文化潜质。 

    福佬文化在潮汕地区,也跟客家文化在兴梅地区一样,具有兴学重敎,培育人才风气。宋孝宗曾问潮人王大寳:“潮风俗如何?”大寳对曰:“地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30〕。据载,宋淳熙元年(1174年),潮州参加科举考试士子为3000人,嘉泰四年(1204)为 4000多人,绍定元年(1228)又增至 6600人,到咸淳三年( 1267)竟达 1万人以上〔31〕,在不到一百年时间里增加二倍多,放南宋《方舆胜览·潮州》称潮州“封疆虽隶于炎方,文物不殊上国”,被誉为海滨邹鲁。此后潮人读书成为一种社会风气,历久弥坚,乃民系文化一个优势。 

    三、民系文化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 

    民系文化差异,是各民系历史发展不平衡的结果。它一旦形成以后,即使面对同样资源、机遇,也可能产生不同的开发利用模式,造成不同社会经济效果。这在历史上已有不少事例,并反映在上述民系文化特质的形成过程中。然而,在近现代条件下,这两者关系比历史时期更能清楚地显示自己的作用和影响。充分估计这点,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有不寻常意义。 
    


    IP属地:黑龙江4楼2006-10-08 16:25
    回复
      从哪里来的数据??!


      IP属地:广东7楼2006-10-08 16:54
      回复
        • 218.18.194.*
        畲族貌似是跟客家融合了不是福老吧,客家话进畲话,畲话进客家。其实两种不过是通一语言而已


        8楼2008-09-22 20:21
        回复
          • 116.24.21.*
          清朝的广州府和肇庆府人组成的广府人商帮威镇全国,广东会馆开遍全中国,但现在就没了踪影,可能精英全跑到海外和香港去了


          9楼2008-09-22 23:03
          回复
            • 125.90.58.*
            两广总督府--梧州,肇庆


            10楼2008-09-26 16:5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