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者裁也。所谓绝句,不过两联,离尾即首,离首即尾,其章法也是起承转合。通常,起承在一二句,转在第三句,是绝句最为着力之处,结通常要有独特的意义。
刘熙载《艺概》云“绝句取径贵深曲,意盖不可尽,以不尽尽之。”
一 起承
绝句的第一联,一般都是写实、写景、叙事、议论等。那么就要求首句起得响亮,第二句承,承什么呢?为首句做补充啊,或者再发展推进一点啊等等。
举个熟悉的例子,叶绍翁的《游园不值》首联:“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第二句对第一句补充说明。
而第一联总体上是为了第三句服务的,是一个铺垫,如此,才有“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二 转合
上面已经说了,第三句的转,可谓是全诗最着力的地方,唯有转得好,才能翻出新意来,如此绝句的神韵才能绽放出来。杨载云:“绝句大抵起承二句固难,然不过平直叙述为佳,从容承之为是。至于宛转变化工夫,全在第三句。若于此转变得好,则第四句为顺流之舟矣。”
事实上,好的绝句的确如此。
刘长卿《听弹琴》:“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张俞的《蚕妇》:“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襟。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
绝句的起承转合需要经常借用虚词作为关联词,以表达开阖、正反、递增、呼应、因果等等诗境的发展。如李贺的“莫嫌金甲重,且去捉飘风”,朱熹的“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这些虚词的运用,既是技巧,也算章法。
刘熙载《艺概》云“绝句取径贵深曲,意盖不可尽,以不尽尽之。”
一 起承
绝句的第一联,一般都是写实、写景、叙事、议论等。那么就要求首句起得响亮,第二句承,承什么呢?为首句做补充啊,或者再发展推进一点啊等等。
举个熟悉的例子,叶绍翁的《游园不值》首联:“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第二句对第一句补充说明。
而第一联总体上是为了第三句服务的,是一个铺垫,如此,才有“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二 转合
上面已经说了,第三句的转,可谓是全诗最着力的地方,唯有转得好,才能翻出新意来,如此绝句的神韵才能绽放出来。杨载云:“绝句大抵起承二句固难,然不过平直叙述为佳,从容承之为是。至于宛转变化工夫,全在第三句。若于此转变得好,则第四句为顺流之舟矣。”
事实上,好的绝句的确如此。
刘长卿《听弹琴》:“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张俞的《蚕妇》:“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襟。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
绝句的起承转合需要经常借用虚词作为关联词,以表达开阖、正反、递增、呼应、因果等等诗境的发展。如李贺的“莫嫌金甲重,且去捉飘风”,朱熹的“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这些虚词的运用,既是技巧,也算章法。
![](http://hiphotos.baidu.com/%C4%AD%C4%AD%D2%F8/pic/item/7f903308ebc4b745d0d3f45ecffc1e178b82150d.jpg?v=tb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