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衍圣公府”的一百万亩田地中,绝大部分叫“祀田”,是历代统治者为“崇圣”即吹捧孔丘的目的而“钦拨”的。祀田的性质有两种,一种叫“官庄”,土地属孔府领有,收取租粮,多集中在曲阜及其附近;一种叫“屯”或“厂”,田赋拨归孔府收入,征收租银,多分散在外地。所谓租粮,相当于一般地主所收的地租;所谓租银,则是封建政府田赋的一部分,分给孔府享用。租粮和租银,统称祀租。
曲阜有十二个官庄,每一官庄包含五、七个自然村,共有土地一万九千三百多大亩(每亩折合市制2.5~3亩不等)。这些地,由孔府以两种租佃制度租出,一种是对分制,一种是定额制。大凡城关附近,水利较便、肥料较足、因而产量较高的田地,采对分制;其他取定额制剥削。也有先对分因核收不便,改为定额制的;或先定额而产量增高,改为对分制的;总之以剥削最多为取舍原则。照曲阜解放前三年的情况来看,绝大部分官庄都采用定额制的剥削方法。
各官庄的地租定额,因种种条件不一,数量不尽相同。有每大亩上地年纳七官斗的,也有只纳二官斗的。我们且以城南十里的红庙村、这个比较适中的官庄为例,来揭露一下孔府的地租剥削内幕。
据孔府帐册记载,1925年前后,红庙村共有上地32.7183大亩,每亩每年纳租4官斗;中地151.5892大亩,租3官斗;次中地2.14大亩,租2 官斗;下地165.73大亩,租1.5官斗。⑵红庙村每大亩面积是六百步,等于2.5市亩;所谓官斗,是孔府的收租用斗,等于0.425市斗,据实测得知,一官斗小麦重54市斤。
又据红庙村原佃农辛景祥、辛景义、李树祥、杨思志等回忆,该村过去一般年景,每大亩上地可产粮550斤,中地450斤,次中地300斤,下地200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