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江话吧 关注:592贴子:8,139
  • 4回复贴,共1

【六次涨沙】靖江地域形成完整史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楼度娘


IP属地:江苏1楼2012-01-25 18:01回复

    季 市 镇
    ——靖江首次大涨沙
    靖江地处长江下游,秦朝末年,此处茫茫一片汪洋,滔滔江水奔流直下,每年将上游约4亿吨泥沙挟带而下,至入海口,经海潮顶拓,泥沙逐年沉积,从前汉至今的2200多年间,经过无数次沙涨,才形成了今天靖江市地域。历史上较大的沙涨有6次,每次沙涨,新涨的沙团或岛屿,慢慢与旧沙相连,至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靖江市域基本定型。
    长江首次沙涨是前汉时期(-206~24年),此处约20多平方公里的暗沙逐渐露出水面,后来沙团不断扩大,成为大江中的江心洲,此洲即今季市镇镇区
    季市镇,南与孤山镇接壤,西与团结镇毗邻,东和北与如皋、泰兴两市相连。处于靖(江)、泰(兴)、如(皋)3市交界处。
    此镇原名太平村,又称季家市、季市、季市镇。据《广陵志》记载,季市为前汉时期成陆。是靖江成陆最早的地域。昔日长期隶属海陵、泰兴,民国年间方划归靖江。
    季市成陆以后,其大江之南为毗陵县(今江阴市),大江之北为海陵县(今泰州市)。海陵,南滨长江,东临大海。从前汉至南唐,l100年后,原海陵县的江滩、海滩逐渐向东、向南延伸,地域面积不断扩大。到了南唐升元元年(937年) 十二月,唐烈祖以海陵置泰州,又分海陵南5乡置泰兴县,季市由海陵转属泰兴管辖。是年,大批乡民来此围田,建屋定居。因地处海边、江水不
    时泛滥,往来船舶也因风高浪大,常有覆没,加之海匪猖獗,百
    姓为求太平,故取名太平村。
    冲击平原土壤肥美,新开垦的沙地税课较轻。因此,乡民越聚越多。北宋时期,太平村逐渐形成季姓和李姓两大家族。李家富甲一方,曾在灾荒时举办粥,因此名重乡里。季姓人多势强,其族人又在朝中为官,后台较硬。小集镇出现后,在以谁的姓氏命名的问题上,两家互不相让。据当地传说,两家为争得舆论支持,季家首先在季市镇的东街头与北街头,开设两家烧饼店,凡路过者,每人可赠送两个烧饼,只要你说是从季家市带回的就行了。李家知道后,便在南街开设一家面馆,凡喊一声“李家市”的,就可赠给一碗面条。季家看到李家所为,便将白花花的银子换上铜钱,用囤粮的窝折屯在李家面馆对面,来往行人,只需喊一声“季家市”,就可抓一把铜钱走路。为争地名冠名权,最后季、李两家终于闹上了公堂。当时的泰兴县令碍于官场情面,便将太平村更名为季家市。居住在今镇东的李氏家族只能听命官断,将其住地命名为李家巷、李家圩。事后,李家不服官断,认为集市非一家之集市,再次闹上公堂。泰兴县令见此,便从中劝解,说“李”字加一撇为“季”,“季”字去一撇为“李”,两家本为一家,何必如此较真,既然非一家之集市,那就把季家市的“家”字去掉。于是季家市遂又更名为季市。
    明朝洪武初年,狂风、暴雨、江洪一齐肆虐,季市遭受了特
    大水灾,无数乡民房屋倒塌、人畜被淹、田园荒芜。时值汛期,在海口的分水线上,浑浊的江水夹杂着大量泥沙,翻滚着奔向大海,海潮又宛如一条青龙,劈开江水溯江而上。乡民们认为这是青龙现身,为此,于洪武五年(1372年),在镇内建起了一座颇具规模的青龙寺,人们期望借助海龙王的神威能将江潮镇住。是年,又将季市之名改为季市镇,更名目的同样想以此镇住江水泛滥。季市是长江南北水道的咽喉,为防私盐贩卖和盗匪作乱,明初泰兴于此设置了巡检司,并于季市东街李家巷建造了巡检衙门。清同治九年(1870年),泰州守备营曾分兵驻守季市,民国初年曾设**所。1945年3月,季市镇划入如西县。是年9月,季市划归靖江。1948年12月划入如皋县,次年5月复划归靖江管辖,直至如今。


    IP属地:江苏2楼2012-01-25 18:02
    回复

      元 山 团
      ——靖江第三次大涨沙
      靖江第三次大涨沙是在明弘治元年(1488年),相距前次沙涨约1250多年。此次沙涨范围主要在孤山地区。由于沙涨,原来悬于大江中的孤山,至此南向登陆,不仅扩大了元山团政区面积,而且使元山团与中洲团相连接。
      元山团,位于今孤山、团结一带。孤山,曾名元山,元山团因其境内有元山(孤山原名)而名。明清时期,靖江推行团图制,全县划为10团60图,元山团是全县10团之一。
      团和图,这是县以下基层政权的一种组织形式。团,相当于今天的镇;图,约相当于今天两个行政村面积。明成化七年(1471年),靖江虽然建县,但地域尚未定形,各团面积仅有后来的一半,县境四周涨出的若干小沙团时涨时坍。沿江各团也因江水冲击,面积时大时小。元山团的西面是丁墅团(今生祠、马桥两镇的一部分),东为永庆团(今季市、西来两镇),其北边是北大江,南边与县城所在的中洲团(今靖城镇)相隔的江面相距尚有4公里之遥。团与团之间有的有陆路相连,有的隔水相望,如登临还需舟楫作渡,彼此交往甚为不便。
      元山团何时与县城相连?这要从靖江第三次大涨沙说起。靖
      江从三国至明朝,这一时期,长江江面辽阔,泥沙东去,大多只是在江底堆积,露出江面的部分只是一些小沙团而已。据旧《靖江县志》记载,靖江建县17年后,县城北郊至孤山以北4公里的江面,历经千年之久的大量暗沙积聚后,沙地陆续涨出水面。弘治元年,原来屹立大江中的孤山,因长江主流逐年向南转移,北大江水势渐缓,大量泥沙在孤山周围沉积,特别是孤山以南地区,江中暗沙涨起,从孤山一直涨连到城北沙泥河,原在大江中的孤山从此登陆,元山团与中洲团遂连接成片。
      在孤山未登陆前,元山团四周均有石矾露出江面,这些石矾,
      实际是江中礁石,如东南矶,位于元山团东南1公里有余,涨潮时没于江中,落潮时才露出水面。未涨沙前,来往船只需要绕道航行,以免触礁。此次涨沙,礁石全部没于沙泥之中。西北矶距离孤山较远,由于沙势由西北向东南方向而来,涌起的泥沙盖过
      石矶,礁石渐被掩埋。在元山团西部的严家港有一碇,俗称孤山
      碇,又名石碇,实际是孤山余脉露出水面的小石峰。据《靖江县志》记载,当时县内有名的石工周楷,见石峰光滑坚硬,曾在上面凿刻《法华经》3卷。待到石碇周围沙涨时,地面不断抬高,石峰根部被沙淹没,后来江滩被垦为农田,尚有三尺尖峰透出地面。嘉靖八年(1529年),当地农民因耕牛常被尖石碰伤,犁锄亦常遭损坏,遂用铁锤将石击碎,石峰才在地面消失。
      此次沙涨,规模大、面积广,靖江北部的老岸地区向北拓境约4公里左右;在西北方向,沙势向外延伸达10余公里,使靖江西北部的隐山团(今新桥、红光镇)、太平团(今生祠镇)、丁墅团(今生祠、马桥镇)以及中部的元山团等北部面积扩大了三分之一。在孤山以东,也因沙势向东延伸10余公里,将元山团和永庆团(今季市、两镇的部分地域)连接在一起。至此,靖江本土面积比原来增加一倍之多。


      IP属地:江苏4楼2012-01-25 18:04
      回复

        夹 江
        ——靖江第四次大涨沙
        靖江第四次大涨沙是在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与前次沙涨相隔61年。此次南江涨沙,将原来牧马小沙与牧马大沙之间的夹江涨塞,并在牧马大沙、牧马小沙四周,涨出了若干沙团。
        夹江,东至青龙港尽头,西至焦山港尽头,面积50多平方公里。此江原长约75公里,后因两沙东部靠近江南的部分,因被江水冲断,划入常熟县境,夹江仅剩30公里。其中部江面最窄处宽约1.5公里,两头江面较宽,南北相距2.5公里左右。明代以前,长江入海口离靖江很近,因牧马小沙、牧马大沙自南而北排列在江面,长江变成“川”字形地理实体。人们为了把江的名称区分开来,按照大江的位置,将牧马小沙以南的江面称为南江,牧马大沙以北称为北江,因北江是主航道,江面较阔,又称北大江,而对夹于两沙之间的江面则称为夹江
        孤山自明弘治元年(1488年)登陆以后,县城南部的江面,底沙不断涌动,许多沙团陆续涨出水面,使两沙地形地貌发生了很大变化。
        首先是相隔于牧马大沙与牧马小沙之间夹江的变化。到了明代,夹江因逐年淤塞,逐渐变小变窄,形成了两沙之间的套水,
        俗称为浃。浃的方向由西南向东北延伸,浃之西部称为西沙浃。
        西沙浃全长约14公里,其西南部距城约12.5公里,东北部距城东
        南约1.5公里许。此处因泥沙沉积较快,江水被阻,且地处县之中部,以此为界,这一地域,靖江称为西沙。从西沙浃东端至浃之东北的长江边,两地相距16公里,靖江俗称东沙。靖江东西沙当时共长30公里。至嘉靖二十八年,套水逐渐淤涨为陆。至此,两沙完全相接,南北合为一壤。此次涨沙,使两沙之间从赤乌年间形成的夹江,经1400余年的变迁而成为桑田。 其次是两沙合一时地形的变化。在两沙涨连的同时,江水所带泥沙只能随着水流带至东部海口沉积。因此,靖江中部和东部的江面也在大面积涨滩。因东部涨滩速度快于西部,南北距离由
        狭变宽,从今斜桥的新港以东至敦义的永济港一带,沙地突入江心达10余公里,明代于此曾设永乐、崇明两镇。特别是夹江东端
        的西来镇,南北宽度相当于县之西端的两倍之多,全县形成了东
        宽西狭的梯形地貌。
        三是周围附沙的变化。明初前后,两沙四周,还涨有10个沙洲,即面条沙、东开沙、尹家沙、官沙、段头沙、南沙、西小沙、孙家沙、新沙、团沙等。各沙之间,有的相互连接,有的相互独立。这10个沙洲自东从南而西,或大或小,半圆形地围住沙洲。后来,有的已划入其它县境,如尹家沙、官沙、面条沙等;有的坍没后复涨,并改换了名称,如孙家沙坍后,先后改为复土团沙、洪沙、新沙、三沙、段头沙、崇让南沙、鹤洲沙等名。
        长江南部涨沙,原来江中各小沙重新组合、命名。如西小沙团,又分为鹤洲沙(又名南沙,位于县境正南,其形如鹤,故名)、洪沙(位于小沙团之西)、复土沙(位于西小沙团以北)等。在鹤洲沙西北,后来又涨出了砥柱沙,与牧马小沙相连,鹤洲沙以东江面,又慢慢形成长约5公里的暗沙。
        夹江的淤塞加快了长江水速,使县外附沙,除鹤洲沙、西小沙外,以前所涨小沙,如洪沙、复土沙、砥柱沙、暗沙等尽皆坍没,崇让沙也因江势北移,徙于南陆,后划入常熟县界。
        南江这些沙团的坍没,其底沙滞留了水速,易于上游泥沙到此沉积,又为南部沙上地区在清代大面积拓境奠定了基础。
        


        IP属地:江苏5楼2012-01-25 18:0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