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宣王吧 关注:15贴子:887
众所周知,黄宗羲喜欢用地域名来称呼学派,如阳明学派,当时就被称为"姚江学案",所以黄宗羲也是较早用地域名来划分王学门派的人,其所著的《明儒学案》把阳明以后的王门分成七派,即浙中、江右、南中、楚中、北方、闽粤和泰州王门。
右派(江右学派)
代表人物:聂豹、徐阶
正一江右王门学派,系指明代中后期江西一带的王门后学,代表人物有邹守益、聂豹、罗洪先、欧阳德、壬时槐、刘文敏、刘阳、胡直、邹元标等一批著名的王门弟子。它与浙中王门,南中王门、楚中王门、闽粤王门、北方王门、泰州学派等并称为“王学七派”,也是当时最有影响的王门学派之一,并享有“王学正宗”的称誉。 从学术宗旨来说,王门各派后学,包括泰州学派,均以阐发阳明学说为己任,尤其以发挥“致良知”说为重点,对“良知”本体的性质特点及“致良知”的途径,都作了具体的探讨。
聂豹
聂豹(1487-1563年),明代学者。字文蔚,号双江,江西吉安永丰人。正德12年(1517年)考中进士,为平阳知府,官至兵部尚书。是明代有名的廉吏之一,名垂青史。聂豹推崇王阳明的“致良知”学说,以阳明为师,但他认为良知不是现成的,要通过“动静无心,内外两忘”的涵养功夫才能达到。豹著有《双江文集》十四卷,与《困辨录》(均四库总目)并行于世。


1楼2012-01-25 15:42回复
    徐阶
     明松江府华亭县人(今上海松江区)。早年即工诗文,善书法。嘉靖二年(1523年)以探花及第,授翰林院编修。后因忤张孚敬,被斥为延平府推官,受此挫折,从此谨事上官。延平多盗,到任后捕剧盗100余人;清理积案,释出系囚,赢得声誉,升为黄州同知,后又擢为浙江按察佥事,进江西按察副使,并主浙、闽二省学政。皇太子出阁(读书),擢为国子监祭酒。后又进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参与朝廷机要大事。曾密疏揭发咸宁侯仇鸾的罪行,且擅写青词(一种用来与神沟通的文体,嘉靖帝信神)为嘉靖帝所信任。《经世堂集》26卷、《少湖文集》10卷。另编有《岳庙集》,并行于世。
    阳明心学的主要主张由王守仁于史上著名的“龙场悟道”而得。


    2楼2012-01-25 15:43
    回复
      粤闽王门学派
        代表人物有方献夫、薛侃,主要学者还有杨骥、周坦等。方献夫,字叔实,号西樵,少年中进士,官为吏部主事,迁员外郎。拜王守仁为师,为王门岭南弟子的第一人。又官礼部尚书,加太子太保,引疾归里。后又起用为武英殿大学士。薛侃,字尚谦,号中离,广东揭阳(今广东揭阳市)人。正德年间进士。请归养亲,于江西拜王守仁为师,学习四年。先后授行人、司正。终因立储上疏,遭太常彭泽、少傅张字敬的诬枉罢官。归田讲学,弟子百余人。杨骥,字仕德,先拜湛若水为师,后来卒业于王守仁。该学派认为“心”是世界的本体。所谓“天由心明,地由心察,物由心造”(薛侃《语录》)。又提出认识人应从“可见可闻”人手。说:“学不明,世儒只在可见可闻、有思有为上寻学,舍之,便昏债无用力处”。“道本家常茶饭,无甚奇异”,“世人好怪,忽近就远,舍易就难,故君子之道鲜矣”。在社会伦理观方面,提倡舍生取义。说:“杀身成仁,舍生取义,是忘躯求道之意”(薛侃《语录》),“重生是养口、体者也,成仁取义是养大体者也”。儒家这种“舍生无欲”与佛老不同。佛老“二氏之敝,在遗伦”。即儒家舍生是不借以最大代价履行社会义务,而佛老的空无是逃避社会责任。该学派主要著作有薛侃《语录》;薛侃门人《研几录》。


      4楼2012-01-25 15:43
      回复

        北方王门学派
         北方之为王氏学者独少,穆玄庵既无问答,而王道字纯甫者,受业阳明之门,阳明言其“自以为是,无求益之心”,其后趋向果异,不可列之王门。非二孟嗣响,即有贤者,亦不过迹象闻见之学,而自得者鲜矣。北方门是明代阳明心学“王门七派”之一,而洛阳王学又是北方王门的主力军。此派学者在学宗阳明的基础上多有发明,为阳明心学北移做出了巨大贡献,一时蔚为北方大宗。它即是阳明心学在北方传播过程中的重要学派,也是传承“洛学”的重要学派。
        


        5楼2012-01-25 15:44
        回复

          楚中王门学派
           湖南一方的王守仁门人学派.代表人物有蒋信、冀元亨.蒋信,字卿实,号道林,明朝中后期楚之常德(今湖南常德市)人.嘉靖年间进士;官为户部主事,转兵部员判、郎,又为四川佥事,兴利除害,禁道士妖术;升贵州提学副使,建正学书院和文明书院.后归故里,建学校于桃花冈,学徒云集.曾先后拜王守仁和湛若水为师,学术得于湛若水较多.该学派主张"心"是世界的本体,心产生"气",即"太和","气一分殊"产生世界万物.(黄宗羲:《明儒学案·楚中王门学案》,本文下同)认为"人除却血肉,只有这一片精灵唤做心"."命之曰心,本取主宰之意,心之活泼泼处是性.""宇宙浑是一块气",亦称"太和",源自于"穆",即无或默,源自于"命",源自于"道",源自于"诚",源自于"太极",穆、命、道、诚、太极皆同义,总之是"一个神理".从"心"来看,便看到"心"产生"气","心"活泼拨的性质便是"天性之命".事物同出于一个"太和",所以形形色色,原因是"气一分殊".又认为释学为"空",儒学为"空处见实".说:"要之,圣学与释氏,智原是不同,释氏只要见一个空,圣人却是于空处见万物一体.自身与万物一例,所以此心便无所不贯,人伦日用,何处容增减一毫?"该学派主要著作有蒋信著《桃冈日录》.
          


          6楼2012-01-25 15:44
          回复

            左派(浙中王门学派)
            代表人物有钱德洪、王畿。钱德洪,字洪甫,号绪山,明朝中后期浙江余姚(今浙江余姚县)人。王守仁平定“震源之乱”后,返故里,钱德洪与同邑人范引年、管州、郑崽、柴风、徐珊、吴仁等数十人同拜其为师。因到余姚投师的人日益增多,钱德洪与王畿代师疏通学术大义,一时称其为教授师。嘉靖年间,王守仁出征在外,钱、王二人代师主持书院。然后,钱德洪出任苏学教授。王畿,字汝中,别号龙溪,山阴(今浙江绍兴县)人,拜王守仁为师。会试得中,却未廷试而归,重返王守仁门下。前后四十年无日不讲学。自北京、南京及吴、楚、闽、越等地,到处都有讲舍,尊其为儒宗。该学派认为“良知”说是当世学术的精髓。认为,春秋时期,孔子提出“仁”,以唤醒人心,求“仁”就是孔氏学说的精髓;战国时期,孟子又提出“义”,没有“义”,“仁”无由达到,“义”便是孟子学说的精髓;晋梁以来,佛老泛滥,宋儒遣复古礼,执“礼”便是宋儒学说的精髓;王守仁提出“良知”,以“良知”启迪天下,使知物理不外于吾心,“致知”便是今日学术的精髓。(黄宗羲:《明儒学案·浙中王门学案》,本文下同)学术精髓都是因时而立。该派固守师说。坚持以先天统后天。主张“和而不倡”,说:“吾人之学,切忌起炉作灶,惟知和而不倡,应机而动。故曰‘乃见天则,有凶有咎,皆起于倡”。认为“正心为先天之学,诚意为后天之学”,“心”即“良知”,是框定世界万物的规矩或标准,一言蔽之,是“先天统后天”。还说:“谨独(慎独)即是良知”,“良知不由学虑而能,天然自有之知也”。该学派著作有王畿《论学书》、《语录》、《致知议辨》;钱德洪《会语》、《论学书》。
            


            7楼2012-01-25 15:45
            回复
              泰州学派
               泰州学派,创始人是中国明代学者王艮,属于阳明学派的分支,被称为“左派王学”[7]。其学说的特点是简单易行,易于启发市井小民、贩夫走卒,极具平民色彩,故流传甚远。
               嘉靖五年(1526年),王艮应泰州知府王瑶湖之聘,主讲于安定书院,宣传“百姓日用即道”,开始泰州学派的创立之先河,学生多是下层社会人士,如农夫、樵夫、陶匠、灶丁等。泰州学派以“百姓日用即道”为标揭,阐述“满街都是圣人”,“人人君子”,“尧舜与途人一,圣人与凡人一”,“圣人不曾高,众人不曾低”,“庶人非下,侯王非高”。虽被斥为异端,却道出小市民的心声。其门下有朱恕、颜钧、王襞、罗汝芳、何心隐、李贽、焦竑、周汝登等人。
               但因过于狂禅,《四库全书》不收李贽、罗汝芳、颜钧、何心隐、周汝登等人的著作。黄宗羲《明儒学案》:“泰州之后,其人多能以赤手搏龙蛇,传至颜山农、何心隐一派,遂复非名教之所能羁络矣。”王艮门人辑有《心斋全集》6卷。
              


              8楼2012-01-25 15:45
              回复
                王学后世字派别与国外的派别为何不在?他们也是阳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9楼2012-01-27 10:41
                回复
                  所列主要是黄宗羲于《明儒学案》中的王学九派分法。实际上是对之前先生所介绍“退溪学派”“近江阳明学”等国外学派的一个补充。对国外的派系确实了解不深,还请先生补充。


                  10楼2012-01-27 11:27
                  回复
                    现在新儒学也分派了。有一派谁也不学,直承孔子。


                    11楼2012-01-27 12:12
                    回复
                      请问是哪一派?


                      12楼2012-01-27 12:18
                      回复
                        中国文化的转折与开新——百年儒学宣言(豆瓣)
                        链接失败


                        15楼2012-01-27 12:50
                        回复
                          兹乘「百年儒学」会议之便,把我们的意见写出,向大家请教。五十年前,有新儒家的《中国文化宣言》,当时是为中国文化争一席之地;今天已经不须争,反而须要的是实践。直承孔子,作生命成长的教育,在学院之外,进行社会教化。这是社会儒学,或公民儒学,使社会成为一有教养的、文明的、合理的、正义的社会,但归根究柢,必须从每一个人的性情的开发开始。这是行动,这是生命儒学,以开发性情为先,并落实到每一个人身上。用古人的话就是成人、成德,用现代人的话就是生命成长。只有人成长了,人的精神健康了,外王才不会空说。这也就是说,只有社会的整体质素改善了,人类前途才有希望。总之,儒学不只是限于儒学团体的,它是属于社会的、家庭的、每一个人的生命的,同样,它属于世界。人人都要了解自己,面对自己,知道自己该做的本分和使命,然后努力达成、提升自己。孔子说:「为仁由己」,十分正确。
                          


                          16楼2012-01-27 12:51
                          回复
                            儒学复兴之路还很漫长,如果能从古君子遗风中开辟出一片现代新儒家,以适应时代,那便再好不过了。


                            17楼2012-01-27 13:01
                            回复
                              先秦君子风范
                              你爱好考古啊。推荐一本书《打眼》,也有有声小说。
                              


                              18楼2012-01-27 16:2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