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宣王吧 关注:15贴子:887
  • 10回复贴,共1

"知行合一"在年轻人之间的应用

收藏回复

人如果能诚意面对生命,其实就很容易看见并化解生命的盲点。人如果总要靠衣服或语言的装饰,来炫惑他人的耳朵或眼睛,藉此让他人相信你都很好,或很称头或很成熟,这并不是在蒙蔽他人,而是在蒙蔽自己,因为人家觉得你好不好并不重要,重要在於自己常不愿意内观生命,觅得心性的突破。而且,外在事业的开展,如果没有内在精神的历练与养成,很难不变成被事情牵引无主的俗人,终生在表象里打转,浪费时间,做尽无意义的琐事。人诚然需要有事业,不过,人的事业要有心性做基底,才能给出意义,不断过关,活出天命的人生。
--《阳明心学涵养实记》陈复
年轻人的困惑
每个年轻人都有过这样的痛苦经历:刚步入社会的时候,满怀抱负想要改变这个世界,却发现自己一直被教育灌输的是一套思想,但是在现实社会中却是另外一套准则。所以面对残酷的社会,是坚持理想抱负,被排挤打压,甚至成为先烈,还是随波逐流呢?
面临社会的残酷后,很多人开始怀疑自己:大家读的都是一样的圣贤书内容,强者如云,凭什么自己能胜出?所以就放弃了追求。也有很多为人师表,整天教育他人圣贤之道,但是自己却失去信仰。
什么是知行合一
那么有没有两全的办法,既坚持理想和正义,又能成就大事呢?看不清未来的时候,我们就看看历史。所以答案是有的,这个工具就是“知行合一”。“知行合一”思想由明朝嘉靖年间的王守仁提出,他是历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他的“知行合一“的思想远播海外,特别对日本学术界有很大的影响。日本大将东乡平八郎就有一块“一生伏首拜阳明”的腰牌。而《明朝那些事儿》作者当年明月最欣赏的是王守仁。知行合一最经典的实用案例,就是王派弟子徐阶,运用知行合一,在官场用20多年的时间斗倒严嵩。
王守仁“心学”主要包括“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 。
大家可以在网上搜一下王守仁选集,具体了解知行合一思想。我在这里利用当年明月的话,通俗说一下“知行合一”的意思:就是一个理论和实践的问题,有人认为知易行难,懂得理论是容易的,实践是很难的,有人认为知难行易,领悟道理很难,实践很容易。比如朱圣人(朱熹)就主张知难行易,悟道是很难的,但执行似乎是很容易的。
王守仁却认为:懂得道理是重要的,但实际运用也是重要的!要想实现崇高伟大的志向,必须有符合实际、脚踏实地的方法。这绝不仅仅是一句话,而是一种高深的处事和生活智慧,足以使人受用终身,所以它看起来很容易明白,实际上很不容易明白。
所以背诵并牢记王守仁的这些话吧,它会让你一生受用无穷。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是行之主意,行是知之功夫。”
即事即学,即政即学,身体力行,知行合一,不可离开亲躬实践而空谈为学。知与行本来就是不分离的。没有行动就不能称其为真正认识。只有去实践了,你才拥有这个知识,不去做,即使你看多少书,学多少理论,也无法真正获得这个知识。
道理人都懂,就是不做。都知道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奈何人懒,虽知不行。许多人都晓得仁义很好很强大,然而都不去遵行,因为与私利不一致。虽知不行,本质上不是不知,如果一个道理人们真的懂了,认可了,怎么会不行?
“心即理”。“知行合一”以“心即理”为前提,简言之,还是自古以来人为什么而活着的老问题。知行之外,另有一个真正的底层动因。那就是主体,也可称自我。不明白自我,就不能找到价值。所以古哲人把认识自己作为哲学的最高智慧。



1楼2012-01-21 19:11回复

    “致良知”。 “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 “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所有一切都是在追寻大道的基础上,也就是在良知的基础上,而不是为了目的而不择手段的借口。
    知行合一的现代化解读
    知行合一并不是空洞虚幻的哲学思想,而是实用主义,适用于各行各业。它博大精深,可以从各个方面来解读。例如可以理解成:学以致用;知易行难;曲线救国;变通;以良知为基础,大智慧行事;要想实现崇高伟大的志向,必须有符合实际、脚踏实地的方法;只有大目标,而没有具体可执行可分解可测量的步骤,只是空谈。
    。。。。。
    我们在系统地解释知行合一之前,先反思一下传统圣贤之道的弊端,而知行合一的好处是可以避免这些弊端。
    例如,追求传统道德经、庄子、孔孟之道思想的年轻人。往往是只有名,没有利,如海瑞、于谦等清官一辈子被打压,穷困潦倒,还有坚持理想的梵高等艺术家也都是这样悲惨的命运。活着的时候收不到效果,往往到老年或者死后才有效果。这些好歹是史书留名的,更多追求圣贤之道的人更糟糕:空洞的圣贤理论不但不能在现实中应用,还成了负作用,所以这些人大半生都是平庸度过。并且追求圣贤境界的人,往往冷漠、清高,眼高手低,只爱陌生人而忽略身边人或事,往往以善小而不为。连自己都混的很平庸,更不要说帮助别人了。
    “知行合一”的好处
    运用知行合一工具,可以名利双收;可以现实应用,及时获利;可以名垂千古,史书留名。
    凡是成功的人,都有很高的境界。自古以来境界不高的人,贪婪算计的没有一个能成大事的。追求知行合一,境界高,宽阔的胸怀可以广纳贤才,收获人心,成就伟业。在追求高境界过程中,才能更有动力不断学习,完善自己。最直接的效果是,让别人最短时间相信你的为人,你的成功。而不是觉得满口仁义道德的伪君子,或者是一个迂腐的人。利用知行合一这个工具,可以打败比自己强大一百倍的敌人。最后对自己来说,领悟知行合一,是一种极高的精神享受,其玄妙的快感,比任何精神**都要过瘾。
    说了这么多知行合一的好处,那么我们都急切想知道怎么样才能真正领悟知行合一,并运用这一强大的工具。我要告诉你的是,“知行合一”的这篇文章或这趟讲座,只能促进你去实践,因为没有实践,你了解了也是白费,知行合一就是要你把这些智慧应用在实践中,才能真正领悟,否则不叫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思想的创始人王守仁跟其他的圣人、哲学家最大的区别,就是他不是理论派,而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理论加实践派。他在以后的教育生涯中,大部分时间都是从事政务和军事活动。那么我们就从王守仁悟道中来深入了解知行合一吧。
    附:王守仁生平:
    王守仁,号阳明,生于公元1472年,死于公元1528年(明世宗嘉靖七年),浙江余姚人。他早年曾任兵部主事,反对过宦官刘瑾,被贬为贵州龙场驿丞(公路站长)。后来累升为右副都御史。皇室贵族宁王朱宸濠起兵企图篡夺帝位,王守仁对之进行讨伐,在短期内就生擒了宸濠,为明代封建朝廷平定了内乱,升南京兵部尚书,受封为新建伯。
    “人的知识是学出来的,人的能力是练出来的,人的境界是修出来的”。
    掌握知行合一,不仅仅是靠学习知识,而是要在实践中磨练出来。心学创始人王守仁就是在实践中完善“心学”和“知行合一”,并最终悟道,“修”出来的。他跟其他圣人或哲学家最大的区别,就是他不是理论派,而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理论加实践派,他在以后的教育生涯中,大部分时间都是从事政务和军事活动。王守仁是历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知行合一最大的好处就是,不仅仅是死了以后才出名,而且活着的时候也风光,有权有势。王守仁就是这样,他最大的官做到了南京兵部尚书,相当于现在的部长级别。
    


    2楼2012-01-21 19:11
    回复

      一个没有境界的人不能成功
      一个人没有境界,就会造成你拥有的很多,但与你的承受能力不匹配,很多暴发户就是这样。就好比你打了很多猎物,但是没有地方存放。你水很多,容器不够大。海能纳百川就是因为有大境界。没有境界,只追逐名利的人跟行尸走肉没什么区别,因为你会迷失自己,被名利牵着走,成为名利的奴隶。
      没有境界的人追逐名利是做加法,一点点的累积名利;而知行合一的人是做乘法,是质变到量变。前期的名利可能比较缓慢,一旦有一个突破,就可以无限复制,无限扩张,一下子名利双收,名扬天下。
      没有人愿意去做小人。但对于很多有小聪明,但本质是善良的人来说,小聪明的习气经常被人诟病,想改,想变得想有大境界,但是又怕吃亏,因为小聪明能保护自己,所以一直苦于没有具体的方式。这个时候该怎么办呢?知行合一告诉你办法。
      知行合一的现代化解读之一就是言行一致。其实小聪明的人,要把小技巧收一收,把实际行动再多做一做。这样别人就会觉得表里如一,是真诚的,是踏实的。别人才改肯为你付出,帮助你,并委以重任。
      我不是要把你变得更傻。是要你有大境界,而不是小心眼;有大智慧,而不是小聪明。
      身心和谐是一个人成功的基础
      以上说的是没有境界的人不会成功。还有追求境界但是过于迂腐的人也不能成功。因为你的精神已经是出世,而你肉身却是在入世。精神层面,是高处不胜寒,而你的肉身却地位卑微。精神境界与肉身地位存在一高一低的矛盾。而知行合一,就是把你的精神和肉身的高度统一起来,用“行”去把肉身提升一个档次,把“知”尤其是对其他人的态度降低一个档次。高度都查不多,这样才和谐。
      说到底,就是你的境界和你的能力两者要和谐;你的精神和你的肉身两者要和谐;你的容量和你的拥有,两者也要和谐。
      人必须要追求圣贤之道,但是又不能迂腐;追求圣贤不一定成功,但是不追求圣贤一定不会成功。
      一个成功人士内心的发展历程
      人和历史,都是在螺旋式发展中前进。在一下路线中周而复始:“立志——被打击——失去信心——重拾信心——被打击——失去信心——重拾信心”。这个轮回往往要经历十几次,人才逐步成熟起来。人们追求境界的过程不会是一帆风顺,往往是走三步,退两步。
      对于年轻人来说,可能现在所处不同的环节,有的是从追求圣贤倒退回来,因为总是碰壁,所以变得失去信心;有的是追逐名利,想要把境界提升上去,但是又难以割舍小聪明。其实这两者都不算什么大困难。人生以后的路途还很长,如果把这段经历放在更长远的时间来看,年轻人都是在初级阶段,无本质相同。每个人都是在一次又一次否定自己中成长起来,不断对之前的信仰产生怀疑,然后根据实际不断调整的过程。
      所以年轻人要学会变通。以前历史书上把人物简化,是为了按某种要求教育孩子。所以孩子们从小养成了非白及黑的观念,从来都没有中间地带,结果让我们误以为这个世界要么成为圣贤,要么成为小人。现在我们要知道知行合一的真谛,圣贤之路是可以变通的。
      阻碍年轻人成功的另一个障碍,就是太自我,不重视依靠团队的力量,不重视与别人的真诚交往。其实年轻人成功的关键不是靠个人的技能,而是靠朋友圈的帮助。
      用一个比喻来形容“知行合一”:个人就好比是一个工厂,“知”(一个人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是工厂的产品,“行”是市场营销,把产品(知识)卖出去获利,而朋友是你这个工厂的经销商。朋友越多就代表你的经销商越多,你的产品(知识)就能让更多人得知,你赚的就越多。
      


      6楼2012-01-21 19:11
      回复

        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吃亏与沾光
        提升境界不是一句话那样简单,因为在提升境界的过程中,有很多付出,要吃很多眼前亏。所以有很多人很难一下子心胸宽阔起来。其实,这只是牺牲短期利益,而收获长期利益的过程。
        第一种情况,为朋友的付出,等于你把钱存到了朋友那里,以后朋友会回请你。
        另外一种情况,你在这个朋友身上现在吃亏,以后朋友没有回请你,但是你也可以在别人身上赚回。因为别人通过看你的行为,知道你是一个有境界的人,所以更愿意来帮助你。境界很低的人,只关注眼前利益;境界高的人会关注长远利益,也是对自己未来的一种自信,所以不在意牺牲眼前利益。
        互相利用与感恩精神
        为什么要学会做人?是需要在这个社会建立起你的信用。
        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这句话是告诉整个社会,你现在帮助一穷二白的我,我以后会支付高额的利息给你。人都是在感恩的过程中不断通过实际行动证明,来提升你的信用额度。只有别人觉得你感恩的信用额度越大,才会愿意更大的付出来帮助你。
        但是很多年轻人没有意识到感恩精神对自己成功的重要性。觉得自己懂感恩,其实大部分的人还不懂。
        感恩是一种信仰,而不是一种功利。很多人觉得感恩就是谁对我好,我就对谁好。今天我帮你,改天你必须要回报我。这其实不算是感恩,而是偿还、互相利用,双方境界都很低。
        感恩其实是一种大境界。是自发的一种对任何曾经帮助过我的人或万物的感激,并且也不在乎对象是否还有利用价值。感恩不是靠别人教,你的爸爸妈妈从来都没教你要如何孝敬他们。百善孝为先,一个不懂得孝顺父母的人,或者只说不做的人,是不会懂得感恩精神的,也别指望他会真正对别人好。即便现在表现的很好,也只是互相利用而已,以后一旦你没有利用价值,他保准忘了你。
        总之,知行合一不是教你为人处世的技巧,去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而是言行一致!提升你的境界,积累你的信用,让你获得更多的人帮助。
        利用知行合一可以打败比自己强一百倍的敌人
        面对激烈的竞争,面对比你强大很多倍的敌人,怎么才能轮到你获得成功呢?
        不用担心,首先学习知行合一这个工具可以让你提升境界,获得更多人帮助;其次,知行合一让我们其他人更明白行动的重要性,勇敢去做,占领先机。
        不要惧怕自己实力的弱小。朱元璋做过乞丐,但是他的成就比很多懂得更多知识的圣人要大!因为他做了圣人知道但是却不敢做的事情。很多老板的知识都比不上经济学教授,但是他们比教授更有成就,就是他们做了教授知道但没去做的事情。所以我们也是这样,不要小看自己的卑微。只要你知行合一,做到了现在很多厉害的人不能做到的事情,所以你的成就必然超过他们。可能你没有他的技能高,但是可能你比他更懂得变通;可能你没有他的资源多,但是你可能境界高而吸引更多的朋友相助;可能你比他各个方面都比不上他,但是你有一套组合流程,或者你的公司(组织)可以胜他。
        最后一点,知行合一不仅是是最实用的成功工具,也是最高的修身智慧。但是要领悟知行合一必须是靠实践,这篇文章或这趟讲座,只能促进你去实践,没有实践,一切都是白费。
        全篇完
        


        8楼2012-01-21 19:11
        回复
          以上摘自心学联合论坛


          9楼2012-01-21 19:17
          回复
            不知道哪里惹了百度,用原号发不上来,只能匿名了


            10楼2012-01-21 19:18
            回复
              是网速的问题吧,字数多的文章不好发,能传上来就不错了,


              11楼2012-01-22 13:02
              回复
                我每次发“长篇"时百BU都审核


                12楼2012-01-22 13:05
                回复
                  嗯,用和谐器都没有用


                  13楼2012-01-22 13:10
                  回复
                    会员名拟好了吗?如果还没有咱们吧先用绝崖的十大境界,剩下的八个在慢慢拟。
                    你看好不好?我想在新年里用咋们自己的会员名,


                    14楼2012-01-22 13:27
                    回复
                      嗯,好。


                      15楼2012-01-22 13:3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