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英国剑桥的冬天通常比其他地方来得早些,刚到10月下旬,没有暖气的房间就早早地生起了火炉。这是1946年10月下旬的一个傍晚。在剑桥大学国王学院的一个不大的房间,一群哲学家正围坐在火炉旁举行会议。这是剑桥大学的道德科学俱乐部(也就是哲学系)正在进行一场学术报告会,也是他们的一次学术例会。会议的主持人是维特根斯坦,报告人是来自伦敦经济学院的波普。维特根斯坦在当时的剑桥以及整个英国哲学界都已经声名显赫,而波普在学术界则是崭露头角。波普的报告主题是"是否存在真正的哲学问题?"。他指出,我们每天都会面临许多问题,其中有些是经验问题或常识问题,但有些则是哲学问题或道德问题。比如,我们究竟是谁?我们是否真的能够认识我们周围的世界?我们死后去了哪里?为什么说精神是永恒的?等等。这些问题是无法通过经验得到回答的,只有通过哲学的反思和逻辑的推理才能达到理解这些问题的目的。但是,维特根斯坦对波普的这种观点却不以为然。因为在他看来,一切所谓的哲学问题,都可以通过逻辑分析得到消除,最终发现它们并不是真正的问题,只是错误地使用或理解了日常语言的结果。在讨论中,维特根斯坦与波普就是否存在真正的道德问题展开了激烈争论。激动之时,维特根斯坦随手举起正在拨弄火炉的拨火棍,指向波普问道:"请你给出一个真正的道德问题?"波普随即反唇相讥:"请不要用拨火棍威胁一个受到邀请的客人!"维特根斯坦听后扔下拨火棍,扬长而去。这就是后来在学术界成为著名公案的"拨火棍事件"。2001年,BBC的两位资深记者在大量采访当事人的基础上出版了《维特根斯坦的拨火棍》一书,使得这个公案再次成为学界的焦点。这就是一个发生在冬季的维特根斯坦的故事。
冬日的挪威小屋
通常认为,秋季是收获的季节,冬季则是休养生息的日子。但在维特根斯坦的一生中,冬季却恰恰是他创作旺盛的时期,是他收获思想的季节。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冬日战壕里,维特根斯坦就身披厚厚的军大衣,蹲坐在战壕坑道的木箱上,写下了《逻辑哲学论》的初稿。这本后来带来了西方"哲学中的**"的著作,又是在冬天辗转送到了弗雷格和罗素的手中。1919年的冬天,罗素和维特根斯坦在荷兰海牙重逢,花了整整一周的时间逐句讨论《逻辑哲学论》的手稿。也正是在这个冬天,维特根斯坦开始意识到罗素无法真正理解自己的思想,虽然他与罗素的师生关系已经有了近8年的历史。有趣的是,《逻辑哲学论》的首次问世也是在冬季,这是于1921年发表在由奥斯特瓦尔德主编的最后一期《自然哲学年鉴》上。该书的问世不仅使维特根斯坦声名雀起,而且为当时正在维也纳形成的逻辑实证主义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
维特根斯坦生性离群索居。他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往往是不善言辞,内向腼腆。其实,他并不是不愿意与人交往,而是不知道应当如何与人交往。谈起哲学来,他会滔滔不绝,甚至不顾对方的反应和感觉;但说起其他话题,他就显得木讷,甚至给人不食人间烟火的感觉。从与他交往过的朋友、学生和周围的人后来的回忆中可以看出,维特根斯坦在与普通人的交往中基本上还是比较随和的,比如,他和住在同一个楼里的邻居友好交往,互赠礼物,甚至一同散步聊天。但他与朋友们的谈话很少涉及哲学,他想谈所有的东西,而且总是怀有同样的兴趣。他给人的印象是,他不断地把人们所熟悉的问题说得明明白白,就好像他是第一个看到这些问题似的,这并没有为众所周知的观点所妨碍。例如,他的一个挪威朋友K. E. 特兰诺伊就曾回忆道,他原本以为自己对易卜生的戏剧还算了解。但他很快就意识到,维特根斯坦对这些戏剧的理解,比如对《布朗德》的理解,都比他深刻,而且富有创见性。维特根斯坦曾对他说,虽然他在去挪威之前就读过《布朗德》,但只有当他在斯寇尔登生活了整整一个冬天,一个漫长寒冷而又非常黑暗的冬天之后,他才发现对易卜生的戏剧有了更为充分的理解。
这里提到的斯寇尔登是挪威西部最为遥远、最为原始、也是最为壮观的风景点。它坐落在群山环抱之间,依傍深远蜿蜒的海湾,正是这个海湾使挪威最高的山峰形成一个大岛。这里的自然风景古朴原始,树木郁郁葱葱,一切都保持着自然原本的状况,绝少人为的痕迹和破坏。早在剑桥读书时,维特根斯坦就与好友平森特于1913年秋到挪威旅行,深深地被这里的景色所打动,使他第一次有了回家的感觉。随后不久,他又独自回到挪威,在斯寇尔登的一个农场住下来,一直住到1914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他非常喜欢这个国家和人民,甚至学会了一口流利的挪威语。1914年的春天,摩尔专程从剑桥到挪威看望维特根斯坦,记录下了他在整个冬天思考的成果,这就是后来发表的《挪威笔记》。在挪威期间,维特根斯坦习惯于把自己思考的东西随时记在几个笔记本上,这些笔记成为他写作《逻辑哲学论》的重要素材,其中被保留下来的部分后来以《1914-1916年笔记》为题出版。
英国剑桥的冬天通常比其他地方来得早些,刚到10月下旬,没有暖气的房间就早早地生起了火炉。这是1946年10月下旬的一个傍晚。在剑桥大学国王学院的一个不大的房间,一群哲学家正围坐在火炉旁举行会议。这是剑桥大学的道德科学俱乐部(也就是哲学系)正在进行一场学术报告会,也是他们的一次学术例会。会议的主持人是维特根斯坦,报告人是来自伦敦经济学院的波普。维特根斯坦在当时的剑桥以及整个英国哲学界都已经声名显赫,而波普在学术界则是崭露头角。波普的报告主题是"是否存在真正的哲学问题?"。他指出,我们每天都会面临许多问题,其中有些是经验问题或常识问题,但有些则是哲学问题或道德问题。比如,我们究竟是谁?我们是否真的能够认识我们周围的世界?我们死后去了哪里?为什么说精神是永恒的?等等。这些问题是无法通过经验得到回答的,只有通过哲学的反思和逻辑的推理才能达到理解这些问题的目的。但是,维特根斯坦对波普的这种观点却不以为然。因为在他看来,一切所谓的哲学问题,都可以通过逻辑分析得到消除,最终发现它们并不是真正的问题,只是错误地使用或理解了日常语言的结果。在讨论中,维特根斯坦与波普就是否存在真正的道德问题展开了激烈争论。激动之时,维特根斯坦随手举起正在拨弄火炉的拨火棍,指向波普问道:"请你给出一个真正的道德问题?"波普随即反唇相讥:"请不要用拨火棍威胁一个受到邀请的客人!"维特根斯坦听后扔下拨火棍,扬长而去。这就是后来在学术界成为著名公案的"拨火棍事件"。2001年,BBC的两位资深记者在大量采访当事人的基础上出版了《维特根斯坦的拨火棍》一书,使得这个公案再次成为学界的焦点。这就是一个发生在冬季的维特根斯坦的故事。
冬日的挪威小屋
通常认为,秋季是收获的季节,冬季则是休养生息的日子。但在维特根斯坦的一生中,冬季却恰恰是他创作旺盛的时期,是他收获思想的季节。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冬日战壕里,维特根斯坦就身披厚厚的军大衣,蹲坐在战壕坑道的木箱上,写下了《逻辑哲学论》的初稿。这本后来带来了西方"哲学中的**"的著作,又是在冬天辗转送到了弗雷格和罗素的手中。1919年的冬天,罗素和维特根斯坦在荷兰海牙重逢,花了整整一周的时间逐句讨论《逻辑哲学论》的手稿。也正是在这个冬天,维特根斯坦开始意识到罗素无法真正理解自己的思想,虽然他与罗素的师生关系已经有了近8年的历史。有趣的是,《逻辑哲学论》的首次问世也是在冬季,这是于1921年发表在由奥斯特瓦尔德主编的最后一期《自然哲学年鉴》上。该书的问世不仅使维特根斯坦声名雀起,而且为当时正在维也纳形成的逻辑实证主义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
维特根斯坦生性离群索居。他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往往是不善言辞,内向腼腆。其实,他并不是不愿意与人交往,而是不知道应当如何与人交往。谈起哲学来,他会滔滔不绝,甚至不顾对方的反应和感觉;但说起其他话题,他就显得木讷,甚至给人不食人间烟火的感觉。从与他交往过的朋友、学生和周围的人后来的回忆中可以看出,维特根斯坦在与普通人的交往中基本上还是比较随和的,比如,他和住在同一个楼里的邻居友好交往,互赠礼物,甚至一同散步聊天。但他与朋友们的谈话很少涉及哲学,他想谈所有的东西,而且总是怀有同样的兴趣。他给人的印象是,他不断地把人们所熟悉的问题说得明明白白,就好像他是第一个看到这些问题似的,这并没有为众所周知的观点所妨碍。例如,他的一个挪威朋友K. E. 特兰诺伊就曾回忆道,他原本以为自己对易卜生的戏剧还算了解。但他很快就意识到,维特根斯坦对这些戏剧的理解,比如对《布朗德》的理解,都比他深刻,而且富有创见性。维特根斯坦曾对他说,虽然他在去挪威之前就读过《布朗德》,但只有当他在斯寇尔登生活了整整一个冬天,一个漫长寒冷而又非常黑暗的冬天之后,他才发现对易卜生的戏剧有了更为充分的理解。
这里提到的斯寇尔登是挪威西部最为遥远、最为原始、也是最为壮观的风景点。它坐落在群山环抱之间,依傍深远蜿蜒的海湾,正是这个海湾使挪威最高的山峰形成一个大岛。这里的自然风景古朴原始,树木郁郁葱葱,一切都保持着自然原本的状况,绝少人为的痕迹和破坏。早在剑桥读书时,维特根斯坦就与好友平森特于1913年秋到挪威旅行,深深地被这里的景色所打动,使他第一次有了回家的感觉。随后不久,他又独自回到挪威,在斯寇尔登的一个农场住下来,一直住到1914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他非常喜欢这个国家和人民,甚至学会了一口流利的挪威语。1914年的春天,摩尔专程从剑桥到挪威看望维特根斯坦,记录下了他在整个冬天思考的成果,这就是后来发表的《挪威笔记》。在挪威期间,维特根斯坦习惯于把自己思考的东西随时记在几个笔记本上,这些笔记成为他写作《逻辑哲学论》的重要素材,其中被保留下来的部分后来以《1914-1916年笔记》为题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