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三国吧 关注:77贴子:1,534
  • 1回复贴,共1

千载佳话 “桃园情义”的黑暗背后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直到今天,人们在形容男子之间生死不渝的情义时还常常冠以“桃园情义”四字。而事实上,所谓的刘关张桃园结义的佳话不过是演义的杜撰,“同年同月同日死”的誓言更不过是民间文学中惯用言语罢了。 

历史上,所谓的“桃园结义”固然不存在,但《三国志。刘晔传》上的:“关羽与备义为君臣,恩犹父子”、《三国志。关羽传》中的“先主与二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以及《三国志。张飞传》中的“飞兄事之(关羽)”等记载却代表了其时多数人的看法:无论“父子”或者“兄弟”,都说明刘关张三人间关系的亲密是非同一般的。 

然而,在近来反复翻阅《三国志》的过程中,我对刘关张三人看来亲密的关系却产生了越来越多的怀疑。 
先说一点历来不断为人提起又一直令人不解的,那就是关羽之死。 

在关羽五个月长期北伐中,前有强敌,后遇偷袭,刘备、诸葛亮竟然始终未发一兵一卒相助。黄恩彤云:“蜀之君臣,但喜其(关羽)胜,不虞其败”。吕蒙、陆逊“用奇兵而蜀不防”。曹操前后共遣徐晃等十二余军以救樊城,“而蜀不闻遣将,增一旅以援羽……岂非失事机也哉”。姚范也说:吕蒙“袭江陵”,陆逊“守峡口以备蜀,而蜀人(指刘备、诸葛亮)当时之疏忽如此。吴人之耽眈于荆州,而忌关羽之成功,不待智者而知,而当时(蜀君臣)若付之度外……蜀之谋士,当不若如是之疏,陈氏或不能详耳”。 

好个“陈氏或不能详耳”,只怕非是“不能详”,而是其间内幕实在“不可道”吧。对此,章太炎老前辈曾说“(关羽)临沮之败,葛氏不以一卒往援,昧者讥其无远略,而或以为败问之未通。”可见,他对这些解释并不认同。他认为:“关羽,世之虎臣,……功多而无罪状,除之则不足以厌人心,不除则易世所不能御,……故不惜以荆州之全土假手于吴,以陨关羽之命。”章老这个见解虽说是发前人所不敢发,但却仍把话头指向“葛氏”(就是孔明),而巧妙的回避了刘备。(章老原话出自《訄书。正葛》)毕竟,“桃园结义”早已深入人心,而从孔明言行来看,他后来确实也用的“易世难御”为理由劝刘备诛杀刘封。然而,即便可能是孔明进了谗言,关键还在于刘备本身是否有心。毕竟,孔明并非像《演义》写的一样可以左右刘备的决定,其最多不过推波助澜而已。 

其实,深恐易世不能驾御所以诛杀功臣也是大多君主都无法避免的,刘备又怎能例外?远在两千年前的当时,就已经有人看出了刘备的本心。按《三国志.廖立传》所说,廖立被孔明废黜的罪名是“诽谤先帝”,那么廖立是怎么“诽谤”刘备的呢?其中一句是“后至汉中,使关侯身死无孑遗,”而再仔细往下看,他指出刘备这么做的原因是“羽怙恃威名,作军无法,(备)直以意突耳。”也许是陈寿故意隐讳,廖立的话只剩零星散乱的几句,但仍然可以隐约看出廖立的言下之意是关羽“作军无法”,但刘备却故意让他镇守荆州,置之死地,因而“使关侯身死无孑遗”。不然,廖立的话也很难算是“诽谤”先帝。 

由此,可以再往前分析一下刘备对关羽的“心病”。首先,关羽“性颇自负,好陵人”,其“陵人”不只是骂孙权为“铬子”,也不只是“骄于士大夫”,他随着“始有大功,志骄意逸”,对刘备也常有怨言。 
最早一个记载可以见于《蜀记》,刘备败逃江陵时,关羽就忍不住大发牢骚,“怒曰:‘往日猎中,若从羽言,可无今日之困’”,指责刘备当初没听他的在围猎时刺杀曹操。想来刘备在逃难中也不便发作,只以一句“安知此不为福邪”脱开此事。 

而后,关羽对刘备的用人也颇多不满,早在孔明与刘备“情好日密”时,他就与张飞等“不悦”了。后来马超来归附,他也露骨地表示过不满,到了刘备重用黄忠为后将军,他更是“不肯受拜”,不接受刘备的任命,还赤裸裸的表示:“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而将其与“老兵”同列的正是刘备,与其说关羽的愤怒是指向黄忠,不如说是指向刘备。 




1楼2006-10-03 03:00回复
    脑残的楼主 *** 侮辱三圣 草你


    3楼2010-12-18 18:5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