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王国吧 关注:296贴子:1,240

【历史】俄瑞战争史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瑞典和俄罗斯是历史上一对有趣的冤家。一千年来两国交兵不断,互把对方视为YY中的饕餮之餐,又都因种种原因,最终以虎头蛇尾收场,以致两国“苟延残喘”至今。俄国在蒙沌之期(古东斯拉夫人时代)乃是受到瑞典人(当时的北欧海盗之一)殖民的影响才发端出文明国家,沙皇彼得一世也是通过把这个窒息俄罗斯发展的“北方雄狮”撵跑后才率领俄罗斯民族走上了近代国家的正常道路。而瑞典在历史上的大部分时期内也在和这个东方邻居死掐。双方要么是暗地里勾心斗角,要么干脆是明火里刀兵相见。总之都是不亦乐乎。因而有识之士常常感叹,是战争推动了两国历史的前进。


1楼2012-01-14 21:45回复
      二 、涅瓦河上的背后一刀
      基辅罗斯大公国建立后曾经繁荣一时,保持了东斯拉夫文明相对独立的发展。但由于受周边高级文明的特别是拜占廷帝国的影响,区域封建关系发展起来,这也造成了这些地区产生了各自的国家中心。罗斯大公国最终走向了解体,加之南方波洛韦次突厥人的烧杀抢掠和各封建小公国之间的混战,使东斯拉夫人的力量遭到了严重的削弱。1236年蒙古军队自1223年后第二次越过乌拉尔河,不费吹灰之力把这帮子东斯拉夫人全搞定了。整个东北罗斯(即后来的俄罗斯)都俯卧在蒙古人建立的金帐汗国的铁蹄之下。破坏杀掠史无前例的蒙古狂飙和随后而来的竭泽而渔的异族统治使罗斯人(此时指的是继承罗斯古称的东斯拉夫人)刚刚积攒起来的那一点点可怜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全面垮台。不只农业经济遭到了破坏,在古罗斯时代已较发达的手工业也几乎全被摧毁。全东北罗斯上下可以说是家破人亡痛不欲生。但是就在这个时候老冤家瑞典人本着北欧海盗一贯的趁火打劫作风,伙同其堂兄弟德意志的日尔曼骑士团打着基督教(此处指天主教派,而罗斯人受拜占廷帝国的影响信奉的是基督教中的东正教派)十字军的旗号从背后插了罗斯人两刀。用他们的话说就是用“剑和火迫使斯拉夫人受洗礼”。
      关于这次十字军还是要从海盗时代之后的瑞典说起。
      当年,瑞典人在维京风暴中大耍威风的同时,也逐步接受了基督教天主教派和封建生产关系,原始的氏族公社解体,封建制国家产生。自第一个国王奥洛夫.舍特科龙之后瑞典被丹麦的坎奴特大帝统治过一段时期,之后获得独立。改信基督教的瑞典拆除了自己过去信仰的中心-----全部以黄金为饰的乌普萨拉神庙,庙里供奉的战神奥丁、天神梭尔这类偶像也被砸成了粉末。被多神教徒在野蛮的人祭仪式后用作吊着死者尸体的神殿林园也被一把火烧得精光。改信基督的瑞典人还在旧日神殿的基础上造了一座教堂。整个瑞典的宗教事务也于1103年起由属于丹麦的窿德大主教辖区所控制(之前是由汉堡大主教辖区管辖)并在瑞典建立了六个主教辖区:斯卡腊、林彻平、埃斯基尔斯提纳、斯特伦内斯、佛斯特罗斯和西通那。正如刚刚接受伊斯兰教的柏柏尔人一样,瑞典人对基督教不但虔诚而且狂热。加之封建地产的发展,产生了一个特有的封建贵族阶级---“雅尔”,相当于西欧的伯爵。这些雅尔和他们在海盗时代的祖先一样,往往从东部省份征集武装人员和船舶,越海东征,瑞典人称为“莱东”。只要基督教会认可(教会从自己的利益出发极力赞成),这些“莱东”就向异教徒地区武装开进,成为讨伐芬兰人、爱沙尼亚人当然还有俄罗斯人(请注意,此时真正意义上的俄罗斯民族还未形成,这里指的是地理上的东北罗斯及俄罗斯民族历史上的的祖先----东北罗斯的斯拉夫人,以下同)的十字军。
      当剑骑士团与条顿骑士团联合起来带着日尔曼移民潮向着俄罗斯大地扑过来时。瑞典王国的实际统治者比尔格尔伯爵带着瑞典军队于1240年出现在俄罗斯的土地上。比尔格尔的战略意图是夺取芬兰湾到诺夫哥罗德地区的水路,控制与东欧的全部贸易。他选择涅瓦河口为登陆地点。为了应对这个强大的敌人,诺夫哥罗德王公亚历山大.雅罗斯拉维奇率领诺夫哥罗德军队在涅瓦河口阻击。亚历山大.雅罗斯拉维奇是个罕有的军事天才,也是俄罗斯的传奇英雄,甚至受到了金帐汗国的尊重。瑞典军队对此茫然无知,刚在涅瓦河口登陆便遭到了俄军的迎头痛击。狭路相逢勇者胜,王八眼对上了绿豆。老毛子的英雄主义精神也被激发了出来。据说有个叫加夫利洛.奥列克西奇的俄罗斯猛男,看到瑞军,二话不说,骑着马就对着敌船冲了过去,结果连人带马都落入了水中(呵呵,搞笑)。这还不罢休,穿着盔甲又从水里爬到岸上重新投入战斗(好命大,那匹可怜的老马就没那么幸运了);另一生猛超人米沙据说一口气沉了瑞典三艘战船(三级谭雅?);还有一非人类名曰萨瓦,这小子抡着一把大斧一直冲到比尔格尔的大帐前,照直一下子就抡了过去。老比一见来者不善忙闪到一边,之见那斧子喀嚓一声砍断了大帐的柱子。比尔格尔只好眼睁睁看着营帐在自己和全体斗士们面前倒塌下来。刹那间,所有俄军士气+1,所有瑞军士气-1。瑞典军最后遭到了惨败,总将比尔格尔也差点吃了俄军主帅亚历山大.雅罗斯拉维奇一矛。瑞典的海军陆战队被全歼,只好退回到船上。诺夫哥罗德军趁胜追击。瑞军全线溃败。由于这次胜利,亚历山大.雅罗斯拉维奇得到了涅夫斯基(涅瓦河之王)的尊号。后来亚历山大又通过战争史上赫赫有名的“冰湖之战”击溃了更强大的日尔曼骑士团,阻止了所向披靡的德意志封建主向俄罗斯领土的扩张,成为了俄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
    


    4楼2012-01-14 21:48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诺夫哥罗德的胜利,固然和其地处西北,遭受蒙古蹂躏较少而实力尚存的缘故有关。但亚历山大.雅罗斯拉维奇的速战速决的战略眼光(集中兵力各个击破,以免瑞典和德意志合兵一处)和卓越的个人指挥艺术(正确判断敌登陆地点,半渡而击之)也是一个很关键的原因。历史告诉我们:“要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同正确的敌人打一场正确的战争”
        之后,不甘失败的瑞典封建主在福尔孔家族统治时代(1250-1363)又对东方进行了几次“莱东”进军。其中以自1293年起,托尔斯基.克奴特逊发动的几次“十字军”东征最为有名。他在通过芬兰湾内部同俄罗斯通商的重要贸易路线的附近,筑起一座要塞,叫做维堡;他的军队以此为基地向前推进,直到拉多加湖和涅瓦河。并建立了一系列的前哨据点。然而最终这些据点大多都被端掉了。虽然对东北罗斯的扩张遭到了惨败,对但是瑞典的这些“莱东”还是有所收获----吞并了芬兰,为日后整整七个世纪俄瑞争夺芬兰埋下了伏笔。
        而另一方面,大罗斯西边的强邻大立陶宛大公国兴起。其打败了日尔曼骑士团的十字军后转而向东扩张,吞并了基辅、契尔尼哥夫---谢韦尔斯克地区、沃累的大部分和斯摩棱斯克公国。这些地区的东斯拉夫人将之视为帮其从鞑靼(此处指东欧蒙古化的突厥人,以下同)—蒙古人统治下脱离的解放者而纷纷投怀入抱。十四世纪时,罗斯的领土被分为三部分:首先是金帐汗国统治下的东北罗斯;其次是立陶宛大公国统辖下的西南罗斯。还有一个加利奇公国,在十四世纪中叶被波兰占领了。而为了对付日尔曼条顿骑士团1385年波兰和立陶宛合并,建立起东欧最强大的基督教国家。就这样,到了十五世纪,古罗斯土地上的东斯拉夫人形成三大部族,鞑靼—蒙古人统治下的奥卡河和伏尔加河之间以及伏尔加河以北即东北罗斯的东斯拉夫各部落,以弗拉基米尔为政治中心,形成了俄罗斯民族;在普里皮亚特河和西德维纳河之间隶属于波兰---立陶宛的那些东斯拉夫部落形成了白俄罗斯民族;大都在波兰-立陶宛统治下的以基辅为中心的南部罗斯各部落则形成了乌克兰民族。而此时的中国已进入近古的大明皇朝中叶了。可见俄罗斯民族形成之晚,历史发展之落后。这当然是题外之话。不过,设想一下,如果当初瑞典军队东征成功,也许现在也不会有统一的俄罗斯民族。在新兴封建势力统治下的瑞典王国,当然不会像北欧海盗殖民时期他们祖先做的那样,以落后的索贡方式统治所占领的罗斯地区以致最后功败垂成。在新瑞典统治下的东斯拉夫人要么像芬兰人一样,被瑞典封建主们“半同化”;要么像在波兰---立陶宛统治下的同胞一样,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同在鞑靼—蒙古人统治下的俄罗斯同胞们分道扬镳,各自走上不同的发展道路。


      5楼2012-01-14 21:48
      回复


        IP属地:美国11楼2013-10-24 23:45
        回复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3-12-30 21:24
          回复
            这贴子竟然都不给加精,有没有天理了?


            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4-01-25 22:16
            回复
              安.米.潘克拉脱娃的得意之形跃于纸上“斯堪的纳维亚人在农业、航海业和军事等方面都没有什么地位。瓦利亚基人的部队都由当地的斯拉夫军人来补充。基于上述原因,瓦利亚基人很快就斯拉夫化了:十世纪初,他们就已经运用斯拉夫语,崇拜斯拉夫诸神。”而《瑞典史》作者安德森也无可奈何地哀叹道:“自从‘罗斯人’第一次踏上俄罗斯土地,差不多已经过了二百年;到了这时,他们的人数很少的居民已经融化在众多的俄罗斯人口中;他们和本国的联系已经断绝,或者削弱了……到这时候,俄罗斯境内的‘罗斯’人已经被周围的环境所同化,虽然其中有些占统治地位的家族依旧同瑞典保持了较长时间的联系。” "


              15楼2015-03-09 09:02
              回复
                安.米.潘克拉脱娃的得意之形跃于纸上“斯堪的纳维亚人在农业、航海业和军事等方面都没有什么地位。瓦利亚基人的部队都由当地的斯拉夫军人来补充。基于上述原因,瓦利亚基人很快就斯拉夫化了:十世纪初,他们就已经运用斯拉夫语,崇拜斯拉夫诸神。”而《瑞典史》作者安德森也无可奈何地哀叹道:“自从‘罗斯人’第一次踏上俄罗斯土地,差不多已经过了二百年;到了这时,他们的人数很少的居民已经融化在众多的俄罗斯人口中;他们和本国的联系已经断绝,或者削弱了……到这时候,俄罗斯境内的‘罗斯’人已经被周围的环境所同化,虽然其中有些占统治地位的家族依旧同瑞典保持了较长时间的联系。” "


                16楼2015-03-09 09:04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安.米.潘克拉脱娃的得意之形跃于纸上“斯堪的纳维亚人在农业、航海业和军事等方面都没有什么地位。瓦利亚基人的部队都由当地的斯拉夫军人来补充。基于上述原因,瓦利亚基人很快就斯拉夫化了:十世纪初,他们就已经运用斯拉夫语,崇拜斯拉夫诸神。”而《瑞典史》作者安德森也无可奈何地哀叹道:“自从‘罗斯人’第一次踏上俄罗斯土地,差不多已经过了二百年;到了这时,他们的人数很少的居民已经融化在众多的俄罗斯人口中;他们和本国的联系已经断绝,或者削弱了……到这时候,俄罗斯境内的‘罗斯’人已经被周围的环境所同化,虽然其中有些占统治地位的家族依旧同瑞典保持了较长时间的联系。” "


                  17楼2015-03-09 09:04
                  回复
                    安.米.潘克拉脱娃的得意之形跃于纸上“斯堪的纳维亚人在农业、航海业和军事等方面都没有什么地位。瓦利亚基人的部队都由当地的斯拉夫军人来补充。基于上述原因,瓦利亚基人很快就斯拉夫化了:十世纪初,他们就已经运用斯拉夫语,崇拜斯拉夫诸神。”而《瑞典史》作者安德森也无可奈何地哀叹道:“自从‘罗斯人’第一次踏上俄罗斯土地,差不多已经过了二百年;到了这时,他们的人数很少的居民已经融化在众多的俄罗斯人口中;他们和本国的联系已经断绝,或者削弱了……到这时候,俄罗斯境内的‘罗斯’人已经被周围的环境所同化,虽然其中有些占统治地位的家族依旧同瑞典保持了较长时间的联系。” "


                    18楼2015-03-09 09:04
                    回复
                      安.米.潘克拉脱娃的得意之形跃于纸上“斯堪的纳维亚人在农业、航海业和军事等方面都没有什么地位。瓦利亚基人的部队都由当地的斯拉夫军人来补充。基于上述原因,瓦利亚基人很快就斯拉夫化了:十世纪初,他们就已经运用斯拉夫语,崇拜斯拉夫诸神。”而《瑞典史》作者安德森也无可奈何地哀叹道:“自从‘罗斯人’第一次踏上俄罗斯土地,差不多已经过了二百年;到了这时,他们的人数很少的居民已经融化在众多的俄罗斯人口中;他们和本国的联系已经断绝,或者削弱了……到这时候,俄罗斯境内的‘罗斯’人已经被周围的环境所同化,虽然其中有些占统治地位的家族依旧同瑞典保持了较长时间的联系。” "


                      19楼2015-03-09 09:04
                      回复
                        安.米.潘克拉脱娃的得意之形跃于纸上“斯堪的纳维亚人在农业、航海业和军事等方面都没有什么地位。瓦利亚基人的部队都由当地的斯拉夫军人来补充。基于上述原因,瓦利亚基人很快就斯拉夫化了:十世纪初,他们就已经运用斯拉夫语,崇拜斯拉夫诸神。”而《瑞典史》作者安德森也无可奈何地哀叹道:“自从‘罗斯人’第一次踏上俄罗斯土地,差不多已经过了二百年;到了这时,他们的人数很少的居民已经融化在众多的俄罗斯人口中;他们和本国的联系已经断绝,或者削弱了……到这时候,俄罗斯境内的‘罗斯’人已经被周围的环境所同化,虽然其中有些占统治地位的家族依旧同瑞典保持了较长时间的联系。” "


                        20楼2015-03-09 09:04
                        回复
                          安.米.潘克拉脱娃的得意之形跃于纸上“斯堪的纳维亚人在农业、航海业和军事等方面都没有什么地位。瓦利亚基人的部队都由当地的斯拉夫军人来补充。基于上述原因,瓦利亚基人很快就斯拉夫化了:十世纪初,他们就已经运用斯拉夫语,崇拜斯拉夫诸神。”而《瑞典史》作者安德森也无可奈何地哀叹道:“自从‘罗斯人’第一次踏上俄罗斯土地,差不多已经过了二百年;到了这时,他们的人数很少的居民已经融化在众多的俄罗斯人口中;他们和本国的联系已经断绝,或者削弱了……到这时候,俄罗斯境内的‘罗斯’人已经被周围的环境所同化,虽然其中有些占统治地位的家族依旧同瑞典保持了较长时间的联系。” "


                          21楼2015-03-09 09:04
                          回复
                            安.米.潘克拉脱娃的得意之形跃于纸上“斯堪的纳维亚人在农业、航海业和军事等方面都没有什么地位。瓦利亚基人的部队都由当地的斯拉夫军人来补充。基于上述原因,瓦利亚基人很快就斯拉夫化了:十世纪初,他们就已经运用斯拉夫语,崇拜斯拉夫诸神。”而《瑞典史》作者安德森也无可奈何地哀叹道:“自从‘罗斯人’第一次踏上俄罗斯土地,差不多已经过了二百年;到了这时,他们的人数很少的居民已经融化在众多的俄罗斯人口中;他们和本国的联系已经断绝,或者削弱了……到这时候,俄罗斯境内的‘罗斯’人已经被周围的环境所同化,虽然其中有些占统治地位的家族依旧同瑞典保持了较长时间的联系。” "


                            22楼2015-03-09 09:0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