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新博客 按:此文原是何新2005年的一次讲学谈话,被当时的与闻者记录后发到网上(原题《简论古代儒学思潮的演变史》)。这里发表的这篇,已经过 何新 先生本人整理,所论应以此为准。
1.真实的孔子是两重人格的孔子
汉代学术中极其重要的一大问题,就是所谓今文及古文经学的分歧和斗争问题。这个问题过去钱穆论过(《两汉今古学评议》),周予同、金德建也研究过,但难以 讲清,后人多以为只是由于文字字体记录经典发生歧义、分歧而导致的学派门户之争。殊不知,这场纷扰两汉数百年的思想斗争,其背后实质是重大的政治和意识形 态斗争。
孔子一生生涯,应当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流亡归鲁之前的孔子,那是一个从事政治活动的孔子,是作为政治活动家的孔子——试图用思想和学术去改良社会的孔子。
孔子的学团,与其说是一个学术团体,不如说是一个政治活动的团体,是一个政党——“儒党”(古代即有这样的叫法),所以孔子的团队在当时的一些小国家被认 为在政治上是有威胁性的;而在另一些国家,又被欢迎而引做奥援。晚年控制鲁国的季氏之所以邀请孔子归鲁,其实也是因为鲁国屡遭强国入侵,不得不借助孔子及 其弟子的力量以御敌保鲁——这同时也是孔子携众弟子归鲁的原因。
孔子一生尚武。他本身不仅精于射道和驾车,膂力和足力过于常人,而且精于技击,经常长剑在身。孔门弟子中包含三教九流,不仅有武士(子路),有侠盗(颜涿 聚),也有辩士(子羽)和商人(子贡),还出了战将(如冉有)。孔子本身也是知兵的,不仅亲临战场实际指挥过作战(武子台平叛之战),而且能够克敌制胜。 其身后隔代的弟子中还出了吴起这样的千古名将(子夏的弟子)。其实,得孔子之传的《左传》一书(作者左氏或曰为孔门弟子左丘明,或曰为子夏或吴起),此书 多处论及兵道,不仅是一部历史和政治之书,也是一部颇有价值的兵书。有一种说法认为孙武、墨子也都出自孔门——而《孙子兵法》中确有儒家思想影响。孔子流 亡卫国时, 卫 君(灵公)及执政的孔文子曾屡次向孔子问阵问兵,但孔子讳而不言。原因是卫国内政乱得一塌糊涂,实在无意去蹚浑水,所以孔子遂被疏远。
但是,孔子不仅在鲁国亲自发动过一场轰轰烈烈的政治改革(削三桓、堕三都),早年在齐国还曾参与田氏的改革活动,并因此得罪齐国权门贵族如晏婴等而被驱逐 出境。孔子在流亡周游列国时,与当时的庶族改革家如楚国的白公、晋国的赵简子都有交往。作为一个出身本末实际来历不明、谱系有攀附贵裔之嫌的“庶子”(即 竖子,是当时的骂人话),对周代的制度是不满意的,是希望变革的。孔子绝不是一个守旧的保守主义者,而是一个主张革新政治的改革者。
晚清今文学派大师康有为曾著《孔子改制考》一书,论孔子为变法改革的大政治家,其实是极有见地的!
但是孔子的政治改革事业并未成功。所以经历14年的流亡归鲁后,晚年孔子吸取了当年因触怒于三桓贵族而遭驱逐的教训。归鲁后的孔子圆滑了,他很少再干预和 过问政治,而潜心于学术,研究礼学和古今制度之沿革,整理和传述古代经典。晚年的孔子才是一个退隐书斋作为学者的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