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ch吧 关注:573,643贴子:16,693,922

【转载】转点儿能颠覆部分筒子关于坦克传统观点的东西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楼刘冬


IP属地:广西1楼2012-01-14 08:30回复
    关于水色说的“写长文的人比那些一条一条留言的人功底要扎实很多”,先打个广告,说这些话的人在《NAAS》(不知道的军迷不是好军迷)写过很多文章,也是是军事圈里的名人,坦克方向(疑似内部人士),平时承担扫盲任务,现在在整理系列文章。
    博客:hongwai6904. blog. 163. com/
    这贴是fy筒子整理的他在cd的语录,都是以前的发言,所以有些乱,而且很长,喜欢坦克的可以耐心看看。
    @ningye001
    后面有99的内容


    IP属地:广西3楼2012-01-14 08:36
    回复
      2025-07-22 04:13:02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第一部分,关于西方坦克尾仓与俄系坦克车体储弹的争论
      第一 尾舱,M1的尾舱何时能发挥作用?我说一下实际中弹后的情况,首先,侵彻物倘若能够穿透主装甲切伴随有剩余杀伤能力(剩余一段弹芯,剩余较强的射流)是有足够的能力穿透尾舱和战斗舱之间那薄薄的一层门板的,继而引爆弹药。而此时门板已经被穿透一个孔洞,殉爆的冲击波会顺着这个孔洞进入并轻而易举的撕裂这层门板(应力破坏,道理不解释)继而进入战斗舱杀伤成员,此时有无尾舱以无任何意义。
      第二 根据自二战以来的统计,炮塔的中弹概率高达45%,而车体正面只有21%炮塔要高出近一倍,可见炮塔储弹的危险性有多大。此时很多人会问,那尾舱所谓的隔离泄压的作用何时才能发挥?本菜给出如下条件,只有满足如下条件时,炮塔尾舱隔离泄压的功能才能正常发挥:A,首先尾舱隔离门确保关闭状态切未被任何侵彻物穿透。B 炮塔侧面被击中时,必须保证侵彻物未穿透隔离门且泄压装置正常泄压 。C 若想达到B条件,则必须弹药必须从两侧向炮塔后部侵彻,倘若是从侧后方向前方侵彻,则有极大的概率穿透隔离门进而导致整车阵亡。D M1的尾舱内未配备灭火抑爆系统,倘若爆燃的火球突破已经有破损的隔离门进入战斗舱,则战斗舱内的灭火抑爆系统已经无法发挥作用,成员生存的概率极低。。。。。
      第三 车体正面加强的问题,西方的坦克重量已经到了极限,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在不削弱其他装甲的情况下想大幅提高车体正面防护能力,基本不可实现。。。。
      第四所谓的水套,不是防止弹药被击中后殉爆(因为那根本无法阻止)水套的作用是防止弹药在车内起火而灭火系统无法扑灭的情况下,延缓弹药的爆炸时间,让成员有时间撤离。但是付出的代价也是非常大的(倘若灭火抑爆系统都失效,水套能起的作用更多的只是撤离而非挽救,因为迟早要爆炸,只能延缓几分钟而已(前提是还有成员活着且能够自由行动的情况下)
      第五 按照危险几率计算,车体苏制和土鳖的坦克只有一条途径能够引起整车报废且成员死亡 即 车体正面被穿透,弹药被引爆且灭火抑爆系统失效。 相比出了西方坦克则是 炮塔正面被穿透引起殉爆(穿透隔舱门引起殉爆),车体正面被穿透引起殉爆,炮塔侧后方被穿透(向隔离门方向穿透)且引起殉爆。看了这个对比,不知道到底哪种的储弹方式安全。。。。。。
      这里面还没计算炮塔和车体中弹概率的高低。。。。。要是按照21% : 45%的概率计算。。。。真的不知道究竟谁更安全。。。。。
      尾舱的作用其实是非常有限的,前面说了,弹药放在尾舱里,中弹概率高达45,而那个所谓的隔舱门,发挥作用的几率也是很低的,所谓的关上了而又没有被打穿,只能是斜向45度侵入的弹药造成殉爆时发挥作用
      毛子坦克经常飞天一是灭火系统性能不佳,二是发射药比起西方的更容易爆
      


      IP属地:广西4楼2012-01-14 08:39
      回复
        1.以色列尽管有一定的先进军事工业能力,但是受到国家整体限制,尚缺乏完善的基础工业,尤其在材料工业上,一直是依靠美国的,但是在装甲上,目前在国际市场能够买到的大多都是AL203和氧化硅玻璃纤维之类的复合装甲,没有哪个国家会出售先进的装甲和工艺,这么多年过来,除了英国人将乔巴姆完整的卖给美国以外,在没有出现过类似的,而尽管美国和以色列关系很好,但是在装甲上,也不会将贫铀甲给以色列
        2.看看梅4的巨大楔形就知道,这个坦克依然没有采用陶瓷装甲,必须依靠增加侵彻通道长度来提高对侵彻物的消耗。反观其他国家的三代,没有再采用如此大楔形的炮塔,原因就是较好的解决了装甲的问题,无需如此浪费炮塔空间的设计。
        3.关于梅卡瓦车体的问题,现在为了应对大长径比的脱穿,车体正面也必须预留绝大的空间用以安装复合装甲,而梅卡瓦的设计很难预留超过200mm的厚度,而这个厚度远不够安装复合材料的。这是推论,而梅卡瓦参加过土耳其的测试和谈判,根据北方某单位所掌握的信息,当时以色列人一直在防护水平上支吾,始终在强调整体防护和成员安全性,却一直不给出防护的实际数值,直到最后被另一个投标公司拆穿(这个属于商业斗争了,在这里不做评论)
        4.关于改进潜力问题,梅卡瓦的原始设计对改进形成了极大地阻碍,倘若某天以色列的到了较为先进的陶瓷装甲(或者像棒子的K1那种氧化铝陶瓷),就必须开始对梅卡瓦进行超级手术,改变炮塔形状,甚至改变发动机布局..........尽管这样能够有效提高防护系数,但是这么改过之后,也就不叫梅卡瓦了..............
        5.梅卡瓦至今还没有采用陶瓷复合结构,炮塔没有,车体也没有,炮塔从纯钢改进成添加了纤维板和特种橡胶的夹层,车体据我所了解的,还没有添加复合夹层,主要是在正面布置了夹层油箱,在梅4的改进上车体正面添加了某种泡沫材料,待我了解到详情之后,会发帖讲说的。
        综上所述,梅卡瓦是一种设计合理(仅限于犹太人思维和环境的)在没有好的装甲技术的前提下,为乘员提供了尽可能安全的坦克,也通过巧妙地工程设计弥补了防护技术的缺陷,这是我国设计人员要学习的,但是在我们已经拥有了先进复合装甲技术的今天,梅卡瓦的设计思想和大部分技术对于我们来说,已经落后了,我们要学习的就是这种巧妙地技巧和一些设计思维的闪光点,作为中国的军迷,我们现在完全有理由也有能力(尤其是99大改定型之后)小小的轻视一眼梅卡瓦..............


        IP属地:广西9楼2012-01-14 09:09
        回复
          陶瓷材料不是倾斜放置就能提高防御能力的,相反倾斜角度过大的话,就需要在陶瓷的背面加强结构强度(这样就要付出极大地重量代价)防止在遭到侵彻后出现应力扩散裂痕...............
          187b那种炮塔实际上是受到整体重量的限制,尽可能的提高正向两侧的防护角度,减少侧甲所需要的厚度以及重量,但是缺陷就是空间受到一定损失..............99的炮塔设计的较为均衡,没有重量的限制,较好的综合了各种性能...........


          IP属地:广西10楼2012-01-14 09:11
          回复
            看完之后 觉得最牛逼得还是rpg…


            IP属地:北京来自掌上百度11楼2012-01-14 09:16
            回复

              (自己整理了一下毛子篇,@水色流岚
              


              IP属地:广西12楼2012-01-14 09:17
              回复
                梅卡瓦。。。感觉造型挺科幻的。。。


                16楼2012-01-14 09:27
                回复
                  2025-07-22 04:07:02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其实现在的T90严格说只是个没出路的产品,本就不是按照高端车设计的,硬要武装起来撑门面,尽管这样,经历了20圌年的停滞,依然比第一集团的东东不差什么,这还看不出当年的积淀?


                  IP属地:广西18楼2012-01-14 09:43
                  回复
                    回到现代
                    毛子自己也承认,GTD燃气轮机是个失败的设计,所以随后在478上就用柴油机替代了燃气轮机。这个没什么异议,实际情况就是这样。美帝的虽然在自身性能上不错,但是巨大的油耗也让美军后勤时刻面临着威胁,一旦是势均力敌的对手,恐怕M1也要有大把的整车被坦克兵废弃。
                    勒克莱尔比其他人晚出生10年,却没有什么大的变动,炮塔和豹2类似,但是比豹2小,尾舱装弹是个亮点,但是火力却比较孱。说是信息化比较好,法国的大环境都还没有建好,光一个坦克建好了没有意义,等到法国的数据链大环境都建好了,大家的车也都改造完了,没有任何优势。最后就是动力,到了沙漠就挂,还需要买MTU的动力包,这么个车,实在是爱不起来啊
                    我说过,影响胜负的关键很多,最主要的是人,而不是装备,犹太人胜利,怎么不看犹太人的关键时刻美帝给了多少东西,还提供了大量的卫星情报,这就不是简单的装备对比,我们要比装备,就要把装备整合进系统里进行对比,而不是纠结于某个参数某个指标。额问问你,要是把中东战争双方的装备互换一下,你觉得阿拉伯有可能赢吗?把海湾战争互换一下,你觉得伊拉克会赢吗?再假设一下,海湾战争不是打伊拉克而是打苏联,你觉得会是西方宣传的那种吗?不要抛开一切就是钻技术的牛角,这没有意义。
                    M60到了70年代中期才完全加上双稳和完备的火控,这时候T55和T62都已经具备加装波浪的能力了,部分型号已经开始加装,直到指挥仪系统普及才真的拉开了差距。70年代之前的火控,仅仅是提高了静对静的精度,静对动要到非扰动的时候才勉强说得过去。
                    


                    IP属地:广西22楼2012-01-14 09:47
                    回复
                      整天嚷嚷豹2多牛,其实豹2炮塔前装甲是垂直的,A5起那个楔型不是装甲,是空心储物箱,图网上都有,只转关于其的防护
                      PS,折断弹芯不是从这,而是从苏联爆反开始的,豹2那个是不可能折断弹芯的,就是一个空心楔形板而已
                      类似豹2之类的空心楔形构件的屏蔽层,在对抗动能弹的时候基本是忽略不计的。。。。。
                      豹2的就是对破甲弹起一个屏蔽的作用,对动能弹没有效果,即使是对老式的旋转稳定穿甲弹,效果都是非常有限的,相反倒是T62和T55上面挂的那种多层装甲钢板+耐火橡胶对动能弹反倒有一些效果。。。。。。
                      严格说,风帽,尾管和尾翼也算是弹芯的一部分,但是想靠这个空心胸罩折断侵彻体。。。。。大概绝对要天顶星的RP外加技术
                      在这透漏一个数据,嘿嘿,豹2某型(较新型)的前装甲RHA的厚度在380-400之间,其余部分为夹层厚度。。。。。。总厚度XXX毫米吧。。。。。。。
                      人·家别的地方有几个大师每天看看照片再用尺子量量示意图就知道啥啥啥坦克正面装甲有多厚的。。。。。。人家那可是大师啊。。。。(这骂人不带脏字的)
                      不过在99大改的新炮新弹面前,所有现役坦克的炮塔正面都是渣。。。。。(又出现一次,不过这句话是在讨论猫二时候露出来的)
                      何况当时的A3炮塔并不结实,正面结构中RHA厚度只有300多MM,而夹层只是简单的薄钢板+橡胶,整体防护效果并不理想
                      到了A4开始加厚炮塔,到了A5就变得更厚了。整体结构厚度达到和超过了700多了
                      这个是俄罗斯在参加瑞典招标的时候侧面披露的(3BM32打穿豹2A3),让德国人好是难堪,北研所收集到了部分信息,额有幸看到了一些,但是很遗憾,是不能复印或者带出的,以后有机会尝试用手机拍一下试试


                      IP属地:广西23楼2012-01-14 09:48
                      回复

                        (接下来是土鳖了!前面对原文删删减减的,所以会有些重复,@ningye001
                        


                        IP属地:广西25楼2012-01-14 09:55
                        回复
                          99的车体很厚,真的很厚。。。。。。额以前也觉得就那么回事,后来才发现,这家伙很厚,真的很厚。。。。。。
                          确实是这样,应该说只有59D是爆炸反应装甲,其他车都不是该类型装甲。楔形不是空心,而是复合材料制成,抗破为主,对脱穿也有一定效果,只是不明显罢了。96A更换了炮塔正面的装甲模块,改用了类似99的可更换结构,防护能力提升不少。
                          乃从哪看出来这个车地盘和72类似?额明明白白告诉你,这个地盘和苏联一点关系都没有(新坦)
                          这个车(新坦),也就是骗骗国外一些不懂车的小国家的小朋友的。真的把99三期拿出来,裤衩要变成紫黑的了。。。。。。
                          关于分装与整装脱穿的
                          装填进膛内以后,前面,有弹托封闭,后面,厚药筒底座闭起。。。分装不分装,没什么区别。。。。
                          (还有一个找不到了,大概内容是整装脱穿的弹芯根本不能做的长径比太大,否则入膛、装填、存储都是问题,而分装可以比整装远远更好有潜力,除发射药之外,前面的弹丸还能加装发射药)
                          弹种相同,药筒就是通用的。。。。不存在说不匹配的问题。。。。
                          此外,还有一个误区,就是弹芯越长越好,美帝的829弹芯越搞越长是因为其依靠侵彻时自锐进行优化,弹芯侵彻损耗比比钨合金高很多,为了达到大的侵彻深度,必须有很长的的弹芯,而钨合金的侵彻比要高得多,想要达到同样的侵彻深度根本无需那么长的弹体,用829的长度和钨合金结构弹芯比长度是不恰当的。。。。另外,转盘装弹机装长直径的弹丸,不难,72多宽?99三期多宽?平着放不行斜着放嘛。。。。万不得已,T80的那种竖置就更没问题了。。。。。这个不是难事,不能被40年前的技术限制了思路,那是错误的
                          根本无需有结构性变化,现在已经能装743的弹芯,扩大30CM(这个不难,很容易实现的),接近800的弹芯还有什么不够用的?而且125分装的优势在于,前方装一发包裹着装药的“类整装弹”,后面还能装一发800MM长的全装药药筒,而定装弹在装药量上只能是望而兴叹了。。。。。就目前技术而言,想要继续提高初速,125实现起来非常容易,而120整装则难上加难。。。。。。。这还不叫潜力优势叫什么?
                          829的弹芯能抵住尾部,125的为何不能?为何就要死抱着600的长度涅?此外,DM53弹芯多长?另外,转盘装弹机40年前的技术,就不能改进了?72车体内径多宽?99三期多宽?另外,700MM的弹芯,够用了不?
                          缩小两端压差的东东,我只问一下哈,分装弹前半部分是不是也能按照定装弹一样做涅?而后部是不是可以加一个大装药的药筒涅?总的装药量是多少涅?再者额想问问,随行装药和分级装药的问题解决了没?没解决就不再讨论范围了吧?
                          装弹机,土鳖的可靠性比毛子高,毛子的72用的是一大堆继电器控制,故障率是建立在继电器可靠性的基础上的,一旦出现故障,那保障人员就会很杯具,要把N多的继电器拆下来进行逐个监测,土鳖一开始是整体引进,然后发现这个土的掉渣的玩意,便用自己的数字化控制替换了。。。。换下来的继电器按照设计参与者的说法,足有一手推车之多。。。。
                          (99大改的装弹机)跟(96A的装弹机)只有一毛钱关系!
                          土鳖新装弹机有数字化系统(原话忘了,大概这意思)
                          另外,苏制坦克都是正面硬,后面薄,没办法整车重量在那放着,正面厚了,两侧和后面就要适当的减薄一些
                          只是够用而已,和高镍钢的性能比,还是有差距的。。。。别被八股忽悠了。。。。要是稀土钢好用,土鳖干嘛后来又搞开高镍装甲钢了。。。。。
                          土鳖国内某老设计师评价过85IIVST72,他认为85II的防护要比72好(指印度的72M),火力系统也要略好一些,(主要是火控和弹),行动部分各有所长,整体上85IIAP对阿三的72M是要占有一定的优势的。。。。。
                          90本就是土鳖三代车的一个旁系分支,和85系没有什么关联,土鳖自己用了三代正宗嫡系,旁系分支给了小巴,都是三代,85可不是。。。
                          低劣的可靠性使得小巴在90年代提出对85IIAP进行了系列改进,其中就包括装弹机的改进。。。。
                          新车采购和旧车改造不是一个概念。。。。土鳖这些年的科研实力还是很NB的,光给小巴的59升级改造就拿了3个方案,任凭小巴挑选。。而同时接洽的乌克兰人只有可怜兮兮的一个方案还不是全部自产,还需要西方产品支持。。。。。
                          96车体防护一般是受制于总重的限制........本人从未讲过99的车体防护不好.......所谓的弱一些仅仅是和炮塔进行对比.........而且,限制车体防护的因素太多了。首要的就是体积,其次是重量,然后是造价.....然后还有很多因素........但是土鳖的炮塔\车体的相差比没有西方那么大罢了
                          99没有放弃,而且关键问题不在这里,不是什么空间利用,而是取决于设计者在车首采用了什么结构的装甲,原因我说过了,向上几楼就有,最后说一次,车首采取什么不是看外形设计者,而是取决于所采用的装甲结构,明白了?呵呵
                          模块化的意思嘛、、、、、土鳖炮塔前面那两陀和N个螺栓,,,,自己想想。。。。。
                          高卢的不是模块装甲,勒克莱尔的主装甲也是和豹2一样垂直焊接在炮塔结构上的。所谓的模块化,就是那些可更换的工具箱而已。。。。。所谓的模块化,只有土鳖完全实现了主装甲的模块化,毛子实现了填充物的模块化,其他的都很难做到战场条件下快速更换。
                          然后又是毛子的:
                          毛子的装弹机在火线以下。。。。。车体被打穿就杯具了、。。。。所以毛子的坦克通常都是车体部分要做加强的
                          命中概率问题。。。。。车体的首下本就是瞄准线的底部,要是机动目标,想打中首下难度非常大的,西方选择这个设计也是根据火控的情况分析的,一个被命中概率只有10%的区域,相对于高大的炮塔正面,侧面还是比较安全的。。。。。。再者,也没别的地方进行储弹了。。。。。
                          各国设计思路很接近,但是毛子更重视车体防护,因为他们把装弹机布置在火线以下了。。。。。。基本毛子的车体都是复合装甲,T64,T72都是玻纤酚醛,80中后期型号添加了柱状陶瓷,80y的车体是陶瓷复合结构,大概也是三代车里车体防护最好的了。。。。。


                          IP属地:广西29楼2012-01-14 10:14
                          回复
                            然后是对各国吐槽


                            IP属地:广西30楼2012-01-14 10:16
                            回复
                              2025-07-22 04:01:02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11区
                              @水色流岚
                              日本至今不能生产高性能炮钢,所使用的坦克炮神官毛坯和内膛加工均是由德国工厂进行生产,这个车所用的依然是沿袭了90坦克的L44坦克炮,没有任何突出之处,而在弹药方面,日本更是技术匮乏,至今依然在组装和使用德国DM23和33,从历年国际武器交易信息看,没有进口新型弹药的合同,所以说这个炮的穿深依然是500级别的,这个深度,面对周边国家的三代车,说它打不动说错了吗?其次,日本虽然没有公开其装甲技术,但是其整体水平还停留在非约束状况,日本也承认90式坦克的防护仅仅是位列世界中流水准。日本在本世纪初提出要研制以钛合金和碳纤维为基础的约束陶瓷装甲技术,而这项技术在十五年前就已经在苏联和东亚某过开始应用,按照目前国际装甲水平的发展判断,以40吨车重想抵御穿深在600以上的脱穿的打击,是不可能做到的。有些东西,即使没有官方资料,但是我们是能够得出结论的,说这个车防不住,也没有说错什么吧。。。。。。
                              觉得没深度?那就深入一点,看这个车的首上(日10式)沿用了欧式设计,靠78度跳弹进行防护,车体主要是首下迎弹,首下设计的角度较为靠近垂直,加之负重轮的位置判断,首下应该是非复式结构。这个位置的中弹概率为10%左右(具体的我以前讲过统计数据,这里不重复)而近乎垂直的结构决定除非采用大厚度非约束结构的硬质芯板才能取得较好的防护效果(这个和苏制坦克大多采用22度首上的装甲结构原理一样,本菜也多次讲过,可以回去翻以前的帖子)但是付出的代价就是巨大的重量
                              以所谓的模块化设计是不能替代主装甲防护的,车体装甲更是如此。说完了车体,看看炮塔。楔形前端,想必是空心结构,和豹2那个罩子一样,要是实心结构,那就成了大倾角结构,而这个结构是不能采用目前的复合装甲结构的(这个问题更是讲了无数遍)所谓的模块化,都是在主装甲外面挂上形形色色的附加件,称之为模块化。。。。。靠这个去顶大口径脱穿?不是白日做梦是什么?看看炮长镜到炮塔前部的距离,就算鬼子搞成了钛合金约束陶瓷装甲,有了1.0的系数,这个厚度才多少?相比现在三代坦克动辄600的厚度,别说日本的装甲技术逆天,也别说火星,更别说日本在装甲技术上落后世界水平N年,就这么个烂货,还有人吹捧?
                              (泥轰坦克炮)没有核心技术,性能的提高就要依赖于莱茵,而没有好弹,炮性能再提高,也打不出好成绩,在坦克火力方面,世界五大流氓还是比较垄断的。。。。。。
                              弹药就更不说了,连炮钢都搞不定的,弹芯就更没戏了,再加上其他基础行业的支持,除非全面发展否则根本搞不定。。。韩国就是例子,至今120炮弹还停留在组装阶段。。。。。


                              IP属地:广西32楼2012-01-14 10:2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