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镜”郑祚声
谷川/文
郑祚声,毕业于福州市第十八中学,1969年3月至1971年11月于福建省顺昌县埔上公社连坑大队“上山下乡”;1993年6月至2004年2月时任中国新闻社福建分社摄影部副主任;2004年2月至2009年5月时任中国新闻社福建分社摄影部主任;2009年5月至2011年5月时任中国新闻社香港分社摄影部主任。
近日,香港出版界诞生了一部图茂灵秀的摄影日记。该摄影日记的作者为闽籍摄影家郑祚声。有人对此日记评论说:“郑祚声的拍摄方法既简单又不简约。简单的地方是技法,不简约的地方是题材上的推销。而题材来自于他对生活细节的观察。故而,这本日记的出版绝非偶然。”
世上的确没有偶然,调任到香港工作两年后,时任中国新闻社香港分社摄影部主任的郑祚声总觉得这份经历难得。因为,他从事新闻摄影工作不仅是为了欣赏,更是为了不漏过重要的事件。所以,从香港离任以后,他有很强烈的回顾愿望—— 自己一定要出一本摄影日记。
尽管他在香港两年间拍下的几万张图片早已于海内外报刊上精彩纷呈。但若要整理日记,独独把好作品挑拣出未免也太过肤浅。因为单纯用于欣赏的新闻图片特别常见,所以摄影日记还需要有一个扣人心弦的“主题”来贯穿。
因为选择“主题”是出版书籍最重要的工作,所以郑祚声通过构思触发了他对于香港的强烈印象,并且把选图基调定位于推敲市民生活的角度,从自己对香港的印象入手,描绘香港快节奏的生活,这就产生了日记的主题“这就是生活”。
事实上,郑祚声对香港印象最深的还要数密度超高的建筑和广告。香港现代气息浓郁,建筑的密度甚至高到有“看不见天”的说法,可交通却井然有序。他把贴切香港密度特点的照片找出来,形成了第一个章节“采撷动感之都”。不过,他还想要进一步挖掘这本香港摄影界“日记本”的深度价值,就把每一件有新闻价值的事件照片都整理出来,形成了第二个章节“琐记过去的香港”。
郑祚声遴选照片的过程中,他重温了自己在香港拍摄的几件“最有意思”的作品。他到香港的第一个采访对象是大澳龙舟赛。在历经百年英国统治后,香港竟然还能够保留完整中华文化的传统仪轨,这让他的照片体现出传统文化的顽强生命力。当采访中国驻港部队“猎人战斗队”,他的照片又体现出军人们真枪实弹演练的精神意志。在倾盆大雨的天气,他来到美国访港的卡尔文森号航母。尽管美国航母到香港有炫耀意味,但他结合这种意味把日记的结尾图组称为“战争风云”,寓意深远,更突显整本摄影日记的构思妙手天成。
待到一切尘埃落定,他于主题上进行提炼,尽量增强作品间逻辑性的梳理,终于找到了贴切意境的副标题“走镜香港”,终成就了画龙点睛之笔。
不过,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就是生活》里的一切光和热全部源自于郑祚声酝酿已久的摄影技巧。早在1964年,郑祚声就对摄影产生了爱好。“十年动荡”期间,郑祚声兄弟用红纸包住灯泡制作暗房。尽管,在郑祚声学习摄影的初期,摄影器材还非常简陋,要靠拍摄经验进行正确曝光和精确对焦的判断,但他那时仅仅是追求摄影来满足自己的好奇心。无心插柳柳成荫。伴随着年龄的增长,也潜移默化地促使他萌发了社会责任感。郑祚声发现自己能够用摄影体现自己作为社会一分子的中坚力量,这才走上了摄影创作之路。
于是,迄今半个世纪以来,郑祚声对于摄影热衷不彼,矢志不移。如在这本摄影日记里,他大量运用组图,追随题材的手法仿佛快速移动中的镜头,在主题基础上内函外延,让图与图相互“吹”和“捧”,达成内外二者共同切入主题的功效。譬如“春花妙韵”一组图,他于鲜花怒放中间融入音符跳动之元素,达到了突出题材和升华题材之效果。
《这就是生活》记录的香港两年间,他更是专注于把摄影作为健康生活的最佳方式。这种摄影中的健康是广义上的“健康”,既是展现郑祚声自己的健康生活,也是在展现香港社会生龙活虎的健康灵气,不仅拍出了动感,而且拍出了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