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凌岳吧 关注:13贴子:714

回复:好的句子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我觉得如果人生很难用成功与否衡量,如果能达到物质与精神都和谐的状态,就是最好的人生了。
  如果一个人带有很强的优越感,就很难去理解和自己不同的人。我一直觉得,情商就是理解别人的能力。年纪越大,就越需要情商,家庭和工作都需要。
  优越感强的人,人生的路会越走越窄,尤其是,当优越感来自一个辉煌的公司招牌,或者来自“一是一,二是二”道德观,岁数大了以后,会活得很拧巴。


67楼2014-06-10 00:21
回复
    《冯仑与年轻人闲话人生》
    回到我们从容的话题上,很多人以为有钱才能从容,其实不然。从容是建立在对未来有预期,对所有的结果和逻辑很清楚的基础上的。你只要对内心、对事物的规律有把握,就能变得很从容。大人比小孩儿从容,男人比女人从容,老人比年轻人从容,掌握资源多的人比掌握资源少的人从容,皆是如此。对未来的东西越有掌握、越理性,你就会变得越从容。
      比如你创业,你要想从容,就不能只盯着钱,你必须知道钱以外的很多道理,否则你遇到一些事情,总会觉得很委屈,觉得世界上的事情为什么不能如你所愿,总是跟你对着干。原因很简单,世界上所有的事情不是为你一个人准备的,地球几十亿人,中国十几亿人,所以你作为几十亿分之一,你一定要有对未来的看法和眼光。
     在奋斗中遇到挫折必须要熬。为什么要熬呢?人生有时候前进不得倒退不得,就待在那儿。比如在你遇到特别纠结困难的时候,像还不起钱,别人就来要账,出什么招的都有,比如说带着孕妇来,吐在你那折腾你,你必须得熬。但是你要告诉他们你肯定会还钱的决心。我们遇到那样的阶段,就总跟合作伙伴讲,我们现在不是态度问题是能力问题,我们是有诚意的,但是目前的确没能力。后来还有来要账的,最后到一些不是太有灯光的地方,然后非得要我们把个人账户给他们看,看到底是能力问题还是态度问题。像这类事情过去十几年经常遇到,我们必须要挣扎、忍耐着面对并正确地处理。
      因此,“熬”是直面问题,我们不是直面惨淡的人生,而是要直面问题,我特别烦那种装孙子的状态。我总在讲,如果有一个问题,去解决它,最坏还剩半个问题,没解决完;如果躲就变成两个问题了。比如说我们欠钱,如果你躲,他们会说这个孙子跑了,又成两个问题了。
      另一方面,“熬”强调的是一个时间过程。在《野蛮生长》里我说过,决定伟大的有两个最根本的力量,时间就是其中之一,时间的长短决定着事情或人的价值,决定着能否成为伟大。例如,我端杯子喝水是正常行为,连喝50个小时叫行为艺术,如果我这动作保持5000小时,就成了雕塑。从这个角度来说,伟大就是靠时间磨出来的。阿拉法特做了45年首领,国家还没有建立,但45年的坚持已经成为一个成就,一个传奇。所以当你要做一件你希望它伟大的事情时,首先要考虑你准备花多少时间。如果是一年,绝对不可能伟大,20年则有机会。这么长时间怎么过?不可能一直顺风顺水,肯定要熬。


    68楼2014-07-08 05:15
    回复
      平静是最好的状态,无论是平静的拼尽全力,还是平静的等待结果。


      69楼2014-07-10 03:44
      回复
        艰难到没有什么,就怕艰难,也改变不了自己的命运


        70楼2014-07-16 02:33
        回复
          【转】你越出色,小城市的面目就越可憎:年轻人为什么要去大城市作者: 鲍鲍
          文/ 专栏作家 叶克飞
          在大城市打拼还是回小城市过相对安逸的生活,这是一个近年来始终争论不休的问题。可是,它真的是一个大问题吗?
          几年前的一天,我去某地开一个无聊的会。入会场前,我顺手在副驾座位上拿了本杂志,其中有一篇刘大任的《柏克莱那几年》。幸有此文,让我不至于选择早退。
          上世纪六十年代,刘大任从台湾去美国求学,恰在柏克莱遭遇了自由言论运动风潮。最终,他与许多同龄人一样,成为了“乌托邦的寻找者”。
          尽管刘大任的左翼思维与我并不相投,但不妨碍我被其文字打动。这位如今已垂垂老矣的小说家写道:“也正是直接参与运动的亲身体验,因‘柏克莱人’而感染的 ‘寻找乌托邦’旅程,接受了残酷考验,所有事业梦想全部报废,学位自动抛弃,人生大转弯,甚至对人性的本质产生了难以解决的怀疑,然而,直到今天,扪心自问,没有一丝一毫后悔。”
          他还写道:“对于今天十八九岁的大孩子,我还是可以问心无愧说这句话:任何机缘,当乌托邦出现在你的人生轨道上,即使玉石俱焚,千万不要放弃。因为,人活着,不为这个,为了什么?”
          他还提到了有名的《呼伦港宣言》,开篇是那个著名的句子:“我们这一代的人,孕育于至少是相当舒服的环境,安置在各地的大学殿堂里,不安地看着我们继承的世界……”
          这多像个预言,如今的中国年轻人,不也是身处一个“至少相当舒服的环境”,但又不安地看着这个世界吗?只是,比起那个风起云涌的大时代,如今的中国更加物质化,甚至使得许多年轻人不得不屈从于生活压力。但反过来说,如今这种琐碎的物质化生活所遭遇的种种问题,在旧日的风起云涌面前也注定是小儿科。换言之,如果你是一个能为“寻找乌托邦”放弃一切的人,那么“大城市还是小城市”式的问题根本不值得一提——如果你能听到并听从内心的声音,任何问题都不是大问题。
          大城市和小城市都有显而易见的优缺点:大城市生活丰富,工作机会多,如果是非体制内领域,还相对更注重能力,尤其是在创意产业、科技产业等上年纪的人基本无 法进入的新兴领域,一定程度上形成了重业务多于重人际(但人际同样重要)的氛围,缺点是生活成本高、工作压力大;小城市生活成本低,日子相对安逸,但工作机会少,又普遍是人情社会,任何事都得靠关系,又因人际关系复杂,隐私空间常被侵犯。
          这些优缺点并非绝对,它往往会随着个体自身的特点而转化。比如在家办公的自由职业者,工作主要依靠网络传递,那么小城市的低房价就显得诱惑,但如果他又特别喜欢丰富的生活和多元的资讯,那么大城市的高房价也不会阻挠他。
          正如有人所说,世间所有的选择,到最后其实都是五个字——你想要什么?


          71楼2014-11-10 02:07
          回复


            72楼2015-01-19 02:11
            回复
              时代应该是一种控制感。它是系在人物四肢上看不见的线,不是人物服饰上看得见的花纹针脚。它让人物产生,摁着人物的头曲曲折折地走,直到灭亡。
              时代应该是一种强力的逻辑,它能解释一个东北地主家庭的闺女为什么异想天开追随表哥逃到北平求学,也能解释一名著名女作家何以刚过三十就死于日本控制下的殖民地岛屿。
              时代不是呈现,它不是告诉我们这些过往的事情究竟是怎样——二萧分手的罗生门?
              它得告诉我们,这些逝去的人、事、物,缘何被时间定格成了如今的样子。


              73楼2015-02-05 05:5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