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吧 关注:62,745贴子:1,285,665

都来看看这个,本人没有看过多少正史,不好说,各位高人看下!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隆中对》为诸葛亮伪造
《隆中对》享有的空前盛名,绝非其他散文所能比拟。然而却从没有人仔细推敲过它的真实。
本文斗胆说,这是伪作。不是其他人作伪,是诸葛亮本人作伪。
第一,顾名思义,隆中对话应有基本的对话形式。正常情况下,自然是回答刘备的提出,问什么再答什么。然而没有,所有的是一气呵成、结构严谨,思维宏远、料事如神的透天机!显然,这不是原始记录,刘备在四处逃窜中,从没有史官制度,不可能有记录在。没有原始记录,只能是之后的补记。
第二,三顾茅庐只是孤证。《出师表》中说:“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世公认的三顾茅庐盖源于此。但是仅只是一句带过,没有更多的内容以资查询。
然而有另外一说:刘备屯兵樊城时(司令部驻扎在这里,军队屯驻于新野),曹操刚统一北方。诸葛亮知道荆州是下一个目标,而刘表性格犹豫,不懂军事,故而特地找刘备。刘备同诸葛亮素昧平生,且见他年轻,故以普通读书人看待,并不在意,只是一批人交谈而已。其他人走后,诸葛亮独自留下,刘备也不闻不问,只是编牦牛尾巴。诸葛亮问:“您是要实现远大志向,还是仅满足于编织牛尾?”刘备这才知道,面前的青年人很不简单,扔下牛尾巴答道:“这是啥话!我是借此排泄心中的忧愁而已。”接下来,一问一答中,诸葛亮托出了近似《隆中对》的制胜方略。这段内容载之于《魏略》,《九州春秋》也有大致相同的内容。
两个截然相左的资料,哪一个更接近真实?当然是后者。诸葛亮在襄阳有一个文化沙龙,圈内的石韬、徐庶、孟建等都知道诸葛亮投奔刘备的过程,后来又都在曹魏处做官。同刘备不同的是,曹操拥有稳定后方,有严格的史官制度,他们的谈话,自然被记录下来,《魏略》、《九州春秋》所依据的,正是他们谈话或者书面回忆。因为有这些原始记录,所以两书对诸葛亮投奔一事说得十分具体。
第三,据《襄阳志》记载,庞德公通过襄阳名士司马徽对刘备说道:“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自有伏龙、凤雏,得一人可得天下。”在这里,司马徽将诸葛亮、庞统相提并论,刘备既然对诸葛亮屈身三顾,为什么对庞统漠然置之?曹操荆州失败后,周瑜曾任命庞统做过孙权的南郡太守,送周瑜灵柩回柴桑后改投刘备,刘备只让庞统担任了耒阳县令!又因为庞统渎职不治竟被免官。一样的经天纬地之才,何以受到天渊之别的待遇?显然,不是刘备不识货,是三顾茅庐属于子虚乌有。
既然没有三顾之说,哪来《隆中对》?
第四,联合孙权的思想,来至于鲁肃。曹操挥军南下夺取荆州时,刘备先败于新野,再败长坂坡,连连失败后,诸葛亮跟随刘备准备前往苍梧投奔吴臣(巨),并没有想到联合孙权共同抵抗,说明直到此时,并没有产生联合孙权的思想。倒是东吴鲁肃前往联合荆州刘琮的路途,在长坂坡遇到刘备败军,说服刘备改变主张,并派诸葛亮前往武昌去见孙权,进一步谈判联合事宜。如果诸葛亮在《隆中对》设计了联合孙权的策略方针,刘备不会失败后选择投奔吴臣,而是在之前就应该未雨绸缪,主动同孙权联系。 第五。制造《隆中对》和三顾神话的目的,当然同诸葛亮当权后麻痹刘禅,最终登上皇帝宝座联系在一起。在《出师表》中诸葛亮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向刘禅表明自己没有权力欲。然而这又同自比管仲乐毅的抱负大相径庭。前矛后盾的原因,只能说是在掩盖一个不可告人的目的。
地址:http://hujuezhao.blog.163.com/blog/static/17059256620120128556640/


IP属地:重庆1楼2012-01-12 10:10回复
    又见亮黑,楼主我不是说你


    IP属地:内蒙古2楼2012-01-12 10:14
    回复
      2025-07-10 15:09:00
      广告
      竟然能看到比某中天还透彻的分析,拜服。。。


      IP属地:贵州3楼2012-01-12 10:47
      回复
        个人认为庞统不得重用:
        一、是庞统长得确实有点对不起观众,领导的第一印象很重要啊,要知道咱丞相可是身长八尺,面如冠玉,飘飘然有神仙之概啊!
        二、庞统有点狂傲,咱丞相见着大耳可是很谦虚很有礼貌的好吧!
        话说我也没看过什么正史,说得不对还请包涵


        4楼2012-01-12 10:52
        回复
          胡觉照,就是那个建议从语文书中撤出《出师表》的教授么?


          5楼2012-01-12 11:07
          回复
            = =\\\\\\


            IP属地:广东6楼2012-01-12 11:16
            回复
              这一切也不过是他的推理而已


              7楼2012-01-12 11:21
              回复
                胡教授最近继续和诸葛亮铆劲,又发了一篇博文《〈隆中对〉为诸葛亮伪造》(以下简称《隆》)。我呢比较喜欢历史,但不太喜欢下历史结论,而只是在历史事件和史实上下些功夫。胡教授的这篇博文中又有一个史实错误,实在是和他所说的“研究三国历史数十年”有些不相称,因此不揣冒昧,继续帮他挑些个刺。
                胡教授在《隆》文中为说明庞统是如何地不被刘备所重视时提到:
                刘备既然对诸葛亮屈身三顾,为什么对庞统漠然置之?曹操荆州失败后,周瑜曾任命庞统做过孙权的南郡太守,送周瑜灵柩回柴桑后改投刘备,刘备只让庞统担任了耒阳县令!又因为庞统渎职不治竟被免官。一样的经天纬地之才,何以受到天渊之别的待遇?显然,不是刘备不识货,是三顾茅庐属于子虚乌有。
                且不谈刘备对庞统的态度与三顾茅庐的真伪是否有相应的推断关系,我们看看史书上的记载。《三国志·蜀书·庞统传》卷37,对于庞统的记载:
                “后郡命为功曹.……吴将周瑜助先主取荆州,因领南郡太守.瑜卒,统送丧至吴,吴人多闻其名.”
                记载得很清楚。胡教授却错将此段文字读出另外一个意思来,竟然误以为周瑜以庞统领南郡太守,而实际上领南郡太守的主语明显是周瑜。《吴书·周瑜传》卷54亦明言:
                “权拜瑜偏将军,领南郡太守.以下隽、汉昌、刘阳、州陵为奉邑,屯据江陵.”
                试想,庞统以郡功曹的身份,无丝毫功绩,怎么可能突然被任命为南郡太守这样的二千石的大官?胡教授能读出这个意思,恐怕不仅是文字不够明白浅显的问题,而是能够反映胡教授对于汉朝的官制是没有什么比较深入的概念的。《庞统传》又称:
                “先主领荆州,统以从事守耒阳令,在县不治,免官.吴将鲁肃遗先主书曰:「庞士元非百里才也,使处治中、别驾之任,始当展其骥足耳.」”
                前已提到,庞统之前的最高职务是南郡功曹。郡功曹不算正经的朝廷命官,是由太守自行召辟的吏职,俸禄也就是“百石、二百石”之间。刘备当时是荆州牧,以庞统为“荆州从事”(州刺史、州牧的属吏,与郡的功曹相类),守“耒阳令”,汉制,大县的长官称令,小县称长,县令秩六百石,属中级官员。而事实是,刘备当时只占据半个荆州,辖下之地也不过四五郡,手下的人里,诸葛亮时为军师中郎将督零陵、桂阳、长沙三郡,关羽为襄阳太守,张飞为宜都太守。当此之时,刘备给一个寸功未立的庞统一个大县作令,这还不叫重用这叫啥?胡教授以为这不算重用,那肯定是受了《三国演义》的影响,是书籍版的还是电视版的就不知道了。
                鲁肃推荐庞统,希望刘备任其为“治中”或“别驾”,这两个是州牧(或州刺史)最主要的属吏。古代地方是首长负责制,一州就一个州牧,一郡就一个太守,不象我们现在,市长下面还有十来个副市长、市长助理什么的,因此属吏虽然不是正式官员,但对于地方长官却有相当大的影响力。治中、别驾作为州一级的长吏,官很低,但是职责相当重要。鲁肃希望刘备能对庞统重用,但并不是对庞统的授官叫屈。刘备却也接受了他的推荐,改任庞统担任了荆州治中从事(治中的全称,别驾全称为别驾从事)的职务,后来又拜官位为军师中郎将(二千石),与诸葛亮一外一内,成为当时刘备手下最有实权的两个人物。
                胡教授的文中还有一个错误:倒是东吴鲁肃前往联合荆州刘琮的路途,在长坂坡遇到刘备败军,说服刘备改变主张,并派诸葛亮前往武昌去见孙权,进一步谈判联合事宜。此前曹操占领了襄阳,追兵东下。在胡教授的笔下孙权竟然能够待在武昌,这是何等的胆量和气魄?事实是,孙权此际是以讨虏将军领会稽太守,在现在的绍兴。三年后(建安十六年),方徙治秣陵,第二年又将秣陵改称建业,即现在的南京。无论如何,不会是在武昌的。
                官制与地理,曾有人称之为研究历史的两把钥匙,胡教授治史多年,这两把钥匙还是要经常地擦擦亮的。


                IP属地:上海8楼2012-01-13 12:00
                回复
                  2025-07-10 15:03:00
                  广告
                  本人在亮吧潜水多年,很少发帖,更没发过质量贴,现在没事就说说我个人对这篇文章的看法吧。
                  第一,这篇文章的标题,即《隆中对》为诸葛亮伪造,这 本身就没什么好争议的。众所周知,《隆中对》出自陈寿的《三国志.诸葛亮传》,那么《隆中对》的内容自然是陈寿所撰写,根本就不存在《隆中对》是否为诸葛 亮伪造的问题,原文作者所谓“隆中对话应有基本的对话形式”这句话也就不攻自破,因而关于《隆中对》真伪的辩证应该是指《隆中对》中所包含的思想是否为诸 葛亮提出。此处对原文作者的历史常识表示鄙视。
                  第二,关于“三顾茅庐”的考证。现如今,关于“三顾茅庐”的考证大概有两种说话,其一是刘备三顾茅庐,其二是诸葛亮自荐。“三顾茅庐”的说法来自诸葛亮的《出师表》,诸葛亮上《出师表》是在公元227年,离”三顾茅庐“不过二十年,当时还有很多从荆州过来的官员,不可能这些人都不知道诸葛亮的情况吧,另外刘禅本人也是于207年出生,难道他在二十年间对诸葛亮的身世出身也毫无耳闻?而“诸葛亮自荐”的说法见于魏略,其作者为魏国的鱼豢,而且是鱼豢私人撰写。
                  原文作者认为“诸葛亮自荐”的说法更具真实性,其理由为“诸葛亮在襄阳有一个文化沙龙,圈内的石韬、徐庶、孟建等都知道诸葛亮投奔刘备的过程,后来又都在曹魏处做官。同刘备不同的是,曹操拥有稳定后方,有严格的 史官制度,他们的谈话,自然被记录下来,《魏略》、《九州春秋》所依据的,正是他们谈话或者书面回忆。因为有这些原始记录,所以两书对诸葛亮投奔一事说得十分具体。”
                  那么我们现在来看看,他的逻辑如何。原文作者认为“圈内的石韬、徐庶、孟建等都知道诸葛亮投奔刘备的过程”,对于这句想当然的话我暂且不说什么,我的问题是,既然石韬、徐庶、孟建等都知道,那么难道当时刘备军团的人就不知道?其次,原文作者认为“曹操拥有稳定后方,有严格的 史官制度,他们的谈话,自然被记录下来,《魏略》、《九州春秋》所依据的,正是他们谈话或者书面回忆。因为有这些原始记录,所以两书对诸葛亮投奔一事说得十分具体”,那么我想说的是,诸葛亮于207年加入刘备麾下,当时曹操并未获得荆州地区的控制权,那么魏国的史官是怎么记录下来所谓“原始记录”的。况且,鱼豢所著的《魏略》是私人撰写的,其史料真实性是值得让人怀疑的。因而,裴松之注中也说“臣松之以为亮表云‘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於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则非亮先诣备,明矣”。可见,他本人也是更偏向于”三顾茅庐“的说法的。
                  第三,我对原文作者以庞统未受重任为依据来推断三顾茅庐子虚乌有的逻辑表示相当无语。我很想知道这两者之间有个鸟的关系,这就是原文作者的逻辑,再次鄙视。这里我只说一下庞统未受重任的原因,我个人认为还是刘备并未认识到庞统的才能,而且庞统当时尚寸功未立。要知道,诸葛亮刚投入刘备麾下时也是没有任何职务的,他的第一个官职——军师中郎将也是在赤壁之战后授予的。况且,诸葛亮和刘备之间有过直接的对话,刘备自然能重用诸葛亮。至于庞统长相的问题,我尚未找到确切的证据,三国志中只记载庞统“少时朴钝”,而未直接对其面貌形象进行描述。
                  第四,原文作者否认了诸葛亮联合孙权的思想,其依据为:曹操挥军南下夺取荆州时,刘备先败于新野,再败长坂坡,连连失败后,诸葛亮跟随刘备准备前往苍梧投奔吴臣(巨),并没有想到联合孙权共同抵抗,说明直到此时,并没有产生联合孙权的思想。
                  首先我们考虑一下,刘备是否真的想投奔吴臣(巨)。刘备连连战败后的逃跑路线,大家可以查看一下地图,这像是要投奔吴臣(巨)的样子吗?《诸葛亮传》记载:先主至於夏口,亮曰:“事急矣,请奉命求救於孙将军。”看到这些,读者对原文作者的说法的可靠性应该有所了解了吧。这里,我再说一下刘备假意投奔吴臣(巨)的原因。
                  个人认为,刘备之所以未对鲁肃言明要联合孙权的原因有二:
                  其一,孙权和刘表是有世仇的,而刘备之前是投奔过刘表的。相信大家对这个也有所了解。那么我重点说一下,第二个原因,也是最重要的原因。
                  我们可以对比一下当时刘备和孙权的势力。显然刘弱孙强。如果刘备主动向孙权请求联合,那么显然是将自己置于孙权之下,这样会让自己在政治上处于弱势被动的地位。这跟诸葛亮说服孙权时始终将刘备军和孙权军置于同一地位有异曲同工之妙。
                  最后,关于原文作者第五点的说法,我靠,我觉得我真的没什么好说的了,这个应该是个人就能看的出来原文作者的”良苦用心“吧。
                  好了,暂且就这样吧,吃饭去了。。。。。。。


                  IP属地:广东9楼2012-01-13 12:05
                  回复
                    拜读了,我本人呢对于历史原貌本来不怎么在意的,因为在怎么在意它也只是历史而已,历史能给我们的就只有借鉴作用而已,但是看到一些自以为是的人做一些自以为是的事,还是有点小上火的。感谢兄台的解答,对于历史我只能说,各有各的看法吧,类似某些想把自己想法强加于别人身上的做法一直不怎么待见。


                    IP属地:重庆10楼2012-01-13 16:49
                    回复
                      感谢,拜读。


                      IP属地:重庆11楼2012-01-13 16:52
                      回复



                        12楼2012-01-13 17:06
                        回复
                          你一说起飘飘然我就想起这个表情~~~~~~~~~~~~~~~


                          IP属地:江苏13楼2012-01-13 20:27
                          回复
                            别的不想说什么,为什么偏偏就有那么一些人想要靠侮辱名人来出名呢?不得不说,楼上的几篇文我都没怎么仔细看,累了,不过不管怎么说,我还是相信自己的判断,我爱他,就会一直喜欢下去,这辈子,至死不渝


                            IP属地:辽宁14楼2012-01-13 20:50
                            回复
                              2025-07-10 14:57:00
                              广告
                              另:真的很佩服九楼的亲,顶!再对没仔细看你的文的事说声对不起啦


                              IP属地:辽宁15楼2012-01-13 20:5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