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故事,扶莲发钿
石榴开花叶叶长
一母生下三个郎
赶集上店大郎当
扶篓上山二郎当
属着三郎年纪小
送去学堂念文章
亲娘得病做个床
一阵闻着人肉香
大郎二郎皆辞去
唯有三郎泪汪汪
肋巴割了四两肉
葱香姜香都切上
送到绣房我的娘
头口吃的沙又蜜
二口吃的胜砂糖
扶莲吃了第三口
亲娘祛病起了床
身上肉精瘦,脸上皮发黄
肋巴上长了个好大疮。
小时候,我奶奶给我讲故事总是喜欢在故事前缀上这么一首既像诗,又像童谣的‘前言’。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大部分的故事我已经不记得内容了,更不记得那段有些绕口的‘前言’,唯有这一个,直到今天我还记得,因为它讲的是个恐怖故事。(小孩子对于恐怖的事情记忆比较深刻。)
奶奶的故事里一般很少提及人名,一般都用大郎、二郎、三郎或是张三李四代替,在这个故事里大郎、二郎和三郎的娘叫做扶莲,扶莲得了重病,必须用人肉作为药引子才能医治,大郎和二郎都怕得躲了起来,只有上学堂的三郎最孝顺,他不忍心亲娘卧病不起,于是就在肋上割了四两肉熬好药送到扶莲的床前,扶莲吃了三口病就完全好了。
这个故事听起来像是天方夜谭,人有病怎么能用人肉医治呢?就算真有这种人肉疗法,也不至于吃三口就完全病愈。所以我第一次听到这个故事的时候,就马上问奶奶,扶莲是不是用生病做借口,实则是想测试她三个儿子到底哪个孝顺。
可奶奶说我猜错了,扶莲不是装病,她真的得了一种很严重的病,故事的关键在‘前言’的最后两句,“身上肉精瘦,脸上肉发黄,肋巴上长了个好大疮”。扶莲在尝到三郎人肉的鲜美后,竟然把三郎身上的肉全部给吃光了,只留下三郎的头,而肋巴上长疮的也不是三郎,是扶莲,她吃掉三郎后,在胸口的位置上长出一个和三郎样貌一模一样的‘疮’,因为疮的样子形似人脸,所以大家都叫它‘人面疮’。
石榴开花叶叶长
一母生下三个郎
赶集上店大郎当
扶篓上山二郎当
属着三郎年纪小
送去学堂念文章
亲娘得病做个床
一阵闻着人肉香
大郎二郎皆辞去
唯有三郎泪汪汪
肋巴割了四两肉
葱香姜香都切上
送到绣房我的娘
头口吃的沙又蜜
二口吃的胜砂糖
扶莲吃了第三口
亲娘祛病起了床
身上肉精瘦,脸上皮发黄
肋巴上长了个好大疮。
小时候,我奶奶给我讲故事总是喜欢在故事前缀上这么一首既像诗,又像童谣的‘前言’。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大部分的故事我已经不记得内容了,更不记得那段有些绕口的‘前言’,唯有这一个,直到今天我还记得,因为它讲的是个恐怖故事。(小孩子对于恐怖的事情记忆比较深刻。)
奶奶的故事里一般很少提及人名,一般都用大郎、二郎、三郎或是张三李四代替,在这个故事里大郎、二郎和三郎的娘叫做扶莲,扶莲得了重病,必须用人肉作为药引子才能医治,大郎和二郎都怕得躲了起来,只有上学堂的三郎最孝顺,他不忍心亲娘卧病不起,于是就在肋上割了四两肉熬好药送到扶莲的床前,扶莲吃了三口病就完全好了。
这个故事听起来像是天方夜谭,人有病怎么能用人肉医治呢?就算真有这种人肉疗法,也不至于吃三口就完全病愈。所以我第一次听到这个故事的时候,就马上问奶奶,扶莲是不是用生病做借口,实则是想测试她三个儿子到底哪个孝顺。
可奶奶说我猜错了,扶莲不是装病,她真的得了一种很严重的病,故事的关键在‘前言’的最后两句,“身上肉精瘦,脸上肉发黄,肋巴上长了个好大疮”。扶莲在尝到三郎人肉的鲜美后,竟然把三郎身上的肉全部给吃光了,只留下三郎的头,而肋巴上长疮的也不是三郎,是扶莲,她吃掉三郎后,在胸口的位置上长出一个和三郎样貌一模一样的‘疮’,因为疮的样子形似人脸,所以大家都叫它‘人面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