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顺吧 关注:2,215贴子:36,325

【资料】中国铠甲流水账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楼2012-01-09 19:36回复

    最初的盔甲
        中国最早的盔甲实物是在河南安阳侯家庄1004号墓南墓道中发现的皮甲实物,这些皮甲只剩下腐烂后留在土里的纹理了。其外径最大都在四十厘米左右。可见是整片式皮甲。其上有黑、红、白、黄四色图案花纹。这些皮甲是商代的遗物。除了它们以外,考古发掘中获得的商代到战国的皮甲都是先裁剪成甲片然后编缀成甲。在同一座坟墓南墓道北口发现了大量青铜头盔。这也是已知中国最早的头盔。它们的形体相似,都是范铸的。重2000-3000克之间,一般高20厘米以上。合范的缝正当头盔中线。头盔上的纹饰以这条线为中心向左右对称展开。头盔除前部以外都向下伸展,以保护耳朵和颈部。这些头盔中有不少铸出兽面纹饰;有的只是简单的铸出两只大眼睛;有的则只有圆葵纹。所有头盔都有向上竖立的空心铜管,用以容纳缨饰。头盔外部打磨光滑,但里面则仍是粗糙的。因此战士必须裹着头巾,或者头盔有软内衬。
    


    2楼2012-01-09 19:36
    回复

      商朝武士,以下的武士图有助于了解盔甲的形制
          最初的盔甲的情况就是这样。此后皮甲作为盔甲的绝对主力保护华夏地区的战士有一千两百年左右。一般的皮甲,可以保存较好的曾侯乙墓Ⅲ号皮甲为范例。这具盔甲的年代是战国早期。全甲由身甲、甲裙、甲袖三部分组成。身甲由胸甲、背甲、肩片、肋片等共计二十片甲片编成,所用甲片尺寸比较大,最大的达到26.5厘米,采固定编缀。身甲上口接编竖起的高领,下缘接缀甲裙,两肩联缀甲袖。甲裙由上下四列甲片组成,每列十四片甲片,自左向右依次叠压,采固定编缀,然后再上下纵联,采活动编缀。所用甲片上缘比下缘窄,大致成上底和下底相差不大的梯形。整个甲裙上窄下宽,利于活动。身甲和甲裙均在一侧开口,战士穿好后再用丝带结扣系合。两只甲袖左右对称,各由十三列五十二片甲片编成,每列横联四片,由于甲片均有一定弧度,编联后构成下面不封口的环形。佳片宽度由肩向下递减,做下列依次叠压上列的活动编缀,形成上大下小可以伸缩的袖筒。头盔也是由甲片编缀成的。中有脊梁,下游垂缘护颈。共用甲片十八片编成。在曾侯乙墓中出土的其余盔甲跟这副盔甲大致相同,只是局部结构有点差别,比如有的甲裙由五列而不是四列甲片缀成。这些盔甲,官方称为“楚甲”和“吴甲”,可能是从楚国获得。此外还有彤甲、画甲、漆甲、素甲等名号。所有盔甲表面都涂漆,绝大多数涂成黑色。总的来说,完好状态下的战国皮甲还是比较好看的。也可以看出这些盔甲只适合战车上的士兵穿用,因为在地面上穿甲裙的人活动是不方便的。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曾侯乙墓中居然还出土了保护拉战车的马匹的皮甲——马甲。马甲本身都已经腐朽不可辨识,只有两具马面甲(术语称为“马面帘”)尚可揭剥。
          以上是典型皮甲的构造。由于皮甲大都是这样大同小异的东西,其它的也就不说了。总之直到秦朝,中国兵身上几乎全部都是皮甲皮头盔。

      


      3楼2012-01-09 19:37
      回复
        中国最早的铁甲实物是西汉的。《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载:“骠骑将军自四年军后三年,元狩六年而卒。天子悼之,发属国玄甲军,陈自长安至茂陵,为冢象祁连山。”班固的《封燕然铭》:“玄甲耀日,朱旗绛天。”汉代常用“玄甲”来代指铁甲——大概是因为铁暴露于空气中稍锈蚀的时候呈现黑色。1965年在据说为周勃墓附近的十个土坑中出土了彩绘战士陶俑两千五百件以上,这些战士中40%披着铠甲,铠甲的样式尽管不同,但均涂成黑色,正是象征着身穿铁甲的军队。另陕西咸阳杨家湾西汉早期墓出土陶俑群,所披黑色铠甲被认为是模拟铁甲,有步兵的带披膊的札甲和骑兵的不带披膊的札甲,并出现做工精细的鱼鳞甲。至于中国最早的铁甲实物,则是河北满城刘胜墓出土的鱼鳞甲,全铠由2859片小型甲片构成,有甲身、筒袖、垂缘。共重16.85公斤。与之年代接近的有1958年洛阳西郊3023号西汉晚期墓中出土的铁甲残片(共计三百二十八片);1959年内蒙古呼和浩特市郊二十家子汉代城址中发掘的铁甲片和铁铠(年代为汉武帝执政晚期);1959年11月,福建崇安城村西南西汉城址出土的36片铁甲片;1963年内蒙古乌兰布和沙漠北部汉城遗址中出土数十甲片,保尔浩特土城中也有大量铁甲片出土,形制约十多种,跟二十子家出土的大致相近;1977年长安武库遗址中第一建筑遗址发现数目很多的铁甲片;此外值得注意的是1977年在安徽阜阳双古堆1号墓出土的铁盔甲一套,这个坟墓的墓主可能是西汉初汝阴侯夏侯灶。如果确实,那么这才是中国最早的铁甲实物。总之,西汉盔甲实物的出土,是不少的。
            下面是对西汉铁甲的介绍,由于当时所有的铁甲都由铁甲片构成,因此首先对铁甲进行分类。
            第一类:大型甲片。长方形,类似中国的书简。所以这种甲片又称“甲札”。又可以分为大小两型。大型以二十家子中出土的T401Ⅱ:6为代表。其高23.4厘米,宽4.4厘米。小型为二十家子常见的甲片,一般高11厘米,宽3.4厘米。长安武库中的甲片大体上也是这一类型,但宽度为2厘米。
        第二类:中型甲片,基本上呈圆角长方形,也可以分为两型。一型,长方形,四角抹圆。长安武库出土的中型甲片属于这一类型。高5厘米,宽2-3厘米。刘胜墓和汝阴侯墓出土铁甲片大部分也属于这一类型。二型,长方形,下缘平直。上缘两角抹圆呈弧线状,两侧边至下部时微向内收,使两下角呈稍大于90度的钝角。这种甲片的外貌类似于舌头。二十家子铁铠肩部和垂缘所用甲片属于这一类。高4.6-5厘米,宽2.7-3.4厘米,重10克。洛阳西郊3023号墓、居延、崇安汉城出土甲片也属于此型。
            第三类,小型甲片。也可以分为两型。一型,近似第二类二型,但是两侧边内收更为显著,如二十家子标本T703③:97、T34②:1等。高2.8厘米、宽2厘米。与之配合的也有一种近似长方形的甲片,大小类似。满城刘胜墓甲身甲片、长安武库的小甲片,也属于此型。二型,甲片较一型修长,近似柳叶状,如洛阳西郊3023号墓所出甲片大多数属于这一型。高2.5厘米,宽1厘米。
            大体上就是这些。此外就是因特殊部位(如编领部)的需要而制成的甲片。所有的甲片边缘都有若干为了编缀而钻出的孔。
            甲片通常是用麻绳编缀的。也有用皮绦的。拿二十家子铁铠来说,所用麻绳有三种,一种是细麻绳,大量使用;一种是搓得较精细的三股麻绳,用在编缀甲片的活动部位,以坚实耐磨;一种是没有加工搓拧过的麻皮,单股或合股使用,数量少且不用于重要部位。出土标本多为麻绳编缀。编缀的方法,大致是先横编后纵联,横编时从中心一片向左、右编缀,纵联时怎由上向下,所以铠甲片一般是上排压下排,前片压后片。根据部位不同有两种编法,一般是纵横都固定编住;但在活动部位如肩部、腰胯部等处,则是左右横向固定,上下纵向活动编缀,即使编组的绳索有可供上下活动的长度。这种活动编缀的甲片,编时需要上排压下排。总的说来此时中国铁甲的编缀方法比春秋战国时代有了改进,基本上是简单而有规律的。战损时便于维修。出土标本中只有洛阳3023号墓的铠甲用单绳来回穿联,相当复杂。算得上是一个另类。
        


        5楼2012-01-09 19:37
        回复

          铠甲的形制
              汉代铠甲的术语如下:保护颈部的称为“盘领”或“锻铔”、保护臂部的称为“钎”、头盔称为“兜鍪”、鍪是当时的一种炊具。不过我们只需要知道它像头盔就行了。出土西汉盔甲的形制都相当于身甲部分,所以对它们的分析也只限于身甲部分。这些铠甲可以分为两类六型:
              第一大类:札甲,主要使用一类一、二型甲片,部分使用了二类甲片。
              一型:仅护住胸、背的札甲,胸甲和背甲在肩部用带系联,长仅及腰。外形类似于明清妇女的肚兜。标本见杨家湾陶俑所着盔甲,其中骑兵俑均属于这一类。
              二型:除胸甲和背甲以外,加有披膊,甲片较一型小。多半属于一类二型甲片。标本见杨家湾陶步兵俑。身甲最下一层甲片位于腰下,采活动编缀。
              三型:见于二十家子出土标本,除胸甲、背甲外,有盘领,胸中开襟,用铁扣扣合。披膊腋下不封口。身甲下缘也垂于腰部以下。
              铁札甲的制作方法基本上脱胎于中国传统的皮甲,所以这种铁甲的外形类似于皮甲。加上涂有防锈漆,在陶俑上表现时简直难以跟皮甲区分开来。特别是这时的中国皮甲也开始模仿铁甲涂黑漆,除非是出土实物,否则识别起来就更困难了。这种盔甲的防护力显然是不足的,不过还好,西亚的鱼鳞铁甲,这时候终于传到了中国,于是出现了中国版的鱼鳞铁甲。除了唐朝短暂的表现出向板甲进步的倾向,以及从西方引入有异域风味的盔甲以外,直到明朝,中国铁甲几乎都是鱼鳞甲。
              西汉的鱼鳞甲也有三型,主要使用二类和三类甲片,一般不用一类甲片。它们共同的外形特征是甲片细密呈鱼鳞状,因而得名。
              一型:见于二十家子出土的残铠,用二类一型甲片编缀。
              二型:用三类一型小甲片编缀,,满城一号墓出土标本属此型。又见于杨家湾陶俑。其中一件体型较大的标本,所披铠甲腰带以上为鱼鳞甲,腰带以下却是札甲。
              三型:用三类二型甲片编成,见洛阳3023号墓出土标本。
              从西汉铁甲的发展,可以清晰的看出鱼鳞甲取代札甲的历史过程。西汉初期的铁甲,主要是使用大型甲片的札甲,使用中小型甲片的鱼鳞甲极少,以杨家湾陶俑为代表。唯一一个身着鱼鳞甲的陶俑,比其它陶俑都高大,着华丽长靴。应该是个军官,所以防护比穿麻鞋的士兵好。到了武帝时期,情况有了变化,二十家子甲片中,只见到一片一类一型的大甲片。303片甲片中,一类甲片52片,占17.1%;第三类甲片11片,约占3.6%;其余都属于第二类甲片。札甲的形制主要已是一类三型,表现出从札甲向鱼鳞甲过渡的趋势。到了西汉以后,札甲就完全消失了。波斯技术排挤了中国传统。
              对于西汉铁甲片的金相鉴定结果如下:其表面为铁素体的退火组织,中心部分的碳稍高(0.1-0.12%),含有层状Fe0-2Fe0·Si02共晶夹杂物。表明所用材料是块炼铁,锻成甲片之后,经过退火,进行表面脱碳,提高延性。从河北满城和内蒙古二十家子出土的甲片,组织类似,可见当时盔甲制作技术已经可以适应大规模生产了。刘彻盐铁官营的决策,对于铁兵器,包括铁盔甲的普及,发挥了很大作用。从武帝前铜兵器占统治地位到武帝后铁兵器占统治地位,这种改变简直可以用“突变”来形容。
              西汉军队披铠甲的比例,大概是骑兵8%左右,步兵43%左右(根据杨家湾陶俑)。武帝后可能有所增加,不过铠甲不一定都是铁甲,事实上,皮甲作为辅助类型的盔甲,一直保留到明朝。与之比较,前479年普拉提亚战斗中,11万希腊联军中重装步兵为38700人。
          大约一百年后罗马的盔甲

          


          6楼2012-01-09 19:37
          回复
            中国盔甲的进步        西汉盔甲记述的进步使中国盔甲摆脱了落后局面。不过其它国家也没有闲着。帕提亚率先发明了具装铁骑(这些火炉人在两河的大太阳下可真是够受的!)、印度凭借自己的好铁矿,设计了任何东西都防不住的强弓硬弩和任何单兵弓龘弩都无法穿透的铁甲(阿里安说的,上古西方人向来十分崇拜印度武器)、罗马人经过长期努力,终于在一世纪装备了上古世界最好的——至少是最亮的——铁甲。     不幸的是东汉盔甲的实物,至今没有出土。从现有的孝堂山画像、沂南石刻等刻画出来的披甲战士像来看,东汉铠甲的进步是出现了保护两腿的“鹘尾”和“腿裙”。在技术方面,百炼钢技术出现后,东汉末年这种技术被引入盔甲制造业。陈琳《武库赋》曰:“铠则东胡阙巩,百炼精刚,函师震旅,韦人制缝,元羽缥甲,灼瀹(这个字我拚不出,左边应为“火”字旁)流光。”不知是否有所夸张。诸葛亮《作刚铠教》写道:“敕作部皆作五折刚铠,十折矛 以给之。”可能当时蜀汉军队的甲片是迭锻五次成功的。不过鱼鳞甲的甲片一片一片锻打劳动量极大,是否每一副铁甲都是这样锻打不能确定。我估计应该不是,因为诸葛亮督造的盔甲是很有名的,直到南朝宋还有人把精坚的盔甲传为诸葛亮所造。诸葛亮不仅是有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也是个出色的技术专家。如果三国时每一副铁甲都像他督造的盔甲这么精坚,他也就不会在这方面出名了。     三国时另一个名人曹植在他的《先帝赐臣铠表》中写道:“先帝赐臣铠,黑光、明光各一领,环锁铠一领,马铠一领,今代以升平,兵革无事,乞悉以付铠曹自理。”从这里我们可以发现后世的两当铠和马铠,此时都已经出现了。再有就是从西方又传入了一种新式武器——锁子甲。中国人很喜欢这种盔甲。     从上面的描述,似乎可以说,东汉直到西晋的中国盔甲技术,在世界上又一次落后了。     西晋的铁盔甲,当时的称呼是“筒(这个字我拼不出,上“竹”字头,下“甬”字)袖铠”,这种铠甲有西晋陶俑为证。洛阳西晋墓葬中随葬俑群表现的铠甲形制都是相同的,胸背联缀在一起,在肩部有不长的筒袖(筒袖铠的名字由此而来)。陶俑盔甲有的刻画出鱼鳞纹,可见表现的是鱼鳞铁甲,另一些刻画出龟纹,可能模拟的是皮甲。头盔两侧有护耳,前额正当眉心处稍下突,顶部中心竖有长缨。这些陶俑中以太康八年(287年)下葬的一件为典型,可以作为判断陶俑具体年代的标准。同样样式的陶俑,在郑州地区的西晋墓中也出土过。这种盔甲样式可能是从三国时候开始流行起来的,但其起源应该更早些。因为在刘家渠东汉墓中出土的陶楼上持弩陶俑锁披铠甲就已经是这种类型的了。     出于前面已经提到过的原因,当时筒袖铠中比较精良的被称为“诸葛亮筒袖铠”。如《南史·殷孝祖传》中记载刘裕曾赐给传主“诸葛亮筒袖铠、 铁帽,二十五石弩射之不能入”(应该是夸张了。西汉单兵强弩最多不过八石力,不能指望盔甲可以阻挡弩炮的射击)。     4-5世纪似乎是一个流行退步的时代。罗马的重甲,罗马人自己越来越受不了了,印度孔雀王朝和贵霜王朝的威风也不见了,中国的南北朝的盔甲技术也显得有些奇怪。当时最普遍的盔甲——两当铠从某种程度上又体现了早期的铁甲。两当,即裲裆,《释名》中称:“裲裆,其一当胸,其一当背也。”跟今天的背心类似。两当铠的特征也正是“一当胸,一当背”。前面已经说过,杨家湾所有骑兵俑都穿着这样的铠甲,但在那里,铠甲在腋下是联在一起的,而两当铠在腋下却是不相连的。也就是说,躯干侧面没有防护。真正的两当铠是三国时期出现的。前面提到曹植的《先帝赐臣铠表》中纪录有这种铠甲。《太平御览》卷三五六又引曹植表曰:“两当铠,十领,兜鍪自副;铠百领,兜鍪自副。”一方面说明三国时期已经有了这种铠甲,另一方面说明它在军队中的数量还很少。《太平御览》卷三五六引晋庾翼与慕容皇光(“皇光”为同一字)书中写道:“邓百山昔送此犀皮两当铠一领,虽不能精好,复是异物,故复致之。”以上似乎说明两当铠是一种受重视的稀有盔甲,但我实在想不出它有什么特别的好处,诚然,它便于骑兵在马上动作,可是跟它的缺点比较起来,这似乎算不得什么优点。无论如何,到了南北朝,两当铠成为军队中主要的装备,而且还被定为武官的主要服饰。北齐河清年间制定的宫卫制度中,左、右将军值班时都披两当铠。《北史·阳尼传》记载阳休之从高等级的文官降为骁骑将军,就变服饰穿起两当铠来。   两当铠作为南北朝军队主要铠甲的文物证据,北方有:西安任家口北魏正光元年(520年)邵真墓出土陶俑;河北曲阳嘉峪村北魏正光五年韩贿妻高氏墓出土残陶俑;年代相近的龙门石窟莲华洞下层第四龛天王像等。南方有:武汉周家大湾发掘的宋陶俑。   通过以上材料可以比较清楚的了解两当铠的形制。它是由一片胸甲和一片背甲所组成,在肩部用带扣联起来,腰上束带。在材质方面,有铁铠也有皮甲。铁铠所用甲片有长方形的,即所谓“牌子铁裲裆”,另外也有鱼鳞甲。   跟两当铠同时,两当衫也成为武官的服制。这种服装最初可能是穿在两当铠里面,防止磨损皮肤的,也可能是从裲裆演进而来。
            


            7楼2012-01-09 19:39
            回复
                此外,铁甲中的光要、细鳞、山文、乌鎚和锁子甲,也都是精坚的盔甲。
                从前面的唐朝盔甲种类介绍中,可以发现很多用丝绸或者布料制作的盔甲。专家认为这种盔甲是礼仪性质的,而不是实战装备。
              盔甲这玩艺,被封建统治者视为军事威力的重要保证,所以严禁人民拥有。唐律规定:“诸私禁兵器者,徒一年半。”《唐律疏议》记载:“私有禁兵器,谓甲、弩、矛、矟、具装等,依令私家不合有。。。甲一领,及弩三张,流二千里。甲三领,及弩五张,绞。私造者,各加一等”。 下有注:“甲,谓皮、铁等。具装与甲同。即得阑遗,过三十日不送官者,同私有法。”“造未成者,减二等。即私有甲、弩,非全成者,杖一百。”也就是私自制造盔甲的,无论是否制成都要处罚。
                唐朝盔甲技术中有一则类似逸闻的材料。《新唐书·徐商传》记载徐商在山东宽乡征集兵员的时候曾经“襞纸为甲”。尽管记载这种“盔甲”也可以防御弓箭,但专家一般认为它对防御武器的伤害毫无用处,它唯一的用处大概是愚弄士兵。我认为专家的话是可信的。
                唐朝负责制造盔甲的部门是贞观六年(632年)设置的“甲坊署”,据《六典》,甲坊署长官为令一人,品级正八品下。该部门其他官员有丞一人,品级正九品下;监作二人,从九品下。同时,在北都军器监,也制造盔甲,成品存入武库。
                作为主要的护体用品,铁甲的制造是相当耗费工时的。工序如下:首先将铁制成甲片;之后打札、粗磨、穿孔、错穴、并裁札、错棱(左边应为“禾”)、精磨;甲片加工完毕后,用皮革条编缀成甲。里面还要挂衬里,防止磨损皮肤。根据日本延长五年(927年)仿效唐制撰定的《延禧式》卷四十九《兵库寮》,制造一副铁甲,需要192到265个工作日。修理一副盔甲,都需要41名工人。
                根据《唐书·马燧传》,唐朝的盔甲,分成大、中、小三种尺寸规格,按体形发给。因为铁甲重量很大,所以在选择兵员时,一个重要的条件是“胜举衣甲”,一个穿了盔甲就无法行动的人,当然是不适合当兵的。
              去年上映了一部国产电影《天地英雄》,其中的盔甲和武器引起了一些争议,我刚才看了这部电影。从盔甲历史真实的方面说,姜文的头盔是错误的,从陶俑我们可以知道,唐朝的头盔不是那个样子,也没有遮阳沿。另外,当时西方的盔甲,一般是锁子甲或鱼鳞甲,没有大型的甲板。
              


              11楼2012-01-09 19:39
              回复
                唐朝武士,从这幅图中可以看出我国曾经多么接近板甲技术。 上贴: 齐东野人 发布日期: 2004-6-10 如《南史·殷孝祖传》中记载刘裕曾赐给传主“诸葛亮筒袖铠、 铁帽,二十五石弩射之不能入”(应该是夸张了。西汉单兵强弩最多不过八石力,不能指望盔甲可以阻挡弩炮的射击)。 这个不对,赐殷孝祖御仗的是刘彧,不是他爷爷刘裕。 另外二十五石弩显然是指床弩,既然这么说,应该是有实证或者说是经过实验的,中国有使用弓箭射击札甲以检验其侵彻力的传统,反之亦然,甲片和铁帽应该是有这个强度的。至于殷孝祖为矢所中,一战便死,可能是被善射者十士攒射,射中了阿格琉斯的脚后跟,哈哈。 另外您认为纸铠是骗士兵的东东,提到“专家一般认为它对防御武器的伤害毫无用处”,不知道您提到的专家是哪一位,是哪方面的专家?野人以为叠纸的强度至少应该是高于皮革的,不信您可以找一袋复印纸用菜刀砍砍试试,哈哈。 再纸铠最早见于南齐末,见南史卷五 齐本纪下第五 “及至近郊,乃聚兵为固守计,召王侯分置尚书都坐及殿省。尚书旧事,悉充纸铠。” 下文有一段很有意思,一并贴上: “帝着乌帽裤褶,备羽仪,登南掖门临望。又虚设铠马斋仗千人,皆张弓拔白,出东掖门,称蒋王出荡。又受刀敕等教着五音儿衣,登城望战。还与御刀左右及六宫于华光殿立军垒,以金玉为铠仗,亲自临阵,诈被创势,以板扛将去,以此厌胜。又于阅武堂设牙门军顿,每夜严警。帝于殿内骑马,从凤庄门入徽明门,马被银莲叶具装铠,杂羽孔翠寄生,逐马左右卫从,昼眠夜起如平常。” 上贴: 黄谦 发布日期: 2004-6-11 巅峰     唐后期,很奇怪的是,明光铠消失了。中国回到了鱼鳞甲时代。为什么会这样呢?我想不出原因。要知道,跟明光铠同时的西方世界,还是鱼鳞甲和锁子甲,以及棉甲的时代。明光铠这样的大型甲板,发展下去完全可以进步到板甲。板甲是古代重型盔甲中性能最优秀的,在同等重量下,它的防护性能比鱼鳞甲好,而在保持同等防护能力的情况下,它比鱼鳞甲轻。由于板甲由大型甲板构成,制造、加工和维护都比鱼鳞甲方便,节省工时。我是不知道中国没有发展出板甲的原因的,如果有哪位网友知道,欢迎指出。     唐朝灭亡了。短促的五代十国无非是个率兽食人的时代而已。表现盔甲技术的主要文物是前蜀王建墓地宫中石棺床两侧的十二尊半身神像和南唐李升(这个字好像不一样,但字库里没有)墓中的石雕和陶俑。如上面所说,这些盔甲都不是明光铠,而是鱼鳞甲、札甲或山文甲。此外,敦煌第261窟的神王像所戴的头盔,前额部分由中脊向下伸出V型突出部。直到武士眉心,这样的突出部术语叫“护叶”,这种头盔是当时和今后一段时间所流行的。关于五代十国的盔甲,除此之外没什么可说的。     尽管明光铠消失了,但就盔甲技术而论,宋朝是我国历史上真正的巅峰时期。下面就介绍宋朝盔甲的状况。     宋太祖赵匡胤,是军人出身。对于武器装备的设计和生产很重视,《宋史》 志第一百五十 兵十一记载:“器甲之制 ,其工署则有南北作坊,有弓龘弩院,诸州皆有作院,皆役工徒而限其常课。南北作院岁造涂金脊铁甲等凡三万二千,弓龘弩院岁造角弝弓等凡千六百五十余万,诸州岁造黄桦、黑漆弓龘弩等凡六百二十余万。又南北作坊及诸州别造兵幕、甲袋、梭衫等什物,以备军行之用。京师所造,十日一进,谓之‘旬课’。上亲阅视,置五库以贮之。”皇帝亲自监督武器制造业,武器质量自然会高。     关于宋初盔甲年产量,《文献通考》卷一六一有记载:“南北作坊岁造涂金脊铁甲、素甲、浑铜甲、墨漆皮甲、铁身皮副甲、锁衤詹兜鍪、金钱朱漆皮马具装、铁钢朱漆皮马具装。。。凡三万二千。”但是这个数据令人不大满意,因为铠甲数字中是否包含头盔不清楚。如果包含了,为什么还要专门提到“锁衤詹兜鍪”,而如果没有包含,头盔单独计算,那么这样的年产量未免太低。此时宋朝尚未完全统一,到了消灭北汉之后,生产能力可能有所提高,但幅度不会大。

                


                12楼2012-01-09 19:40
                回复


                  15楼2012-01-09 19:41
                  回复

                    “清代一般的盔帽,无论是用铁或用皮革制品,都在表面髹漆。盔帽前后左右各有一梁,额前正中突出一块遮眉,其上有舞擎及覆碗,碗上有形似酒盅的盔盘,盔盘中间竖有一根插缨枪、雕翎或獭尾用的铁或铜管。后垂石青等色的丝绸护领,护颈及护耳,上绣有纹样,并缀以铜或铁泡钉。铠甲分甲衣和围裳。甲衣肩上装有护肩,护肩下有护腋;另在胸前和背后个佩一块金属的护心镜,镜下前襟的接缝处另佩一块梯形护腹,名叫‘前挡’。腰间左侧佩‘左挡’,右侧不佩挡,留作佩弓箭囊等用。围裳分为左、右两幅,穿时用带系于腰间。在两幅围裳之间正中处,覆有质料相同的虎头蔽膝。本图为清代戴盔帽、穿铠甲武士复原图。”
                    


                    17楼2012-01-09 19:42
                    回复

                      古代盔甲的真正末日,于1840年到来。这时的欧洲因为火枪的威力远远超过了盔甲技术的发展,军队早已淘汰了盔甲,而中国却还大量装备着。但棉甲对燧发枪,尤其是线膛枪几乎没有任何防护作用。况且,到了19世纪60年代,欧美各国还开始装备后膛枪,这种枪的威力就更是棉甲抵挡不了的了。其结果是,在很短的时间内,盔甲在中国消失了。
                      共和时代的盔甲
                          盔甲在士兵身上消失了一百数十年,但火力的发展使机动性的作用受到限制,无论怎么灵敏的规避动作,都难以应付机枪和榴弹。索姆河第一天的战斗,英军就损失6万人。可怕的惨剧迫使盔甲的装备再次提上议事日程。早在一战中,就出现了钢盔和保护机枪手的胸甲。在二战中,各国装备了胸甲,提供给执行特殊任务的士兵。朝鲜战争中,美军试用了尼龙铠甲。越南战争中配发的M69尼龙胸甲成为现代盔甲的先声。而美国直升机飞行员穿着钢甲,可以防备高射机枪弹的射击。但在芳纶材料还没有能够大量生产的时候,除了钢盔普遍装备以外,铠甲的装备是十分有限的。尼龙胸甲的毛病是穿着它很闷热。直到芳纶材料在70年代实现大规模生产,先进国家才开始了新一轮的装备铠甲的热潮。今天,最好的盔甲是美国的拦截者胸甲,在插入碳化硼瓷板时,它可以防范7.62毫米步枪子弹的射击。
                          民国在20年代开始部分装备钢盔。由于民国工业力很差,所以大多数头盔是进口的。进口国有日本、英国、捷克、德国、美国等等。至于铠甲,那根本就是想都没想过。
                        共和国军队在跟民国作战的时候,大多数情况下是不着任何防护装备的,以至于可以用是否戴着头盔来区分敌我。击灭民国之后,从苏联进口了一些头盔,但在朝鲜战争中,中国军队仍然没有任何防护装备。共和国军第一次普遍发给头盔还是在对越南的战争中。而铠甲,对不起,直到现在位置仍然不是步兵的标准装备。1964年,共和国研制出玻璃钢胸甲。这种胸甲用3毫米厚的玻璃钢片作为防护材料,呈板甲状连接,并用多层棉纶制成外套和护肩,重6-7公斤左右。解放军后勤技术装备研究院(共和国军队研制武器的部门)在1966年至1970年研制出玻璃钢-铬钢玉-碳化硼复合结构和铝合金结构的两种铠甲,80年代总后军需装备研究所(共和国研制武器的部门)研制出TF90-54和TF90-79钢胸甲。20世纪90年代,又相继研制出一系列非金属胸甲和相应的防弹插板。其中,有采用芳纶及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材料制成的软甲,需要时镶入防弹插板就可成为硬甲。据说共和国人在研制新的铠甲,这是一种软甲,当然也可以插护板,重2公斤(不插板时),防护面积有0.23平方米,可以有效抵御54式手枪用51式铅心弹在任何距离内的射击,以及大多数炮弹破片——只是“据传说”而已。但我真的希望中国军队早日穿上新式盔甲。因为在现代战场上,没有盔甲的士兵是根本生存不下去的。
                          最近老是在新闻里看到穿着甲胄的“新罗马帝国”士兵在伊拉克巡逻,作战。在对着他们的铠甲流口水的同时,联想到了一千八百年前罗马军队攻占泰西封,不可一世的情景,那时候,罗马士兵不也穿着闪亮夺目的铠甲吗?有时候历史真像个轮回。
                      


                      18楼2012-01-09 19:42
                      回复
                        end


                        19楼2012-01-09 19:42
                        回复
                          看到图片我湿望了,没有传说中刀枪不入的霸气铠甲


                          20楼2012-02-09 00:44
                          回复
                            请发到吕布吧。


                            IP属地:江苏21楼2012-02-09 13:19
                            回复
                              我累了


                              22楼2012-02-09 14:0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