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明清两代帝都
公元1368年,明军攻入大都,改大都为北平府,为燕王朱棣封地。后来朱棣篡位,是为明成祖。朱棣即位于南京,公元1403年称永乐元年,但极思念其兴王之地———北平。礼部尚书李志刚于永乐元年正月,“首发建都北平之议”,并于当年改北平为北京,升为陪都。明成祖于永乐四年下诏,以建“行在”为名,开始筹备营建北京城及宫殿。永乐十四年下诏准备迁都北京。从此北京城开始以皇宫的规制进行营建,到永乐十八年(1420年)才基本竣工,历时十五年,一座超过前代的帝都焕然屹立在东方。
1644年,清军进占北京,同年,顺治帝正式由沈阳迁都北京。除修缮宫殿、城墙外,城区基本上都没有改动,但京城西郊皇家园林建设远远超越了前代。自康熙起,先后修建了畅春园、圆明园、长春园、绮春园、清漪园、静明园及至今完好的颐和园等,其瑰丽幽雅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概括而言,以辽为界,北京城市的性质大致可分两个阶段。辽之前,先秦之际的蓟、燕,十六国之慕容儁、唐之安禄山与五代刘守光虽均曾先后立都北京,然这些政权,或为诸侯之国,或为割据势力,尚不属全国意义上的都城,北京的城市性质从总体上看应为我国北方重镇。自辽始,北京的政治地位开始抬升,逐渐由北方重镇向全国政治中心转化。先是辽立南京为陪都,但并未成为正式国都。金虽立都北京,但也只能是我国北半部的政治中心。元代才是北京成为全国政治中心之始,而后,除明初与民国短暂时期之外,北京的这种特殊政治地位至今不改。
旧北京城的发展,经历了元朝的奠基,明朝的改建,清朝的修建三个阶段,最终成为中国古代帝都建筑艺术中的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