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90年代以来,互联网在世界上迅速普及,如今中国网民已达3.8亿而世界数量第一,年轻人获得的信息一半以上已靠网络。国际上对华敌对势力正是看到这一新形势,不仅通过网络窃取情报,而且大量传播虚假信息,以心理欺诈方式蛊惑人心,以图用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乃至掌控舆论导向。
心理作战重点已从传单、广播转向网络
心理作战,是一种积淀着高智商的特殊作战样式,可谓与人类战争史始终相伴。古人云“攻心为上”,就是人类军事史上对心理战最早、最精辟的定义。从古至今的心理攻势虽然随着技术手段变化而不断改进,其基本目标却始终如一,那就是瓦解对手士气、造成其内部思想混乱,破坏其团结和理智,最终达到“不战而胜”。
在技术手段落后的古代,对敌方心理攻击主要靠喊话、面对面说服、派人传谣、教唱蛊惑性歌谣等方式,即以语音和文字直接传递来实现攻心。由于古人正统
观念强,采取心理攻势者往往要引居历史颂己非人,如陈胜、吴广起义时要学狐狸声叫喊什么“大楚兴,陈胜王”。已是“织席贩履”的手工业劳动者刘备起兵时,又特意扯上自己三百多年前的祖宗是“汉中山靖王”,并大肆宣传自己对手曹操是“阉竖”即太监养子这一不光彩的家庭出身。围绕历史问题进行正统性、合法性的论争,成为有中国特色的心理战由来已久的表现形式。
人类进行近代社会后,报纸和印刷的传单又为心理攻势提供了新手段,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心理攻势便主要采取这一手段。20世纪20年代以后,收音机在发达国家开始普及并进入了落后国家的少数家庭,无线电广播则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心理战主角。冷战期间电视虽逐渐普及,却因其技术特点主要用于对内宣传,“敌台”广播仍担任着向对立一方进行舆论战的主要任务,如“****”就曾被称为摧毁苏联阵营的先锋,广播宣传中彻底抹黑苏联历史又是一项重要内容。
当人类进入互联网时代后,这一新兴媒体可谓最大限度地深入了大众,还由单向接受变成可以双向互动。当前高度发达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又为心理战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互联网可以轻松地被敌对一方用来完成以前艰难的刺探、负面宣传、传递消息、破坏心理战等工作,敌对势力采取舆论攻势时自然又把重点由以往的广播转向了网络。
近年来,妄图分裂中国的敌对势力便大力在网络上歪曲历史并煽动民族仇恨,再针对现实问题散布虚假信息。这警示人们,目前中国面临的非传统的安全威胁已日益增多,网络安全便是其中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
网络上的舆论心理攻势,是对中国的“无硝烟战争”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内外敌对势力采取的心理舆论攻势从来没有中断过,只是手法随着形势的变化变得更隐晦而已。核弹出现并在世界上达成“毁灭恐怖平衡”后,各大国之间难以发生热战便长期实行“冷战”,心理战又成为打击对手的主要手段。上世纪50年代任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便说过:“在宣传上花1美元,等于在国防上花5美元”。西方的大众传媒界,曾长期成了宣传攻势的先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