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相助钻研“长新齿”,一波三折展现希望曙光
原来,波维的父亲就是俄勒冈州口腔医学科学研究院专家辛瓦·布鲁尔博士,目前对于新牙种植有独到的研究。第二天上午,在母亲的陪同下,苏丽经波维引见拜访了辛瓦博士。博士看到苏丽上下两排的切牙、侧牙、尖牙、双尖牙第一磨牙共20颗牙齿全部缺失,又听了苏丽受骗于牙医被毁掉牙齿后,不得不痛别模特生涯的不幸遭遇。辛瓦博士被深深震撼了。他表示会尽力帮她长出这缺失的20颗新牙齿。听了辛瓦博士的讲解后,苏丽发现自己是那么幸运。
原来,在2004年之前,辛瓦博士一直从事义齿种植的研究工作,就是在残留的牙根打上螺丝帽,再将义齿根部打上螺丝钉,两者拧紧就能固定成结实的牙齿了,研究的重点就是如何找到结实的义齿材质。2004年3月,博士的科研助手克德·查尔斯家中发生了不幸,他那年迈的母亲在品尝粘性很强的泰国卡侬金椰汁粽子时,不小心粘住假牙卡在了气管上,导致窒息死亡。看到助手悲痛欲绝的样子,辛瓦博士非常难过。回到家里,儿子波维建议父亲说:“如果那位老太太长着真牙,就不会发生这个悲剧了。爸爸,你不如发明一种技术,让老年人也能二次发育,长出新牙齿!”辛瓦博士被儿子的这句话点燃了灵感:决定把研究的方向改在如何让成人重新长出新牙上。
此时,博士想起之前研究中发生的一件事情:有一次,他在剥除白鼠一颗切牙脱离牙槽窝时,并没有切除神经、血管、淋巴,他本想观察牙齿在失去固定生长点支撑后,能否独立存活。结果发现,除了失去了咀嚼功能以外,这颗切牙依然健康存活。此时,博士联想到,能够支撑切齿存活的是神经、血管、淋巴组织,这都是生存的基本元素,而一颗牙齿从发育到成熟是由分泌的牙釉质构成的,如果能找到分泌牙釉质的“功臣”,再将这些“功臣”放在人类牙槽窝内,同时确保“功臣”的营养和活力来源,即依靠神经、血管和淋巴组织等提供生长环境,那么“功臣”就能充满活力地继续分泌牙釉质,牙齿就可以重新长出来。
2006年9月中旬,辛瓦博士回到实验室,开始了探索之旅。他首先确定一只出生刚满三个月的幼白鼠,和一只成年白鼠作为观察对象。博士发现,幼白鼠的乳牙已经冒出来了,他将幼鼠中切牙从牙槽窝剥落后,依然保留了神经、血管和淋巴组织这三大生长元素。在高倍电子显微镜下,辛瓦博士发现了惊人的一幕:三大元素犹如三个贴身“保姆”,齐心合力将一种存在牙髓根管内的亮白色物质供奉得舒舒服服。这些不知名的小家伙们数量庞大,各自能分泌出一种白色的东西。化验发现,这种白色的东西竟然就是牙釉质。小家伙们活蹦乱跳地在血液中漂流,不停地分泌牙釉质,牙釉质经过牙髓根管被运送到牙本质上,形成牙骨质,再经过牙骨质分泌出牙釉质,从而在外层形成坚固的牙齿。博士给小家伙取名叫“新齿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