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画吧 关注:1,689贴子:6,536
  • 7回复贴,共1

东山魁夷(1908-1999)(ひがしやま かいい Kaii Higashiyama)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日本风景画家、散文家。1908年7月生于横滨。原名新吉,画号魁夷。1931年毕业于东京美术学校。1934年留学德国,在柏林大学哲学系攻读美术史。


1楼2012-01-02 00:17回复

    其早年绘画作品《冬日三乐章》、《光昏》分别获得1939年第一回日本画院展一等奖和1956年日本艺术院奖。1969年获文化勋章和每日艺术大奖。1999年5月6日逝世。


    2楼2012-01-02 00:19
    回复
      他的散文《一片树叶》成为2002年高考北京卷的现代文阅读题,分值18分;散文《我们的风景》收录在人教版9年级上册的教科书中。
      


      3楼2012-01-02 00:21
      回复
        生平
        东山魁夷的祖籍是濑户内海的一个小岛。祖父在明治维新前到江户谋生,父亲后来在横滨作了淦具商。1908年,东山生于横滨,于神户度过少年。当时随明治初期的门户开放政策,横滨和神户已由小渔村暴发为日本最大的两个海港。
        异国之美充满少年东山的身边。古街上则弥漫着浓厚的乡土气息,亲切的民族情耳濡目染。血统和民族的遗传、环境和风土的感化,对东山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中学时代,东山爱好本民族的文学,在美术上却对西方的更感兴趣,对于音乐则完全倾倒于西方。东山偶而也对奈良古佛、障屏绘持有好奇,但激动这个中学生的,还是西方美术。
        东山的家庭环境及社会关系均与艺术无缘,当他成为画家时,对西方文化艺术的倾倒终生伴随着他。1926年,他考入东京美术学校时,命运却将他安排在日本画系。塞翁失马,安知非福?当时的日本画系主要受结城素明和松冈映秋两教授的影响。结城刚从国外留学归来,满腔热情地大声疾呼从国际视野引导日本画的新发发展,松冈则精神百倍地鼓吹从新古典主义立场推进传统大和绘的技法。东山从这两位观念相反的指导者那里接受到同样热诚的教育,心中则另有磁针。
        1931年,东山一毕业就打算实现宿愿——去欧洲,不是作一般的美术旅行,而是生活几年。从新古典主义到后印象主义,世界美术的中心在法国,但东山更崇拜意大利文艺复兴时代的英雄主义。不过,东山首先选择的却是德国,出于对音乐和歌剧的热爱,他倾心歌德、席勒、巴赫、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瓦格纳、施特劳斯的魅力,更由于那里是哲学的理性王国,康德、黑格尔,在他也是心仪已久。有人劝说:作为一个日本画的学生,接触西方文化,体验西方生活,不利于自身的发展。在矢代幸雄、结城素明等名教授的坚决支持下,东山赖以成行,从“日出之国”来到日落之地。 欧罗巴大陆上正风靡着形形色色的现代主义流派,东山却一头扎进柏林大学哲学系,间或巡游于各国博物馆寻觅西方的古董。西方古典哲学和古典美术的熏陶,孕育了他以后创作中的深刻哲理和稳健方法。
        战后,欧美文化再次倾入日本。马蒂斯、毕加索、布拉克、康定斯基的现代派大师的展览接二连三在东京举行。自明治维新以来,日本受到西方文化的第二次冲击。日本艺术家又面临着一次抉择:是否再次脱亚入欧?艺术家的视线重新转向日本美的传统。赶上世界潮流,使日本画现代化。
        西方文化对东山的深刻熏陶,使他对战后的西方潮流并不感到突然。他一次又一次去欧洲,或写生,或考察,接受古典的、现代的各种流派的洗礼。对于激进的、全新的艺术观,他不是马上做出反应,而是通过自己的内心世界、环境和历史来检验。

        时间飞逝、新陈代谢、新鲜者为何物?对东山来说,更有兴趣、更切实的是日本的美是什么?为了更全面、更深刻地认识本民族的艺术,或须欲扬先抑,否则欲速而不达。暂时抛开它,专注于研究西方艺术,蓦然回首,会惊奇地发现本民族艺术之美,令人销魂的美。“人目短于自见,故借镜以观形。”


        4楼2012-01-02 00:26
        回复
          艺术风格
          其风景画以西方写实的眼光捕捉日本情调之美,善于表现未经现代文明污染的纯洁的大自然。他的作品在保持平面性的同时增强空间感,在装饰性中抒情寓意,格调高雅蕴藉,充满诗情哲理,透着淡淡的伤感。
          作为日本的一位著名画家,东山魁夷的名字对中国的读者并不陌生。但对东山的文字,中国的读者却很少接触,其实,他的文字成就也是令人瞩目的。他的散文集在日本就很受欢迎,据说其散文在日本与川端康成并称“双璧”。 十四卷本的“东山魁夷的世界”,是他的诗文全集,并根据文字、装饰的需要配以适当的绘画作品。你会感到惊诧,一个画家的艺术品格通过文字即能传达得惟妙惟肖,真正达到了“诗为心声、画为心境”的审美境界,其文字魅力跃然纸上。
          主要成就
          东山魁夷历任日本画院常务理事长、顾问等职。他大胆探索,用西画技巧和表现手法改进日本画,使日本画在保持平面性的同时增强了画面的空间感。他的风景画中不出现人物形象,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对人生的强烈情感。代表作有《春晓》、《京洛四季组画》(1968年作)、《唐招提寺壁画》(1975-1981年作)等。另有文集11卷出版。有散文集《听泉》《和风景的对话》《探求日本的美》等。著有《东山魁夷》11卷。《一片树叶》(节选)被选入苏教版初中教材。国内出版的东山魁夷散文作品有花山文艺出版社2001年《东山魁夷の世界》系列14本散文集。

          中国情缘
          东山魁夷曾3次到过中国。到过黄山、桂林和丝绸之路。他的以中国风景为对象所作的画,几乎都是采用水墨。看来他对中国文化是有很深的敬意的,中国传统审美情趣深深地浸润了他的心。

          


          5楼2012-01-02 00:35
          回复
            人物详解
            年少时期在神户度过,是一座靠山的美丽城市。东山魁夷自己觉得在这样的环境里生活,就会对大自然产生一种亲切感。他与大自然之间,更有一种胜于亲切的切身感觉。 他喜欢到神户、须磨的山地里去。独自在林木蓊郁、树林倒映的地方写生。
            但是初中三年级的时候,第一学期刚上一半,由于生来羸弱,他就不得不休学疗养,在淡路岛的志筑小镇尽头一件冷清的屋子里寂寞的度过了两个多月,一直到暑假。中学时代的这种体验,对于他的一生都很重要。 到中学高年级,他决心当一名画家,魁夷的父亲起先坚决反对他当画家,后来觉得“这孩子体弱多病,算了,就当没这个儿子似的,由他去吧”。
            只凭想像,总以为东山魁夷身材魁梧,体力无穷,不然难以接二连三地驾驭大作巨构。登门谒见之后,才弄清“庐山真面目”,原来是一位身材不过一米六,且是瘦骨伶仃的老人。到了耄耋之年,两腿行动欠佳,已不可能像青壮年时那样,经常到深山、海滩、湖区和北海道的森林。但是,他仍然在设法不脱离大自然,特地请园工,把北海道森林中的白桦树移植到自己住宅的庭园里。
            东山魁夷的话
            “我的胸中深藏着黑暗和痛苦,但我没有把苦恼向别人公开表白过。然而,有着黑暗和苦恼的人,同时也是祈求灵魂的净福和平安的人。我的作品中所表现的静谧和纯朴的风格,抑或正说明我缺乏这些,才如此希望,如此进行切实的祈祷的。”(《星离去》纪念好友川端康成的一篇文章)
            “我活着,与野草一样,也与路旁的小石一样。”(注:东山魁夷:《风景开光》)
            “准确地说,我,与其说是生存,不如说是被生存,被作为日本画家,被作为风景画家。这种外力应称什么呢?我也不知道……”(注:东山魁夷:《风景开光》)
            “没有对人的感动,也就不会有对自然的感动。”(注:东山魁夷:《愿作为自然的游子而活着》)
            “我是为人的灵魂而作画。”(注:东山魁夷:《愿作为自然的游子而活着》)
            “温润的岛国环境,培育了日本人亲近自然、爱恋人生的温柔细腻的情感。在感觉的洗练方面,别国无可伦比。”(注:东山魁夷:《东方和西方》)
            “我作品中的单纯化、形式感,既与传统性、又与现代感相通。像我这种对时代潮流不敏感的人,就因生活在现代,也自然会受到现代感觉的影响。”(注:《东山魁夷·铃木进对话录》)
            “画了一辈子的画,才感到刚刚迈进艺术之门。”


            6楼2012-01-02 00:39
            回复
              作品






              


              7楼2012-01-02 00:46
              回复







                


                8楼2012-01-02 00:4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