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涟源安定梁氏源流考(重新修改稿)
笔者按:最近,笔者在三亚休养时,重新认真研究了《江西白沙梁氏族谱》,又有了一些新发现,故对此文进行了补充和修改,现重新发表,供各位宗亲参考。
今年10月30日,吉水梁氏文化研究会和同宗的广西玉林梁氏文化研究会来涟源寻亲,并带来了他们精心收藏的江西白沙梁氏祖先留下的珍贵老谱,使我们有幸亲眼目睹曾任北宋大理寺评事、汝州防御推官的涟源梁氏先祖——江西泰和叔山公梁崈于宋治平四年(1068年)丁未中秋亲笔所写,保存了950年的《江西梁氏族谱源流总叙》原稿。文中对我们安定族南下迁蜀,自蜀迁楚、迁赣做了详细叙述。这是至今为止我们所看到的,对涟源梁氏祖先入湘之前迁徙活动最久远、最全面、最清晰、最可信的记载。
在唐末、五代十国及宋初时期,由于连年战乱和社会动荡,各家族传世的家谱几乎丧失殆尽,到宋代时已很少能见到旧谱,许多家族的世系也因此断了线、失了传,流传至今的古代家谱,大多是明清两代纂修的。所以,我们现在能看到这篇宋代祖先写的原文,实属不易,万分珍贵。
我们通过认真仔细拜读、研究叔山公留下的珍贵墨宝,以及从他开始主持,历经几十代先人精心编撰,前后进行了十三次重修完善的江西白沙梁氏老谱,对照分析涟源梁氏家谱,查清了涟源十甲、六甲、四甲、三甲(以下简称三衙冲梁氏)和观山、洞上梁氏六族千百年来许多一直模糊不清的支脉源流关系,为我们将来七修家谱,认祖归宗,继承家族优秀文化,弘扬光大优良的美德家风,提供了可靠的历史依据。
一、涟源梁氏祖地——江西白沙梁氏的脉系源流
根据叔山公梁崈的记载,江西白沙梁氏的远祖源于四川。
(一)安定族南下迁蜀始祖是梁睿(531-595年),西北安定人氏,北周武帝建德年间(572~577年)官拜行军元帅,奉隋文帝杨坚命讨王谦于蜀大胜,被任命为益州都统,总管镇蜀,雄踞西南。于是,他的子孙后代便定居于邛州依政县(今四川邛崃市)。
(二)自蜀迁楚始祖是梁震,被江西白沙梁氏奉为开基一世祖。据考证震公生于公元863年,邛州依政人,是梁睿的14世孙,唐昭宗朝(889--904期间)进士。后梁代唐后,震公不愿为后梁效力,回归四川家乡,途经江陵时,荆南节度使高季兴爱其才华,强行把他留下。但震公不愿接受高季兴的官职,始终仅做其白衣谋士,自称“前进士”。高季兴死后,震公隐退,自号“荆台隐士”,留居于湖北监利西角二十里土洲。
至南唐元宗保大年间((943--957年),高季兴的孙子,南平王高保融派使者去四川将梁震之子梁谊接到监利土洲,命他在家侍养梁震。
宋太祖乾德年初(963年),谊之子迥(927-?)字公远,被太祖任命为福州防御使,后镇潭州(现长沙);宋初开宝年间(968-- 976年)从曹彬伐南唐;太宗太平兴国初(约976年)任尚书郎,管理泉州军府事,后提点淮西路刑狱。迥公晚年被子梁鼎迎奉吉州就养,定居西昌(今泰和县)龙州江华亭。迥公娶梁震得意门生,南平王首辅大臣孙光宪的女儿,陵州贵平县(今四川省仁寿县东北)孙氏为妻,生男二:长名鼎,字元铉;次名顾,字元瞻。梁顾为通州江华主簿,太宗朝升任大理评事,知安福县事,后受父命,仍归长沙故地,续迁居举山。
(三)迁赣始祖是梁鼎(955-?),字元铉,宋淳化中(约公元992年)为殿中丞,后任江西吉州刺史。仁宗庆历间(1041—1048),朋党之祸竞起,殿丞公遂挈其子若孙悉南徙趋吉郡以避害,居于西昌龙州江华亭。鼎公娶江陵东郭氏,生男三:长穆,字德昭,仕至韶州郡守,居庐陵良潭白沙(现江西省吉安县永阳镇白沙村);次稽,字知古,仕至秘书省校书郎、中书堂后录事,迁泰和高行乡冶坑西塘,其子叔山公即为“江西梁氏族谱源流总叙”作者,曾任大理寺评事、汝州防御推官;幼程,字可式,仕台州司理,徙龙泉(现江西遂川)上七,其**申甫赘庐陵良潭白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