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东实验中学初中部,一场特别的青年礼在操场上举行。初二全体同学跪在操场上,从父母手里接过了父母写给自己的家书。不少同学坦言,这是自己第一次“跪父母”(新快报2011年5月5日)。
媒体报道,第一次“跪父母”,跪得父母泪流满面,跪得孩子很震惊,有的孩子因父母未到而未能跪受家书而哽咽。媒体报道是一回事,因为媒体只报道当时发生的事情,不需作对长久未来有影响的价值判断。我要问的是,跪后,接下来干什么?
是为了让孩子听话,还是为跪而跪?显然是前者,如果是为了让孩子更听话,那为什么一定要跪呢,没有其它方式使孩子更听话?如果跪能使孩子更听话,那是因为什么?是因为腿上神经直接作用到脑,还是因为人格上低人一等而听话。不言而喻是后者,下跪了,低人一等,低人一等的人就应该听高人一等人的话。追求人格完整是人类社会永远的目标,当初废除跪拜礼,就是因为跪拜有损人格。
如果跪拜无损人格,那就纯粹是一种形式了,和握手、敬礼等没什么区别了。纯粹形式的东西怎么能使孩子更听话呢?
如果因为感恩而要跪拜,那还和古代建立在等级制度下的跪拜不一样。感恩有时是相互的,人与人之间要相互跪拜了。不但孩子要给父母跪拜,父母也该给孩子跪拜了。再说,也不是因为跪了一下,就知父母恩了。父母恩体现在平时的父子关系上,体现在父母与孩子的沟通上。跪和认知怎么也扯不到一起去。
因为跪拜就能更听话,到底是听好话呢?还是什么话都应该听。显然,不是什么话都应该听。如果只听好话,那只要好好跟孩子说不就可以了,孩子再小,还是懂道理的,有时只是方式不对,造成孩子不理解或者故意逆反。用一种有违人格的方式去做一件对孩子好的事,何苦呢?有基本认知能力的人都应该知道。
学校用行跪拜礼的方式来使孩子更听父母话,不是简单的形式问题。或许跪拜了,孩子确实更听话了,学校的目的就达到了,但这种目的的达到,是以手段的不合理为前提的。孩子听话了,同时孩子的人格和思想也改变了、扭曲了。我们经常教育孩子说,不能为了目的而不择手段,这难道仅仅是说给孩子听的?
跪拜礼背后是组织者的某种理念,不能说这种理念已没有市场,将近百年之后,重拾跪拜礼,恰恰说明旧理念有重燃之势。这不是什么好兆头,这与现代社会要求格格不入让人担忧,基本逻辑不清更让人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