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月之霜吧 关注:20贴子:977
  • 13回复贴,共1

《红楼梦》人物造型及服饰艺术品鉴[转]-87版电视剧 -宝玉篇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宝玉篇
想起贾宝玉,就想起一首现代诗,想起那首诗的作者。曾经无数次的想过,如果文学与生活真的有着某种奇妙的巧合,那么这两者之间必定曾在前生后世中百般纠葛。
   请允许我先介绍一下这首诗的作者。她纤弱稚嫩,多愁善感,却又聪敏颖慧,学贯中西。曾经受过最优秀的西式教育,却又保留着一颗最东方的心灵。她 的生命里有三个男人陆续经过,第一个,清雅浪漫,卓尔不凡,用康河的柔波诉说着对她的苦苦爱恋;第二个,温文儒雅,学识渊博,用最宽大的胸怀给她最宽广的自由;第三个,才思敏捷,光风霁月,用漫长的一生印证着爱情的永恒。而她,则用自己独具的一身诗意,及千寻飞瀑般的美丽高贵,不仅坦然地赢得了这三位风华绝代的男子几乎全部的爱,也使自己短暂的一生--------上天何其残忍的将她的生命停摆在五十岁的半百之年---------幻化成了中国现代史上最迷人的光影!
   她,就是林徽因。
   她短暂而孱弱的一生,都像极了另一个让无数中国人为之神魂颠倒的天使,那,就是林黛玉。
   我不知道是怎样的一种原因让我在第一次见到她的小照时就产生了这种强烈的感觉,而当我读到她那首优美的小诗的时候,这个信念就更加的坚定了。虽然明知这首诗是她写给幼儿的小作。却仍是那么固执而坚持的认定,这首诗应该就是林妹妹写给他的宝玉的啊。
   就让我们先循着这首诗,走进一个美好的梦幻之中去-------



1楼2011-12-30 12:29回复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一句爱的赞颂
      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笑响点亮了四面风;轻灵
      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
    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
      黄昏吹着风的软,星子在
      无意中闪,细雨点洒在花前。
    那轻,那娉婷,你是,鲜妍
      百花的冠冕你戴着,你是
      天真,庄严,你是夜夜的月圆。
    雪化后那片鹅黄,你像;新鲜
      初放芽的绿,你是;柔嫩喜悦
      水光浮动着你梦中期待的白莲。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
      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
      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2楼2011-12-30 12:29
    回复
         ------------如果这世界上会有一个男子像点洒在花前的细语,像夜夜的月圆,像百花的冠冕,像梦中的白莲,像春燕呢喃在梁间,像爱,像暖。如此光彩绚烂,如此动人斑斓,除了那个可以用全部的生命与热情去为自己所热爱的所有女性唱出最深沉最壮丽的赞歌的宝玉之外,我们,不做他人想。
         是的,宝玉,我们的人间四月天。
      好,扫去忧郁伤感的情绪,让我们再回到风情万端的红楼之中来吧,做一场纸醉金迷的大梦,去见识那个中国文学史上独一无二的浊世佳公子--------贾宝玉.
      曹雪芹是优秀而少见的文学天才,他对语言的驾御和运用几乎凌驾了他之前与之后的所有作家,我特别特别特别欣赏他的一点,就是他大胆的摆脱了同类小说中写到人物出场时必须填词做赋百般修辞大加渲染的文风.甚至可说是惜语如金,全书男角除宝玉及北静王,蒋玉涵等几个正面形象用了几处描写外,几乎不着一词,全交由读者结合相关情节自行揣测.整部,提及人物外貌的情节在前五回主要人物陆续登场之后就告一段落,下重笔描述的仅宝玉,黛玉与凤姐,宝钗也是主要人物之一,可是在外型描写上大家只要少加比较就会发现要稍次一等.黛玉的描述很精彩,但是重神韵的把握,如"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完全用虚笔,要靠读者借助想象力才可完成.很冒险,因为一个作家如果不具备高超的文字功底,这样做就自曝其短了;凤姐的描述也很精彩,.但是与黛玉恰好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对她的描写完全是写实的,穿的什么颜色,发钗什么样式,统统交代得细致入微,这样做,也很符合作者把她塑造成一个现实感极强的人物的定位.------宝玉是唯一一个作到了形神兼备的人物特例,单从这一点上,我们也能感受到作者对这一人物由衷的喜爱.
      好,先看红衣造型的定装照.
      宝玉有号"绛洞花王",又有自号"怡红公子",荣国府中住在绛芸轩,大观园里,居于怡红院.那院内蕉棠两植,崇光泛彩,海棠之艳,"丝垂翠绿,葩涂丹砂",他生来就有爱红的毛病,最喜欢"吃人嘴上的胭脂",平生最大业余爱好,乃是蒸叠各色花露,调配胭脂膏子,直配得"甜香满颊",冬日作诗得先折了一枝胭脂红梅来;就连路中偶遇美女,也必先打探:"那个穿红的是谁?"--------绛芸,海棠,丹砂,胭脂......一切一切,都是一个"红"字!
      所以,如果有一种颜色是最适合他的,必定是红!
      电视剧中宝玉的正装,有大红色的四套,包括一套直身朝服和三套外穿的甲衣,别看数量少,其做工之精细,面料之讲究,绣制之精美,可居全剧之冠.下图所展示的是那身朝服.式样古朴简洁,全身大红搭配金黄,袖口处用品蓝银丝边纹束袖收紧,干净利落,腰带处有玉色纹理点缀,利于打破金红一片的骄奢,表现了人物的纯洁与正直.再加上发式乖巧憨然,金冠端正生辉.由不得人不赞!
      按照惯例,插一句:欧阳奋强,我见过的最适合大红男装的演员.真正做到了"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87版红楼第四座难以逾越的大山.
      插第二句,后来读到脂批本说:"少年色嫩不坚牢,非夭即贫"的说法,再看他的如春晓之花般的面容,由不得人心寒,唉,爱看热闹的人常以为这是句赞语,包括那句中秋之月,其实并非写他面色白腻,据有些评本来看,竟是指人生而面扁且兼面色青白.......未知曹雪芹下笔时心中酸楚若何?这位善用史笔笔法和抑扬反写笔法的大师--------我们都被他骗了!
      


      3楼2011-12-30 12:30
      回复
        这件衣服宝玉穿的次数并不太多,可是每一次都显得他特别精神。
          梅花刺绣与黛玉的服装构思一脉相通,去看看黛玉几乎每件衣服都有的的梅花纹就知道了.什么叫细节?这就是!红楼中用到梅花纹的,只有他们两个!

        还有这一张是远景全身图,可以看到衣服下摆处宽幅精致的美丽刺绣
        


        4楼2011-12-30 12:30
        回复
          再简单总结一下那件红衣,大家都会觉得宝玉的红色外套似乎只有这么一件似的,其实不然,注意刚才那件衣服上的团花纹样是瓣兰花为主,再贴张定装照.仔细看,这张的图案是连云纹锦红萼梅花图案.

          这一件又变成了莲花样式.呵呵,最喜欢这套,身上的团花刺绣面积虽小了些,可是多了好几个,衬托得宝玉灵动轻巧,真好神仙人物

          对了,这件还是共读西厢的行头呢.看下------这个表情好可爱,夸张而趣致.额上的花瓣简直有画龙点睛之效!领口处中间的那朵莲花就看得非常清楚了.

          再看下胸前的莲花图案,摇曳多姿,还有头上,冠子也变了,把珠子卸了好些,简单多了
          


          7楼2011-12-30 12:31
          回复
            好,在红装造型接近尾声的时候,我们得来看看他那件著名的大红猩猩毡的斗篷.几乎每个爱红楼的人对那件冬衣都印象深刻.当然,更深刻的原因是,高鄂的续书到了结尾的时候还让已经出家的宝玉穿着它,一直以来,红学界微词颇多.我们暂且不提.要说大红猩猩毡斗篷,最美丽的镜头应当要数拢翠庵访妙玉时所穿,电视剧中对这一情节做了调整,把宝玉作诗的过程穿插进了求取红梅的整个过程中,这个改动做得极妙,我们也因此看到了一个丰神奕奕的宝玉形象
            必须声明这是中我最喜欢的一首七律,宝玉做诗的时侯要求不限韵,随意写去,竟成佳作.本人是教师,所以干脆斗胆一回,帮大家讲讲这首小诗好了.也许我们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红楼更多的意境呢.
            诗名
            首联:酒未开樽句未裁,寻春问腊到蓬莱.
            上半句交待了创作的背景,说的是酒未开始饮用,诗句也未开始构思;下句开始,宝玉的才思就有所展示了,"春",暗含了"红"之一字,"腊",又照应了"梅",加起来便是"红梅'二字,"寻","问"对应了诗题中的"访"字."蓬莱"多指仙境,拢翠庵居住着清高避世的妙玉,在宝玉眼中看来,自然就如仙界人物一般.所以,这应该是一句点题的句子.

            颔联:不求大士瓶中露,为乞嫦娥槛外梅. 这两句原是交代了此行的目的 ,宝玉的本性却已经流露出来了--------将妙玉喻为观音,嫦娥,那可是极高的赞美.特别是后者,因为嫦娥居住在广寒宫中,环境清冷,遍植寒梅.所以宝玉此句一出,黛玉就说了一声"凑巧而已",不过"槛外"二字到是和妙玉的自称又相通.记得程高本中"嫦娥"二字变成了"孀娥",读起来来总觉得怪怪的,难道妙玉是"寡妇"?,可恨这些文人不遵从原作本意的妄改!

            颈联:入世冷挑红雪去,离尘香割紫云来.
            太美的两句诗了,每次读到我都要惊叹,绝对是值得再三玩味的好句子!不说前去相求,而说"离尘",不说告辞回返,而说"入世",何等精致新奇!明明是去折取红梅,偏要说是"挑"和"割".且上句含"冷",下句有"香",须知这"冷香"二字又多喻指梅花.句中还有独特而新颖的比喻及用典,如上句中的"红雪",原出自宋人毛谤的"深将绛雪点寒枝",下句中的"紫云"好象又是李贺的诗,应该是里有句"踏天磨刀割紫云"------盖砚上多做云纹点缀,故名"紫云",此处借"紫"之一色,也是对红梅花外形的描述. 合起来即可解释为:到此佳境如同离尘,乃为摘一朵紫云;告别仙府重入世中,有幸折一枝绛雪.
            这一句同时还是很多红学家考证书中人物结局的重要依据,不少人甚至认为它的上句喻指着宝钗的夭逝-----"雪"者,"薛"也."去"者,"逝"也;下句暗含了多年后与湘云的奇遇-----香隔紫云,不正是"湘云"二字吗?
            我个人觉得原书中很多诗词的确都含有对其中人物后果与命运的预测,但是却反对一概而论,甚至将几乎所有的诗句都拿来考证索引以印证某些个人观点-----如刘心武大人考证秦可卿之死,就引用了"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抬头看","御园却被鸟衔出","精华欲掩料应难"等书中的诗句指出其中所隐含的政治危机,其实,大观园里的女儿们养在深闺,连出门的机会都很少,要说他们的作品中隐含了这个那个的政治预谋或集团利益,不仅让人无法信服,也是对曹雪芹塑造众多清洁女儿形象的一种理解上的背道而驰了.(当然,纯属个人观点.)

            尾联:槎岈谁惜诗肩瘦,衣上犹沾佛院苔.
            可理解为:我踏雪寻梅,因寒冷而耸槎岈肩背,归去时身上仍然沾有佛院的苍苍青苔.佛院苔三字一出,清冷纯谶的佛门气息便迎面扑来了.

            其实综观全诗,作者一直在强调宝玉对清净纯洁的世界的向往,"槛外",蓬莱","大士","入世","离尘"等字眼的运用,无不在提醒我们他的结局将是遁入空门,求得安宁.只是此时看着这一身鲜艳华贵的锦裘,金冠上的珠缨一点,身上的朱红一片,手中的绛雪一枝,只叫人觉得是个盛世中富丽温柔的梦境.白雪中孤单而快乐的行走着的宝玉,是这尘世中最无拘无束的追梦人!
            最后加一幅淘来的明信片图,很珍贵的呢,看这红装丹裹的两个人,真应了书中的精彩描述,唯一遗憾的是,宝琴实在是个 败笔......
            贾母喜的忙笑道:“你们瞧,这山坡上配上他的这个人品,又是这件衣裳,后头又是这梅花,象个什么?”众人都笑道:“就象老太太屋里挂的仇十洲画的《双艳图》。”贾母摇头笑道:“那画的那里有这件衣裳?人也不能这样好!”
            


            9楼2011-12-30 12:31
            回复
              还找到了这个,探宝钗黛玉半含酸一节的最后黛玉为他整理头上戴的雪帽时的情形,我们也来回顾一下吧:
              黛玉站在炕沿上道:“罗唆什么,过来,我瞧瞧罢。”宝玉忙就近前来。黛玉用手整理,轻轻笼住束发冠,将笠沿掖在抹额之上,将那一颗核桃大的绛绒簪缨扶起,颤巍巍露于笠外。整理已毕,端相了端相,说道:“好了,披上斗篷罢。”宝玉听了,方接了斗篷披上。
              黛玉待宝玉,最难得是两个字:体贴.
              


              10楼2011-12-30 12:32
              回复
                一身云白软绸阔袖滚回字纹兰花长衣是宝玉的夏装,很风雅的一套衣服,穿在他身上飘飘欲举,气度逼人.
                旁边探丫头身上的米黄君子兰大印花纱质褶子也是我的最爱.

                这一张是中景,可以看清腰间所系的大红丝绦形如梅花,细腻雅致.而旁边的湘云一身海棠红,与他的皎白胜雪相映成趣,两个人神情憨顽,动作夸张,活生生一对金童玉女.

                是袖口处的特写,银线回字纹,青莲紫镶银边的玉兰花,碧海蓝镶银线花叶.
                他手里正要去取的乃是妙玉下令徒弟拿去外头再也不用了的成窑五彩小盖盅.肌理细腻,锦鸡唱晓图案---------可恨妙玉的为人.

                这是祭金钏,全文写得十分精彩的一节,原是凤姐过生日,他却早早的向袭人要素净衣裳,含混的骗她说北静王府里有要紧的姬妾没了,然后带着茗烟-----一杯散发着热气的好茶------离开盛宴,离开热闹的人群,怀揣一颗七分惭愧三分眷顾的心灵,向那个无辜而亡的清俊女儿遥遥献上心底最真纯的祭奠.小时看到这一节老是摸不着头脑,不知他所祭何来?看电视时见到井台,忽然大悟-------可叹的是这一节在书中竟连"金钏"二字也丝毫未曾提及,一边是凤姐生辰的大势铺张,一边是玉钏廊下凄然饮泣,在这二者之间我们多么欣慰,宝玉首先作出的选择是对死者的感念.
                这套衣服是白色明绸青色兰花八团比甲,里面是一件天蓝中衣,与披风同质料-----宝玉的披风都很漂亮的说.

                这是这件比甲的全景,也算一张定装照了.当年的红绒簪缨已经悄无声息的换做了金黄色,大红湘绣的披风渲染华贵的外表下,遮不住遍体洁白的清冷.春的气息在无声中渐渐远去........
                


                12楼2011-12-30 12:32
                回复
                  这一张是心爱中的心爱,玉一般的一对人儿,背景的草垛柴苫和近处精致考究的刺绣架子,完全属于另一个年代的针线笸箩和绣花绷子.光与影在这一刻,凝成一个叫做永恒的画面.想到了他们的际遇,想到一曲遥远的骊歌..............李白《长干行》
                  妾发初复额, 折花门前剧。
                  郎骑竹马来, 绕床弄青梅。
                  同居长干里, 两小无嫌猜。
                  十四为君妇, 羞颜未尝开。
                  低头向暗壁, 千唤不一回。
                  十五始展眉, 愿同尘与灰。
                  常存抱柱信, 岂上望夫台。
                  十六君远行, 瞿塘滟滪堆。
                  五月不可触, 猿声天上哀。
                  门前迟行迹, 一一生绿苔。
                  苔深不能扫, 落叶秋风早。
                  八月蝴蝶黄, 双飞西园草。
                  感此伤妾心, 坐愁红颜老。
                  早晚下三巴, 预将书报家。
                  相迎不道远, 直至长风沙。
                  怪不得他常说,死后与你一起化灰化烟,原来她早已明白"十五始展眉, 愿同尘与灰。"
                  只可惜她有心要"相迎不道远, 直至长风沙。"却挡不住一朝春尽,红颜早逝的命运.........

                  


                  13楼2011-12-30 12:33
                  回复
                    这一件漂亮的雀金裘斗篷,可以说是贾府这一场纸醉金迷的大梦登峰造极的精华杰作.雀金裘,在书中的描述中乃是来自"俄罗斯"的贡品杰作,曹雪芹形容它的美丽为“金翠辉煌,碧彩闪烁”,殊不知这种将黄金细丝捻线加入各色丝线巧织妙绩的技术,在在我国古已有之,据《隋书》记载,隋初波斯国曾献金线锦袍,而巧匠何稠仿织了一件,其华丽更过于波斯所献原物。唐代贵族们更是经常穿着各色漂亮的织金服饰招摇过市,唐玄宗曾得臣下所献两件金鸟锦袍,他与杨贵妃在华清池温泉浴罢,则各着其一。而以各类鸟羽加入金丝精工细制的翠云裘更是历代帝王的爱物.
                    不必多说大家也会知道这件衣服有多么的贵重稀有了.从这张图片来看,87版是尽了最大的努力去还原那件惊鸿般优美的盛世华衣.宝玉穿上它,只叫人想起那首写给君子的:瞻彼淇奥,绿竹猗猗。
                    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瑟兮僴兮,赫兮咺兮,
                    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
                    瞻彼淇奥,绿竹青青。
                    有匪君子,充耳琇莹,会弁如星。
                    瑟兮僴兮,赫兮咺兮,
                    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
                    瞻彼淇奥,绿竹如箦。
                    有匪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璧。
                    宽兮绰兮,猗重较兮,
                    善戏谑兮,不为虐兮!
                    


                    14楼2011-12-30 12:35
                    回复
                      当然,又怎能忘记用生命为他织补这一件盛装的晴雯?
                      真喜欢曹雪芹公为晴雯做的一字定位:勇,放眼整个红楼,百千计的各色人等,竟是一个身为下啊贱的女子顶起了这个响当当风骨无敌的字眼!------一撒热泪.
                      如果真有一场战争是在晴雯与袭人之间展开的话,那么到此刻,袭人的失败,只能用"一败涂地"来形容了.看他对她的依恋,看她为他的勇敢,这一盏恬淡高烧的红烛下,早已经容不下第三个人了.
                      


                      16楼2011-12-30 12:43
                      回复



                        17楼2011-12-30 12:43
                        回复



                          18楼2011-12-30 12:44
                          回复
                            好贴,楼主继续啊


                            22楼2012-11-14 15:2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