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给武松写评已经很久了,不过,总是担心写不好。今天实在是觉得不该再耽搁下去了,把能想起来的都拿出来。其实,常看我一言堂的朋友可能都了解,我更着重对于人物心理和成长经历的分析,从而推断出他们性格的形成以及特征,所以,这回还是要这样来写。不过,对于武松这样一个广受大家好评的人物,为他写文章真的很困难,所以,我尽力而为好了。
毫无疑问,武松的故事是《水浒传》里面最精彩的故事了。我个人觉得,其实单就描写市井生活来说,《水浒传》的作者其实力是高于曹雪芹的。毕竟像曹雪芹这样的公子哥出身,自由生长在大宅门里面的人,是很难对真正的老百姓的生活有所感悟的。而《水浒传》的作者不一样。如果看武松这十回的故事,感觉就很像看《清明上河图》,哪怕是一头毛驴也刻画的很到位。尤其是阳谷县的时候,真的很生活。
武松生长在一个贫困人家,自幼父母双亡,由哥哥武大拉扯长大。后来因为吃了打架官司流浪江湖,至于武艺是什么时候学的这个书上没明确说明,不过看描写,应该是在吃官司之前。说这些的目的不在于探讨武松武功的高低,这个对于我这篇文字其实没有意义。
那么我说这些干什么呢?其实我是想说明这样一个问题——武松思想核心的问题。
《中国文学史》第四册明清小说部分,关于《水浒传》武松这个形象是有评价的。大致意思是“武松是封建社会下层人民的最完美的英雄形象,但是封建意识浓厚,私人恩怨重”。因为我手头的这本书年头比较早,属于文革之后不久的版本,所以,里面有一些东西在现在看来有些过于形式化、路线化。这不符合我对于整部《水浒传》的看法,同样,也不适用于我评价武松。
其实我一直觉得武松这样一个形象是很矛盾化的。不管怎么说,武松肯定是相信“拳头才是说话的根本”这句话的。谁敢欺负我武松,我就要他赔偿。拿嘴欺负的打嘴,拿腿欺负的打腿。这样的想法,其实不算很理性,倒是有些抱私怨的意思。毕竟人不比老虎,打死了事。而另一方面,武松这个人上梁山之前偏偏又是一个想要成为安分公民的人。可能有的人会问了,这个何以见得呢?就拿打死老虎之后送到县衙领赏,县官给他个都头让他做这个事儿来说。武松根本也没推辞。如果换成一个像东邪黄固黄药师那样对于仕途一点不感兴趣的人,别说是这样一个小官,就是当朝太尉,能不能做还不一定呢。这也能说明武松其实也想通过走一条正常一点的途径来摆脱掉贫困这个恶魔。但是他的仕途梦并没有到此结束,在发配孟州之后,对于张都监的邀请,问也不问就去了,评心而论,在这个方面,武松的境界真的不高。不要说比较鲁智深,就是比较杨志,也不见得行。
那么,武松的这种仕途意识来自于何处呢?
我因为职业的缘故,比较喜欢运用心理学的方法来分析人物的性格。经过对武松分析,我发现了一个问题。其实武松的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受武大的影响。
书上并没有很明确地说武大比武松大多少,不过,看起来大个三到十岁都有可能。武大对于武松是关爱有加的。要不然,绝对不能出现他们兄弟形象如此天差地别的事情。因为这个不大符合遗传的道理。如果武氏兄弟身上都有个矮的基因,那么武松能长得很高很壮的几率就不大。所以我估计其实武大也不是说像咱们大家想象的这么矮,可能就是稍微低于正常人的身高而已。这个可能和他长身体的时候父母双亡有很大的关系。原因我就不详细说了。总之,武松肯定长身体的时候不缺营养就是了。
武大因为父母死得早,出来顶门户的年龄也不会太大。在清河县的时候总受欺负。我想,年幼的武松一定亲眼目睹过自己矮小的哥哥受人欺负的情形。所以在年幼的心中很早就种下了“以暴制暴”的思想。不过,因为武大这个人太老实,很多事情也一定会告诉武松要“能忍则忍”,万不得已还有官府之类的话。武松也相信这些,就不自觉的压抑了这种思想。不过还是有露出来的时候,比如一拳把人打昏,其实除了年轻气盛之外,早年的这种思想也一定是起了作用。所以我们在后面看到武松哥哥死了要打官司;被人诬陷为贼还要开口分辨、大叫冤屈。这说明武松的内心深处还是相信有能说理的地方的。只是他还没意识到最后真正能说理的,只有他手里的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