凄美梁山吧 关注:388贴子:4,729
  • 6回复贴,共1

武氏兄弟之武松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我想给武松写评已经很久了,不过,总是担心写不好。今天实在是觉得不该再耽搁下去了,把能想起来的都拿出来。其实,常看我一言堂的朋友可能都了解,我更着重对于人物心理和成长经历的分析,从而推断出他们性格的形成以及特征,所以,这回还是要这样来写。不过,对于武松这样一个广受大家好评的人物,为他写文章真的很困难,所以,我尽力而为好了。
毫无疑问,武松的故事是《水浒传》里面最精彩的故事了。我个人觉得,其实单就描写市井生活来说,《水浒传》的作者其实力是高于曹雪芹的。毕竟像曹雪芹这样的公子哥出身,自由生长在大宅门里面的人,是很难对真正的老百姓的生活有所感悟的。而《水浒传》的作者不一样。如果看武松这十回的故事,感觉就很像看《清明上河图》,哪怕是一头毛驴也刻画的很到位。尤其是阳谷县的时候,真的很生活。
武松生长在一个贫困人家,自幼父母双亡,由哥哥武大拉扯长大。后来因为吃了打架官司流浪江湖,至于武艺是什么时候学的这个书上没明确说明,不过看描写,应该是在吃官司之前。说这些的目的不在于探讨武松武功的高低,这个对于我这篇文字其实没有意义。
那么我说这些干什么呢?其实我是想说明这样一个问题——武松思想核心的问题。
《中国文学史》第四册明清小说部分,关于《水浒传》武松这个形象是有评价的。大致意思是“武松是封建社会下层人民的最完美的英雄形象,但是封建意识浓厚,私人恩怨重”。因为我手头的这本书年头比较早,属于文革之后不久的版本,所以,里面有一些东西在现在看来有些过于形式化、路线化。这不符合我对于整部《水浒传》的看法,同样,也不适用于我评价武松。
其实我一直觉得武松这样一个形象是很矛盾化的。不管怎么说,武松肯定是相信“拳头才是说话的根本”这句话的。谁敢欺负我武松,我就要他赔偿。拿嘴欺负的打嘴,拿腿欺负的打腿。这样的想法,其实不算很理性,倒是有些抱私怨的意思。毕竟人不比老虎,打死了事。而另一方面,武松这个人上梁山之前偏偏又是一个想要成为安分公民的人。可能有的人会问了,这个何以见得呢?就拿打死老虎之后送到县衙领赏,县官给他个都头让他做这个事儿来说。武松根本也没推辞。如果换成一个像东邪黄固黄药师那样对于仕途一点不感兴趣的人,别说是这样一个小官,就是当朝太尉,能不能做还不一定呢。这也能说明武松其实也想通过走一条正常一点的途径来摆脱掉贫困这个恶魔。但是他的仕途梦并没有到此结束,在发配孟州之后,对于张都监的邀请,问也不问就去了,评心而论,在这个方面,武松的境界真的不高。不要说比较鲁智深,就是比较杨志,也不见得行。
那么,武松的这种仕途意识来自于何处呢?
我因为职业的缘故,比较喜欢运用心理学的方法来分析人物的性格。经过对武松分析,我发现了一个问题。其实武松的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受武大的影响。
书上并没有很明确地说武大比武松大多少,不过,看起来大个三到十岁都有可能。武大对于武松是关爱有加的。要不然,绝对不能出现他们兄弟形象如此天差地别的事情。因为这个不大符合遗传的道理。如果武氏兄弟身上都有个矮的基因,那么武松能长得很高很壮的几率就不大。所以我估计其实武大也不是说像咱们大家想象的这么矮,可能就是稍微低于正常人的身高而已。这个可能和他长身体的时候父母双亡有很大的关系。原因我就不详细说了。总之,武松肯定长身体的时候不缺营养就是了。
武大因为父母死得早,出来顶门户的年龄也不会太大。在清河县的时候总受欺负。我想,年幼的武松一定亲眼目睹过自己矮小的哥哥受人欺负的情形。所以在年幼的心中很早就种下了“以暴制暴”的思想。不过,因为武大这个人太老实,很多事情也一定会告诉武松要“能忍则忍”,万不得已还有官府之类的话。武松也相信这些,就不自觉的压抑了这种思想。不过还是有露出来的时候,比如一拳把人打昏,其实除了年轻气盛之外,早年的这种思想也一定是起了作用。所以我们在后面看到武松哥哥死了要打官司;被人诬陷为贼还要开口分辨、大叫冤屈。这说明武松的内心深处还是相信有能说理的地方的。只是他还没意识到最后真正能说理的,只有他手里的刀。



1楼2011-12-27 20:01回复
    武松这个人另一个矛盾的地方就是对于自己的感情问题。当然,对于自己嫂子的引诱,无论放在故去还是现在,都是不能做的。正所谓“江湖大忌,勾引嫂嫂”,武松这个半职业的黑社会懂得这个道理。所以问题不在于此。那么,问题又在哪儿呢?
    其实武松根本不敢对自己所爱的人表白!
    关于这个问题的成因,我想可能也与武大有关。
    仔细品味武松的性格,会发现其实武松是一个很自卑的人(当然在后来,这种自卑已经逐渐的被他所隐藏,包裹得相当严实)。我相信,在年幼的武松心中,自己什么都不如别人——没有一个完整的家,没有衣食无忧的生活,就连自己的哥哥都是个身体有些残疾的人。一个孩子,不会运用合理化的方式来化解这些,只能深深地掩藏在心底。而表面上,还有装出一副高傲的架势来——脾气不好。其实这就是一种自卑的心理在作怪,我既然不能在真正意义上超过你们,那么我装也要装出个样子来,不让你们知道。
    武松在武大死后性格发生了第一次转变,从一个尚存有希望的人变成了一个绝望的人;而在到了孟州之后,又发生了第二次性格转变——从一个绝望的人变成了一个杀人机器。人生最大的可悲其实不在于没有希望,而是在于看不到希望。武松在看不到希望的时候选择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这其实是一种小民的无奈。梁山上还有一个跟武松比较相似的人,他叫石秀。
    武松归根结底还是一个英雄。不过最多只能算到“打虎英雄”。至于更多的,他并没有做到。上了梁山之后的武松依然神勇,屡立战功。最终在南征方腊的战场上失去了一条胳膊。他最终还是得到了一个功名——清忠祖师,得钱十万贯。不过,我想这些东西对于武松来说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了。因为他的心,早已在几年前孟州城那个血腥的夜晚里碎了,在他写出来“杀人者,打虎武松也”,这几个字的时候,他知道他他的心真的就已经死了。
    武松一生遇到过好人也遇到过坏人,他的亲嫂子亲手毁了他的亲哥哥,他又亲手毁了他曾经最向往拥有的家;张青孙二娘夫妇给了他家的感觉,孟州城的张都监蒋门神一伙儿却让他对这个世界死了心;施恩的落水身亡最终让他对这个世界绝望了。所以征方腊之后,他出了家。但是武松绝对不是有佛性的人,所以他只能用断了一条手臂来换取高寿八十的结果,想想看,一个心死的人,伴随着青灯古佛,与其说是超脱,倒不如说是凄凉。


    2楼2011-12-27 20:01
    回复
      2025-05-14 17:11:01
      广告
      其实很看好熊爷这篇分析,但又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另外,我觉得石秀和武松不是相似的人,甚至我疑心作者写出这样一个石秀恰恰正是为了区别武松,提醒读者注意他们二人之间的不同之处


      IP属地:安徽3楼2012-01-29 10:32
      回复
        分析的很精彩,武松自卑,想过平凡生活


        4楼2012-01-29 21:34
        回复
          我觉得武松并非自卑,而他市井出身决定着他向往的生活状态。


          IP属地:重庆来自手机贴吧5楼2012-01-29 21:56
          回复
            出身的自卑,对自己天生身体能力的强烈自信。将自卑转化在自信上,所以说到“打”总有些狂妄;理想的相信通过自己的双手,没什么是不可能。同意“打虎武松”死心的理解,当自己靠双手靠良心改变不了人的命运,能杀的,只能是虎。


            IP属地:重庆来自手机贴吧6楼2012-02-01 22:53
            回复
              我的回复为什么被删了!!!


              来自手机贴吧7楼2012-04-27 14:0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