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刀双鱼吧 关注:94贴子:3,787
  • 2回复贴,共1

【作业】倒置的风景~~~~~~~~~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空着


IP属地:天津1楼2011-12-26 16:59回复

                     倒置的风景
         ——《日本现代文学的起源》读书心得
      一、风景之发现
      “风景”一次,被本书作者柄谷行人从绘画中提取出来用到了评论中,这一点跟文学理论从物理中借鉴“张力”,又从音乐中借鉴“复调”应用于文学评论并且成为评论的几大基本要素之一,看上去似乎没有什么不同。然而正是因为联想到了这一点,我的思维发生了本质的错误。
      错误的根源,在于过于关注“风景之发现”这个题目了。
      按照正常的理解,看到这个题目之后,就已经有了一个判断,这篇文章论述的应该是文学中的风景的发现过程。顺着这个思路,文中果然出现了答案——外在的风景、作为风景的人,以及最终被人的主观情感所影响的风景。事实上,若是若真如此,也便只能说明自己的浅薄了。于是开始了关于“可比性”的这样一个关注,目的在于看看绘画中的“风景”和文学中的“风景”究竟是从什么地方抽象出其一致性的,于是问题出现了,没有一致性,或者说在我看来这个一致性恰恰是作者最疏于论证的——这其实并没什么,费尔马其实比笛卡尔早提出解析几何的思想,但因为他那不爱记笔记的坏习惯,结果直到很久以后才被别人知道,连他的费尔马大定理也不愿意把证明过程写下来,原因是嫌书的空白地方太小,结果害得后人杀死了无数脑细胞。
      于是写到这里,我瞬间凝固了。
      而事实上,严格来讲这个“风景”的定义并不是一种可供后人广泛使用的引入,只是借用这么一个词语来阐释一种现象而已。
      于是,文学中的“风景”,指的并不是山水诗田园诗一类的具象化实体风景,每一种思想潮流每一种文学现象,都是一种风景。在浪漫派之前,风景都是一直存在的,只不过从浪漫派那里开始,文艺复兴时期“人的文学”发展到了极致,他们不仅仅承认人做为人,而且更加进一步承认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这便是人类对于风景的发现了。
      而作者此处提出的思考在于——文学史的变迁,无非是新风景的出现和旧风景的沉默,而新的风景其主流地位一旦取代了旧的风景,便会被认为是惯常存在本该如此,获得了不正自明的霸权地位,然而这种风景出现的不正自明的前提确是没有经过论证的。
      上课时提到后现代问题,回来又查了一下,“混乱、无序”的确是范曾对后现代的评价,而德拉克洛瓦问题再一次体现出我那糟糕的阅读能力,因为我把整个观点都看错了。
        “另一种无休止的论证,是关于什么更加重要:素描或者色彩?曲调应不应该先于和谐?构图是不是作品的基本性质?他们最终地与坚定不移地决定这些性质中的每一种的重要程度,并且把你无情地限制在他们为你指定的范围里,用许多方式来证明,应该保留着某种脆弱的地方,牺牲一点什么,例如——素描,宁愿挑上或者扔掉构图,或者表现力。可笑的人!”(《德拉克洛瓦论美术与美术家》世纪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P21)
      德拉克洛瓦并没能看到世界进入后现代,但是他所提出的问题却似乎暗示出什么。在德拉克洛瓦那里,新的思想并不能够适应旧的形式,于是他亲自发动了进攻,为浪漫派开辟了道路,扫除学院派的清规戒律。他要使得同时代的人确信,艺术的形式、方法、思想,是始终在变动的,正像大自然与人类的才能一样是取之不尽的。而我恰恰在最初理解成了相反的含义,直到整本书读完才恍然大悟。
      而事实上,如果将现实主义作为一种写作手法而不是一种思想潮流来看,许多现代主义乃至后现代主义作家都采用了这种手法,卡夫卡、卡尔维诺、乃至画家毕加索都是现实主义的。


    IP属地:天津2楼2011-12-26 17:01
    回复
      2025-05-14 19:51:10
      广告
      这货只是一个感想,不是论文……


      IP属地:天津4楼2011-12-26 17:0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