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角不知何时开了一家小店。
古旧,占了一幢德式小楼的一角。门窗都掩着重重的丝缎,静寂如黄泉路上的小小茶水驿站。
“碾脂榭”。招牌题在一块旧旧的板上,用古篆体,弯曲,妖娆,似舞动的虫。
门的两边又有对联。“泪眼为砚,研尽无数红颜”,“胭脂做墨,写破若干风月”。
倒也文雅干静。
那一日的黄昏,晚霞辉煌。似开后破落的罂粟花,落红委地,艳丽地堆在天空。又似谁中指破开的一个小口渗出的血,腥艳地抹开一道。
有人推开店门。
咦,是个年轻人。倒也挺拔,面目分明。只是神色中带一点焦急。
他这样的年纪,又是这样的神气。猜猜也知,定是为心上小小女友遍寻一样可心礼物而踏破铁鞋终不获。
店主是垂暮的老人。驼背,眇了一目。剩下的那只眼睛,仿佛幽深的古井水,莫测。似有波澜,又似无。
他笑眯眯迎上那年轻人,引他看这些陈年的玩物。
物都是死的。但多年里人近了,染了人的气息。昏黄的光线下,似无数双眼睛,窃窃笑着看着世间荒唐。
年轻人拿起一支银钗。三股钗炳,尖且利。年代久远难免有银锈,暗哑的黑红,乍眼一看,还以为是陈年干涸的血渍。钗头上镶着一粒指肚大小的明珠。珍珠捱不过岁月,已经是黄渍渍的了。
老者在他背后轻轻说,“是月影簪啊。”
月影簪
那年的雪莫名的大。天地白茫茫的一片好干净。
她匍匐在一户人家门口的石狮子前。乍一看,似一只小小的兽。
雪花绵绵盖在破衣上,象暖的棉絮。只是这棉絮,冷的直达心肺。目光也似。漆黑的眼仁,里面有两束小小的火焰,再大的雪也浇不熄。
唯有一头头发仍好生生的梳着,用一支银钗簪在脑后,整齐得让人心疑。
那支银钗叫月影簪。三股钗炳,雪亮似一件利器。
钗头上一粒明珠。珠子的光华会随月圆月缺而变化。
那天初一。珠子暗淡,仿佛一粒沙。
这是她家的传家宝。据说还是祖上的祖上,还显赫的时候用尽心机得来的。如今,只有这支钗,依稀记录那些早已烟消云散的富贵繁华。
小户人家有这样让人眼热的宝贝,结果可想而知。爹爹被人用乱刀砍死。那些人用刀逼娘,娘不说。他们狞笑着,轮流的凌辱娘。娘的泪沿脸侧流下来,娘还是没有说。娘那个时候已经不止是保护那柄钗了。娘是为了保护躲在灶膛中的她。他们终于恼了,一刀切掉娘的手,一刀切掉娘的足。
血潺潺的流下来,流到躲在炉灶里的她的脚下。温热腥甜。她已经不晓得要害怕,要惊叫,只是一味得睁大眼睛,睁大眼睛。
那支害她全家性命的月影簪,藏在她发里。
那年,她十二岁。
府门“呀”一声被人推开。厨娘林大娘走出来,冷得直往手里呵气,忽然发现雪里的她。
她也不说话,只用一双大眼睛瞧着林大娘,分明又有千言万语。
林大娘心善,救她回自己房里,睡在热炕上,喂她姜汤。
进府门前,她趁谁都没注意,悄悄的,悄悄的,从头上拔下那支钗,笼在袖里。
她才十二岁,可已经懂得很多二十岁的人都不懂得的事情。
雪下的越发绵细起来。
天气渐暖的时候,她已经好的差不多。
她盈盈拜林大娘,谢她救命之恩。
林大娘托起她尖尖下巴,口中“呵”一声,说,“竟是个绝色的娃儿。”
是,她美,她知道。尤其是那一头头发,浓黑且密,似一拢云。
林大娘怜惜她,留她在厨房帮忙。大户人家,不少一个人的饭。从哪里都省得出来。
她又再拜,口中从此改称林大娘做娘,乖巧的让人心头有点悲凉。
又三年。
府中下人都已认得她。年轻的小厮们都喜欢和她搭讪。她只管端起一张冷面孔,不言不语,不搭不理。
她是众人口中的酸葡萄。
每月月圆的时候,她都偷偷取出藏着的那支月影簪,簪头上的那粒珠子,闪烁如另一个明月。
古旧,占了一幢德式小楼的一角。门窗都掩着重重的丝缎,静寂如黄泉路上的小小茶水驿站。
“碾脂榭”。招牌题在一块旧旧的板上,用古篆体,弯曲,妖娆,似舞动的虫。
门的两边又有对联。“泪眼为砚,研尽无数红颜”,“胭脂做墨,写破若干风月”。
倒也文雅干静。
那一日的黄昏,晚霞辉煌。似开后破落的罂粟花,落红委地,艳丽地堆在天空。又似谁中指破开的一个小口渗出的血,腥艳地抹开一道。
有人推开店门。
咦,是个年轻人。倒也挺拔,面目分明。只是神色中带一点焦急。
他这样的年纪,又是这样的神气。猜猜也知,定是为心上小小女友遍寻一样可心礼物而踏破铁鞋终不获。
店主是垂暮的老人。驼背,眇了一目。剩下的那只眼睛,仿佛幽深的古井水,莫测。似有波澜,又似无。
他笑眯眯迎上那年轻人,引他看这些陈年的玩物。
物都是死的。但多年里人近了,染了人的气息。昏黄的光线下,似无数双眼睛,窃窃笑着看着世间荒唐。
年轻人拿起一支银钗。三股钗炳,尖且利。年代久远难免有银锈,暗哑的黑红,乍眼一看,还以为是陈年干涸的血渍。钗头上镶着一粒指肚大小的明珠。珍珠捱不过岁月,已经是黄渍渍的了。
老者在他背后轻轻说,“是月影簪啊。”
月影簪
那年的雪莫名的大。天地白茫茫的一片好干净。
她匍匐在一户人家门口的石狮子前。乍一看,似一只小小的兽。
雪花绵绵盖在破衣上,象暖的棉絮。只是这棉絮,冷的直达心肺。目光也似。漆黑的眼仁,里面有两束小小的火焰,再大的雪也浇不熄。
唯有一头头发仍好生生的梳着,用一支银钗簪在脑后,整齐得让人心疑。
那支银钗叫月影簪。三股钗炳,雪亮似一件利器。
钗头上一粒明珠。珠子的光华会随月圆月缺而变化。
那天初一。珠子暗淡,仿佛一粒沙。
这是她家的传家宝。据说还是祖上的祖上,还显赫的时候用尽心机得来的。如今,只有这支钗,依稀记录那些早已烟消云散的富贵繁华。
小户人家有这样让人眼热的宝贝,结果可想而知。爹爹被人用乱刀砍死。那些人用刀逼娘,娘不说。他们狞笑着,轮流的凌辱娘。娘的泪沿脸侧流下来,娘还是没有说。娘那个时候已经不止是保护那柄钗了。娘是为了保护躲在灶膛中的她。他们终于恼了,一刀切掉娘的手,一刀切掉娘的足。
血潺潺的流下来,流到躲在炉灶里的她的脚下。温热腥甜。她已经不晓得要害怕,要惊叫,只是一味得睁大眼睛,睁大眼睛。
那支害她全家性命的月影簪,藏在她发里。
那年,她十二岁。
府门“呀”一声被人推开。厨娘林大娘走出来,冷得直往手里呵气,忽然发现雪里的她。
她也不说话,只用一双大眼睛瞧着林大娘,分明又有千言万语。
林大娘心善,救她回自己房里,睡在热炕上,喂她姜汤。
进府门前,她趁谁都没注意,悄悄的,悄悄的,从头上拔下那支钗,笼在袖里。
她才十二岁,可已经懂得很多二十岁的人都不懂得的事情。
雪下的越发绵细起来。
天气渐暖的时候,她已经好的差不多。
她盈盈拜林大娘,谢她救命之恩。
林大娘托起她尖尖下巴,口中“呵”一声,说,“竟是个绝色的娃儿。”
是,她美,她知道。尤其是那一头头发,浓黑且密,似一拢云。
林大娘怜惜她,留她在厨房帮忙。大户人家,不少一个人的饭。从哪里都省得出来。
她又再拜,口中从此改称林大娘做娘,乖巧的让人心头有点悲凉。
又三年。
府中下人都已认得她。年轻的小厮们都喜欢和她搭讪。她只管端起一张冷面孔,不言不语,不搭不理。
她是众人口中的酸葡萄。
每月月圆的时候,她都偷偷取出藏着的那支月影簪,簪头上的那粒珠子,闪烁如另一个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