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hiphotos.baidu.com/13795205392/pic/item/de41aa139fb213f6c3fd78bd.jpg?v=tbs)
第三章 汉末冀州刺史州牧详考
上述皇甫嵩领冀州牧一事,于《后汉书》中有两处记载,稍有不同。
《后汉书·卷八·灵帝纪》:“冬十月,皇甫嵩与黄巾贼战于广宗,获张角弟梁。角先死,乃戮其尸。以皇甫嵩为左车骑将军。十一月,皇甫嵩又破黄巾于下曲阳,斩张角弟宝。”
《后汉书·卷七十一·皇甫嵩传》:“嵩复……攻角弟宝于下曲阳……即拜嵩为左车骑将军。”
相较而言,纪无领冀州牧事,拜车骑将军又在斩张宝前。
假定皇甫嵩有领州牧一事,则其前任为黄巾之乱所杀耶?为剿匪不利罢免?或坐他罪免官?
检《后汉书》各州刺史于乱中死,必有明言于帝纪,如:
《后汉书·卷八·灵帝纪》: “广阳黄巾杀幽州刺史郭勋。” “休屠各胡攻杀并州刺史张懿。”“益州黄巾马相攻杀刺史郗俭。”
《后汉书·卷九·献帝纪》:“孙坚杀荆州刺史王睿。”“青州黄巾击杀兖州刺史刘岱于东平。” “八月,马超破凉州,杀刺史韦康。”
原刺史如非乱中所杀,于此紧急非常之际,更换长吏,又为人主所忌,《后汉书》亦未见乱中更换刺史之事,则应另寻它种可能。稍为之索隐得如下一条材料:
《三国志·卷一·魏书一》:“光和末,黄巾起。拜骑都尉,讨颍川贼。……迁为济南相……顷之,冀州刺史王芬、南阳许攸、沛国周旌等连结豪杰,谋废灵帝,立合肥侯,以告太祖,太祖拒之。芬等遂败。金城边章、韩遂杀刺史郡守以叛,众十馀万,天下骚动。”
裴注引晋人司马彪《九州春秋》详述其事,若信此事为真,比之于《灵帝纪》或《皇甫嵩传》可知,王芬此次预谋叛变当在光和七年(即中平元年)五月皇甫嵩、朱儁、曹操大破颖川黄巾之后,在十一月金城边章、韩遂叛汉以前。[7]
以此考核,若嵩真有领州牧一事,盖因原州刺史王芬自杀,诸郡无所统辖,故此行权宜耳。车骑将军者,仪同三司,出任州牧真二千石,秩所应当,所领州牧不过月余,非制度有所更改。
《后汉书·卷三十一·贾琮传》:“时,黄巾新破,兵凶之后,郡县重敛,因缘生奸。诏书沙汰刺史、二千石,更选清能吏,乃以琮为冀州刺史。”
后任贾琮,复为冀州刺史,是制度未改之明证。 [8]
从以上考证可知,无论皇甫嵩领冀州牧一事是否确有其事,并非制度上有所更改,则以州牧代刺史之制度,当起于中平五年,而非中平元年。
以下述从贾琮至袁绍的历任冀州刺史州牧情况,以见刺史州牧演变的一般情形。
琮本传曰:“灵帝崩,大将军何进表琮为度辽将军,卒于官。”
其继任当是因献冀州而著名的韩馥。
《后汉书·卷七十二·董卓传》:“卓素闻天下同疾阉官诛杀忠良,及其在事,虽行无道,而犹忍性矫情,擢用群士。乃任吏部尚书汉阳周珌、侍中汝南伍琼、尚书郑公业、长史何颙等。以处士荀爽为司空。其染党锢者陈纪、韩融之徒,皆为列卿。幽滞之士,多所显拔。以尚书韩馥为冀州刺史,侍中刘岱为兖州刺史,陈留孔伷为豫州刺史,颍川张咨为南阳太守。卓所亲爱,并不处显职,但将校而已。初平元年,馥等到官,与袁绍之徒十余人,各兴义兵,同盟讨卓,而伍琼、周珌阴为内主。”
此一事若详细考述,颇可见汉末史载之混乱,这里暂不展开,附于文后。此处,只想讨论一下,对于韩馥的另一种记载。
《三国志·蜀书八·许靖传》:“灵帝崩,董卓秉政,以汉阳周毖为吏部尚书,与靖共谋议,进退天下之士,沙汰秽浊,显拔幽滞。进用颍川荀爽、韩融、陈纪等为公、卿、郡守,拜尚书韩馥为冀州牧,侍中刘岱为兖州刺史,颍川张咨为南阳太守,陈留孔伷为豫州刺史,东郡张邈为陈留太守,而迁靖巴郡太守,不就,补御史中丞。”
这两段记载非常相近,最大的区别在于韩馥拜为冀州刺史还是州牧。这个问题历来没有注家重视,大概是他们觉得中平五年改州牧后,州牧刺史二辞,不过同一语而已。这个观点上一章中,我已经进行了反驳。时人既然区分州牧与刺史,那么韩馥是冀州刺史还是冀州牧?
上述皇甫嵩领冀州牧一事,于《后汉书》中有两处记载,稍有不同。
《后汉书·卷八·灵帝纪》:“冬十月,皇甫嵩与黄巾贼战于广宗,获张角弟梁。角先死,乃戮其尸。以皇甫嵩为左车骑将军。十一月,皇甫嵩又破黄巾于下曲阳,斩张角弟宝。”
《后汉书·卷七十一·皇甫嵩传》:“嵩复……攻角弟宝于下曲阳……即拜嵩为左车骑将军。”
相较而言,纪无领冀州牧事,拜车骑将军又在斩张宝前。
假定皇甫嵩有领州牧一事,则其前任为黄巾之乱所杀耶?为剿匪不利罢免?或坐他罪免官?
检《后汉书》各州刺史于乱中死,必有明言于帝纪,如:
《后汉书·卷八·灵帝纪》: “广阳黄巾杀幽州刺史郭勋。” “休屠各胡攻杀并州刺史张懿。”“益州黄巾马相攻杀刺史郗俭。”
《后汉书·卷九·献帝纪》:“孙坚杀荆州刺史王睿。”“青州黄巾击杀兖州刺史刘岱于东平。” “八月,马超破凉州,杀刺史韦康。”
原刺史如非乱中所杀,于此紧急非常之际,更换长吏,又为人主所忌,《后汉书》亦未见乱中更换刺史之事,则应另寻它种可能。稍为之索隐得如下一条材料:
《三国志·卷一·魏书一》:“光和末,黄巾起。拜骑都尉,讨颍川贼。……迁为济南相……顷之,冀州刺史王芬、南阳许攸、沛国周旌等连结豪杰,谋废灵帝,立合肥侯,以告太祖,太祖拒之。芬等遂败。金城边章、韩遂杀刺史郡守以叛,众十馀万,天下骚动。”
裴注引晋人司马彪《九州春秋》详述其事,若信此事为真,比之于《灵帝纪》或《皇甫嵩传》可知,王芬此次预谋叛变当在光和七年(即中平元年)五月皇甫嵩、朱儁、曹操大破颖川黄巾之后,在十一月金城边章、韩遂叛汉以前。[7]
以此考核,若嵩真有领州牧一事,盖因原州刺史王芬自杀,诸郡无所统辖,故此行权宜耳。车骑将军者,仪同三司,出任州牧真二千石,秩所应当,所领州牧不过月余,非制度有所更改。
《后汉书·卷三十一·贾琮传》:“时,黄巾新破,兵凶之后,郡县重敛,因缘生奸。诏书沙汰刺史、二千石,更选清能吏,乃以琮为冀州刺史。”
后任贾琮,复为冀州刺史,是制度未改之明证。 [8]
从以上考证可知,无论皇甫嵩领冀州牧一事是否确有其事,并非制度上有所更改,则以州牧代刺史之制度,当起于中平五年,而非中平元年。
以下述从贾琮至袁绍的历任冀州刺史州牧情况,以见刺史州牧演变的一般情形。
琮本传曰:“灵帝崩,大将军何进表琮为度辽将军,卒于官。”
其继任当是因献冀州而著名的韩馥。
《后汉书·卷七十二·董卓传》:“卓素闻天下同疾阉官诛杀忠良,及其在事,虽行无道,而犹忍性矫情,擢用群士。乃任吏部尚书汉阳周珌、侍中汝南伍琼、尚书郑公业、长史何颙等。以处士荀爽为司空。其染党锢者陈纪、韩融之徒,皆为列卿。幽滞之士,多所显拔。以尚书韩馥为冀州刺史,侍中刘岱为兖州刺史,陈留孔伷为豫州刺史,颍川张咨为南阳太守。卓所亲爱,并不处显职,但将校而已。初平元年,馥等到官,与袁绍之徒十余人,各兴义兵,同盟讨卓,而伍琼、周珌阴为内主。”
此一事若详细考述,颇可见汉末史载之混乱,这里暂不展开,附于文后。此处,只想讨论一下,对于韩馥的另一种记载。
《三国志·蜀书八·许靖传》:“灵帝崩,董卓秉政,以汉阳周毖为吏部尚书,与靖共谋议,进退天下之士,沙汰秽浊,显拔幽滞。进用颍川荀爽、韩融、陈纪等为公、卿、郡守,拜尚书韩馥为冀州牧,侍中刘岱为兖州刺史,颍川张咨为南阳太守,陈留孔伷为豫州刺史,东郡张邈为陈留太守,而迁靖巴郡太守,不就,补御史中丞。”
这两段记载非常相近,最大的区别在于韩馥拜为冀州刺史还是州牧。这个问题历来没有注家重视,大概是他们觉得中平五年改州牧后,州牧刺史二辞,不过同一语而已。这个观点上一章中,我已经进行了反驳。时人既然区分州牧与刺史,那么韩馥是冀州刺史还是冀州牧?
![](http://hiphotos.baidu.com/13795205392/pic/item/de41aa139fb213f6c3fd78bd.jpg?v=tb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