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之醉吧 关注:202贴子:45,222

【 成语大全总】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丁不识】 一字不识。 

【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意林》卷一引《六韬》:“屈一人下,伸万人上, 惟圣人能行之。”《汉书·萧何传》:“夫能诎於一人之下,而信於万乘之上者,汤武是也。”一人,谓天子;万人,谓百官。多指地位崇高权势显赫的大臣。

【一人之交】 好友;至交。谓亲密如一人。 

【一人有庆】 《书·吕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其宁惟永。”孔传: “天子有善,则兆民赖之,其乃安宁长久之道。”后常用为歌颂帝王德政之词。

【一人向隅,满坐不乐】 谓满堂之上,一人不乐,众皆为之不欢。 

【一人飞升,仙及鸡犬】 同“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语本汉淮南王刘安举家升天的传说。汉王充《论衡 ·道虚》:“儒书言:淮南王学道,招会天下有道之人,倾一国之尊,下道术之士,是以道术之士并会淮南,奇方异术,莫不争出。王遂得道,举家升天,畜产皆仙,犬吠於天上,鸡鸣於云中。”后用以比喻一人得势,与其有关者亦皆随之发迹。多含讽刺意。

【一人得道,鸡犬飞升】 见“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一人善射,百夫决拾】 ①古谚语。比喻为将者善战,其士卒亦必勇敢无前。 ②喻凡事为首者倡导于前,则其众必起而效之。

【一人传虚,万人传实】 谓本无其事,但因传说者多,大家就信以为真。 

【一人敌】 谓匹夫之勇,止足以敌一人。语出《孟子·梁惠王下》:“夫抚 剑疾视,曰:‘彼恶敢当我哉!’此匹夫之勇,敌一人者也。”

【一了百了】 语本《朱子语类》卷八:“有资质甚高者,一了一切了,即不 须节节用工也。”原为对天资高的人的赞誉之辞,后亦以谓主要的事情了结,其他一切也跟着了结。

【一了百当】 ①犹言一了百了。②谓问题解决得彻底,或事情办得甚为妥当。 

【一刀两段】 ①见“一刀两断”。②指斩首,被杀。 

【一刀两断】 比喻坚决地断绝关系。 

【一寸丹心】 一片赤诚之心。 

【一寸光阴一寸金】 俗谚。意谓时间非常可贵,必须珍惜。 

【一寸赤心】 同“一寸丹心”。 

【一口一声】 犹口口声声。 

【一口同音】 犹言众口一词。 

【一口同声】 犹一口同音。 

【一夕一朝】 同“一朝一夕”。 

【一之已甚】 见“一之谓甚”。 

【一之为甚】 见“一之谓甚”。 

【一之谓甚】 谓一次已经过分。 

【一子出家,七祖升天】 见“一子出家,九祖升天”。 

【一子出家,九祖升天】 谓子孙中有一人出家,祖宗都能升天。常用以借喻 一人得势,全家沾光。

【一子悟道,九族生天】 犹言一子出家,九祖升天。 

【一天一地】 ①指天和地。②形容到处都是。 

【一天星斗】 ①满天星星。②唐杜牧《华清宫三十韵》:“雷霆驰号令,星 斗焕文章。”后以“一天星斗”形容文章华美。③方言。谓事情杂乱难理,见清范寅《越谚》卷上。④犹言满城风雨。

【一夫之用】 谓仅能当一人之用,而无兼人之能。 

【一夫之勇】 犹言匹夫之勇。 

【一夫当关】 见“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一元复始】 《公羊传·隐公元年》:“元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岁 之始也。”后以“一元复始”为新的一年的开始。并常以下句“万象更新”合成春联,今人亦偶用之。

【一木难支】 ①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扞和峤呴曰:‘元裒 如北厦门,拉攞自欲坏,非一木所能支。’”隋王通《文中子·事君》:“大厦将颠,非一木所支也。”后以“一木难支”谓崩溃的形势非一人所能挽救。②喻艰巨的事业非一人所能胜任。

【一五一十】 ①以五为单位往下计数。②形容叙述得原原本本,没有遗漏。 

【一支半节】 谓一小部分。 

【一不扭众】 谓一人不应或难以违反众意。 

【一切万物】 宇宙间所有的事物。 

【一切众生】 佛教谓人类和一切有情识的生物。 



1楼2006-09-16 20:05回复

    【一日三月】 《诗·王风·采葛》:“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后以“一日三月”形容对人思念殷切。

    【一日三省】 谓每天多次地自我反省。语出《论语·学而》:“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

    【一日三秋】 《诗·王风·采葛》:“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孔颖达疏:“年有四时,时皆三月,三秋谓九月也。”后以“一日三秋”形容对人思念殷切。

    【一日三复】 谓在一天之内多次反复玩味。 

    【一日三岁】 《诗·王风·采葛》:“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后以“一日三岁”形容对人思念殷切。

    【一日三覆】 同“一日三复”。 

    【一日千丈】 形容形势发展极为迅速。 

    【一日千里】 ①形容马跑得极快。②比喻人才智出众。③形容进步或发展的 迅速。

    【一日之长】 谓年龄比别人稍大。语出《论语·先进》:“子路、曾晳、冉 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一日之长】 谓才能比别人稍强。 

    【一日之雅】 犹言一面之交。 

    【一日万里】 形容行动迅速,进展极快。 

    【一日万几】 亦作“一日万机”。形容帝王每天处理政事极为繁忙。语本 《书·皋陶谟》:“兢兢业业,一日二日万几。”孔传:“几,微也。言当戒惧万事之微。”

    【一日万机】 见“一日万几”。 

    【一牛吼地】 谓牛鸣声可及之地。喻距离较近。 

    【一牛鸣地】 见“一牛吼地”。 

    【一手一足】 比喻一个人或一人之力。 

    【一手一脚】 见“一手一足”。 

    【一手包办】 ①一人全部办理。②个人独揽。 

    【一手遮天】 唐曹邺《读李斯传》诗:“难将一人手,掩得天下目。”后以 “一手遮天”形容仗势弄权,瞒上欺下。

    【一毛不拔】 语出《孟子·尽心上》:“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 为也。”《燕丹子》卷中:“荆轲曰:‘有鄙志,常谓心向意,投身不顾;情有异,一毛不拔。’”后以“一毛不拔”形容极端吝啬。

    【一片冰心】 谓心地纯洁,性情淡泊。 

    【一片宫商】 形容象乐声那样和谐动听。宫、商,古代五音的两个音阶,常 用作乐声的代称。

    【一片散沙】 见“一盘散沙”。 

    【一仍旧贯】 语出《论语·先进》:“鲁人为长府,闵子骞曰:‘仍旧贯, 如之何?何必改作?’”何晏集解引郑玄曰:“仍,因也。贯,事也。因旧事则可也,何必复更改作。”后以“一仍旧贯”表示完全按照旧例。

    【一反常态】 完全改变了平常的态度。 

    【一介之士】 ①一个微末的士人。②忠心正直的人。 

    【一介之才】 微小的才能。 

    【一介之善】 微小的善行。 

    【一介不苟】 见“一介不取”。 

    【一介不取】 语出《孟子·万章上》:“一介不以与人,一介不以取诸人。” 后以“一介不取”谓一丝一毫亦不苟取。

    【一分一毫】 形容很少的数量。 

    【一文不名】 形容极其贫困。 

    【一文不值】 见“一钱不值”。 

    【一文如命】 见“一钱如命”。 

    【一心一力】 同心协力。 

    【一心一计】 同“一心一意”。 

    【一心一路】 犹一心一意。 

    【一心一腹】 一条心。 

    【一心一意】 《三国志·魏志·杜恕传》“免为庶人,徙章武郡,是岁嘉平 元年”裴松之注引《杜氏新书》:“故推一心,任一意,直而行之耳。”后因以“一心一意”谓同心同意;或专心专意,毫无他念。

    【一心一德】 同心同德。语出《书·泰誓中》:“乃一德一心,立定厥功, 惟克永世。”

    【一心同功】 同心协力,共赴事功。 

    【一心同归】 齐心趋向同一目的。 

    【一心同体】 犹言同心同德。 

    【一心无二】 同心共志,没有两意。 

    【一孔之见】 汉桓宽《盐铁论·相刺》:“持规而非矩,执准而非绳,通一 孔,晓一理,而不知权衡。”《礼记·中庸》“反古之道”汉郑玄注:“反古之道,谓晓一孔之人,不知今王之新政可从。”唐孔颖达疏:“孔谓孔穴。孔穴所出,事有多涂。今惟晓知一孔之人,不知馀孔通达,惟守此一处,故云晓一孔之人。”后因称狭隘片面的见解为“一孔之见”。
    


    2楼2006-09-16 20:05
    回复
      2025-05-17 23:41:43
      广告

      【一以贯之】 原指孔子的忠恕之道贯穿在一切事物中。后亦泛指一种思想或 理论贯通始终。

      【一以当十】 一人可抵过十人。形容斗志旺盛。 

      【一以当百】 一人抵过百人。极言勇猛。 

      【一世之雄】 一个时代的英雄。 

      【一世龙门】 后汉李膺有重名,后进有升其堂者,谓之“登龙门”。见南朝 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后因称文人所景仰的人物为一世龙门。

      【一本正经】 原指一部正规的经典。后即用以形容态度庄重严肃。有时带有 讽刺意味。

      【一本万利】 用极少资本牟取最大利润,形容本轻利重。 

      【一目十行】 一眼能看十行文章。形容阅读的速度极快。语本《梁书·简文 帝纪》:“读书十行俱下。”及《北齐书·河南康舒王孝瑜传》:“兼爱文学,读书敏速,十行俱下。”

      【一目了然】 见“一目了然”。 

      【一目了然】 一看就很清楚。亦作“一目了然”。 

      【一目之士】 指见解片面,不能看到事物整体的人。 

      【一目五行】 犹一目十行。 

      【一目数行】 犹一目十行。 

      【一目了然】 一看就很清楚。亦作“一目了然”。 

      【一旦一夕】 同“一朝一夕”。 

      【一生一世】 从生到死;一辈子。 

      【一生一代】 同“一生一世”。 

      【一生九死】 谓经历多次生命危险而幸存。 

      【一矢双穿】 犹一箭双雕。 

      【一丘一壑】 ①《汉书·叙传上》:“渔钓於一壑,则万物不奸其志;栖迟 於一丘,则天下不易其乐。”后因以“一丘一壑”指退隐在野,放情山水。②犹一山一水。

      【一丘之貉】 同一山丘上的貉。喻同类无所差别。今用于贬义。丘,亦作“ 邱”。

      【一代风流】 指开创风气,为当世所景仰的人物。 

      【一民同俗】 谓使人民的思想风俗齐同。 

      【一匡九合】 春秋时管仲辅助齐桓公“一匡天下,九合诸侯”,建立霸业。 后亦以“一匡九合”指立国大事。

      【一匡天下】 使天下得到匡正。 

      【一式一样】 完全一样。 

      【一成一旅】 方十里为成,五百人为旅。传夏少康凭此灭过、戈而复禹业。 后遂用为势微力弱卒能克敌制胜、光复旧业之典。

      【一成不易】 同“一成不变”。 

      【一成不变】 《礼记·王制》:“刑者,侀也。侀者,成也。一成而不 可变,故君子尽心焉。”孔颖达疏:“容貌一成之後,若以刀锯凿之,断者不可续,死者不可生,故云不可变。”后以一成不变”谓刑法一经制定,不容变更。亦泛指墨守成规,不知变通。

      【一至於此】 竟到如此地步。 

      【一至於斯】 同“一至於此”。 

      【一吐为快】 尽情说出要说的话而感到畅快。 

      【一帆风顺】 ①本指帆船一路顺风。亦用为祝人旅途安吉之辞。②比喻境遇 顺利或办事容易。

      【一帆顺风】 同“一帆风顺”。 

      【一年一度】 谓每年一次。 

      【一年半载】 约计时间之词。多则一年,少则半年。 

      【一行作吏】 一经为官。 

      【一决雌雄】 一决胜负。雌雄,喻高低。 

      【一衣带水】 《南史·陈纪下》:“隋文帝谓仆射高颎曰:‘我为百姓父母, 岂可限一衣带水不拯之乎?’”“一衣带水”谓象一条衣带那么宽的河流,形容其狭窄或逼近。因隋将伐陈,陈在长江之南,故云。后亦泛指江河湖海不足为阻。

      【一字一句】 ①每字每句。②形容说话清楚从容。 

      【一字一板】 ①犹一字一句。形容说话从容,吐字清晰。②指严肃认真,毫 不苟且。③犹言正正经经,合乎规矩。

      【一字一珠】 形容歌声圆润。语出唐薛能《赠歌者》诗:“一字新声一颗珠, 转喉疑是击珊瑚。”后亦以“一字一珠”称誉文章华贵。

      【一字千金】 ①秦相吕不韦使门客著《吕氏春秋》,书成,公布于咸阳城门, 声言有能增删一字者,赏予千金。见《史记·吕不韦列传》。又汉刘安著《淮南子》,亦悬赏千金,征求士人意见。见汉桓谭《新论·本造》。后因以“一字千金”极言文章价值的高贵。②指书法作品的珍贵。
      


      3楼2006-09-16 20:05
      回复

        【一字千秋】 谓文字警辟,足垂久远。 

        【一字不苟】 一个字也不随便。形容行文时字斟句酌,反复锤炼。 

        【一字不易】 《新唐书·文艺传中·孙逖》:“开元间,苏颋、齐澣、苏 晋、贾曾、韩休、许景先及狄典诏诰,为代言最;而逖尤精密,张九龄视其草,欲易一字,卒不能也。”后因以“一字不易”谓文字精醇,一个字也不能更改。亦用于指抄袭者一字不改地照抄别人的文章。

        【一字长城】 谓一言奏效,可比长城。 

        【一字连城】 《魏书·彭城王勰传》:“黄门侍郎崔光读暮春群臣应诏诗。 至勰诗,高祖仍为之改一字……勰曰:‘臣闻《诗》三百,一言可蔽。今陛下赐刊一字,足以价等连城。’”后因以“一字连城”极言文字价值的崇高。连城,指“连城璧”。

        【一字兼金】 形容文字极其珍贵。兼金,价值倍常的好金。 

        【一字褒贬】 原谓《春秋》笔法严谨,一字即寓褒贬之意。晋杜预《春秋经 传集解序》:“《春秋》虽以一字为褒贬,然皆须数字以成言。”孔颖达疏:“褒则书字,贬则称名。”晋范宁《春秋谷梁传序》:“一字之褒,宠逾华衮之赠;片言之贬,辱过市朝之挞。”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徵圣》:“故《春秋》以一字为褒贬。”后亦泛指论人议事用词严谨而有分寸。

        【一如既往】 完全象过去一样。 

        【一走了之】 谓不顾而去。 

        【一技之长】 指有某种专长或技能。 

        【一花独放】 一种花独自开放。与“百花齐放”相对,常比喻缺少各种不同 形式、风格的艺术作品。

        【一步一鬼】 汉王充《论衡·论死》:“如人死辄为鬼,则道路之上一步一 鬼也。”本谓鬼很多,后为疑心生暗鬼之意。

        【一步一趋】 ①形容紧跟着行走。语本《庄子·田子方》:“夫子步亦步, 夫子趋亦趋。”②比喻事事模仿和追随别人。常含贬意。

        【一步登天】 一步跨上青天。比喻一下子达到极高的境界或程度。常用以讽 人突得高位。

        【一见了然】 犹一目了然。 

        【一见如故】 见“一见如旧”。 

        【一见如旧】 初次相见意气相投,有如故交。语本《左传·襄公二十九年》: “扞吴公子札呴聘於郑,见子产,如旧相识。”

        【一见倾心】 一见面就产生倾慕的情感。 

        【一见锺情】 ①指男女之间一见面即产生爱情。②借指对人或事物一看见就 发生了很深的感情。

        【一吠百声】 即一犬吠形,百犬吠声。 

        【一男半女】 指一个子女,一个儿子或女儿。 

        【一串骊珠】 形容歌声圆润,唱时如一串明珠。 

        【一吟一咏】 指吟诗作赋。晋孙绰、许询同负盛誉,和尚支遁问绰与询孰优 孰劣,绰答:“高情致远,弟子早已伏膺;一吟一讠永,许将北面。”见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品藻》及《晋书·孙绰传》。

        【一邱之貉】 见“一丘之貉”。 

        【一身两役】 一人兼作两事。 

        【一身是胆】 全身都是胆。形容极其英勇无畏。 

        【一佛出世】 ①佛教认为世界每经历一小劫,有一佛出世。②引申为难得之 意。③犹一佛出世,二佛生天。

        【一坐一起】 犹言一举一动。 

        【一坐皆惊】 见“一坐尽惊”。 

        【一坐尽倾】 满座倾慕。 

        【一坐尽惊】 谓满座皆惊服。 

        【一迎一和】 一味迎合。 

        【一言一行】 一句言语和一个行动。亦谓每句话,每个行动。 

        【一言九鼎】 秦昭王十五年秦围赵都邯郸,赵使平原君赴楚求救,毛遂自愿 同往。经遂晓以利害,楚王同意救赵。平原君因而赞扬曰:“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於九鼎大吕。”见《史记·平原君列传》。九鼎大吕,古代国家的宝器。后因以为典实,谓一句话即可产生极大的力量。

        【一言千金】 一句话价值千金。常用以形容所言之富有价值。 

        【一言半句】 见“一言半语”。 

        【一言半辞】 见“一言半语”。 

        【一言丧邦】 谓一句话可以亡国。 

        【一言为定】 一句话说定,不再更改或反悔。 
        


        4楼2006-09-16 20:05
        回复

          【一定不移】 见“一定不易”。 

          【一官半职】 泛指普通的官职。 

          【一空依傍】 指在艺术、学术等方面独创而全不摹仿。 

          【一门心思】 一心一意。 

          【一门同气】 谓同门兄弟。 

          【一床两好】 犹言一对璧人,谓夫妇两人情投意合。 

          【一草一木】 《後汉书·应劭传》:“春一草枯则为灾,秋一木华亦为异。” 唐李商隐有《永乐县所居一草一木无非自栽今春悉已芳茂因书即事一章》诗。后亦以“一草一木”喻微细之物。

          【一相情原】 亦作“一厢情原”。指单方面的愿望或不考虑客观实际情况的 主观意愿。

          【一柱承天】 见“一柱擎天”。 

          【一柱擎天】 ①一根柱子托起天来。语本《楚辞·天问》:“八柱何当。” 王逸注:“言天有八山为柱。”后用“一柱擎天”比喻能够独力担当天下重任。②泛指山势雄拔。

          【一轨同风】 车轨相同,风俗一致。语出《礼记·中庸》:“车同轨,书同 文。”《晋书·苻坚载记上》:“一轨九州,同风天下。”后因以“一轨同风”比喻国家统一,政令划一。

          【一面之交】 谓只见过一面,了解不深。 

          【一面之款】 见“一面之交”。 

          【一面之雅】 见“一面之交”。 

          【一面之词】 亦作“一面之辞”。单方面的话。 

          【一面之缘】 见过一面的缘分。 

          【一面之辞】 见“一面之词”。 

          【一面之识】 谓只见过一面,略有认识。 

          【一面如旧】 同“一见如故”。 

          【一哄而上】 同“一哄而起”。 

          【一哄而起】 一下子就跟着行动起来。多含贬义。 

          【一哄而散】 亦作“一閧而散”。在一片吵闹声中散去。亦表示突然、混乱 地散去。

          【一閧而散】 见“一哄而散”。 

          【一星半点】 形容点点滴滴,为数极少。 

          【一眨巴眼】 方言。一眨眼。 

          【一品白衫】 唐人推重进士,称应进士科者为“一品白衫”。意谓他日可以 官登一品,但今日则犹著白衫。

          【一重一掩】 谓山峦重叠稠密。 

          【一狠二狠】 犹言索性,干脆。多指下极大的决心。 

          【一差二悮】 同“一差二误”。 

          【一差二误】 指意外的差错和失误。 

          【一差二错】 指意外的变化或差错。 

          【一差半错】 变故,差错。 

          【一差两讹】 同“一差二错”。 

          【一飞冲天】 比喻平时默默无闻,突然做出惊人之举。 

          【一班一级】 犹言一官半职。 

          【一班一辈】 谓同等,不相上下。 

          【一班半点】 犹言一点半点,常暗指男女关系。班,通“斑”。 

          【一马一鞍】 比喻一夫一妻,白头偕老。 

          【一马平川】 可以纵马疾驰的平原。亦泛称广阔的平地。 

          【一马当先】 策马走在最前列。多形容领先,带头。 

          【一根一板】 方言。原原本本,一五一十。 

          【一索成男】 见“一索得男”。 

          【一索得男】 《易·说卦》:“震,一索而得男,故谓之长男。”王弼注: “索,求也。以乾坤为父母而求其子也。”后因以“一索得男”谓初生得子。亦作“一索成男”。

          【一致百虑】 趋向虽然相同,却有各种考虑。常指虑虽百端,理归于一。语 出《易·系辞下》:“天下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孔颖达疏:“一致而百虑者,所致虽一,虑必有百,言虑虽百种,必归於一致也。”

          【一时三刻】 同“一时半刻”。 

          【一时千载】 一千年才遇到一次。极言机会难得。 

          【一时之选】 指某一时期的优秀人才。 

          【一时之权】 暂时的权宜。 

          【一时半刻】 指极短的时间。 

          【一时半晌】 犹一时半刻。 

          【一时半霎】 犹一时半刻。 

          【一时伯仲】 谓两人水准才能难分高下。伯仲,指兄弟。 

          【一气呵成】 ①形容诗文的气势畅达,一次写成。②比喻整个工作迅速完成, 毫无间断。

          【一气浑成】 形容诗文首尾贯通,完满自然,不见雕凿。 

          【一笑一颦】 同“一嚬一笑”。指脸上的表情。 
          


          6楼2006-09-16 20:05
          回复

            【一笑了之】 笑一笑就算了事。表示不予重视。 

            【一笑了事】 见“一笑了之”。 

            【一笑千金】 一笑价值千金。极言美人一笑之难得。 

            【一笑百媚】 形容美人的笑态。 

            【一笑置之】 轻蔑地一笑,把它搁在一边。表示不予理会。语出宋陆游《书 梦》诗:“一笑俱置之,浮生故多难。”

            【一笑倾城】 《汉书·外戚传上·孝武李夫人》:“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 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后因以“一笑倾城”形容女子的绝色。

            【一倡一和】 ①《诗·郑风·萚兮》:“叔兮伯兮,倡予和女。”谓一个先 唱,一个和声,形容两人感情相通。后多比喻两人相互配合,彼此呼应。倡,亦作“唱”。②谓鸣声相呼应。

            【一倡三叹】 《荀子·礼论》:“清庙之歌,一倡而三叹也。”谓一人歌唱, 三人相和。后多用以形容音乐、诗文优美,富有余味,令人赞赏不己。倡,亦作“唱”。

            【一倡百和】 一人首倡,百人附和。极言附和者之多。倡,亦作“唱”。 

            【一息尚存】 还有一口气。意谓还活着,生命尚未终止。 

            【一息奄奄】 只有微弱的一口气。形容垂死之状。 

            【一射之地】 一箭所能达到的距离,约当一百二十至一百五十步。 

            【一般见识】 谓同样浅薄的见解和气度。 

            【一般无二】 完全相同,毫无两样。 

            【一针一纟泉】 比喻细微的东西。纟泉,亦作“线”。 

            【一针见血】 ①比喻言辞直截简明,切中要害。②比喻行动迅速果断,能立 见功效。

            【一饥两饱】 犹言每天不能饱食。形容生活贫困。 

            【一脉同气】 谓出于同源。指同胞兄弟姐妹的亲密关系。 

            【一脉相承】 见“一脉相传”。 

            【一脉相通】 谓事物之间相互关联,犹如一条脉络贯穿下来可以互通。 

            【一脉相传】 谓一个血统或派系世代相续流传下来。常比喻某种思想、学说 或行为之间的继承关系。

            【一脉香烟】 谓延续家世的后代。人死,后嗣须常上香祭扫,故云。 

            【一高二低】 ①高低强弱或胜负输赢。②谓意外的变故。 

            【一席之地】 铺一张坐席的地方。后多指一点点地方或一个位置。 

            【一病不起】 谓卧病后日见沉重,终至死亡。不起,用作死的婉辞。 

            【一家一火】 谓所有家当什物。 

            【一家一计】 指一夫一妻的家庭生活或财产。亦引申为一家人。 

            【一家之作】 自成一家的著作。 

            【一家之言】 指有独特见解、自成一家的学说或论著。 

            【一家之学】 自成一家的学派。 

            【一家之辞】 同“一家之言”。 

            【一家老小】 谓全家人。 

            【一家眷属】 本指一家人,后以喻同一格局。 

            【一家无二】 谓一家之人没有两样。 

            【一纸千金】 一纸价值千金。极言诗文价值之高。 

            【一纸空文】 一张空头文书。指只是写在纸面上而不能兑现的条约、规定、 计划等。

            【一现昙华】 比喻事物或人物一出现就很快消失。华,同“花”。 

            【一接如旧】 犹言一见如故。 

            【一而光】 见“一扫而空”。 

            【一扫而空】 一举扫除净尽。 

            【一乾二净】 ①犹言罄尽。形容一点不剩。②形容整洁干净。 

            【一厢情原】 见“一相情原”。 

            【一晦一明】 一暗一明。常指昼夜循环。 

            【一败如水】 形容大败,犹水洩地不可复收。 

            【一败涂地】 形容彻底失败,不可收拾。 

            【一唱一和】 见“一倡一和”。 

            【一唱三叹】 见“一倡三叹”。 

            【一唱百和】 见“一倡百和”。 

            【一国三公】 一国之中有三个主公。比喻令出多门,事权不一。 

            【一偏之见】 偏于一面的见解。 

            【一偏之论】 偏于一面的议论。 

            【一得之功】 一点微小的成绩。 

            【一得之见】 一点见解。常用作谦辞。 

            【一得之愚】 对自己意见的谦词。犹言一点肤浅的见解。语出《晏子春秋· 杂下十八》。

            【一贫如洗】 穷得一无所有。形容贫困之极。 
            


            7楼2006-09-16 20:05
            回复

              【一脚不移】 借喻坚定不移。 

              【一毫千里】 语本《礼记·经解》:“《易》曰‘君子慎始;差若豪(毫) 氂,缪以千里’。”《大戴礼记·保傅》:“《易》曰‘正其本,万物理;失之毫釐,差之千里’,故君子慎始也。”卢辩注:“据《易说》言也。”谓差错虽微,造成的危害甚大。

              【一毫不苟】 犹一丝不苟。 

              【一毫不差】 完全相同,没有一点差异。 

              【一毫不染】 犹一尘不染。 

              【一望而知】 一看便知。形容显而易见。 

              【一望无际】 一眼看不到边际。形容十分辽阔。 

              【一望无边】 见“一望无际”。 

              【一清二白】 ①谓非常清白。②见“一清二楚”。 

              【一清二楚】 非常清楚。 

              【一清如水】 ①喻廉洁。②喻空荡荡无人。 

              【一视同仁】 原指对百姓一例看待,同施仁爱。后多表示对人不分厚薄,同 样待遇。

              【一张一弛】 张,拉紧弓弦;弛,放松弓弦。古时常以喻施政宽严相济;现 多比喻生活、工作要合理安排,有紧有松,劳逸结合。

              【一阶半级】 指低微的官职。 

              【一阶半职】 同“一阶半级”。 

              【一隅三反】 《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与“举 一反三”意同,谓善于类推,能由此及彼。

              【一隅之见】 片面的见解。 

              【一隅之说】 片面的说法;偏见。 

              【一琴一鹤】 宋赵抃任成都转运使,到官时随身只带一琴一鹤。见宋沈括 《梦溪笔谈·人事一》、《宋史》抃本传。后来称人为官清廉,常用此语。按:宋赵善璙《自警篇·嗜好》称抃赴官携一龟一鹤,朱长文《琴史》卷五及叶梦得《石林诗话》则以琴鹤龟三事并言。

              【一斑半点】 比喻极小部分。 

              【一场春梦】 本喻世事无常,转眼成空。后亦喻幻想破灭。 

              【一壸千金】 比喻物虽微贱,关键时得其所用,便十分宝贵。 

              【一搭一档】 谓互相配合,彼此协作。有时含贬意。 

              【一搭两用】 一物二用。 

              【一挥九制】 一提笔就能写出九道制书。谓文思敏捷。 

              【一挥而成】 同“一挥而就”。 

              【一挥而就】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荐举不捷》:“扞王璘呴复为鸟散馀花 落诗二十首,援毫而就。时忽风雨暴至,数幅为回飚所卷,泥滓沾渍,不胜舒卷。璘曰:‘勿取,但将纸来!’复纵笔一挥,斯须复十馀篇矣。”后因以“一挥而就”形容才思敏捷,一动笔就写成。

              【一叶知秋】 看见一片落叶,就知道秋天来临。比喻由细微的迹象就能推知 事物发展变化的趋势。语本《淮南子·说山训》:“以小明大,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睹瓶中之冰而知天下之寒。”宋唐庚《文录》、陈元靓《岁时广记》卷三引唐人诗:“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

              【一叶迷山】 意谓一叶蔽目,不见泰山。 

              【一叶报秋】 同“一叶知秋”。 

              【一落千丈】 唐韩愈《听颖师弹琴》诗:“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 强。”原指琴声骤然低落。后常用以形容景况急剧下降。

              【一朝一夕】 一个早晨或一个晚上。形容时间短促。 

              【一朝千里】 犹一日千里。 

              【一朝之忿】 一时激发的愤恨。 

              【一朝之患】 突然发生的祸患。 

              【一栖两雄】 比喻两雄对峙,势不并存。 

              【一跌不振】 同“一蹶不振”。 

              【一无所有】 什么都没有。 

              【一无所知】 什么都不知道。 

              【一无所能】 一点本领也没有。 

              【一笔不苟】 谓作书画或撰文极其认真,毫不马虎。 

              【一笔勾消】 亦作“一笔勾销”。全部取消之意。 

              【一笔勾销】 见“一笔勾消”。 

              【一笔勾断】 同“一笔勾”。 

              【一笔抹杀】 见“一笔抹煞”。 

              【一笔抹摋】 见“一笔抹煞”。 

              【一笔抹煞】 一笔全部抹掉。常喻轻率地全部否定。 

              【一傅众咻】 谓一人施教,众人喧扰。比喻事不专一,绝无效果。语本《孟 子·滕文公下》:“有楚大夫於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曰:使齐人傅之。曰: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
              


              8楼2006-09-16 20:05
              回复
                【一应俱全】 一切都具备。 

                【一臂之力】 指给予帮助的力量。常与“助”连用,表示从旁帮忙。 

                【一鞭先著】 晋刘琨少负志气,与祖逖为友,共以收复中原为志,曾与亲故 书曰:“吾枕戈待旦,志枭逆虏,常恐祖生先吾著鞭。”见《晋书·刘琨传》。后以为争先的典实。亦泛指先行。

                【一箪一瓢】 《论语·雍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 回也不改其乐。”原为孔子赞美颜回安贫乐道之语。后用以比喻生活清苦。

                【一双两好】 谓一对正相匹配的夫妻。 

                【一觞一讠永】 指饮酒赋诗。 

                【一泻千里】 ①形容江河水势奔腾直下。②形容发展迅速。③比喻文章气势 奔放。

                【一泻百里】 见“一泻千里”。 

                【一泻万里】 见“一泻千里”。 

                【一窍不通】 《吕氏春秋·过理》:“杀比干而视其心,不适也。孔子闻之 曰:‘其窍通,则比干不死矣。’”高诱注:“纣性不仁,心不通,安於为恶,杀比干,故孔子言其一窍通则比干不见杀也。”后以“一窍不通”喻一点也不懂。

                【一曝十寒】 见“一暴十寒”。 

                【一蹶不振】 比喻一经挫折,就不能再行振作。 

                【一蹶不兴】 见“一蹶不振”。 

                【一蹴可几】 同“一蹴而就”。几,近,及。 

                【一蹴而成】 见“一蹴而就”。 

                【一蹴而得】 见“一蹴而就”。 

                【一蹴而就】 宋苏洵《上田枢密书》:“天下之学者,孰不欲一蹴而造圣人 之域。”后以“一蹴而就”谓迈一步就成功,形容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就能完成。

                【一嚬一笑】 谓不高兴或喜悦的表情。嚬,皱眉。 

                【一辞同轨】 犹众口一词。 

                【一雕双兔】 唐李林甫、张九龄、裴耀卿并为相,李抑扬张、裴自得,张裴 二人罄折卑逊,时人窃言“一雕挟两兔”。见唐郑处诲《明皇杂录》卷下及《新唐书·李林甫传》。后因以“一雕双兔”谓三人并列显位,一人势盛而两人受其挟制。

                【一瓣心香】 谓心中虔诚敬礼,如燃香供佛。 

                【一献三售】 见“一献三酬”。 

                【一献三酬】 《周礼·考工记·梓人》:“梓人为饮器,勺一升,爵一升, 觚三升,献以爵而酬以觚,一献而三酬。”后因以“一献三酬”谓人臣过蒙宠幸。亦作“一献三售”。

                【一筹莫展】 《宋史·蔡幼学传》:“多士盈庭而一筹不吐。”后以“一筹 莫展”比喻一点办法也没有。

                【一馈十起】 《淮南子·氾论训》:“当此之时,扞禹呴一馈而十起,一沐 而三捉发,以劳天下之民。”意谓一饭之顷亦多次起立。后因以“一馈十起”形容事务繁劳。

                【一触即发】 ①本指箭在弦上,张弓待发。比喻事态发展已极紧张,一经触 动即可爆发。②泛指极易发生。

                【一触即溃】 一经接触就溃败。形容很容易被打垮。 

                【一览无馀】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江左地促,不如中国, 若使阡陌条申昜,则一览而尽,故纡馀委曲,若不可测。”后以“一览无馀”谓一眼即可全见。

                【一夔一契】 夔契都是舜时贤臣,后因以“一夔一契”喻良辅。 

                【一顾倾城】 《汉书·外戚传上·孝武李夫人》:“延年侍上起舞,歌曰: ‘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后遂以“一顾倾城”形容美女的眼波,亦以喻女子的美貌。

                【一鳞一爪】 谓龙在云中,时露一鳞一爪,难于见其全貌。清王士禛主张 作诗贵含蓄,忌浅露,以此为喻。赵执信驳其说,曰:“神龙者屈伸变化,固无定体,恍惚望见者,第指其一鳞一爪,而龙之首尾完好,故宛然在也。”见赵所著《谈龙录》。后用以喻事物的零星片段。

                【一鳞片爪】 见“一鳞一爪”。 

                【一鳞片甲】 见“一鳞半甲”。 

                【一鳞半爪】 见“一鳞一爪”。 

                【一鳞半甲】 唐高仲武《中兴间气集上·苏涣》:“三年中作变律诗九首, 上广州李帅,其文意长於讽刺,亦有陈拾遗(陈子昂)一鳞半甲”此系以龙为喻,意谓略有相似之处。后用以比喻事物的零星片段。亦作“一鳞片甲”。
                


                11楼2006-09-16 20:14
                回复
                  2025-05-17 23:35:43
                  广告

                  【一揽包收】 谓总揽一切。 

                  【一颦一笑】 见“一嚬一笑”。 

                  【二三君子】 犹二三子。 

                  【二分明月】 唐徐凝《忆扬州》诗:“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后因以表示美好的风光。

                  【二心两意】 谓不专一,不坚定。 

                  【二缶锺惑】 谓对缶和钟两种盛器的容量大小分不清楚。比喻是非不明。 

                  【二惠竞爽】 《左传·昭公三年》:“齐公孙灶(子雅)卒。司马灶见晏子, 曰:‘又丧子雅矣。’晏子曰:‘惜也……二惠竞爽犹可,又弱一个焉,姜其危哉。’”杜预注:“子雅子尾皆齐惠公之孙也。竞,彊也。爽,明也。”后因以“二惠竞爽”为对人兄弟的称颂之辞。

                  【二童一马】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品藻》:“殷侯既废,桓公语诸人 曰:‘少时与渊源共骑竹马,我弃去,己辄取之,故当出我下。’”后用以指少年时代的好友。

                  【二满三平】 同“三平二满”。 

                  【丁一卯二】 ①确实;实在。②谓认真;仔细。 

                  【丁一确二】 明白;确实。 

                  【丁公凿井】 春秋时,宋人丁某家中无井,常派一人出外汲水,后来家中挖 了井,不须外出挑水,节省一人力,于是对人说:“吾穿井得一人。”听者误传成从井中挖得一人。见《吕氏春秋·察传》。汉王充《论衡·书虚》:“俗传言曰,丁公凿井,得一人於井中。夫人生於人,非生於土也。”后用以喻语言之辗转传误。

                  【七七八八】 ①犹言差不多。②犹言零零碎碎,各式各样。 

                  【七了八当】 形容十分妥帖。 

                  【七大八小】 ①大小不一。②零落貌。③谓妻妾众多。 

                  【七上八下】 ①形容无所适从或心神不定。②形容零落不齐或纷乱不齐。 ③七之上,八之下。犹言中等,还过得去。

                  【七上八落】 形容心神不定或慌乱不安。 

                  【七口八嘴】 同“七嘴八舌”。 

                  【七子八婿】 唐郭子仪有子八人,婿七人,皆朝廷重官。见《旧唐书·郭子 仪传》。后因以“七子八婿“形容子、婿众多。

                  【七支八搭】 ①随意瞎扯。②谓不团结。 

                  【七手八脚】 ①动作忙乱貌。②众人一起动手貌。③形容头绪、支节很多。 ④形容手和脚多。

                  【七孔生烟】 同“七窍生烟”。 

                  【七生七死】 见“七死七生”。 

                  【七老八十】 形容年纪很大。 

                  【七老八倒】 形容年老体衰。 

                  【七死七生】 亦作“七生七死”。佛数谓小乘初果者,尚须往返天上人间, 受七度生死,才能证得阿罗汉果。

                  【七死八活】 形容痛苦不堪或濒临死境。 

                  【七舌八嘴】 同“七嘴八舌”。 

                  【七行俱下】 形容读书极快,聪敏异常。 

                  【七折八扣】 形容不按十足计算,折扣很大。 

                  【七步八叉】 相传曹植七步成诗,温庭筠凡八叉手而赋成八韵,后因以“七 步八叉”形容才思敏捷。

                  【七步之才】 有七步成诗的才能。称人才思敏捷。 

                  【七步成章】 同“七步成诗”。 

                  【七步成诗】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 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后以“七步成诗”称人才思敏捷。

                  【七足八手】 见“七脚八手”。 

                  【七男八婿】 同“七子八婿”。 

                  【七返还丹】 见“七返丹”。 

                  【七言八语】 形容人多语杂。 

                  【七青八黄】 泛指钱财。 

                  【七长八短】 ①长短高低不齐貌。②零落不全貌。③谓说长道短,唠叨不绝。 ④犹言是非好歹。

                  【七拉八扯】 ①谓漫无边际地闲谈。②谓乱拉来一大堆人。 

                  【七拱八翘】 形容关系不和谐或心情不舒畅。 

                  【七拼八凑】 把零碎的东西勉强拼凑起来。亦指胡乱凑合。 

                  【七相五公】 语出《文选·班固〈西都赋〉》:“冠盖如云,七相五公。” 吕向注:“七相:谓车千秋、黄霸、王商、王嘉、韦贤、平当、魏相。五公:张汤、萧望之、冯奉世、史丹、张安世。公侯、御史大夫、将军,通称为公。”所举皆汉代公卿,后泛指众多的文武大臣。
                  


                  12楼2006-09-16 20:14
                  回复

                    【三智五猜】 谓用尽心思,反复猜测。 

                    【三等九格】 犹三六九等。 

                    【三等九般】 同“三等九格”。 

                    【三街六市】 同“三街两市”。 

                    【三街六巷】 犹三街两市。 

                    【三街两市】 泛称各街市。 

                    【三番五次】 屡次,多次。 

                    【三番两次】 屡次,多次。 

                    【三汤五割】 见“三汤两割”。 

                    【三汤两割】 ①泛指烹饪之事。②指各种肴馔。 

                    【三媒六证】 泛指旧时婚姻中的介绍人。三媒六证,言婚约之郑重。 

                    【三魂七魄】 道家对魂魄的总称。认为人的魂有三,魄有七。见《云笈七签》 卷五四。

                    【三魂出窍】 形容害怕得不知所措。 

                    【三槐九棘】 《周礼·秋官·朝士》:“朝士掌建邦外朝之法。左九棘,孤 卿大夫位焉,群士在其後;右九棘,公侯伯子男位焉,群吏在其後;面三槐,三公位焉,州长众庶在其後。”郑玄注:“树棘以为位者,取其赤心而外刺,象以赤心三刺也。槐之言怀也,怀来人於此,欲与之谋。”后以“三槐九棘”为三公九卿之代称。

                    【三跪九叩】 下跪三次,每次三叩首,旧为最重礼仪。 

                    【三节两寿】 旧俗对于塾师,逢端午节、中秋节、年节及孔子诞辰,塾师生 日,均各加送束脩一月,称为三节两寿。亦用以泛指节日和生辰。

                    【三窝两块】 ①谓有多房妻妾。②指众多的子女。 

                    【三榜定案】 三次张榜,广求意见,再作最后决定。极言行事慎重。 

                    【三对六面】 谓会同当事双方及中间人或见证人。 

                    【三邻四舍】 泛指邻居。 

                    【三纲五常】 泛指我国封建社会所提倡的主要道德规范。 

                    【三坟五典】 传说中的古书名。 

                    【三写成乌】 同“三写易字”。 

                    【三写易字】 晋葛洪《抱朴子·遐览》:“故谚曰:‘书三写,鱼成鲁,虚 成虎。’”后以“三写易字”谓古书传写易致差错。

                    【三缄其口】 封口三重。缄,封。汉刘向《说苑·敬慎》:“孔子之周,观 於太庙,右陛之侧,有金人焉,三缄其口而铭其背曰:‘古之慎言人也。’”后因指言语谨慎,少说或不说话。

                    【三头八臂】 见“三头六臂”。 

                    【三头六面】 谓当着众人或有关各方之面。 

                    【三头六臂】 亦作“三头八臂”。神道的形状。《法苑珠林》卷九:“(修 罗道者)体貌粗鄙,每怀瞋毒,稜层可畏,拥耸惊人,并出三头,重安八臂,跨山蹋海,把日擎云。”《景德传灯录·善昭禅师》:“三头六臂擎天地,忿怒那吒扑帝锺。”后以喻神通广大,本领出众。

                    【三头六证】 众多的人证。 

                    【三头两日】 三二天。形容时间相隔很近。 

                    【三头两面】 喻奉承拍马,玩弄两面手法。 

                    【三头两绪】 谓头绪多端,繁杂不一。 

                    【三谏之义】 《公羊传·庄公二十四年》:“戎将侵曹,曹羁谏曰:‘戎众 以无义,君请勿自敌也。’曹伯曰:‘不可。’三谏不从,遂去之,故君子以为得君臣之义也。”何休注引孔子曰:“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此之谓也。”后以“三谏之义”指事君之正道。

                    【三亲六故】 亲戚故旧的总称。 

                    【三亲六眷】 同“三亲六故”。 

                    【三亲四眷】 见“三亲六眷”。 

                    【三环五扣】 形容捆绑结实。 

                    【三翻四复】 ①多次重复。②犹言反复无常。 

                    【三翻四覆】 多次重复。 

                    【三兽渡河】 佛教以兔、马、象三兽渡河入水之深浅,喻小、中、大三乘证 道之高下。《优婆塞戒经·三种菩提品》:“善男子,如恒河三兽俱渡:兔、马、香象。兔不至底,浮水而过;马或至底,或不至底;象则尽底。恒河水者,即是十二因缘河也。声闻渡时,犹如彼兔;缘觉渡时,犹如彼马;如来渡时,犹如香象,是故如来得名为佛。”后泛指修行。

                    【三饥两饱】 犹言饥一顿,饱一顿。形容生活艰难。 

                    【三顾茅庐】 见“三顾草庐”。 

                    【三顾草庐】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载:刘备往访诸葛亮,凡三往, 乃见。后诸葛亮上後主表云:“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於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以“三顾草庐”比喻对贤才的诚心邀请。
                    


                    16楼2006-09-16 20:14
                    回复

                      【三叠阳关】 即《阳关三叠》。琴曲。琴谱以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诗为 主要歌词,并引申诗意,增添词句,抒写离别之情。因全曲分三段,原诗反复三次,故称“三叠”。后泛指送别之曲。

                      【三臡八菹】 泛指精美的肴馔。亦借喻精美的诗文。 

                      【三沐三薰】 亦作“三沐三熏”。再三沐浴熏香。表示郑重或虔敬。 

                      【三思而行】 反复思考,然后行动。语出《论语·公冶长》。 

                      【三复白圭】 《论语·先进》:“南容三复白圭,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 何晏集解引孔安国曰:“《诗》云:‘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南容读诗至此,三反覆之,是其心慎言也。”后因以“三复白圭”谓慎于言行。

                      【三薰三沐】 ①同“三衅三浴”。②表示虔敬。③比喻栽培,提携。 

                      【三衅三浴】 ①再三薰香、沐浴。表示待以优礼,对人尊重。浴,或作 “沐”。②表示郑重其事。

                      【于今为烈】 谓所谈之事古已有之,不过如今更为厉害。 

                      【上下一心】 上级与下级思想愿望完全一致。 

                      【上下同心】 上下一心。 

                      【上下同欲】 上下有共同的愿望,谓众心齐一。 

                      【上方宝剑】 见“上方剑”。 

                      【上行下效】 在上者怎样做,在下者就跟着学。语出汉班固《白虎通·三教》: “教者,效也,上为之,下效之。”

                      【上好下甚】 在上者爱好什么,在下者必爱好得更厉害。 

                      【上和下睦】 谓长幼之间或上下级之间相处得很好。 

                      【上根大器】 佛家语。具上等根器者。亦泛指天资、才能极高的人。 

                      【上陵下替】 同“下陵上替”。 

                      【上替下陵】 同“下陵上替”。 

                      【上援下推】 谓相互济助,共同前进。语出《礼记·儒行》:“适弗逢世, 上弗援,下弗推,谗谄之民,有比党而危之者。”

                      【上蒸下报】 泛指乱伦的性行为。 

                      【上溢下漏】 谓上富下贫。 

                      【上慢下暴】 谓君上骄慢,下民强暴。 

                      【上漏下湿】 形容屋舍破旧,不蔽风雨。 

                      【上嫚下暴】 同“上慢下暴”。 

                      【上窜下跳】 形容四处奔走,多方串连,策划活动。 

                      【上下其手】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载,楚攻郑,穿封戌虏郑将皇颉,公 子围与之争功,请伯州犁裁处。伯州犁曰:“请问於囚。”囚出作证,伯州犁有意偏袒公子围,故意上其手,曰:“夫子为王子围,寡君之贵介弟也。”下其手,曰:“此子为穿封戌,方城外之县尹也。谁获子。”囚曰:“颉遇王子,弱焉。”后因谓玩弄手法,通同作弊曰“上下其手”。

                      【上天入地】 ①升上天空,钻入地下。形容神通广大。②比喻为实现某种目 的而四处奔走。

                      【上南落北】 漫言各处去向,犹言走南闯北。 

                      【上竿掇梯】 犹上树拔梯。 

                      【上当学乖】 谓因受骗吃亏而增长了见识。 

                      【上楼去梯】 ①《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刘琦)每欲与亮谋自安 之术,亮辄拒塞,未与处置。琦乃将亮游观後园,共上高楼。饮宴之间,令人去梯,因谓亮曰:‘今日上不至天,下不至地,言出子口,入於吾耳,可以言未?’”后因称秘密的谈话为“去梯言”。②比喻怂恿人上当。

                      【上篇上论】 谓说话引经据典,有根据。 

                      【上树拔梯】 比喻诱使别人上前而断其退路。 

                      【才子佳人】 称有才貌的青年男女。 

                      【才高七步】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文帝(曹丕)尝令东阿 王(丕弟曹植)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箕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后因以“才高七步”形容才思敏捷。

                      【才高八斗】 宋无名氏《释常谈·八斗之才》:“文章多谓之八斗之才,谢 灵运尝曰:‘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后因以“才高八斗”形容富于文才。

                      【才高行洁】 才能超群,品行高洁。 

                      【才高气清】 谓才能高超而气质清峻。 
                      


                      17楼2006-09-16 20:14
                      回复

                        【才疏志大】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识鉴》:“伯仁为人志大而才短, 名重而识暗。”后以“才疏志大”谓志向大而才能小。

                        【才疏意广】 抱负远大而才能不高。 

                        【才疏学浅】 才识不广,学问浅薄。多用作自谦词。 

                        【才讠夸八斗】 夸耀才华出众。 

                        【才貌双全】 才能外貌俱佳。 

                        【才墨之薮】 谓文人聚集的地方。 

                        【下不为例】 以后不能以此为例。表示只能通融这一次。 

                        【下回分解】 章回小说于每回之末所用的套语。现多用以喻事件发展的结果。 

                        【下里巴人】 ①古代民间通俗歌曲。下里,乡里;巴,古国名,地在今川东、 鄂西一带。②泛指通俗的文艺作品。

                        【下陵上替】 在下者凌驾于上,在上者废弛无所作为。谓上下失序,纲纪废 坠。陵,通“凌”。

                        【下情上达】 谓下面的情况或意见能够通达于上。语出《管子·明法》:“ 下情不上通,谓之塞。”

                        【下学上达】 谓学习人情事理,进而认识自然的法则。 

                        【下坂走丸】 从山坡上滚下弹丸。比喻顺势无阻,敏捷而无停滞。 

                        【下车之始】 同“下车伊始”。 

                        【下车伊始】 ①指官吏刚到任所。②现多比喻刚到工作的地方。 

                        【下车泣罪】 汉刘向《说苑·君道》:“禹出见罪人,下车问而泣之。左右 曰:‘夫罪人不顺道,故使然焉,君王何为痛之至於此也?’禹曰:‘尧舜之人皆以尧舜之心为心,今寡人为君也,百姓各自以其心为心,是以痛之也。’”后以喻为政宽仁。

                        【下马冯妇】 《孟子·尽心上》:“晋人有冯妇者,善搏虎,卒为善士;则 之野,有众逐虎,虎负肄煌敫荆鞫敫救帘巯鲁担诮栽弥湮空咝χ!焙蟪浦夭倬梢档娜宋跋侣矸敫尽薄

                        【下气怡色】 同“下气怡声”。 

                        【下气怡声】 谓和悦声气,态度恭顺。 

                        【下乔入幽】 《孟子·滕文公上》:“吾闻出於幽谷,迁于乔木者,未闻下 乔木而入于幽谷者。”冬季鸟躲在深山穷谷,到春天出来飞鸣于乔木,用来比喻人舍弃黑暗而接近光明,或者从劣境而进入良好的处境。相反则叫“下乔入幽”。

                        【下乔迁谷】 同“下乔入幽”。 

                        【下笔成章】 形容文思敏捷。 

                        【下笔成篇】 同“下笔成章”。 

                        【井井有方】 形容有条理有办法。 

                        【井井有序】 亦作“井井有绪”。有条理,有秩序。 

                        【井井有法】 有条理、有法度。 

                        【井井有条】 语本《荀子·儒效》“井井兮其有理也”。形容条理分明,整 齐不乱。

                        【井井有绪】 见“井井有序”。 

                        【井底之蛙】 犹井蛙。 

                        【井底鸣蛙】 犹井蛙。 

                        【井底虾蟆】 即井蛙。 

                        【井然有序】 谓整齐不乱,次序分明。 

                        【井然有条】 犹言井井有条。 

                        【井渫不食】 亦作“井渫莫食”。谓井虽浚治,洁净清澈,但不被饮用。比 喻洁身自持,而不为人所知。语出《易·井》:“井渫不食,为我心恻。”王弼注:“渫,不停污之谓也。”孔颖达疏:“井渫而不见食,犹人脩已全洁而不见用。”

                        【井渫莫食】 见“井渫不食”。 

                        【井管拘墟】 比喻浅陋、片面的见识。 

                        【五大三粗】 形容膀阔腰圆,身材魁梧,力气大。 

                        【五子登科】 ①宋代窦禹钧的五个儿子仪、俨、侃、偁、僖相继及第,故称。 事见《宋史·窦仪传》。后用为结婚的祝福词或吉祥语。参见“五桂”。②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接收大员到收复地区先抢金子、银子、房子、车子、女子,被人讽刺为“五子登科”。

                        【五日京兆】 汉京兆尹张敞,因杨恽案受牵连,贼捕掾絮舜以为敞即将免官, 不肯为敞办案,曰“今五日京兆耳,安能复案事?”敞收舜下狱,告舜曰:“五日京兆竟何如?”遂将舜处死。见《汉书·张敞传》。后因以比喻任职时间不会长,或凡事不作久长打算。

                        【五方杂厝】 谓各地方的人杂居一处。形容居民复杂。 

                        【五方杂处】 见“五方杂厝”。 
                        


                        18楼2006-09-16 20:14
                        回复

                          【五颜六色】 形容色彩繁多;各种各样。 

                          【五脏六腑】 见“五藏六府”。 

                          【五体投地】 ①双肘、双膝及头一起着地。原为古代印度表示虔敬的行礼方 式,佛教沿用。②泛称跪拜。③比喻佩服到极点。

                          【五体投诚】 同“五体投地”。 

                          【不一而足】 亦作“不壹而足”。不是一事一物可以满足。《公羊传·文公 九年》:“始有大夫,则何以不氏?许夷狄者,不一而足也。”《汉书·陈汤传》:“御使大夫财禹、博士匡衡以为《春秋》之义‘许夷狄者,不壹而足’,今郅支单于乡化未醇,所在绝远,宜令使者送其子至塞而还。”颜师古注:“言节制之,不皆称其所求也。”后用以表示所言事物不能尽举。

                          【不二法门】 佛家语。谓平等而无差异之至道。《维摩诘经·入不二法门品》: “如我意者,於一切法无言无说,无示无识,离诸问答,是为入不二法门。”南朝梁沈约《佛记序》:“廓不二之法门,广一乘之长陌。”唐裴漼《少林寺碑》:“空心、元粹、惠性、淹远,传不二法门,有甚深道业。”宋沈作喆《寓简》卷七:“三十一菩萨各说不二法门,至文殊独曰:‘无言说’。”后用以指独一无二的门径、方法。

                          【不入时宜】 见“不合时宜”。 

                          【不了了之】 把未了的事情放在一边不去管它,就算完事。 

                          【不了不当】 犹言拖泥带水,没有了结。 

                          【不了而了】 犹不了了之。 

                          【不三不四】 ①不伦不类。②指行为不端,不正派。 

                          【不上不下】 ①亦作“不上不落”。形容事情无着落,处境为难。②不好不 坏。

                          【不上不落】 见“不上不下”。 

                          【不分玉石】 谓无有区别,同归于尽。 

                          【不分皁白】 《诗·大雅·桑柔》“匪言不能,胡斯畏忌”汉郑玄笺:“胡 之言何也,贤者见此事之是非,非不能分别皁白言之於王也。”后以“不分皁白”谓不分黑白,不辨是非。

                          【不分青白】 见“不分皁白”。 

                          【不分轩轾】 车子前高后低叫轩,前低后高叫轾。谓不分高低上下。 

                          【不亢不卑】 亦作“不抗不卑”。不高傲,也不自卑。形容对人的态度或言 语得体。

                          【不以为奇】 不感到奇怪。 

                          【不以为耻】 不以此作为耻辱。 

                          【不以为然】 不认为是正确的。多用于表示不同意。 

                          【不以为意】 不把事情放在心上。 

                          【不刊之说】 见“不刊之论”。 

                          【不刊之论】 亦作“不刊之说”。不可改易之论,确论。 

                          【不打自招】 ①不用拷问,自己就招认了罪行。②比喻无意中暴露了自己的 意图。

                          【不可一世】 ①谓自视甚高,对天下人极少赞许推重。可,称是。②骄横自 大。

                          【不可向迩】 见“不可乡迩”。 

                          【不可乡迩】 亦作“不可向迩”。不可接近。 

                          【不可名状】 无法用言辞形容。 

                          【不可多得】 稀少,难得。 

                          【不可收拾】 ①谓无法整顿。②形容事情坏到不可挽回的地步。 

                          【不可告人】 无法或不能告诉别人。多指难言之隐。有时含贬义。 

                          【不可言状】 同“不可名状”。 

                          【不可言喻】 无法用言辞表达。 

                          【不可枚举】 无法一个个列举。形容数量之多。 

                          【不可奈何】 犹无可奈何。表示没有办法。 

                          【不可思议】 ①佛家语。指思维和言语所不能达到的微妙境界。道教也借用 此语。②形容事物无法想象或难以理解。

                          【不可捉摸】 亦作“不可摸捉”。形容难以猜测或估量。 

                          【不可理喻】 无法跟他讲道理。形容态度蛮横。 

                          【不可救疗】 见“不可救药”。 

                          【不可救药】 病重到没有药可以医治,比喻事态已严重到无法挽救。 

                          【不可终日】 一天也过不下去。形容局势危急或心中惶恐。语出《礼记·表 记》:“君子不以一日使其躬,儳焉如不终日。”

                          【不可胜言】 犹不可胜道。形容数量多。 

                          【不可胜计】 见“不可胜数”。 

                          【不可胜纪】 亦作“不可胜记”。不能逐一记述。极言其多。 
                          


                          20楼2006-09-16 20:14
                          回复

                            【不可胜记】 见“不可胜纪”。 

                            【不可胜道】 无法尽说。极言其多。 

                            【不可胜算】 见“不可胜数”。 

                            【不可胜数】 不计其数。极言其多。 

                            【不可胜举】 无法一一枚举,极言其多。 

                            【不可开交】 形容无法解脱。 

                            【不可摸捉】 见“不可捉摸”。 

                            【不可磨灭】 无法使之消失。 

                            【不可乡迩】 亦作“不可向迩”。不可接近。 

                            【不平则鸣】 谓遇到不公正的待遇,就要发出不满的呼声。语出唐韩愈《送 孟东野序》:“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

                            【不由分说】 不容分辩。 

                            【不由自主】 由不得自己作主,谓无法控制自己。 

                            【不失黍絫】 犹言丝毫不差。絫、黍,微小的重量。 

                            【不白之冤】 得不到辩白、昭雪的冤屈。 

                            【不主故常】 不拘守旧套常规。 

                            【不立文字】 佛教禅宗主顿悟,以心传心,不涉文字语言,谓之不立文字。 

                            【不共戴天】 谓不共存于人世间。喻仇恨极深。语出《礼记·曲礼上》:“ 父之雠,弗与共戴天。”

                            【不在话下】 ①小说戏曲中套语,表示此处不用详细叙说。②指事物轻微, 不值得提,或不成问题。

                            【不存不济】 支持不住,受不住。 

                            【不死不活】 形容事物无生气的状态。 

                            【不成体统】 形容办事没有一定的体制、规矩,不成样子。 

                            【不劣方头】 倔强不驯。不劣,不驯顺;方头,指为人不圆通。 

                            【不吐不茹】 《诗·大雅·烝民》:“人亦有言,柔则茹之,刚则吐之。维 仲山甫,柔亦不茹,刚亦不吐,不侮矜寡,不畏彊御。”后以“不吐不茹”形容人正直不阿,不欺软怕硬。

                            【不同凡响】 不正常,杰出。凡响,平凡的音乐。 

                            【不同戴天】 同“不共戴天”。 

                            【不因人热】 《东观汉记·梁鸿传》:“(鸿)常独坐止,不与人同食。比 舍先炊已,呼鸿及热釜炊。鸿曰:‘童子鸿,不因人热者也。’灭灶更燃火。”后因称不仰仗别人为“不因人热”。

                            【不因不由】 犹言无意之中。 

                            【不伏烧埋】 ①不服罪;不认错。②不听劝解。 

                            【不自满假】 不自满,不自大。 

                            【不合时宜】 不符合时势和趋尚。 

                            【不名一文】 见“不名一钱”。 

                            【不名一格】 同“不拘一格”。 

                            【不名一钱】 没有一文钱,形容极其贫困。名,占有。 

                            【不亦乐乎】 《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意谓不也是 很快乐的吗!后常用以表示事态发展已达到极度,兼有淋漓尽致之意。

                            【不忙不暴】 犹不忙不急。 

                            【不安於室】 《诗·邶风·凯风序》:“卫之淫风流行,虽有七子之母,犹 不能安其室。”郑玄笺:“不安其室,欲去嫁也。”后因以“不安於室”为已婚妇女思涉外遇或寡妇意欲再嫁的婉辞。

                            【不好意思】 ①表示碍于情面而只能怎样或不便怎样。②害羞;难为情。 

                            【不攻自破】 不用攻击,就自行溃败。多指情节或论点虚谬,经不起反驳。 

                            【不折不扣】 ①不打折扣。原为商业用语,商品照标价减去若干成数出售, 叫做打折扣。②表示完全、十足的意思。

                            【不抗不卑】 见“不亢不卑”。 

                            【不求甚解】 晋陶潜《五柳先生传》:“不慕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 会意,欣然忘食。”意谓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刻意在字句上花工夫。今多谓对待学习、工作不认真,不求深入理解。

                            【不步人脚】 不跟着别人的脚步走。喻不因循守旧。 

                            【不见天日】 ①看不到天空和太阳。②常用以比喻政治黑暗,看不到光明。 

                            【不见经传】 ①经传上没有记载。②比喻没有来历或没有名气。 

                            【不足挂齿】 不值得一提。语出《汉书·叔孙通传》:“此特群盗鼠窃狗盗, 何足置齿牙间哉?”

                            【不足为奇】 不值得奇怪。 

                            【不足为法】 不值得学习、效法。 

                            【不足为训】 不值得作为遵循的准则。 

                            【不足为意】 不值得介意。 

                            【不足为据】 不能作为凭据。 

                            【不足为凭】 不足为据。 

                            【不足轻重】 犹言无关紧要。 

                            【不足齿数】 不足以相提并论,同等看待。 

                            【不近人情】 不合乎人之常情。 

                            【不近道理】 不近人情,不讲道理。 

                            【不言而喻】 亦作“不言而谕”。不用说就可明白。形容事理极其显明。 

                            【不言而谕】 见“不言而喻”。 

                            【不忮不求】 不嫉妒,不贪求。 

                            【不即不离】 ①佛教语。谓诸法相状虽异而性体则一。②形容既不亲近,也 不疏远。

                            【不拔一毛】 同“一毛不拔”。比喻非常吝啬。 

                            【不拘一格】 不局限于一个规格、标准。


                            21楼2006-09-16 20:14
                            回复
                              2025-05-17 23:29:43
                              广告
                              【不拘小节】 谓待人处世不拘泥于小事。后多指不注意生活小事。 

                              【不拘形迹】 形容言谈举止无拘无束,自由自在。 

                              【不拘细行】 不拘小节。 

                              【不拘细节】 不拘小节。 

                              【不苟言笑】 《礼记·曲礼上》:“不苟訾,不苟笑。”后以“不苟言笑” 谓态度庄重。

                              【不直一文】 同“不直一钱”。 

                              【不直一钱】 亦作“不值一钱”。鄙视之词,犹言毫无价值。比喻无能或品 格卑下。

                              【不事边幅】 不修边幅。 

                              【不奈之何】 无可奈何,无法可想。 

                              【不明不白】 ①暖昧,不能公开。②犹言无缘无故。 

                              【不易之论】 不可改变的定论。 

                              【不知凡几】 不知道有多少,表示同类的人或事物很多。 

                              【不知不觉】 不经意,无意之间。 

                              【不知甘苦】 ①不知道甜味与苦味。②指对事情的艰难缺乏体会。 

                              【不知死活】 谓不知利害,冒昧从事。 

                              【不知好歹】 不辨好坏。也指不能领会别人的好意。 

                              【不知利害】 《庄子·齐物论》:“齧缺曰:‘子不知利害,则至人固不知 利害乎?’”谓不知何者为利,何者为害。今语“不知利害”出此。

                              【不知所云】 《文选·诸葛亮〈出师表〉》:“临表涕泣,不知所云。”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作“不知所言”。本为谦词,谓自己思绪紊乱,不知道说了些什么。今泛指言语混乱或空洞。

                              【不知所以】 不明白什么原因。 

                              【不知所可】 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不知所出】 ①不知道从哪里来的。②不知道该怎么办。 

                              【不知所厝】 同“不知所措”。 

                              【不知所措】 语本《论语·子路》:“则民无所措手足。”形容不知道该怎 么办才好。

                              【不知所错】 同“不知所措”。 

                              【不知起倒】 不知利害,不知高低。 

                              【不知高下】 谓说话做事不知轻重。 

                              【不知高低】 ①犹言不管好歹。②谓说话或做事不知轻重。③不知究竟,不 明内情。

                              【不知疼痒】 见“不知痛痒”。 

                              【不知进退】 形容鲁莽,言语行动没有分寸。 

                              【不知深浅】 ①不明白水的深浅的程度。②常用以比喻说话或做事没有分寸。 

                              【不知就里】 不了解内情。 

                              【不知痛痒】 形容麻木不仁或不知利害。 

                              【不知轻重】 谓不明事理,行事冒昧。 

                              【不知寝食】 犹言废寝忘食。形容异常专心、努力。 

                              【不知头脑】 犹不知所措。 

                              【不知颠倒】 犹言不晓事。 

                              【不卑不亢】 同“不亢不卑”。 

                              【不念旧恶】 不记过去的仇怨。 

                              【不服水土】 不能适应某地的气侯、饮食等。 

                              【不咎既往】 语出《论语·八佾》:“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谓对以往的过错不再责备。

                              【不治之症】 治不好的病,绝症。 

                              【不郎不秀】 ①明代俗语。犹言不高不下。②用以比喻不成材或没出息。参 见“不稂不莠”。

                              【不衫不履】 衣著不整齐。形容性情洒脱,不拘小节。 

                              【不屈不挠】 形容顽强斗争,在敌人或困难面前不屈服,不低头。语本《汉 书·叙传下》:“乐昌笃实,不桡不诎。”

                              【不按君臣】 中医处方,以君臣相配为原则。君是主药,臣是辅药。不按君 臣,就是违反药理,胡乱用药。引申为使用毒药的隐语。

                              【不甚了了】 ①不大明白事理。②泛指不大清楚。 

                              【不相上下】 分不出高低。形容程度相等。 

                              【不相为谋】 不互相商议。 

                              【不咸不淡】 ①平平淡淡;普普通通。②指冷言嘲笑。 

                              【不省人事】 昏迷过去,失去知觉。 

                              【不便水土】 同“不服水土”。 

                              【不修小节】 同“不拘小节”。 

                              【不修边幅】 亦作“不脩边幅”。《後汉书·马援传》:“公孙不吐哺走迎 国士,与图成败,反修饰边幅,如偶人形。此子何足久稽天下士乎?”李贤注:“言若布帛脩整其边幅也。”后形容不讲究服饰、仪表为不修边幅。

                              【不追既往】 见“不咎既往”。 
                              


                              22楼2006-09-16 20:1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