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小鸾吧 关注:530贴子:1,829

明季才女叶小鸾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自小由舅母张倩倩抚育长大的叶小鸾,直到十岁才回到父母的家中。

那一年(1625),父亲叶绍袁考中进士,举家欢庆。十一月,叶小鸾正式离开舅家,回到了离别十年之久的父母身边。

回家那天,为了纪念在舅家生活的那一段日子,不忘舅父母养育的恩德,叶小鸾亲手在疏香阁前的院子中种下了一株腊梅(这株腊梅,历四百年风侵雨袭,依然老树虬枝,在寒风中吐蕊开放,成为午梦堂仅存的遗物,仍在午梦堂遗址。笔者注)。

品性高洁的梅花,为历代文代雅士所钟爱,历史上有许多吟咏梅花的不朽诗作。叶家人对梅花喜爱尤甚,午梦堂中种了许多梅花,可惜今多不存。沈宜修有百首梅花绝句传世,蔚为大观,其子女也都有许多吟咏梅花的诗作,叶小鸾也是如此,有十首梅花诗,今举其二。

其一:堪笑西园桃李花,强将脂粉媚春华。疏香独对枝梢月,深院朦胧瘦影斜。此诗以桃李同梅花相比照,一褒一贬,刻画了梅花不慕繁华的情致,也是诗人的自我写照。

其二:傲骨欺霜映碧绮,数竿修竹伴清幽。年年燕子无消息,春信谁将寄陇头。这就不仅仅是在咏梅了,梅与竹同为岁寒之友,非但不畏严寒,而且还能欺寒。同时这也是怀人之作,是在怀念远在塞外沓无消息的舅舅沈自征。

叶小鸾的这些梅花诗,意韵深远,与一般的女性诗人的诗作不可同日而语,父亲叶绍袁读后,叹为凄凉之调。叶小鸾对梅花特别钟爱,其闺房也因此名疏香阁(因宋林和靖梅花诗中有“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之句,后人便以疏香指梅花),阁前种有多株梅花,其夭折后,阁前的梅树也不再开花了。

返家时的小鸾年仅十岁,此时已长得姝颜玉丽,身材颀长,似是十三、四岁的少女了。

深得舅母张倩倩才情真传的叶小鸾,在舅母的教读下,少小即已才情初露,回到父母家中,在父母的耳濡目染下,才华渐渐展示。回家不久,一日傍晚在堂前坐看月色,月华初上,清冷的月光照着院中的疏枝密叶,风竹萧萧,景色如画,母亲沈宜修触动心思,随口吟出“桂寒清露湿”,尚未想到下句,一傍的小鸾即接口道:“枫冷乱红凋”,母亲沈宜修大喜过望,对小鸾如此敏捷的才思,有柳絮因风(此是典故,笔者注)之思,对爱女愈发怜爱,此后对小鸾更勤加指导,亲自深谈。

不久,昆山大族,河南布政使张鲁唯为其长子张立平(长小鸾一岁)来求婚小鸾,叶绍袁欣然许之。张立平也是文名早起,门当户对,才子才女,堪为金童玉女。

小鸾夭折后,张立平曾到叶家凭吊,在叶绍袁出家流亡后,张立平仍对叶绍袁行父执礼,并在物质上给叶绍袁以资助,多次到山中探望隐居的叶绍袁,此时后话了。

 



1楼2006-09-16 11:47回复
    (五)分湖石记

    晚明文苑,小品文写作渐成风气,产生了一批较有影响的小品文作品,其中,叶小鸾的《分湖石记》堪为女性作者的代表作。

    《分湖石记》作于1632年,这一年夏天,江南地区遭遇罕见的大旱,连野阔的分湖也因此一眼望得见底,有人在分湖中看见水底有层层叠叠数不清的太湖石,这个消息很快传至四乡八邻,引得许许多多人前去分湖里看石,叶小鸾与她的父亲、兄弟等也去看石头。

    在分湖里看石头时,听一些住在湖边的人说,老一辈的人就传说许久以前,有某某人家早先在石头的位置筑园、置假山,究竟是多久以前的事已搞不清楚了。

    叶绍袁化钱雇人把这些太湖石打捞出来,用船载回家中,并请人将这些太湖石在院子里迭石垒山,筑成假山等各种形状,装点家园作为摆设,也给家中添了一道景观(至今,在午梦堂遗址中叶小鸾手植腊梅旁的太湖石,就是那时从分湖中打捞上来的)。

    石头装回家后,叶小鸾和她的兄弟们在观赏这些形态各异、有着神秘传说的太湖石时,种种奇思妙想涌上心头,历史和现实的联想,使她们纷纷拿起笔来,以分湖中打捞上来的太湖石为题,作成《分湖石记》,文章作成后,叶绍袁喜不自禁认为都有《滕王阁序》的雅致。

    叶小鸾以石之沉没与显露二端提挈全篇,展开想象的翅膀,翻出许多波澜,奇想丽句,层出不穷。开篇写道:“当夫流波冲击而奔排,鱼虾之游泳而窟穴。秋风吹芦花之瑟瑟,寒宵唳征雁之嘹嘹。苍烟白露,蒹葭无际。钓艇渔帆,吹横笛而出没;萍细荇带,朵黛螺而萦覆。则此石之存于天地间也,其殆于湖之水冷落于无穷已耶。”

    接着描写石出水面,罗植于庭的幸遇:“今乃一旦罗之于庭,复使迭之而为山。荫之以茂树,披之以苍苔。杂红英之璀灿,纷素蕊之芬芳。细草春碧,明月秋朗。翠微缭绕于其颠,飞花点缀于其碧。乃至楹槛之间,登高台而送归云;窗轩之际,昭遐景而生清风。回思昔之啸咏流连游观之乐者,不又复见之于今乎?”

    最后总揽前文,“则石之沉于水者可悲,今之遇而出之者又可喜也。若使水之不落,湖不涸,则至今犹埋于层波之间耳。不固亦有时也哉”!

    此文一虚一实,一抑一扬,一废一兴,一悲一喜,构思巧妙,情景相生,是一篇难得的佳作。父亲叶绍袁评道:“何必韩、柳大家,初学古文辞,辄能为此,真是千秋灵慧。若使天假之年,当在班、蔡以上。”可惜,叶小鸾的文章极少,仅存三篇,吉光片羽,弥足珍贵。


    4楼2006-09-16 11:52
    回复
      (六)父母掌珠

      聪慧的叶小鸾在兄弟姐妹中最受父母的疼爱,一则她幼时寄育舅家,再则也是她勤俭的品德与灵巧缜密的文思才情。

      小鸾天生丽质,姿容秀美。其母沈宜修这样描绘她:“儿鬓发素额,修眉玉颊,丹唇皓齿,端鼻媚靥,明眸善睐,秀色可餐。无妖艳之态,无脂粉之气,比梅花,觉梅花太瘦,比海棠,觉海棠少清。”活脱脱写出了一个美人形象,有女如此且又颖异能文,自然令人艳羡,亲朋好友夸不绝口,就是父母也常在言语间露出喜爱之情。一天,小鸾早起,侍立母亲床前,云鬓散乱,朝霞映面,别有一番风韵。母亲见了,满心喜欢,打趣道:“孩儿一不梳妆,二不打扮,蓬头散发也这样美丽,真所谓笑笑生芳,步步称妍,日后有了郎君,早晨给你画眉时,还不知怎样怜你呢!”小鸾却对母亲说:“儿不喜欢别人夸我漂亮,怎么连母亲你也来取笑我呢?”父亲曾说:“儿有绝世之姿。”小鸾不满地说:“女子即有倾城之色,又不值得当成是贵重的东西,父亲何必加在儿身上呢?”

      小鸾讨厌别人夸她美貌,平日象母亲一样俭朴,穿戴不喜浓艳,淡淡素妆,却丝毫不减秀色。其父说:“首无玑珥之耀,衣无罗绮之容,鬓发素簪,旧衣淡服,天姿洁修,自然峻整”。

      在这个欢乐平等的家庭里,小鸾的大部分时间多化地读书与吟咏中,每得好词妙句,辄受父母兄弟的赞赏。且琴棋书画,无一不精。母亲夸奖她说:“你不是我的女儿,是我的小友”。父亲也对其有很高的平价。

      乖巧的小鸾也颇能懂父母的心思,常常想着法子来化解父母心中的忧愁。

      1630年(庚午),父亲叶绍袁尚在京为官,那时叶绍袁已萌生退意,设法能辞官归隐,当时,叶绍袁有诗寄回分湖老家,表达了心中的的这种意思。小鸾读后,也写诗同母亲及姐姐一起劝慰父亲,诗作如下:“别离岁久各咨嗟,萧瑟西风道里赊。乡信几传遥涕泪,归期屡约黯年华。羌夷笛里寒梅落,阊阖宫前御柳斜。胡马于今应出塞,暂思宽慰莫思家”。这首诗对愁绪满怀的父亲该是怎样的安慰呵。以至小鸾夭折后,叶绍袁翻捡出此诗,在诗后注道:“尚欲宽慰父怀,其如一死使父肝肠寸寸碎也,诗墨犹在,新人往哉,伤哉痛哉”。

      叶绍袁归隐后,精神生活虽过得愉快,而物质的贫乏仍常困扰着他。小鸾作为女儿也时时劝慰父亲,象和父亲《秋日村居》的诗作等。

      1632年,小鸾行将出嫁的那年,父亲叶绍袁为了将婚礼办得气派一点,给女儿能多添置一些嫁妆,四处向人家借钱。小鸾看在眼里,心中非常不安,劝父亲说:“古时贤女出嫁,鹿车布裳也不觉得寒伧。父本贫士,何必讲究排场”?


      5楼2006-09-16 11:52
      回复
        七)姐妹情深

        在叶家姐妹中(纨纨、小纨与小鸾),小鸾虽最年幼,得父母宠爱、姐姐们呵护,但她们姐妹年岁相仿,姐妹情深。生活在叶家这样一个民主、开明的家庭中,小鸾与她的姐妹们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父母很早即对她们进行文学的启蒙,并培养和鼓励她们对文学的兴趣,发展她们在文学上的才情。同时,叶家居住在偏僻的乡村(以当时来看),也较少用封建的观念来束缚女儿们的行动,因而,叶家姐妹们能在乡村的氛围中过着自由自在的欢乐生活。

        她们除了在一起吟诗作画,做些女红等劳作外,还常常结伴外出游玩,诸如踏青赏花、扑蝶游戏,还在夏天的日子,头戴草帽划着小船去采莲花、在秋天的凉风里到分湖中去摘菱角,快乐的乡村生活,既让她们感受到生活的不容易(农夫的艰辛劳作),又使她们比一般的闺阁女子更多地了解社会生活,视野来得更开阔,同时,又在亲密无间的游玩中结成了深深的姐妹情谊。

        年纪最小的小鸾在生活上得到两个姐姐的关心和照顾,在读书和文学创作中又有姐姐们的帮助和扶持,这种天伦之乐在两个姐姐出嫁之后,在她的心灵上产生了了强烈的反响,她知道,出嫁后的姐姐不可能经常住在嫁家,但她非常希望姐姐们能常回娘家住,能象出嫁前那样一起对月赏花,清歌吟唱,这种情感在小鸾的诗作中多有反映,而这类怀念姐姐的诗作在小鸾的诗歌中占了不小的份量。

        在小鸾的诗作中,有单独写给大姐与二姐的,也有总忆两位姐姐的,这里试举三首,可看出她们姐妹之间的深情。

        《昭齐姐约归阻风不至》:“寒炉拔尽烬微红,漠漠江云敞碧空。离别遂如千里月,归期偏怅一帆风。愁边花发三春日,梦里年惊两鬓中。雨雪满窗消未得,定应握手几时同。”大姐纨纨(即昭齐)约好回娘家,却因大风阻挡(那时多乘船)不能归,虽相去不远却觉如千里之遥,但相聚却相信一定能实现,诗作满含愁味但仍很乐观。

        《秋夜不寐忆蕙绸姐》:“夜色正萧萧,轻风响竹梢。槛桐催叶落,岸柳泣丝飘。砌冷虫喧息,灯残火尽消。弹棋曾叙别,风雨又连宵”。因睡不着而想念二姐小纨(即蕙绸),想到的是相叙时的欢乐,如下棋等,可如今除了思念也别无他法。

        《秋暮独坐忆两姐》:“萧条暝色起寒烟,独听哀鸿倍怆然。木叶尽从风里落,云山都向雨中连。自怜华发盈双鬓,无奈浮生促百年。何日与君寻大道,草堂相对共谈玄”。此诗是小鸾病中所作,可能对自己的病情有所感,诗作对姐妹相聚时少无限流连,读之让人唏嘘。


        6楼2006-09-16 11:53
        回复
          八)香消玉殒

          1632年,叶小鸾长到十七岁,其才貌已显现出熠熠光彩,孰料她的生命之光却要在这金子般的年华熄灭了。

          是年,早有婚约的昆山张家,向叶家提出,要为长子张立平与叶小鸾完婚,婚期定在十月十六日(是农历),叶绍袁欣然同意。

          入秋,叶家上下喜气盈门,忙着张罗小鸾的婚事,还给远游的小鸾舅父沈自征去信让他回来参加小鸾的婚礼(接到死讯,沈自征才回来),全家沉浸在一片喜悦之中,连已出嫁的两个姐姐也在夫家为小鸾的将嫁作着催妆诗。

          可谁知,意想不到的惨痛已悄悄降临。九月十五日,夫家送来了催妆礼(不知怎么回事,礼物中有一只断的金簪,后作陪葬物葬入小鸾棺木)。就在这一天夜里,小鸾忽然得了重病,这可急坏了叶绍袁夫妇,到处求医问药,幸喜小鸾有了一点起色,父母愈发小心地加倍看护着小鸾。

          昆山张家知道小鸾生病的消息,派人来致问候,并送来药物等,当看到小鸾的病情恐怕不是短时间就能痊愈时,张家担心小鸾的身体在婚礼时吃不消,就提出来,要求将婚礼提前到十月初十举行,叶绍袁也同意了。

          婚前提前的消息告诉小鸾时,小鸾正卧病在床,叹息道:“如此甚速,如何来得及。”到十月初十这天,小鸾的病情反比平常加重了许多,婚礼自然也无法举行了,到第二天,病情急转直下,小鸾自知不行了,倚在母亲沈宜修的怀臂间,星眼闪耀着泪光,口里念着佛经,声音微弱而清晰,沈宜修连唤“小鸾、小鸾”,但小鸾已瞑目而逝了。

          小鸾夭折之时,叶家全家都不敢相信这是真的。小鸾夭折时,丝毫没有痛苦的迹象,就如活着时的容貌,肌肤莹润,嘴唇、脸色红润。直到七日后才将小鸾收入棺中,入棺时,小鸾整个身体轻软如常,母亲沈宜修用朱笔在小鸾右臂上写“琼章”(小鸾字)二字,实在是舍不得心爱的女儿,只好希望仍有后世来生,看到臂上的字再相认相识。

          小鸾的夭折,给全家带来了无限的悲痛,大家都幻想着小鸾没有死,小鸾是神仙中人,偶尔来到尘世,现在又回到神仙中去了。无论是小鸾的兄弟姐妹,还是父母都抱着这样的幻想,于是请佛师作法超度小鸾的亡灵、并借佛师之口,使神灵与小鸾有一段精彩对话。

          仙境之中,神灵问小鸾是否犯过杀戒?小鸾答曾叫婢女小玉除过花虱,抹掉蜘蛛网。神灵问曾犯过偷盗没有?小鸾答:“不知新绿谁家树,怪底清箫何处声”?神灵又问有无妄言?小鸾答犯过,认为自己口才天下无双。神灵又问有没有起过贪欲?小鸾答曾想“经营缃帙成千轴,辛苦鸾花满一庭”。类似的问答还不少,表现了小鸾的坦诚与真诚善良。


          7楼2006-09-16 11:55
          回复
            (九)《返生香》

            叶小鸾夭折后,叶绍袁整理女儿的遗作,并将亲朋好友的悼亡诗文,合成一集,取名《返生香》,关于集名,叶绍袁在序言中说:“《十洲记》曰,西海中洲有大树,芳华香数百里,名为返魂,亦名返生香。笔墨精灵,庶几不朽,亦死后之生也,故取以名集。”

            《返生香》收录小鸾的诗作一百多首,散文三篇。散文《蕉窗夜记》也颇可一读,疏香阁前种的几株芭蕉,在小鸾死前的几夜,无风自响,如婴婴啼哭,小鸾死后,没几年就枯萎了,也是一奇。小鸾的诗作题材广泛,既有吟花咏草,四时歌赋,又有唱和酬答,抒情述怀,且体裁多样,五言、七言、词等,也足见小鸾在诗歌创作上的才情。

            在小鸾的诗作中,有不少吟咏春天的诗作,如《满宫花》:“日融和,花媚妩,粉蝶摇枝娇舞。轻风吹落小桃红,燕子衔归绣户。 草芊绵,人容与,共羡春光如许。紫骝金勒系垂杨,拾翠寻芳伴侣。”这首小词以轻柔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游春行乐图。图中的花草、蝴蝶、燕子、人物,皆有一种欢乐喜跃的意趣。

            象这种描绘春天欢乐的作品,在小鸾的咏春诗中是不多的,多的是伤春、惜春之作,这和小鸾家境的贫困及经历过生离死别是有关系的,她热爱春天,热爱生命,生命和青春就象春天一样美好而短暂,春光能重来,青春却一去不返,“流水年华容易老,秋月春花,总是知多少”。按常情,刚进入青春期的女孩应无忧无虑,但早熟和夙慧,人生的一些难题、生命的种种苦恼提前闯入小鸾思考的范围,受家庭的影响,小鸾也参禅礼佛,在小鸾的诗作中也有类似的作品,佛学(教)影响着小鸾的创作。

            小鸾性格淡泊,冰心萦怀,又沉静好思,作诗不喜作艳语,心中装着许多哀愁,常叹息人生无常、时光易逝,因而也不免编织幻想,向往青春常在,人生永恒的瑶台仙境。在《浪淘沙·秋怀》中,幻想怎样能使美好人生永恒呢,产生了欲乘云上“瀛洲”的美梦。

            《鹧鸪天》则描绘想象中的仙境:“西去曾游王母池,琼苏酒泛九霞卮。满天星斗如堪摘,遍体云烟似作衣。骑白鹿,驾春螭。群仙齐和步虚词,临行更有双成赠,赠我金茎五色芝”。想象中,小鸾飞上瑶池,骑白鹿,驾青龙,在白云缭绕、满天星斗的长空,自由自在。仙人们献上了甜蜜的酒浆,唱着悦耳动听的歌曲。西王母的侍女董双成还赠送一株五色芝草,作永久的纪念。这是多么自由、欢畅的神游,平日的愁绪一扫而空。此类诗词,情绪热烈,想象丰富,也反映了小鸾对生活的热爱及对命运的求索。对小鸾内心世界的憧憬,一般人是很难理解的,连小鸾的父亲也感到“殊不可解”,以为“其仙风道骨,岂尘世可以久留得耶?”只能用小鸾本是仙人含糊而已。


            8楼2006-09-16 11:55
            回复
              (十)眉子砚流传

              在叶小鸾的遗物中,有一方眉子砚。眉子砚是由小鸾的舅父沈自炳于明崇祯二年(1629)在外地获得三块上好的砚材,归来后制成砚台,分赠小鸾三姐妹,小鸾得到的便是眉子砚。此砚长三寸、宽二寸,厚半寸有奇,面有犀纹,形状腰圆,砚池宛若一弯柳眉,故称眉子砚。小鸾得砚,欢喜异常,写了两首七绝镌于砚背,诗为:“天宝繁华事已陈,成都画手样能新。如今只学初三月,怕有诗人说小颦。”(一)“素袖轻笼金鸭烟,明窗小几展吴笺。开春一砚樱桃雨,润到清琴弟几弦。”(二)

              叶小鸾夭折后,眉子砚留在疏香阁(小鸾闺房)中,不几年,明朝灭亡,叶绍袁带着四个儿子出家流亡,而清兵、盗贼一次次的光顾,眉子砚在兵荒马乱中不知去向。

              百年之后,眉子砚在西子湖畔露面,不久又传到广东,由浙江藉在广东生活的陶某获得,陶某是个读书人,极好风雅,视之如宝,在文人墨客中到处炫耀,遍征题咏,蔚然成册,好不热闹。连大诗人袁枚也因眉子砚在广东热闹非凡,想当然地以为叶小鸾是广东人,还把这一“见解”写进了大作《随园诗话》,犯了个不大不小的错误,在诗坛留下笑柄,有人笑道:“一砚何时归粤海,致使诗老误流传”。

              到清道光二十八年(1849),北京大兴的读书人王寿迈(佛云)在袁浦的旧货摊上购得此砚,失踪已久的眉子砚重又现身,欣喜若狂,就此将自己的书房易名为砚缘斋,广征题咏,尽兴风雅,足迹所至,都将砚台带在身边,每遇贤士大夫,都将砚台献宝似地供人观赏征求题咏。

              令王寿迈想不到的是,六年后,他奉命任吴江知县。在吴江,王寿迈详读叶绍袁年谱,会见叶氏后裔,写下不少诗文,并设法寻觅、修茸被荒草埋没的叶小鸾坟墓,在调任嘉定县令后,还寄钱款关心着叶小鸾坟的修茸。

              王寿迈调任嘉定时,本想把眉子砚一起带走,可是眉子砚砚名远播,树大招风,且又是从吴江带出,多有不便,王寿迈便想给眉子砚一个妥善的安顿之处,想到苏州一位徐姓的朋友,徐是个砚迷,爱砚藏砚更懂砚,家里专门建有一幢藏砚楼,名砚佳砚奇砚琳琅满目,在徐某的答应下,王寿迈将眉子砚寄存在藏砚楼,以为这样可保万无一失。

              却不料一天深夜,藏砚楼突然大火冲天,熊熊大火,将满楼砚台包括那块眉子砚与藏砚楼一齐毁掉。而对徐某那副痛惜不已,歉疚万分的神态,王寿迈再心痛也无法再责怪人家,那么多的名砚都在大火中烧毁了,还有什么好说呢?然而,许久以后,坊间暗暗传说,藏砚楼那把大火是徐某自己放的,徐某使苦肉计,目的是将眉子砚据为已有,是真是假,现已不得而知。

              反正,就此之后,价值连城的眉子砚神秘地失踪了,直到现在,眉子砚再也没有在人世间露面,不知到何时,眉子砚又会再现江湖。


              9楼2006-09-16 11:56
              回复
                • 211.167.134.*
                你的文章是自己写的吗??????


                11楼2006-10-26 14:20
                回复
                  • 221.0.187.*
                  人生长梦尔 寓者造庸奇
                   -- ---吴生吊小鸾、
                   ——耳边。。


                  12楼2006-11-20 15:36
                  回复
                    好悲哀TAT以后一定要去看


                    13楼2007-10-02 21:50
                    回复
                      谢谢兰雪


                      14楼2007-10-03 19:11
                      回复
                        我来拉!


                        15楼2007-10-03 19:53
                        回复
                          太当不起了,谢谢!!


                          16楼2007-10-03 20:18
                          回复
                            那个……问个问题,为什么都说是明季…


                            17楼2007-10-04 16:03
                            回复
                              可以理解为明末时


                              18楼2007-10-04 19:4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