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日还是妇女为回娘家探亲的时机。正德陕西《朝邑县志》记载:“五月五日,六月六日、七月七日、九月九日、迎女之已嫁者。”其它地方志也表明,明代妇女归宁主要是利用这些节日,这些节日也被认为是女儿节。
我们看端午节的活动。《宛署杂记》称:“五月女儿节。……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饰小闺女,尽态极妍。出嫁女亦各归宁,因呼为女儿节。” 据此则女儿节俗有两项,一是打扮小闺女,二是出嫁女回娘家。另据其它地方志记载,端午节除出嫁女归宁外,已定亲而未成婚的夫家要赠女家礼物。例如嘉靖河北《隆庆志》:“已嫁之女召还过节,未嫁之女夫家馈以彩币等物。”嘉靖河南《沈丘县志》:“如婚姻者,多以币帛美果相赠,女未嫁婿家赠之,以重其妇女,已嫁者家赠之,以重其女,谓之追节。”追节之俗尤以河南方志记载详细,看来盛行於中原。
中秋节也是出嫁女探望母家的日子。《帝京景物略》记载八月十五日“女归宁,是日必返其夫家,曰团圆节”。 嘉靖山东《夏津县志》:“中秋罗樽罍欢月华,女家逆女。”看来这些地区的出嫁女要兼顾夫家和母家的两家团圆,即探望母家,又要回到夫家,不过只能在居住很近的情况下才能做到。
九月九日是重阳节,又名“重九”。 重阳吃糕是明代重要的节俗。《宛署杂记》也记载北京的重阳节:“九月蒸花糕。用面为糕,大如盆,铺枣二三层,有女者迎归,共食之。” 重阳节的人际交往值得注意,如同诸多地方志所概括的,届时要隆师、逆女、追节。隆师就是看望老师。逆女,即送女儿回娘家。《帝京景物略》记载重阳日“父母家必迎女来食花糕,或不得迎,母则诟,女则怨泣,望其姊姨,亦曰女儿节。” 女儿节的名称反映了逆女是重阳节的重要活动。所谓追节,嘉靖河南《沈丘县志》说:”有婚姻者亦以币帛羹果相赠如端午礼,亦谓追节。”“如端午礼”反映出重阳节追节与端午节追节一样是年俗中姻亲往来的主要节日。隆师、逆女、追节的风俗主要流行於北方,如嘉靖河北《河间府志》:“九月重九,登高泛萸酿菊酒,隆师、逆女、追节。”
此外,河北、河南的一些地区,冬至节也有拜见老师、出嫁妇归宁、亲家送礼等活动,嘉靖河北《河间府志》、嘉靖河南《夏邑县志》、嘉靖河南《归德志》均是如此。
回娘家的出行、休息、与亲人团聚的温馨会伴随着已婚的女性,她们并不是只在丈夫家不能外出。
最后,节日也有女子人生礼俗。主要在十二月八日腊八节进行。其例证如下,嘉靖河北《霸州志》说该日:“男女剃头钤耳”。隆庆河北《丰润县志》记载:“八日食腊粥,童男女剃头,童女黔耳。”嘉靖河南《夏邑县志》也讲十二月八日“男女剃头”。嘉靖河南《固始县志》有腊月八日“男女剃头钤耳”的记载。万历安徽《滁阳志》则称腊八“为小儿蓄发”。女子以钤耳表示其成长已经到了可以打扮的少女阶段。
我们看端午节的活动。《宛署杂记》称:“五月女儿节。……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饰小闺女,尽态极妍。出嫁女亦各归宁,因呼为女儿节。” 据此则女儿节俗有两项,一是打扮小闺女,二是出嫁女回娘家。另据其它地方志记载,端午节除出嫁女归宁外,已定亲而未成婚的夫家要赠女家礼物。例如嘉靖河北《隆庆志》:“已嫁之女召还过节,未嫁之女夫家馈以彩币等物。”嘉靖河南《沈丘县志》:“如婚姻者,多以币帛美果相赠,女未嫁婿家赠之,以重其妇女,已嫁者家赠之,以重其女,谓之追节。”追节之俗尤以河南方志记载详细,看来盛行於中原。
中秋节也是出嫁女探望母家的日子。《帝京景物略》记载八月十五日“女归宁,是日必返其夫家,曰团圆节”。 嘉靖山东《夏津县志》:“中秋罗樽罍欢月华,女家逆女。”看来这些地区的出嫁女要兼顾夫家和母家的两家团圆,即探望母家,又要回到夫家,不过只能在居住很近的情况下才能做到。
九月九日是重阳节,又名“重九”。 重阳吃糕是明代重要的节俗。《宛署杂记》也记载北京的重阳节:“九月蒸花糕。用面为糕,大如盆,铺枣二三层,有女者迎归,共食之。” 重阳节的人际交往值得注意,如同诸多地方志所概括的,届时要隆师、逆女、追节。隆师就是看望老师。逆女,即送女儿回娘家。《帝京景物略》记载重阳日“父母家必迎女来食花糕,或不得迎,母则诟,女则怨泣,望其姊姨,亦曰女儿节。” 女儿节的名称反映了逆女是重阳节的重要活动。所谓追节,嘉靖河南《沈丘县志》说:”有婚姻者亦以币帛羹果相赠如端午礼,亦谓追节。”“如端午礼”反映出重阳节追节与端午节追节一样是年俗中姻亲往来的主要节日。隆师、逆女、追节的风俗主要流行於北方,如嘉靖河北《河间府志》:“九月重九,登高泛萸酿菊酒,隆师、逆女、追节。”
此外,河北、河南的一些地区,冬至节也有拜见老师、出嫁妇归宁、亲家送礼等活动,嘉靖河北《河间府志》、嘉靖河南《夏邑县志》、嘉靖河南《归德志》均是如此。
回娘家的出行、休息、与亲人团聚的温馨会伴随着已婚的女性,她们并不是只在丈夫家不能外出。
最后,节日也有女子人生礼俗。主要在十二月八日腊八节进行。其例证如下,嘉靖河北《霸州志》说该日:“男女剃头钤耳”。隆庆河北《丰润县志》记载:“八日食腊粥,童男女剃头,童女黔耳。”嘉靖河南《夏邑县志》也讲十二月八日“男女剃头”。嘉靖河南《固始县志》有腊月八日“男女剃头钤耳”的记载。万历安徽《滁阳志》则称腊八“为小儿蓄发”。女子以钤耳表示其成长已经到了可以打扮的少女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