椒盐吧 关注:50贴子:417
  • 9回复贴,共1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个人才|!!!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虽然看他的<<罪与罚>>容易自杀.......


IP属地:上海1楼2006-09-14 14:43回复
    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版本、作品的评论 
     『闲闲书话』请教:陀思妥也夫斯基的所有中文译本 
     

     作者:风行书局 提交日期:2004-4-3 12:29:00 

    请教各位书友关于陀思妥也夫斯基的所有中文译本,若方便,请详细列出书名、译者、出版社、最好能顺带评点一下译本的优劣,还有,是否有英法文的转译本?先谢谢大家了!!! 
       


    作者:风行书局 回复日期:2004-4-3 12:30:58 
      若有相关的评论、传记类书籍,烦请一并告知。 
       


    作者:李小石 回复日期:2004-4-3 13:26:30 
      《中短篇小说选》1、2 周朴之 人民 
      被欺凌与被侮辱的》 
      死屋手记》曾先浦、王建夫 人民 
      罪与罚》 
      白痴》上、下 
      群魔》上、下 
      少年》 
      卡拉马佐夫兄弟》上、下 
      书信选》 
      (以上都为人民出版社) 
      回忆陀思妥也夫斯基》 安娜。陀思妥也夫斯基卡娅 路远 陕西人民 
      相濡以沫十四年 安娜。陀思妥也夫斯基卡娅 倪亮 上海译文 
      《托尔斯泰与陀斯妥耶夫斯基》 梅列日科夫斯基著 杨德友 辽宁教育出版社


    IP属地:上海2楼2006-09-14 14:43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上海译文还有一系列陀斯妥耶夫斯基的小说。其中,《白痴》和《卡拉马佐夫兄弟》的译者是荣如德,《罪与罚》的译者是岳麟。我看过这个译本的《白痴》,觉得非常好。

      陀思妥也夫斯基的3次爱情,〖美〗马克·斯洛尼,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卡拉马佐夫兄弟》首推荣如德译本,耿济之译本亦有长处,译林臧氏本质量可疑。 
        《罪与罚》的几种译本虽不能让人满意但大体还好。(只有译林的非琴译本是很糟的。)此书似乎目前还没有足以与其盛名相配的精彩译本。 

      《残酷的天才》(上、下) 作家回忆录 翁文达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9-4 1版 (上)6.39元(下)7.15元


      IP属地:上海3楼2006-09-14 14:45
      回复
        白痴 人民文学上下册 1989第一版,1996第二次印刷 南江译 
           
          罪与罚 译林 93年版九六年第四次印刷 非琴译 
          罪与罚 浙人民 80年版第一次版第一次印 韦丛芜译,这本全文仔仔细细读过,仍回忆当年张铁夫先生的授课不觉得这个译本译得好。 
           
          群魔 一九八三年人民文学版,南江译 
          地下室手记 对照本 商务印书馆伊信译蔚乾注 九五年版 
          赌徒 安徽文艺,是个集子,另录有湖滨少女、卡尔美拉、音乐家的生活。赌徒为刘宗次译九一年版九六年第三次印 
          被侮辱与被损害的,李霁野译上海译文普及本九六年一版一印 
          以上为在案头的, 
          另有白夜的小册子、舅舅的梦的小册子 
          《卡拉马佐夫兄弟》上下册本等


        IP属地:上海4楼2006-09-14 14:45
        回复
          太白出版社的《残酷的天才——陀思妥耶夫斯基》屠茂芹编著(百年作坊从书九八年一版一印) 
            《忧郁的先知——陀思妥耶夫斯基》冯川著四川人民2000年一版一


          IP属地:上海5楼2006-09-14 14:47
          回复
            丛书出过两种: 
               
              陀思妥耶夫斯基选集 人民文学出版社 
              1-《中短篇小说选》 
              2-《被欺凌与被侮辱的》 
              3-《死屋手记》 
              4-《罪与罚》 
              5-《白痴》(上、下) 
              6-《群魔》(上、下) 
              7-《少年》 
              8-《卡拉马佐夫兄弟》(上、下) 
              9-《书信选》 
               
              第一版是1981-1985间陆续出版的,灰绿色封面,我没有这版的《书信选》,不知是否出齐了。 
               
              第二版是1997年重印的,绿色书脊,白绿相间的封面。这版是现在通行的版本,很常见。 
               
              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集 上海译文出版社 
              《赌徒》 
              《白痴》 
              《卡拉马佐夫兄弟》 
              《中短篇小说选》 
              应该还有几本,封面是亮绿色的,有浅网格。 
               
              人文还出了岳麟的《罪与罚》和南江的《白痴》,与丛书本不同。 
              此外零种版本很多,姑且略去。 
               
              上译的与人文的各有长处,人文的不同译本也是如此。 
              好译本还看不完,其它的译本就算了吧。


            IP属地:上海6楼2006-09-14 14:48
            回复
              爱因斯坦对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评论: 
                 
                我从陀思妥耶夫斯基那里所得到的,要比从任何科学家那里得到的多,比我从高斯(提出科尼兹堡七桥问题,奠创图论的伟大的德国数学家)那里得到的要更多。 
                 
                尼采对托斯耶夫斯基的评论: 
                 
                这是一个我唯一想向他学点东西的心理学家。


              IP属地:上海8楼2006-09-14 14:49
              回复
                《罪与罚》译序 
                 译 序 

                 

                 费奥多尔·米哈伊洛维奇·陀思妥耶夫斯基(Φёдор Михайлович Достоевский,一八二一——一八八一)的名字对我国读者绝不是陌生的。他的主要作品《穷人》、《被侮辱与被损害的》、《死屋手记》、《白痴》、《少年》、《卡拉马卓夫兄弟》等早已译成汉语。他的代表作《罪与罚》更为广大读者所熟知。 

                 高尔基曾经说过,就艺术描写力来说,只有莎士比亚能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相媲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中那些震撼人心的悲惨画面,他以非凡的艺术力量塑造的那些庄严的、悲剧性的痛苦形象,都深深印在所有读过他的作品的人的心中。“如果说时间能熄灭爱情的火焰和人类的所有其他感情……那么对于真正的文学作品,时间却会创造不朽。”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正是世界文学中这种不朽的作品之一。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生活与文学道路是一种最深刻的悲剧,其实质是:敌视天才、自由和艺术之美的现实,压制和摧毁人的灵魂。 

                 陀思妥耶夫斯基生在莫斯科一个贫民医院医生的家庭里。一八四三年毕业于彼得堡军事工程学校。毕业后不久就专门从事文学创作活动。一八四六年发表的《穷人》为他带来了极高的声誉,在文学界引起了注意。《穷人》显然受果戈理《外套》的影响;在思想上他也接近当时平民知识分子的先进代表人物。他曾参加空想社会主义者彼特拉舍夫斯基(一八二一——一八六六)的小组,为此被捕,并被判处死刑,后被赦免,改判流放,在鄂木斯克监狱服四年苦役(一八五○——一八五四)。后来他根据狱中的经历写成了《死屋手记》。 

                 四年流放使他思想上发生了很大的转变,认为在当时的社会上,反抗毫无意义;他只看到压迫、道德基础的崩溃、资产者的胜利、贫穷、卖淫、饥饿……而看不到出路何在。他认为,在这样的社会上只有两种可能:压迫和被压迫;只有两种人:压迫者和被压迫者;没有,也不可能有第三种可能和第三种力量。他的笔记中有这样一句话:“不做奴隶,就做统治者”。这句话也许可以作为他创作的题辞。这句话表现出他主要作品中主人公们的苦闷,反映出他们心目中的资本主义社会的法则:不做奴隶主,就做奴隶,不压迫别人,别人就压迫你。“主子的道德”是与人性相抵触的。因此陀思妥耶夫斯基选择了后者:宁做牺牲者,不做刽子手,宁被践踏,也决不践踏别人。此外陀思妥耶夫斯基不知道有任何别的可能。 

                 《罪与罚》最早发表在一八六六年的《俄罗斯通报》上。 

                 一八六一年废除了农奴制。这曾使陀思妥耶夫斯基充满希望。他觉得,对于俄罗斯来说,一个新的时代开始了。但无情的现实粉碎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天真的幻想,同样也使一部分正在寻找改革道路的青年感到失望,使他们又落进了怀疑的深渊。正是这种失望情绪往往促使某些知识青年进行个人主义的、毫无结果的反抗。《罪与罚》的主题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产生。 

                 但最初作者构思这部小说时,主人公却是马尔梅拉多夫,主要谈酗酒问题,书名也不叫《罪与罚》。拉斯科利尼科夫的故事是后来才产生的,这时马尔梅拉多夫已经退居到次要地位。 

                 作者设想,《罪与罚》的主题是: 

                 一、人生来不是为了享福的。只有通过受苦,才能获得幸福(做牺牲者,宁愿被压迫,被践踏)。 

                 二、主人公拉斯科利尼科夫的思想:攫取统治这个社会的权力——不择手段。“在小说里,通过他的形象,表现过分的骄傲、狂妄和对这个社会的蔑视。”“支配这个社会。”他想“赶快抓住权力,发财致富。杀人的思想是作为现成的东西来到他头脑里的。”他幻想为人类造福,但是他选择的“斗争”道路却是首先保证个人的“自由”。 

                 他力求站在社会之上,对这个社会的“反抗”是个人主义的。这样的“反抗”失败了。 

                 但是在写作时,作为一位真正的艺术家。他的现实主义思想却占了上风。《罪与罚》成了揭露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俄罗斯社会凶残不仁的最强有力的文学作品之一。它以惊人的艺术力量显示出:如果停留在这个社会基础上,停留在它的现实和意识的界限之内,就绝不可能找到任何出路。整部小说中响彻了被这个社会碾碎的人们怎么也压抑不住的绝望的呼喊:不能、不可能这


                IP属地:上海10楼2006-09-14 14:55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罪与罚》译序 
                   译 序 

                   

                   费奥多尔·米哈伊洛维奇·陀思妥耶夫斯基(Φёдор Михайлович Достоевский,一八二一——一八八一)的名字对我国读者绝不是陌生的。他的主要作品《穷人》、《被侮辱与被损害的》、《死屋手记》、《白痴》、《少年》、《卡拉马卓夫兄弟》等早已译成汉语。他的代表作《罪与罚》更为广大读者所熟知。 

                   高尔基曾经说过,就艺术描写力来说,只有莎士比亚能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相媲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中那些震撼人心的悲惨画面,他以非凡的艺术力量塑造的那些庄严的、悲剧性的痛苦形象,都深深印在所有读过他的作品的人的心中。“如果说时间能熄灭爱情的火焰和人类的所有其他感情……那么对于真正的文学作品,时间却会创造不朽。”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正是世界文学中这种不朽的作品之一。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生活与文学道路是一种最深刻的悲剧,其实质是:敌视天才、自由和艺术之美的现实,压制和摧毁人的灵魂。 

                   陀思妥耶夫斯基生在莫斯科一个贫民医院医生的家庭里。一八四三年毕业于彼得堡军事工程学校。毕业后不久就专门从事文学创作活动。一八四六年发表的《穷人》为他带来了极高的声誉,在文学界引起了注意。《穷人》显然受果戈理《外套》的影响;在思想上他也接近当时平民知识分子的先进代表人物。他曾参加空想社会主义者彼特拉舍夫斯基(一八二一——一八六六)的小组,为此被捕,并被判处死刑,后被赦免,改判流放,在鄂木斯克监狱服四年苦役(一八五○——一八五四)。后来他根据狱中的经历写成了《死屋手记》。 

                   四年流放使他思想上发生了很大的转变,认为在当时的社会上,反抗毫无意义;他只看到压迫、道德基础的崩溃、资产者的胜利、贫穷、卖淫、饥饿……而看不到出路何在。他认为,在这样的社会上只有两种可能:压迫和被压迫;只有两种人:压迫者和被压迫者;没有,也不可能有第三种可能和第三种力量。他的笔记中有这样一句话:“不做奴隶,就做统治者”。这句话也许可以作为他创作的题辞。这句话表现出他主要作品中主人公们的苦闷,反映出他们心目中的资本主义社会的法则:不做奴隶主,就做奴隶,不压迫别人,别人就压迫你。“主子的道德”是与人性相抵触的。因此陀思妥耶夫斯基选择了后者:宁做牺牲者,不做刽子手,宁被践踏,也决不践踏别人。此外陀思妥耶夫斯基不知道有任何别的可能。 

                   《罪与罚》最早发表在一八六六年的《俄罗斯通报》上。 

                   一八六一年废除了农奴制。这曾使陀思妥耶夫斯基充满希望。他觉得,对于俄罗斯来说,一个新的时代开始了。但无情的现实粉碎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天真的幻想,同样也使一部分正在寻找改革道路的青年感到失望,使他们又落进了怀疑的深渊。正是这种失望情绪往往促使某些知识青年进行个人主义的、毫无结果的反抗。《罪与罚》的主题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产生。 

                   但最初作者构思这部小说时,主人公却是马尔梅拉多夫,主要谈酗酒问题,书名也不叫《罪与罚》。拉斯科利尼科夫的故事是后来才产生的,这时马尔梅拉多夫已经退居到次要地位。 

                   作者设想,《罪与罚》的主题是: 

                   一、人生来不是为了享福的。只有通过受苦,才能获得幸福(做牺牲者,宁愿被压迫,被践踏)。 

                   二、主人公拉斯科利尼科夫的思想:攫取统治这个社会的权力——不择手段。“在小说里,通过他的形象,表现过分的骄傲、狂妄和对这个社会的蔑视。”“支配这个社会。”他想“赶快抓住权力,发财致富。杀人的思想是作为现成的东西来到他头脑里的。”他幻想为人类造福,但是他选择的“斗争”道路却是首先保证个人的“自由”。 

                   他力求站在社会之上,对这个社会的“反抗”是个人主义的。这样的“反抗”失败了。 

                   但是在写作时,作为一位真正的艺术家。他的现实主义思想却占了上风。《罪与罚》成了揭露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俄罗斯社会凶残不仁的最强有力的文学作品之一。它以惊人的艺术力量显示出:如果停留在这个社会基础上,停留在它的现实和意识的界限之内,就绝不可能找到任何出路。整部小说中响彻了被这个社会碾碎的人们怎么也压抑不住的绝望的呼喊:不能、不可能这样活下去。无路可走成了小说的主旋律。 
                  


                  IP属地:上海11楼2006-09-14 14:55
                  回复

                     然而斯维德里盖洛夫和卢任都“跨越”过去了。当然,他们都没有拿着斧头去杀人,没有触犯那个社会的刑律。但是依仗自己的财势,他们的确都在“为所欲为”。斯维德里盖洛夫对一切都毫不在乎,他唯一感兴趣的就是满足自己的淫欲。他对拉斯科利尼科夫说:“我明白,您心里在考虑什么问题:道德问题,是吗?……您把这些都丢到一边去;现在还考虑这些干什么?嘿!嘿!因为您毕竟还是一个公民和人吗?既然如此,那就不该乱闯;别去干不该由您来干的事。”斯维德里盖洛夫自己早“把这些都丢到一边去”了,所以他能够干他所干的那些坏事。这样的人比火灾、瘟疫、饥馑还可怕。卢任公开宣扬“首先要爱自己”的“科学”理论,因为据说“世界上的一切都是以个人利益为基础的”。拉斯科利尼科夫一针见血地指出:“把您刚才鼓吹的那一套引伸开去,结论就是:杀人是可以的……”卢任当然对此提出强烈的抗议,因为他完全用不着拿着斧头去杀人,完全用不着让血污染他洁白的手,然而他可以用金钱来买一个美貌的妻子,可以不受惩罚地诬陷索尼娅,漠然地“跨越”过道德的法律,人性的法律,心安理得地经受住拉斯科利尼科夫无法忍受的一切,一句话,他可以,而且有权合法地杀人。 

                     对小说该怎样结束,陀思妥耶夫斯基很久拿不定主意。从他的笔记中可以看出,他曾设想几种不同的结局:让拉斯科利尼科夫逃跑,经过芬兰,到美国去;自杀;悔过。但悔过是与拉斯科利尼科夫的性格、与这一艺术形象的逻辑发展相矛盾的。最后,拉斯科利尼科夫去自首了,可是并不认为自己有罪;他认为,他的罪只在于没能坚持住,没能“跨越”过去。 

                     对于拉斯科利尼科夫,索尼娅是绝望的黑暗中的一线光明。拉斯科利尼科夫和索尼娅这两个形象是理性与心灵、理智与感情的对照。索尼娅心里充满了对人的爱。她是人类苦难的象征,陀思妥耶夫斯基认为,苦难和爱是合二为一的。人类的理性微弱而不可靠,而人类的苦难却无边无际;整个生活安排得如此不合理,如此骇人听闻,如此残酷,因此理性不可能完全理解它的不合理。剩下的就只有大家都感觉到的苦难的爱了。 

                     拉斯科利尼科夫问索尼娅:“如果突然这一切现在都让您来决定:……是让卢任活着干坏事呢,还是让卡捷琳娜·伊万诺芙娜去死?那么您会怎样决定呢?”索尼娅回答:“这怎么会由我来决定呢?”不,索尼娅无论如何也不能作出这样的决定: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跨越过另一个人的尸体。她所能决定的只有一点:让别人从自己身上跨越过去,把自己献给别人。而为别人献身,在当时的世界上,其实只是一个不可能实现的理想。在小说中,索尼娅这个形象当然是理想化了,然而也是苍白的。 

                     于是作者又写了《白痴》,希望用梅什金公爵这一艺术形象来进一步宣扬自己的这一理想。 

                     最后,想稍稍谈一谈拉祖米欣。按照作者的意思,拉祖米欣应该是书中的正面人物,本来应该在小说中占据更重要的位置。他具有乡土主义的观点,反对西方革命思想的影响,认为社会主义是西方的玩意儿,与俄罗斯格格不入。他反对“环境决定论”,反对傅立叶的空想社会主义和唯物主义者的观点。在一系列问题上,他可以说是作者的代言人。作者对他特别珍爱,然而就我们在小说中看到的这个人物而言,却很难说他已经成功地完成了作者本想赋予他的使命。 

                     本书根据苏联国家文艺书籍出版社一九五七年出版的《陀思妥耶夫斯基文集》(十卷集)第五卷译出,并参照《俄语》出版社一九八四年出版的《罪与罚》。对此书的时代背景以及书中一些难以理解的地方,作了必要的注释。 

                     

                    非 琴


                    IP属地:上海14楼2006-09-14 14:5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