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目标]
1、能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关系,初步认识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2、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树立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识。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学生保护传统聚落的意识,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教学难点]: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教学过程和方法]
通过让学生自学、读图比较,小组分析、讨论,角色扮演,学生小记者等活动,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教法选择]:启发法、谈话法、直观教学法与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相结合
[学法引导]通过学生的自学、读图比较,小组讨论等活动,掌握本节课的内容。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解决问题,运用地理的眼光看周围的事物。
[课堂组织形式]学生自学、交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角色扮演、小记者采访等。
[教具]:课本、地图册、多媒体课件等。
[课程资源开发利用]:教材、多媒体课件、学生已有知识、生活经验、课外资源(网络、书籍)
课前提问:什么是聚落?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有什么差别?
导入新课:
请看幻灯片1:东莞横沥旧楼骑楼——作为岭南特有的文化风情已经沿用数百年历史了,那么横沥人民为什么选择这里作为聚居地?因为这里地形平坦、气候条件优越、土壤肥沃、河流纵横交错。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的进步,骑楼已无可挽回地被高楼大厦所取代,东莞由原来的农业县变成了一 个现代化工业城市。
(切入幻灯片2)东莞城区高楼大厦图。思考:东莞聚落的形成与什么环境因素有关呢?
板书:聚落与环境 一 、自然因素与聚落的影响。
请看幻灯片3:鱼米之乡——长江中下游平原图
思考:影响该聚落的自然因素是什么?答:平原地形。
幻灯片4:石油城大庆图。幻灯片5:古典园林苏州图。
思考:影响以上几个聚落形成的自然因素各是什么?答:东莞——平原地形、气候优越、河网密布。大庆——丰富的石油资源。苏州——河流
思考讨论:联系、结合自己所知道的人们生产和生活实际,讨论:在生产力水平低的情况下,人们一 般选择什么样的自然环境作为聚居地?为什么?
答:大都选择在地形、气候、资源等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作为聚居地。因为在人类早期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中,人们利用征服自然的能力较弱,人们共同生活在一 起,可以利用集体的力量,开展互助合作,更好地实现防御野兽和自然灾害、繁衍后代、获取资源等方面的目的,由此形成聚落。因此,地势平坦、气候温和湿润、交通便利、资源丰富的地区,一 般是人口比较稠密的地区,工农业生产也比较发达,聚落分布比较密集。所以最初的村落都建立在自然条件优越的地方,这一 点可以从已发现的村落遗址的分布上得到证明。一 般来说,在旱涝保收的平原地区,村落就兴旺繁荣;而经济发达,人口增加,聚落不断扩大。
世界各地自然环境差异很大,各民族的生活习俗、历史文化、宗教信仰等不同,聚落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往往形成了不同的建筑风格。如幻灯片6—拥有羊群和蒙古包的草原、幻灯片7—西安秦始皇兵马俑、幻灯片8—布达拉宫。它们的建筑外貌、建筑材料等因环境而异。
交通因素在聚落的发展过程中也起很大的作用,显示幻灯片9—拥有众多般只的上海港。请同学们分析影响上海港形成的社会因素是什么?——交通便利。
下面三幅图(幻灯片10、11、12)分别是西双版纳的竹楼、黄土窑洞、因纽特人冰屋,请大家思考这些聚落的建筑特点及当地的气候具有什么特点。填写下表,学生讨论后发言。
当地的气候特点 民居的建筑特点
北极地区因纽特人的冰屋 寒冷、用当地易于取得的冰块构筑冰屋 墙体很厚,有 利于保持室内的温度
我国黄土高原的窑洞 气候干燥 利用黄土层挖成窑洞,就地取材
我国云南西双版纳的傣族竹楼 热带地区、炎热多雨、潮湿 双层木楼或竹楼,通风透气、既凉爽又干爽
综上所述,影响聚落的八大环境因素是:地形、气候、河流、土壤、交通、生活习俗,历史文化、宗教信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