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卡尔物质交换定律告诉我们,犯罪行为人只要实施犯罪行为,必然会在犯罪现场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被侵害客体及其周围环境,会自觉或不自觉地遗留下痕迹。
一般的观点认为,广义的“痕迹”包括物质痕迹和意识痕迹,早在上世纪50年代,徐立根教授翻译的前苏联学者伐亚柯尔金所著的《犯罪对策同一认定理论和一般方法》中就提出:“形形色色的各种反映形象,可以分为两大类。
属于第一类反映形象的是物质上被固定的反映形象:如手印、脚印、运输工具痕迹、动物痕迹、工具和器械痕迹、图章痕迹、打印和手抄文字、照片等等。
第二类反映形象是人对被认定客体感觉上感知的结果。例如:保留在犯罪目睹人(笔者认为称作“现场感知人”更为妥当)记忆中的关于人或物特征的具体感觉上的概念。”笔者认为,除去以上两种痕迹外,★还应有第三种痕迹存在,即犯罪心理痕迹。
为什么你们说的是罗卡定律,我一直说的是洛卡尔物质交换定律。。。
你们从哪里知道的,我是从《行为证据学分析入门——犯罪心理画像》这本书知道的,里面说的也是这个。
难道两者是一样的。。。
一般的观点认为,广义的“痕迹”包括物质痕迹和意识痕迹,早在上世纪50年代,徐立根教授翻译的前苏联学者伐亚柯尔金所著的《犯罪对策同一认定理论和一般方法》中就提出:“形形色色的各种反映形象,可以分为两大类。
属于第一类反映形象的是物质上被固定的反映形象:如手印、脚印、运输工具痕迹、动物痕迹、工具和器械痕迹、图章痕迹、打印和手抄文字、照片等等。
第二类反映形象是人对被认定客体感觉上感知的结果。例如:保留在犯罪目睹人(笔者认为称作“现场感知人”更为妥当)记忆中的关于人或物特征的具体感觉上的概念。”笔者认为,除去以上两种痕迹外,★还应有第三种痕迹存在,即犯罪心理痕迹。
为什么你们说的是罗卡定律,我一直说的是洛卡尔物质交换定律。。。
你们从哪里知道的,我是从《行为证据学分析入门——犯罪心理画像》这本书知道的,里面说的也是这个。
难道两者是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