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渊吧 关注:17贴子:519
  • 3回复贴,共1

【文化·常识】中古古代常识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度。


1楼2011-12-15 21:01回复

    要解释“鼻祖”的来历,首先还得从“鼻”字说起。“鼻”的本字是“自”。在上古时代,“自”就是鼻子的意思。在甲骨文和金文中,“自”的写法都很像人的鼻子的模样,那时候,“自”的读音和“鼻”的读音是一样的,所以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说:“自,读若鼻。” 应该说,“自”的本义就是鼻子,人们在说到自己的时候常常指着自己的鼻子,因此“自”又有了“自己”的意思,成了第一人称代词。 “自”的这个意思后来被广泛运用,结果反而不方便指它的本义——鼻子了。因此人们另外造了一个形声字:在“自”之下加了一个声符“畀”,形成了一个新字 “鼻”,从此,“自”和“鼻”就有了分工,各指各的意思。因为“自”的引申义有“从”的意思,再引申为“开始”的意思,所以“鼻”也继承了创始、开始的意思。《汉制考.说文》里有“今以始生子为鼻子”的说法,意思是把第一个出生的儿子称为“鼻子”,用的就是“初始”的意思。因此,最早的祖先、创始人就被称为“鼻祖”。
    16、为什么骂人时一般说“不要脸”而不说“不要面”?古代的“脸”与“面”是指人体的同一个部位吗?
    为了宣泄对某人的愤怒不满之情,常会骂“不要脸”,意思是说这人不顾颜面,不知羞耻。但却不会骂“不要面”,这是为什么呢?这主要是因为书面语和口语的不同。“面”属于书面用语,多用于文学作品之中;相对而言,“脸”是口语,时常出现在口头对话之中。比如我们在日常对话中会说洗脸、擦脸,却很少说洗面、擦面。俗语说某人脸比城墙还厚,如果说成面比城墙还厚,便失去了口语生动活泼的效果。口语所要表达的意思,也可在书面中采用文学化的语言表达:比如不要脸在文学作品中,可以说成不顾颜面;洗脸亦可说成净面等等。另外,“不要脸”在发音上掷地有声,铿锵有力,比“不要面”硬朗得多。 其实,脸最早并不完全是口头用语。明代之前的“脸”和“面”都是书面用语,经常出现在文学作品中。如唐代诗人岑参有诗:“岸花仍自羞红脸”,李清照词云:“香脸半开娇旖旎”,白居易“犹抱琵琶半遮面”以及崔护“人面桃花相映红”都将脸、面用进了文学词句。后世才逐渐有了口语和书面语的区别。 脸和面现在的意思差不多,但在以前的意思却是有差异的。脸是晚出的字,大约是魏晋以后才产生的,最初的意思就是颊,常常指妇女目下颊上可以施粉的部位。如白居易的《昭君怨》“眉销残黛脸销红”,指的就是这个部位。除此之外,“脸”在古代还有“睑”的意思,也就是眼皮。南朝梁武帝《代苏属国妇》诗:“帛上看未终,脸下泪如丝。”这里的“脸”就指眼皮。而面的范围要比脸大,包括整个头的前部,脸只是面的一部分。随着时间的演进,脸的语义逐渐扩大,跟面的意思基本一致了。
    17、勾手指表示对自己说的话负责,那么勾手指是怎么来的?
    小孩子喜欢勾手指发誓,他们常常勾着手指,同时一本正经地念道:“拉勾上吊,一百年不许变!”郑重其事地表示信守诺言,说话算数。情侣间耳鬓厮磨,浪漫之余,也喜欢勾着手指说一番山盟海誓,以见证忠贞不渝的感情。 这种勾手指发誓的来历并没有确切可信的资料,以至有人以为,勾手指是从西方引进的,源于西方一个男女双方勾手指所引发的爱情传说。这个说法看似确凿,却因为缺少事实依据而很难使人完全信服。 推敲勾手指的来历,可能与手指的作用有关。指,具有“旨”的含义,代表着个人的内心想法和意旨,手指相勾就有交流内心想法的意味。再加上国人有指天为誓的发誓形式,所以“指”便在盟誓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盟誓中,手指既要郑重其事的签名画押,有时还要割破手指,歃血为盟。有鉴于此,人们便简单地以勾手指表示约誓,同时借手指沟通表达互相心意的印可,有时还将两人的大拇指相摩击当作盖章签名并以此为证。
    


    4楼2011-12-16 00:54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古人对自己畏惧的东西普遍采取了“敬而远之”的态度。于是,古人在这些事物之前冠以“老”字,以表示敬畏和不敢得罪的意思。有些地方因为迷信,在说到老虎和老鼠时,往往不敢直呼其名而呼之以“大虫”、“耗子”等。也有人认为老鼠的“老”是指年老的意思,认为老鼠是指鼠类中最为长寿的,但这种说法未必可信,因为老鼠其实并不长寿。
      26、十二生肖中为何没有“猫”这一属相?
      十二生肖是代表地支的十二种动物,常用来记人的出生年。十二生肖中除了龙以外基本上都是生活中比较常见的动物,可是为什么没有猫这种动物呢?
      十二生肖的说法源于干支纪年法,传说产生于夏,但没有确凿的证据。可以考证的是,至少在汉代,十二生肖与地支的相配体系已经固定下来了。在汉代以前,我国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家猫,无论是《礼记》中所说的山猫,还是《诗经》中“有熊有罴,有猫有虎”的豹猫,都是生活在野外的野生猫。我们今天饲养的家猫的祖先,据说是印度的沙漠猫。印度猫进入中国的时间,大约是始于汉明帝,那正是中印交往通过佛教而频繁起来的时期。因此,猫来到中国的时间,距离干支纪年法的产生,恐怕已相差千年了,所以来晚了的猫自然没有被纳入十二生肖中。
      27、人们常说的指桑骂槐,跟桑树槐树有关系吗?
      “指桑骂槐”这个成语时常被人运用,它原本比喻明指甲而暗骂乙,也就是指着张三骂李四。有人要问了,这与桑、槐有关系吗?实际上“桑”、“槐”二树可真是背了千年的黑锅,这事压根儿和它们毫无瓜葛。
      “指桑骂槐”不同于“瓜田李下”,后者的确发生于瓜田间、李树下,多少跟瓜、李有些关系。而“指桑骂槐”却只是借用了桑、槐的名字符号罢了,本身与桑槐没有什么关系。和“指桑骂槐”意思相似的成语还有:指桑说槐、指东说西、指猪骂狗、指鸡骂狗、捉鸡说狗等。它们都是人们约定俗成的用法,结构也相似。可能是由于桑槐、东西、猪狗、鸡狗等事物和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故而人们在表达指此说彼的意思时便自然用到了这些词语,以达到生动形象的效果吧。
      “指桑骂槐”也是兵书《三十六计》中的一计。本意是指间接地训诫部下,以使其敬服的谋略。此计还引申为运用各种政治和外交谋略, “指桑”而“骂槐”,向对手施加舆论压力以配合军事行动。对于弱小的对手,可以用警告和利诱的方法,不战而胜;对于比较强大的对手,则可以旁敲侧击威慑他。
      28、形容很受女孩子欢迎,叫做走桃花运,为什么是“桃花”而不是别的花?
      桃花自古就和女子颇有渊源。《诗经.桃夭》中就有“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的诗句,描写的是女子出嫁的情景,并对新娘的美貌和品德给以赞美。唐代诗人崔护也有《题都城南庄》诗:“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据说“桃花运”一词源自于紫薇斗数。紫薇斗数是中国传统命理学的重要支派,它以人出生的年、月、日、时确定十二宫的位置,构成命盘,有兄弟宫、夫妻宫、子女宫、财帛宫、迁移宫、奴仆宫、官禄宫、田宅宫、福德宫、父母宫等十二宫,将结合各宫的星群与《周易》卦爻相结合,就可以预测人的命运。
      命理中的“桃花运”是根据“生辰八字”中五行所处“长生,沐浴,冠带,临官,帝旺,衰,病,死,墓,绝,胎,养”的位置所言,如果大运和流年行运到“沐浴”的阶段就叫“行桃花运”。古人认为,遇到“子午卯酉”是桃花运的征兆,如果在八字里就出现子午卯酉,那就叫“桃花入命”。桃花运还有“好桃花”和“烂桃花”之分,因此交桃花运的人也要理智和冷静。
      29、为什么是“不到黄河心不死”,而不是“不到长江心不死”呢?
      黄河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孕育着华夏民族的智慧与文化。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便兴起于黄河流域,之后的许多氏族都于此繁衍延续,而中华文化也赖此得以承载传递,所以黄河在古人及今人的心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汉语中有大量与黄河有关的俗语,如“不到黄河心不死”“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九曲黄河心较险”“黄河之水天上来”等等。甚至黄河水的清浊都关系着天下的兴衰,所以古人说“黄河清,圣人出”。 “不到黄河心不死”常比喻不达目的决不罢休,也比喻不到绝路不肯死心。这个俗语的来历据梁启超先生考证,应与古诗《公无渡河》有关。传说古时有个白发狂夫执意渡河,不顾妻子的劝止,最终溺水而亡。于是有人感叹此事,作诗曰:“公无渡河,公竟渡河,堕河而死,将奈公何!”古代常把黄河简称为河,古人便认为这里的河亦指黄河,于是便隐括这首古诗的意旨提炼出“不到黄河心不死”的俗语。后来还有人依此创作了相关的民间传说,借以解释这句话的来历。自此之后,“不到黄河心不死”便以其形象生动,广泛流传。
      


      7楼2011-12-16 00:54
      回复

        38、额前的头发为什么被称作“刘海”呢?
        人们常把额前垂留的头发叫做“刘海”,各式各样的刘海是千变万化的发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据说,额前的头发之所以被称为“刘海”,与神仙刘海有关。相传古时有位仙童叫刘海,在民间传说中,他的额前总是垂下一列整齐的短发,显得童稚、可爱。后代画师所画的仙童肖像常以刘海为样。在著名的民俗画《刘海戏金蟾》中,他额前垂发,骑在蟾背上,手舞一串铜钱,显得天真活泼。此后,小孩或妇女额前留的短发,便称为刘海。古时的刘海一般只有孩童和妇女才留,男子是通常没有刘海的。 当然,关于“刘海”的来历还有另外一种说法,认为刘海原本是“留孩”,即指小孩子所留的头发。古代女孩15岁时便盘发插笄表示成年,男孩则于15岁时束发为髻,到20岁时举行表示成年的冠礼。在未成年之前,小孩子的头发大都是自然下垂的.所以人们用“垂髫”、“髫年”代指儿童或童年。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指的就是老人(黄发)小孩(垂髫)都非常快乐。不过男女孩童所留头发是有区别的:男孩留的是额上左右两角的胎发,称之为”兆”;女孩留的是垂于额头中央的胎发,叫做“髦”。这种孩童时代所留的头发,统称为“留孩发”。有的女子待到成年以后,为了让自己的发型更好看,依旧让额头上的头发自然下垂,保持着留孩发,也就是现在所说的刘海。到了唐代,民间产生了“刘海戏金蟾”的传说故事。由于“刘海”与“留孩”古时发音基本相同,而“留孩”又本为口语俗称不太雅观,故书面文字就常把它写作刘海。
        39、“时髦”一词和头发有关吗?
        现在,“时髦”一词的意思是新颖别致、紧趋时尚,或者是衣着、思想、行为举止时尚、大胆、前卫。甚至有人以穿着稀奇古怪,异于常人为时髦。其实,历史上各个时期的“时髦”有不同的外在表现,比如魏晋时期谈玄论道的风流雅士,以服用“五石散”为风尚,即使造成皮肤焦灼而不得不穿旧衣,也得赶这个时髦。时髦一词是在清末时才逐渐转为如今我们所使用的意思的。如《孽海花》中曾提及一个少年“穿了一身很时髦的衣帽,面貌清腴,气象华贵”。在更长的历史时间里,时髦并不是我们现在理解的意思,而是指当代的俊杰。《后汉书·顺帝纪赞》就记有“孝顺初立,时髦允集”之语,《旧唐书》也说“朕初临万邦,思弘大化,务擢非次,招纳时髦”,其中的时髦都是时代英杰的意思,这个意思直到近代还有使用的。那么,为什么将英才称为“时髦”呢?这与头发有关吗?髦”确与头发有关,它的一个意思就是指额前垂至眉毛的发式,这种发式是小孩特有的。古时小孩剪完胎毛后,便任由头发生长,并将头发分垂两边至眉,叫做“两髦”。因为髦是孩童的发型,所以小孩子亦称为童髦、髦子、髦稚。但时髦一词中的髦却不是指这种发型,而是指马颈上的长毛。这处长毛是马的皮毛中最与众不同的,正如郭璞所说“士中之俊,犹毛中之髦”,因此将才俊称为时髦。类似的词语还有髦俊、髦士、髦秀、髦英等,以称呼杰出之士。
        40、为什么称丢了官儿叫丢了乌纱帽?乌纱帽是什么样子的?
        帽子原是指少数民族地区或者没有开化的地方人们头上所戴的东西,曾被看作“野人之服”。汉族文化区称头部佩戴物为冠、冕、弁、巾等。到南北朝时,上层社会人士和下层百姓才普遍以戴帽子为时尚,人们制作了各种各样款式奇特的帽子,乌纱帽也是在这个时候出现的。据《宋书》记载,南朝宋明帝时,建安王刘休仁“制乌纱帽,反抽帽裙,民间谓之‘司徒状’,京邑翕然相尚”。这种帽子的形状是顶很高,帽沿短,帽子近似为方形,并粘有乌纱。它的样式十分特别,以至被一些人视为“服妖”。除了刘休仁制作的乌纱帽,当时还有许多款式新奇的帽子。《隋书·礼仪志》记载:“宋齐之间,天子宴私,著白高帽,士庶以乌,其制不定。或有卷荷,或有下裙,或有纱高屋,或有长耳。”可见当时的天子戴的是白纱帽,其他人戴乌纱帽,帽子或者像卷起的荷花,或者有下垂的帽沿,或者有两个长长的“耳朵”。 隋朝统一中国以后,乌纱帽就风行天下了。当时上至天子,下至百姓,都喜爱乌纱帽。为了显示出官职的大小,不同等级的官员还会在帽子上挂不同数目的玉饰。一品官挂九块玉饰,二品挂八块,三品挂七块,四品挂六块,五品挂五块,六品以下就不准佩带玉饰了。到了唐代,幞头是最常见的头部佩戴品,但乌纱帽还是受到一部分人的青睐。《唐书·舆服制》记载:“乌纱帽者,视朝及宴见宾客之服也。”可见当时的乌纱帽既是一种公服,又是一种常服。此外,民间还有赠送乌纱帽的习惯,李白的《答友人赠乌纱帽》说:“领得乌纱帽,全胜白接。山人不照镜,稚子道相宜。” 到了宋代,大小官员都着幞头上朝。一开始,宋代的幞头内衬木骨,用藤草编成内里,外面罩上漆纱。后来索性不用藤草,专衬木骨,这样显得更加平整美观。这种幞头与后世的官帽——乌纱帽——已经十分相似了。据说,宋太祖赵匡胤还对这种官帽的样式进行了改革。原来在上朝议事的时候,一些大臣喜欢交头接耳,使得大殿里十分嘈杂。于是宋太祖规定,帽子的两边必须各加一根一尺多长的铁翅。


        10楼2011-12-16 00:54
        回复